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初二物理课件压力和压强听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初二物理课件压力和压强听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初二物理教材《物理》第三章第五节“压力和压强”。
详细内容包括:
1. 压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2. 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3. 影响压力和压强的因素;
4. 压力与压强的关系;
5. 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压力和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2. 使学生了解影响压力和压强的因素,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
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压力和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影响压力和压强的
因素;
难点:压力与压强的关系,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压力计、压强计、演示用实验器材;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利用压力计和压强计演示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压力和压强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5分钟)
(1)讲解压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2)讲解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3)讲解影响压力和压强的因素;
(4)讲解压力与压强的关系;
(5)介绍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10分钟)
出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压力和压强的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探究(15分钟)
六、板书设计
1. 压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2. 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3. 影响压力和压强的因素;
4. 压力与压强的关系;
5. 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计算题:根据给定的数据,计算压力和压强;
(2)应用题:运用压力和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实验题: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压力和压强的因素。
2. 答案:
(1)计算题答案;
(2)应用题答案;
(3)实验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压力和压强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选择;
4. 实验探究的安排;
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类型和答案。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重点:压力和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影响压力和压强的因素。
难点:压力与压强的关系,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解析:在讲解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压力和压强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让学生熟练掌握。
对于影响压力和压强的因素,应通过实例进行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在讲解难点时,可通过引入生活实例,使学生明白压力与压强的关系,以及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1.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2. 明确展示压力和压强的概念;
3.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压力和压强的关系。
解析:实践情景引入时,可选用一些有趣的实例,如:为什么鞋
子底部有花纹?为什么书包带要做得宽一些?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
生对压力和压强的思考。
三、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选择
1. 例题具有代表性,能涵盖压力和压强的各个知识点;
2. 例题难度适中,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思考;
3. 随堂练习题量适中,题型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解析:在讲解例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随堂练习要注重题目的质量和数量,避免过多的题目导致学生产生厌
学情绪。
四、实验探究的安排
1. 实验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
2. 实验步骤的清晰性,易于学生操作;
3. 实验现象明显,能激发学生兴趣;
解析:在安排实验探究时,要确保实验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符合,
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知识。
同时,实验步骤要简洁明了,使学生
在操作过程中能够轻松掌握。
五、作业设计中的题目类型和答案
1. 计算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 应用题: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题: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解析:作业题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答案要详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布置作业时,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适当调整题目难度。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重点内容时,语言要清晰、准确,语调要稍作停顿,以强调重要性;
2. 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语速可适当放慢,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3. 讲解难点时,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使用复杂的专业术语,便于学生理解。
二、时间分配
1. 知识讲解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确保学生能充分理解压力和压强的概念;
2. 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各占10分钟,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3. 随堂练习和实验探究各占15分钟,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
2.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3.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内容做铺垫;
3.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2.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堂提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
5.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反思,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