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溪流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农耕文化信息觅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溪流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农耕文化信息觅踪
作者:成竹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第01期
【摘要】“文化”囊括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全部人类遗产,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两个方面。
农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得生产用具及生活用品有了使用性能需求的概念,有了外观舒适与性能协调一致的理念。
五溪流域各民族人们通过造物活动,以物化的形式使农耕文化演化成一种凝固的视觉艺术形态,铸成五溪流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丰富的审美意蕴及艺术特征。
【关键词】工艺美术;农耕文化;觅踪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1—098—03
五溪流域在中国历史上是對湘黔川鄂边境地区一个特定地理区域的称谓,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云:“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满溪、无溪、酉溪、辰溪”,五溪流域即指沅水中上游的广大区域,汉代称之为古武陵郡。
五溪流域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
在这个被武陵、雪峰两大山系阻隔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环境中,汉、侗、苗、瑶、土家等各民族人民息息相生,代代繁衍,形成了独特的多元一体的五溪文化。
历史遗迹、民俗民风、凝固的艺术形态、活态文化成为该区域不可或缺的人文资源,更是该区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孵化器。
笛卡尔说:“在科学真理的链条中,最初的环节始终居于支配地位。
”农耕决定了五溪流域各民族人民基本生产生活方式,也成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特定的精神信念和文化象征。
一、刀耕火种——工艺美术的物质基础
五溪流域自然环境艰苦,俗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加庄院”之说。
侗族古歌《人类的起源》唱到:“上古人们没有火,得鱼得肉生着吃。
遂伦钻木得火种,人们才会吃熟食。
”说明侗族先民很早就懂得以取火的方式进行火种了。
流传苗族“出入柴刀随身,禾草一束燃其端。
”自古以来,苗族人们善用火把“围山打猎”。
开春后梅雨时节,河水上涨,此时节鱼虾集聚,此时捕鱼成为各民族人们的“时节”。
由此可见“刀耕火种、采集捕捞”,自古形成并沿袭至今的这种生产生活方式铸就了五溪流域少数民悠远的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指的是社会发展中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1]创造的物质财富而言是指文化载体及物质文化遗存;创造的精神财富而言是指认知理念、意识形态和条款体
制、规约制度。
农耕文化呈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们在长期的农耕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人文思想和意识形态,为人类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奠定厚重的文化基石。
渔猎采集农耕生产方式以及手工业生产方式,是民族经济史的重要内容,是理解人类历史文化艺术不可或缺的一把钥匙。
[1]五溪流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是基于社会已经有了农业分工,并形成工业产品的不同专业类型及不同层次手工从业者的社会背景下,为专业手工制造者所创造的文化与艺术品。
五溪流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从性质上说就是五溪流域各民族人民创造的农耕文化的明朗显现。
五溪流域各民族人们以社会实践的方式赋予了民间工艺美术农耕文化的内涵,并通过造物演化成一种凝固的艺术。
五溪流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孵化,人们通常在生产生活用品上或用具上进行手工制作,或通过手工加工制造成精美手工艺术品。
这种满足精神需求的用具用品或手工艺术品最显著的特点是朴实和含蓄,缔造者潜意识地形成了一种与现实生产生活相适应的人文意识以物化形式拓展认知上的可能性。
人文性的造物意识是生产生活智慧化的结果,意识形态的物化是生产生活感性化的回应,人文性的造物观将生产生活的感性修辞宣扬为知性文化,在生产生活用具或用品上渗透,物化的工艺品不仅凝聚了无数造物者充满智慧的创作思绪,更成为五溪流域农耕文化表达的载体,以物质形态和价值观并存的形式传递着农耕文明的信息:农耕文化因素架构中的工艺美术以完美的形式展现各民族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历程、思想、审美的痕迹,以独有的技艺和造物观点,以近乎哲理的思维逻辑诉说着创生理念、生活态度、社会制度、伦理规范、人文精神及审美思想。
以刀耕火种等实物为标志,五溪流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传统生产技术,即实物及工具,五溪流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生成,如采集、农耕、打猎、捕捞等生产工具的形成明显具有适应农耕生产的特点;二是人文思想,即在农耕文化影响下,人们围绕农耕方式的生产活动明显丰富五溪流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类型和形式,农耕文化是五溪流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必然的物质基础。
二、农耕技术:工艺造物“因地制宜”
五溪流域各民族乃保留着不同类型的农业形态,既有刀耕火种,又有锄耕、犁耕等耕种方式,活脱脱地勾画出农耕历史的发展轨迹。
各民族人们为了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建立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据此创造了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生产技术。
采集渔猎、刀耕火种、锄耕犁耕、农牧并举,生产了不同材质、不同形制、不同功用的生产工具,充分显示出各民族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从原始的采集渔猎到农业的生产,是人类历史的伟大进步。
五溪流域在新石器晚期便已初步的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稻作文化,随着生产方式的成熟和推进,在稻作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为更加系统、多元的农耕技术。
“造物,是取材于自然,施之以人工而改变其形态与性能的过程。
因此造物一方面关涉到人们对自然的取舍,一方面关涉道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3]五溪流域民族民间生产工具造物材料运用上材质不一致、使用上性能类型不一致,从造物的角度释义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因功能和性能所需出现造型多样且独特的农耕工具。
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器物是否适应农业耕织的需要成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正是这种务实的造物观念,栽培出了五溪流域少数民族人民的个性化的朴实纯粹的审美观念。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具造物本身记录着农耕叙事的信息。
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工具都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经济乃至社会制度及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等方面的真实情况。
[5]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五溪流域各民族发明和积累了丰富的农耕生活经验,也根据对自然改造的需要创造了精巧的生产工具和精湛的造物技术。
采集渔猎技术,作为获取食物主要方式和经济生活的一种补充手段,仍然存在于五溪流域的部分民族的生活中。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识别和利用动、植物的丰富知识,发明了独特巧妙、种类繁多的采集渔猎工具。
如苗族男性同胞基本都是狩猎能手,狩猎的器械有“火药枪(大约1—1.6米长)、纲套、安装夹、弩箭等”。
捕捉鸟雀的工具有“拍套法(有大小不同类型,套口用马尾毛编织,每一排套有10—15个活动套眼,长达1—1.3米)、媒子鸟(捕鸟的引子鸟‘鸟堂劝雀时用’,劝雀成功与否及收获大小媒子鸟的外衣修饰十分重要)”。
侗族同样有“照雀”“劝雀”“安套”“集体围猎”等狩猎方式。
其他民族狩猎工具丰富多样,除上述相关民族工具外,还有用重力、弹力、惯性、杠杆、铁夹等力学原理,发明了机巧灵便的各类捕机。
五溪流域各民族人们除徒手采集外,还使用一些简单的采摘、挖掘、盛装工具。
采集主要以植物为对象,在农业上产有很大的影响。
五溪流域少数民族捕鱼工具形制各异、功能多样,主要有叉、钩、罩、篓、笼、网、夹等,特别是筏、舟、船等辅助工具的发明将捕鱼技术推向智能与技术的高端层面。
原始的刀耕火种是人类最早的农业形态,使用的工具主要为石器和竹木器。
作为传统的农作方式,五溪流域各民族人们有别于原始刀耕火种,已创造出轮作技术,普遍使用铁制农具,锄耕,甚至犁耕技术应用较为普及,以牛牵引的犁耕,代表了传统农业耕作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耖(chao)、耙等碎土工具的利用使耕作更为精细。
主要有犁、耙、锄、钉耙、镰刀、材刀等铁质和垯斗、箩、筐、踩耙等农具。
收获与脱粒:收割与脱粒,是五溪流域少数民族农业生产中的人、景、风情皆具劳动场景。
镰刀是最为常见的收割农具,有爪镰和木柄镰两类,爪镰用于割取谷物穗头,木柄镰可收割稻麦茅草。
脱粒农具有打谷棍、连枷、掼斗、掼架、打谷船、扬谷铲、扇、簸箕、谷箩等,几乎都是竹木农具。
鲍德里亚说:“我们分析的对象不是只以功能决定的物品,也不是为分析之便而进行的分类之物,而是人类究竟透过何种程序和物产生关联,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的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系统。
[5]”这些由农耕方式和农耕技术衍生发明而来的工具,是五溪流域各民族人民在成百上千年不断地劳作中改造自然、再造生活的成果,是凝聚人类智慧的结晶。
带有五溪流域特色的社
会实践工具体现出了五溪流域各民族人们在面对自然和生存挑战下的主观能动性,成为五溪流域民族文化类型之一。
三、农耕习俗:工艺美术借物叙事
艺术史家在追溯艺术的起源时,认为艺术的起源与工具的起源同步。
的确如此,人们在创造工具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艺术,创造着艺术与审美的法则。
[6]五溪流域的民间工艺美术产品与人们的生产劳作紧密连接,跟人们日常生活习俗息息相关。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五溪流域各民族人民历史的发展具有人类命运与历史进程的共同特性:在物质基础的保障上衍生出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
他们生产劳动之余,通过一系列手工活动利用丰富的物资资源,拓宽生产方式和衍生劳作性质,把生产方式或行为融入到传统农耕文化中去,把农耕文化的物质存在以创造性的思维和象征性的手法转换成意象的文化符号或抽象的艺术样式。
侗族村寨流传下来的“赶山围猎”“撵山”狩猎习俗活动,侗族男性盛装至今腰间还配有狩猎时代的火药袋,肩挎着自己女人精心绣织的“胜包”。
“胜包”是妇女纯手工刺绣而成,前面中间部位刺绣“胜”“顺”“福”等字样,四周绣满动植物纹样,做工细腻,色彩靓丽,此包因中间的刺绣文字而得名。
苗族盛装“百鸟衣”绣有神态各异、手法夸张的各类相生神鸟,衣服飘带或簾裙裙底用鸟的羽毛串扎成装饰。
服饰用图案和饰物记录本民族农耕时期的真实事件和民族创生的历史。
苗族、侗族等民族有“饭稻羹鱼”的传统农耕习俗,利用稻田养鱼,也就是现在各民族中流传的“稻花鱼”一种生态养鱼方式。
五溪流域少数民族文化中“鱼”寓意富足有余。
木材是五溪流域各民族人们生活的一种基本需求,敬山、伐木及建房等习俗成为常态,各种方便木材营运辅助工具相应产生。
历来该区域木材营运的基本方式有肩扛抬运、山沟滑运、山坡滚运、溪水漂运、人力拉运等。
与此产生相应的工艺美术产品有扛运起肩用的“羊角叉”,护肩用的垫肩;滑运、滚运、漂运途中需要人力协作用的撬棍——“钉牛”。
整过过程人力是决定性因素,时刻离不开抬、扛、撬、拉、拖、推等动作和行为,对肩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垫肩(亦称披肩、坎肩、云肩)重要性尤为突出。
垫肩作为一种生产方式辅助性用具,在之后演变成服饰装饰性的工艺产品,成为五溪流域各民族人们服饰中重要装饰。
五溪流域各少数民族有运用动物保护农业收成的愿望,如侗族就有村寨把石狮安放在山上的农作物或茶山地里,目的是为了吓阻山里的野猪糟踏和危害农作物,制服那些损坏农作物的动物。
同时也是为震慑和赌咒人偷窃和破坏农作物的那些人。
社会实践衍生出民间工艺美术丰富的类型,农耕文化成为了民间工艺美术创作的温床,农耕文化内涵使民间工艺美术有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同样民间工艺美术作为一种路径,使人们在不同程度以不同方式表述人们生产激情和抒发生活意趣,农耕文化缔造了人们的生存理念,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四、结语
五溪流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是各民族人们以农耕文化为媒介,述说人们生产与生活的过程、方式、行为、意愿等。
由于农耕文化属性的介入使具有农耕文化信息的五溪流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无疑是最直观、最感性、最显露的手工造物艺术,它以完美的艺术样态诠释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意识形态及审美理念,以近乎哲理的思维逻辑诉说着创生理念、生活态度、社会制度、伦理规范。
无论是从纵向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横向的角度出发,五溪流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起源与发展,农耕文化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参考文献:
[1]梅聯华,欧婷.农耕习俗[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1.
[2]杨思远.中国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3]邵琪.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2020.
[4]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5](法)尚·布西亚.物体系[M].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湘黔边地苗汉民族服饰流变与文化交融研究(课题编号:23BMZ112)。
作者简介:成竹(1995—),女,汉族,湖南怀化人,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州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视觉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