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促进中央企业产融有序结合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融结合即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互渗透融合的方式和手段,是现代企业集团的重要特征之一。
从国内、国际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历程看,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其发展的一定阶段出现了产融结合。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世界500强企业中逾四分之三属于产融结合型企业,这些企业集团充分利用“以产投融”占领价值链顶端,利用“以融促产”扩大市场份额。
一般而言,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可分为“由产而融”和“由融而产”两种形式:前者是指企业集团在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抽调资本投向金融业,形成实业和金融业共同发展之势,例如通用电气(GE )、波音、西门子、沃尔沃等众多大型制造业企业集团,均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布局金融业;后者是指金融资本有意识地控制产业资本,通过参与实业来迅速扩大资本规模,最终发展成为产融型企业集团,
如J.P.摩根利用庞大的金融资本收购美国中央铁路75%的股权,通过合并重组成立联合钢铁公司,还收购卡耐基的美国钢铁公司,曾一度垄断美国钢铁行业。
由于法律和政策的原因,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方式主要是由大型企业集团特别是央企主导的“由产而融”形式,这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央着力建设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1987年,二汽集团(今东风汽车集团)率先设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此即为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发端。
随着央企自身发展和金融的市场化改革,央企对金融业务的布局也在日益扩大。
截至2018年末,国务院国资委管辖的96家央企中有70多家开展了金融业务,涉足银行、保险、信托、融资租赁、证券、资产管理、投资基金、期货等诸多金融业务领域,央企产融结合呈现
收稿日期:2019-02-22
作者简介:李政丹(1968-),女,辽宁鞍山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现供职于北京科技大学远程与成
人教育学院。
新常态下促进中央企业
产融有序结合的思考
□李政丹
(北京科技大学远程与成人教育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随着金融的市场化改革和基于中央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近些年中央企业纷纷以各种
形式涉足金融业。
央企产融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集团融资约束问题、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提升了集团企业整体收益并推动了产品创新。
但央企产融结合也存在着协同效益低下、产业资本过度依赖金融资本、风险相互传导等问题。
在经济结构调整深化的背景下,应坚持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聚焦主业,严控风险,有序推进中央企业的产融结合。
关键词:中央企业;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有序结合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40(2019)04-0075-04
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局面。
一、中央企业产融结合取得的成效
(一)部分解决了产业融资约束问题。
央企依靠旗下金融机构开发多种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产业融资约束问题。
商业银行和财务公司通过发放贷款、同业拆借、资产回购、发行债券等手段,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增强了企业融资能力;融资租赁公司和信托公司通过融资租赁、售后回租和信托计划,解决了央企战略产品销售中的资金支持问题,降低了其负债率;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通过资本市场,为央企长期资本筹集、资产证券化及资产管理提供了有效服务,改善了其负债结构。
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的金融控股平台——
—中航资本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年报显示,当年旗下金融机构中航财务通过贷款方式为集团内企业提供资金184.20亿元,中航租赁通过融资租赁方式为集团内企业提供资金14.61亿元,中航证券通过服务集团内企业首次募股融资(IPO)或增发再融资,帮助集团内企业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30.19亿元。
(二)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央企通过设立财务公司,为成员单位开展集团内部结算服务,对成员单位的资金进行统一归集并管理,在企业集团内开展资金余缺调剂,促进资金在集团公司内部循环,降低财务成本和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旗下的金融控股平台——
—中国石油资本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年报显示,当年旗下金融机构中油财务从集团公司内吸收存款2939.18亿元,向集团内企业发放贷款2056.05亿元,通过存贷业务实现利差收入37.5亿元。
(三)提升了企业集团整体收益。
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以及去杠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部分未开展产融结合的央企开始出现收益下滑。
而拥有多种金融牌照、大力开展产融结合的央企则保持了收益的持续增长,较好地平滑了主业面临的收益下降压力。
如中国五矿集团旗下的金融控股平台——
—五矿资本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实现利润28.03亿元,占五矿集团当年利润总额的21.51%,有效提升了集团整体盈利能力。
(四)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
经济步入新常态后,央企同样面临着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和技术升级等系列问题。
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充分发挥拥有金融控股平台的优势,支持中航资本利用多种金融工具,先后投资中航飞机、中航国际、沈飞民机、成飞民机、凯天电子、中航电测、宝胜股份、中航机电、中航联创等集团内企业20余家,为这些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
二、目前中央企业产融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产融”“融融”①协同效益低下。
产融结合的核心是“有序”与“协同”。
理想的产融结合是指企业集团拥有金融业务板块后,在实业板块和金融板块之间确立一个互联结构,通过金融工具、金融信息、金融人才、金融产品,服务于实业板块的产品研发、产品销售、设备租赁、兼并收购、规模扩张和转型升级。
但从目前看,大部分央企对金融业务的布局仍停留于财务投资阶段,金融机构对实业发展过程中催生的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关注不够,金融创新不足,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
①指产业资本所投资的金融平台公司通过资本运作、集中管理,实现金融细分领域资源共享、相互协作的过程。
缺乏“协同”,并未结合央企自身发展目标形成一体化机制和产融良性互动,最终使实体板块与金融板块发展成为相互隔离的业务体系。
同时,受制于政策、人才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业金融平台下各金融子公司的定位仍不清晰,在发展方向、人员管理、产品开发、风险管理、技术支持和服务标准等方面尚缺乏有效协同。
(二)实体产业过度依赖金融业。
在我国,推进央企产融结合的初衷是为了促进产业链整合更深化、资源配置更高效,故央企金融业务理应立足于服务集团的主业与实体经济。
但部分央企倾向于唯牌照论,欠缺内部匹配性研究,往往利用金融牌照的稀缺性、垄断性,脱离主业需求和实际需要而热衷于金融业务,出现脱实向虚甚至资金空转的趋势。
(三)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相互传导风险。
通常而言,产业资本的投资周期较长,资产转换速度相对较慢,投资收益的波动性小;而金融资本规模大,价值链条较短,投资收益的波动性大。
一方面,由于全球金融市场不稳定,金融风险时有发生,一旦金融机构发生风险,会立即传导给投资金融的实业企业,最终可能导致整个企业集团总体偿付能力和稳定性下降;另一方面,金融资本投入实体产业后,需要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回报,但由于世界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实体经济运行风险丛生,这使得金融资本时常陷入长期没有回报甚至亏损的困境。
产业风险与金融风险互相传导,一旦爆发危机,产业风险和金融风险叠加,将造成危害性更强的系统性风险。
三、对新常态下中央企业产融有序结合发展的建议
产融结合是一把“双刃剑”,其既可为企业集团和产业经济发展带来诸如培育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投融资效率、创造协同价值以及公司治理效应等诸多效益,也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如金融产品价格波动、财务风险、公司治理风险、泡沫经济等。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央企产融结合只有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并执行正确的发展战略,聚焦主业、严控风险,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管理层出台较清晰的顶层设计。
央企掌握着中国经济的命脉,同时肩负着很大的社会责任。
因此,央企产融有序结合亟需具备政策层面上的顶层设计。
国资管理部门应厘清不同类别央企的功能定位,对于投资类央企则鼓励其发展金融业,对于实业类央企则强调以发展实体经济为主,金融业务服务于实体经济。
2017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提出“中央企业投资应当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体现出资人投资意愿,符合企业发展规划,坚持聚焦主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此项规定仅为央企投资提供了方向性指引,下一阶段还应制定出台较为明确的投资细则。
(二)央企自身结合所处产业实际开展产融结合。
央企集团应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充分考虑自身行业特点和实体业务催生的个性化金融需求,以产业发展为本,以真实需求为支撑来推进产融结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盲目涉足金融行业甚至追求“金融全牌照”。
如中粮集团利用搭建的金控平台——
—中粮资本,开展农资贷款、农机租赁、期货套期保值、粮食银行等业务,为集团内专业化公司的订单农业、代储代烘、农牧业生产等提供多方位金融服务,有力促进了主业发展。
又如中航资本旗下的中航租赁结合航空产业需求,助力国产民机促销、非航空民品销售、技术改造的融资,2018年累计签
约销售国产飞机59架,签约金额29亿元。
围绕产业需求开展金融服务也使中航租赁获得了丰厚回报,2018年上半年就实现净利润6亿元。
(三)严控各类风险,避免风险外溢。
产融结合过程面临的特有风险是内部关联交易风险和由关联交易引致的信用风险。
产业资本入股金融机构之后,客观上通过控股的金融机构开展融资比以往更为便利,但极易出现内部关联交易,滋生腐败行为,从而也成为信用风险的根源。
“产”端在解决融资问题时,其旗下优质子公司往往会得到社会上其他金融机构的垂青,其融资往往并不需要“融”端提供帮助;“产”端真正出现融资难的子公司往往是经济效益差或行业政策受限的公司,“融”端按照“产”端的指令提供了社会上金融机构无法提供的融资时往往会遭受信用风险。
风险相互传导是产融结合的固有属性,中央企业产融无序结合的风险不仅会在企业集团内部传导,而且会因央企自身体量和影响而向整个社会外溢,故严控风险是央企产融结合的重中之重,需要监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努力。
为此,金融监管部门和国资监管部门应联合制定规则。
一方面,国资监管部门规范实体企业集团产融结合行为,严格控制对主业支持力度不大、纯粹为占用资源的金融投资,积极稳妥地推进产融有序结合;另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及时更新监管理念,出台有关政策和法规,限定金融资本的运营边界,限制金融资本过度控制实体经济。
此外,央企自身要加强统筹管理,审慎规范开展金融业务,坚持金融机构信贷配置的市场化原则,完善风险管控制度。
(四)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服务市场化。
企业集团争相布局金融领域甚至出现“脱实向虚”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金融服务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行业长期拥有超额收益。
正是由于虚拟经济利润率高于实体经济,更多原本应投入实体经济的资金被虚拟经济“截留”,从而造成实体经济资金更加短缺,经济发展呈现空心化趋势。
为此,应进一步通过改革来降低金融部门的“管制红利”,以缓释产业资本对金融资本的过度追逐,最终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序融合和科学协同。
(五)以工匠精神和创新理念来发展实体产业,实现产融良性互动、共谋发展。
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增长的新阶段,央企应聚焦主业,练好内功,依靠科技创新来重塑产业竞争优势,提升自身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产业资本的高质量增长既能化解金融资本所面临的潜在风险,也能为金融资本提供源源不断的供给,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和金融的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王勉)
(责任校对:王勉周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