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华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华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
1.图片为1979年《纽约时报》头版刊登的头条新闻。
这条新闻报道的历史事件
是()
A. 尼克松访华
B. 中美建交
C. 中日建交
D. 重返联合国
【答案】B
【解析】A.尼克松访华是1972年。
B.中美建交是1979年。
C.中日建交是1972年。
D.中国重返联合国是1971年。
2.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
作为这项政策的
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
这一政策()
A. 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B. 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
C. 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D.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答案】A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在与印度代表团谈判的过程中首先提出来的,表
明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成为国与国交往的重要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分歧,故A正确;
B项表述错误,故错误;
C项为“打扫屋子再请客”,故错误;
D项为“另起炉灶”,故错误。
故选A。
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为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分别收集了相关材料。
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正确的是()
A. 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万隆会议的有关材料
B.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上海《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
C.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1993年江泽民出席西雅图会议的资料
D. 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日联合声明》的有关材料
【答案】D
【解析】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故A项错误;
上海《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于1972年,中美建交于1979年,故B项错误;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故C错误;
《中日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故D正确。
4.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一变化()
A. 不再坚持对苏联的友好政策
B. 改变了美国对华敌视态度
C. 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
D. 意在推动亚非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C
【解析】中苏关系恶化始于50年代后期,中美关系改善始于70年代初,AB项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C项符合题意,正确;
中国意在维护国家利益,发展与其它国家的关系,而非推动亚非社会主义革命,D项排除;
故选C。
5.据中国政府网数据显示:2002〜2007年6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已超过1979~2001年23年的总和。
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 对外开放伟大决策的实施
C. 中国成功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D. 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推动
【答案】C
【解析】2002〜2007年6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已超过1979~2001年23年的总和。
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6.1955年4月,一位美国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该报道中的“会议”是指()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 不结盟首脑会议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
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可知符合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
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
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
表团参加。
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
化合作等问题。
但是会议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代表当着中国的面攻击共
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
为此,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
存异”的方针,改变会议航向,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7.“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
一次击败了美国。
”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A. 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B.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 中日邦交正常化
【答案】B
【解析】A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是1953年;
B抓住材料中“联合国历史”及“反西方国家”等信息及时间限定可知,此历史事件是指中
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1972年;
D是1972年与材料表述不符。
8.如图是选自《辉煌年代:国史丛书》中的一幅曲线图,该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认可度调查
B.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统计情况
C. 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变化统计
D. 恢复中国在联大席位的投票情况
【答案】D
【解析】经过观察图中两条曲线变化和图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支持国家不断增加,统计最终截止到1971年,D正确;
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未遭到数十个国家的反对,A错误;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统计情况与支持国家、反对国家无关;
开始于1961年的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的变化与图中曲线内容不符,C项错误。
9.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已向150多个国家和9个国际组织提供抗
疫援助。
2020年5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宣
布两年内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与联合国合作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
这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
A. 构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关系
B. 积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C. 坚持多边主义开展全方位外交
D. 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政府已向150多个国家和9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习近平
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宣布两年内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
与联合国合作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新
时期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故C选项正确;
ABD正确,但是说法片面,未全面概括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C。
10.尼克松在1972年访华时说:“多年来我对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
同意的。
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
”这里的“新形势”是指()
A. 两极格局对峙的建立
B. 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C. 世界的局势趋向缓和
D. 中美苏三国的利益博弈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1972年中美关系的改善是因为“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而苏
联陈兵中国北方对我国构成威胁”,中美双方为了对付苏联的战略利益的需要,故D正确符1955年华约建立,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形成,与材料不符,A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B不是材料主旨。
世界的局势趋向缓和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无关,C错误。
11.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
”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A. 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B.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 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
D. 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于1950年
2月14日签定的条约。
故B
符合题意。
A项是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不符合题意。
故排除;
C项不符合材料所说“给我们带来的礼物”。
故排除;
D项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故排除。
故选B。
12.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外交方面,中国完成了从“革命与战争的宣传者”到“国际体系的参与者与建设者”的转换,通过寻找平等协商谋求与国际合作。
这一转
变说明中国()
A. 开始打破西方的孤立与封锁
B. 积极营建睦邻友好关系
C. 着重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D. 重视发展多边外交关系
【答案】D
【解析】根据“革命与战争的宣传者”可知这是建国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与建设者”指的是中国重返联合国,与美国、日本等建交或者缓和
关系,说明中国开始重视发展多边外交关系,D正确;
A项时间跨度与材料不符,排除;
B项不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转变,排除;
C项表述不全面,排除。
故选D。
13.毛泽东曾指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这一言论()
A. 强调了中非友好关系的源远流长
B. 揭示了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
C. 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D. 点明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因素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可知,毛泽东强调的是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之一是非洲等发展中国
家的支持,由此可知,材料这一言论点明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因素,故D
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之一是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不是强调中非友好关系的源远流长,也不是揭示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也
不能体现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故ABC三项错误。
故选D。
14.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
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这样说是因为()
A. 美国在越南战场取得了初步胜利
B.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C. 美苏争霸中美苏互有攻守的局面
D. 美国战前生产关系调整弊端凸现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及所学可知此时美国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加深,故D项符合题意。
此时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A项错误;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在20世纪90年代初,排除B项;
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故排除C项。
故选D。
15.20世纪50年代起,俄语和东欧研究一直是美国政府支持的重点。
到了80年代,美国政府则特别重视日语、汉语及其相关研究,汉语更是成为其第一关键外语。
美国的
政策调整()
A. 实现了其外交重心的东移
B. 反映了冷战形势的缓和
C. 体现了其国际战略的前瞻性
D. 推动了国际格局的多极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美苏长期在欧洲剑拔弩张地对峙,“20世纪50年代起。
1978年以后。
80年代以后,这体现了其国际战略的前瞻性。
20世纪80年代,美苏“冷战”仍在进行,故A错误。
在美苏“冷战”中,长期是紧张与缓和并存、汉语及其相关研究”并不能表明冷战形势的缓和。
题干中美国政府重视日语、汉语及其相关研究,D项说法倒因为果。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中国外交发展概况简表
﹣﹣据齐鹏飞《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外交》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一个观点,并予以阐述。
(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
【答案】示例:
观点:新中国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外交政策。
阐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两极格局对峙、遏
制的政策,新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20世纪60年代,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20世界90年代,两级格局解体。
中国外交坚定不移地“走出去”,参与创建并推进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外交进程,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
综上,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
这些调整适应了国内外形势,促进了经济发展。
【解析】
17.(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背景。
17.(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中美大使级会谈的意义。
【答案】(1)背景: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影响力增强,对两极格局形成冲击;肯尼
迪政府政策趋于缓和;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大力发展“两弹一星”。
【解析】(1)从材料“认为应当看到因共产主义渗透而导致的第三世界民族主义崛起已
对美国和‘自由世界’构成的严重威胁,而苏联则要尽力保持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
领导地位。
此时中国正在进行的原子弹计划使肯尼迪政府认为这将使中国‘在心理上得分’”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背景有: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影响
力增强,对两极格局形成冲击;肯尼迪政府政策趋于缓和;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大力
发展“两弹一星”。
【答案】(2)意义:使中美双方相互有所了解;有利于双方危机问题的处理;使美国
政府逐渐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现实;为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
系改善做了铺垫。
【解析】(2)分析材料可知,大使级会谈使的意义有中美双方相互有所了解;有利于
双方危机问题的处理;使美国政府逐渐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现实;为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做了铺垫。
18.(1)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一中使用“再次引起”一词的理由,并分析20世
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出现新一轮“苏联热”的原因。
18.(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苏两国在引进外来技术方面的
不同之处。
【答案】(1)理由: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中国知识界开始对苏联表现出浓
厚的兴趣。
比如1917年李大钊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阐述十月革命的重要意义。
原因:苏联通过“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功,工业产量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进一步暴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中国
重工业基础薄弱,希望借鉴苏联成功的经验;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
国民政府致力于围剿中共,对外战争准备不充分。
【解析】(1)根据所学内容,苏俄在十月革命以后,曾经引起了一波中国向苏俄学习
的热潮,当时先进中国人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而到20世纪30年代,新一轮“苏联热”兴起,与当时苏联“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功是分不开的,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暴露出了它的缺陷。
中国近代工业基础薄弱,希望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同时,30年代日本侵略危机加深,我们希望获得苏联的援助。
【答案】(2)不同:从方向上看,中国主要从苏联引进技术,而苏联同时从多个西方
国家引进技术。
从领域上看,中国的技术引进涉及经济、军事和政府管理等多个领域,而苏联的技术引进主要是经济领域;从形式上看,中国引进技术属于两国政府间关系,而苏联则主要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行为。
【解析】(2)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中国主要是从苏联引进技术,而苏联主要是从西
方国家引进技术,从地域上来看,中国引进的技术涉及到的领域众多,而苏联引进的
主要是经济领域,从形式上来看,中国引进技术属于政府间的行为,而苏联则主要是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行为。
1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英模表彰的特点。
19.(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英模表彰的历史意义。
【答案】特点:以表彰先进劳动模范为主;行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
肯定女性劳模的价值;英模表彰制度化和常规化。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以表彰先进劳动模范为主;行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重工
业领域;肯定女性劳模的价值;英模表彰制度化和常规化。
【答案】意义: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有利于构建崇尚劳动与技术创新的社会氛围;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
设的需要;有利于构建崇尚劳动与技术创新的社会氛围;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
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