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口译中的母语负迁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陈丽莉,女,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口笔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

汉英口译中的母语负迁移
陈丽莉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摘 要] 本为通过例证分析了在汉英口译中产生母语负迁移的成因,主要是不能摆脱母语表层的束缚,
造成表达不当、误译或语用失误。

鉴于此,本文最后对口译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母语负迁移; 口译; 启示
中图分类号:H 3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8)10-0071-03
迁移是心理学和二语习得中的重要理论,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

在二语学习中,学习者将母语中的语言规则用于外语学习时,如果某一语言规则在两种语言中是一致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技能的掌握就会有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迁移。

如果把一种语言的规则搬到另一种语言中去产生错误,从而对外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这种迁移称为负迁移。

口译作为一种涉及双语信息转换过程的即席性活动,在语言迁移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我们认为,母语迁移在口译教学中应客观地看待,肯定其积极作用,遏制其负面影响,化消极为积极,以提高口译教学的效果。

一、汉英口译中的母语负迁移成因
母语在口译中的负迁移归结起来就是不能摆脱 原语的束缚!,造成表达不当、理解错误或语用失误。

本文从三个角度来阐述这种负迁移的成因。

成因之一:受制于母语的语序、结构,导致误译或冗余
1.话题句的误译。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指出: 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法治的不管主语用得着用不着,都要呆板地求句子形式的一律;人治的用得着就用,用不着就不用,只要能使对话人听懂说话人的意思,就算了。

!
[1]
作为主语优先型的
语言, 英语主谓结构是高度语法化的句法结构。

作为话题优先型的语言,汉语中话题跟主语不一致并且话题比主语得到更高的语法化!
[2]
,作为话题突
出的语言,很多句子是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只要语义连贯,各句子成分可随意排列。

因此,汉语的主谓宾
之间往往没有动作上的支配关系,它们所体现的更多是一种主题与说明的关系。

汉语中这样的话题句在口译时容易造成错误。

(1)该地区已没什么城乡差别。

T his reg ion has little d ifference bet w een to wn and country .
(正:T here is litt le difference bet w een to wn and country in this reg ion)
(2)今天的事故,我不想作任何评论。

T oday ∀s acciden,t I don ∀t w ant to m ake any
co mm en.t
(正:As for today ∀s accident ,I don ∀t w ant to
m ake any co mm en.t )
2.人称与物称的错位。

在口译时,学生往往会按照汉语的顺序把句子主语直接译作英语的主语,忽略了两种语言句法和思维的不同,有时做主语的人称和物称口译时需要换位,或者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下面的例子即是如此:
(3)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3]。

As m ank i nd is en teri ng i nto the 21st century ,w orl d econo m y is chang i ng extensively and profoundly .
(4)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T he four g reat i nventions o f anc ient Ch i na have m ade tre m endous contri but i ons to hu m an progress.第一句当中译文m ank i nd is enteri ng into the 21st cent u ry 不合逻辑,应是时代、时间,可以改译为:
As the ne w centur y approaches ,或M ankind is at the thresho l d of 21st century .第二句当中m ake con tri
#
71#语文学刊 2008年第10期
butions的主语应该是人,不能和the four great inven t i ons搭配。

3.冗余信息的处理不当。

负迁移还体现在对冗余信息的处理上。

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

汉语中存在许多习惯性搭配,比如大量范畴词,往往意义空泛,没有实质内容,而英语则更重视功能,常将具体概念抽象化,即化实为虚。

汉语常使用的名词范畴词有工作、问题、局面、状况、现象、水平等,在口译时可以省略,但大多数情况下在学生口译练习中以下的译文屡见不鲜,往往都是母语迁移的负面影响。

(5)我们要重视沿海与内地贫富差距问题。

W e must pay clos e attention to(t he proble m o f) t he gap bet w een costal and i n land areas.
(6)我们必须反对铺张浪费的作法。

W e must oppose(the practice o f)ex travagance.
此外,汉语词汇中有很多加强语气的形容词修饰语,如不切实际的幻想、!毫无根据的诽谤!、严重的自然灾害!、大无畏的勇气!,这些形容词修饰语都属冗赘信息,如直接译出反倒画蛇添足。

另外汉语中的许多副词常用来加强动词或形容词的意义,如会议隆重召开!、胜利闭幕!、彻底粉碎!、坚决响应!等,而英文里如果修饰语过多会显得装腔作势,效果适得其反,因此这些程式化的表述在直译时往往构成语义冗余,在口译时会显得重复和累赘,甚至可能有损原意。

例如胜利召开如译为s uccessfully convened,会使人感到召开前遇到不少困难和阻碍[4]。

在实际的口译练习中,可以发现多数学生会忠实!地译出了原语的冗余信息,见下例:
(7)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自然灾害。

In the s u mm er of1998,an ex traor d i naril y seri ous natura l cala m ity occurred in the Yang tze R iver reg i on.
(8)请您多提宝贵意见。

Your va l uable opinions are w elco m e.
4.短语搭配不当。

英汉两种语言的发展历史与民族习惯的不同造成了两种语言在词汇搭配能力上的种种差别,而这些差别又引起表达上的许多变化。

在口译时,这种搭配错误屡见不鲜。

如light可译成淡!,t h ick译成浓!,但是若在不同的表达中都千篇一律的用这两个词就往往出现不当。

如淡酒!可译成li ght w ine,淡茶!往往却译成w eak tea;浓汤!可译为th ic k s oup,但浓茶!通常译为strong tea。

同样地,大风! 大雪!、大旱!不能将大!都译为b i g,对应的应是strong w i nd、heavy sno w和seri ous drought。

再比如,汉语中一些动词往往能与许多名词搭配,转换成英语时就要根据语境有所变化,但在实际口译中学生往往受母语思维的影响,脱口而出地是母语对应的最常用的那个词。

如汉语中的看!与之搭配的短语有很多,如看书!、看电视!、看医生!、看朋友!,并不都能用see来翻译,而是要有所调整。

实际当中我们也会常常碰到学生将开灯!、开电视!译成open the li ght、open the TV。

成因之二:照搬字面意思,导致望文生义
许多汉语表达同英语表层结构类似,实际内涵则完全不同。

因为一个词有指称意义和言内意义,也有丰富的语用意义。

受母语迁移影响,生搬硬套字面意义产生的一些译文,往往忽略了原语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和语用意义。

如他是领导面前的红人!中红人就不能译成red m an!,而要译出语用意义a favorite(w ith s b)。

(9)这篇报告旨在分析该行业龙头企业的竞争力。

T his report a i m s to ana l yze the co m petiti venes s o f the dragonhead en ter prises in t he industr y.
例句当中的龙头企业!被译为dragonhead en terpris es不容易为译文读者所接受,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龙!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龙头!在中国文化中的喻义是老大!或领先!的地位,在英语文化中却让人觉得面目恐怖,无此相同的联想,因此译成leading enterprises更直截了当。

汉英翻译中生搬硬套字面意义所产生的一些假朋友!为数不少,以下仅举几例:
(10)吃醋drink v i negar(be jealous,envy)
红茶red tea(b lack tea)
红白喜事red and w hite happy occasions(w ed d i ngs and funera ls)
黄色书籍ye ll ow book(por nography book)
戴绿帽子to have/w ear a green bonnet(to cuc k o l d s b)
柴米油盐酱醋茶f ue,l rice,o i,l sal,t s oy sauce, v i negar and tea(da ily neces sities)
成因之三:忽略语境和文化差异,出现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指的是在言语交际中导致交际者本人未能取得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具体表现为由于译文不得体,而产生误导译语接受者,令译语接受者感觉别扭、不舒服、唐突、可笑甚至侮辱等不良后果[5]。

一位资深译员曾讲过他一次难忘的经历[6]:在一次国际服装节开幕式上,当主持人念到开场白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晚上好!!时,意外地加了一句:大家请坐好!!。

这位译员瞬间的反应是将这句话译成英语,而第二反应是大家都已就座,不能说P lease sit down!,但当时他未来得及做出第三反应,就脱口而出P lease be sea ted!。

事后他十分遗
#
72
#
语言综览 陈丽莉/汉英口译中的母语负迁移
憾,因为以当时的语境,这句话译成A ttention, please!应该准确地传达了语用信息,符合当时的情景。

由此可见,即使优秀的译员在进行口译活动时,也难免受原语效应的影响造成语用失误。

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谦逊、礼貌、含蓄,因此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套话,而这些套话就不宜直译,否则容易引起误解和疑惑。

例如有外国客人在一个中国家庭做客,主人往往习惯性客套地说,不好意思,没什么好吃的!,这不符合西方人喜欢直截了当的思维方式,此时就不宜直译,可告诉客人I hope you w ill en joy your d i nner!。

再如中国人被夸赞工作做得好时,往往谦虚地说:没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或者哪里,哪里!,如译成Noth i ng s pec ia.l It∀s justm y duty to do s o!,会让人觉得并非心甘情愿而只是工作需要,而后句译成W here,w here!更是令人啼笑皆非。

二、结语和启示
根据前文分析,产生母语负迁移的深层原因是思维模式的定式、文化背景的差异、语言功底的薄弱以及临场应变能力的欠缺。

下面我们逐一进行分析和求解。

其一,针对思维模式的负迁移,应该考虑到,其成因主要是英汉句法结构与思维表达上的差异。

特别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通过英语表达自己时,过于拘泥原文字句,机械地从字面上对号入座!,译文不顺而且难懂,就是中式英文!,即Ch i ng lis h!的问题[7]。

其二,文化背景的差异常导致理解上的误差。

因为语言蕴含着文化的沉淀,其体现了各民族不同的思维习惯、历史、风俗、价值观等,如果不考虑这种差异,口译时往往会造成误解。

其三,是译员的语言功底问题。

因为语言功底的深厚与否直接导致口译质量的高低,如对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词语的把握不够会导致望文生义的译文,译员汉语水平的不足也会导致口译效果的差强人意。

其四,由于口译对速度的要求,口译人员的临场应变力变得尤为重要。

译员需要根据听众、时间、场合和其他语境因素的变化及时做出策略上的调整,而不能墨守成规、僵硬呆板。

基于以上分析逻辑,在口译教学中我们要重点解决以上问题,加强学生在以下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训练:
一是在教学中除了培养口译技能外,要注重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对比以及思维表达上的差异,在课堂讲解的同时,予以辅导训练加以提高辨别。

二是在课堂中灌输文化背景介绍。

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去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制度,可以开设中西文化对比讲座,开设电影欣赏、报刊选读、英美文学等辅助课程来有意识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三是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以提高语言功底。

正如著名的翻译理论家P eter N e wm ar k教授认为:在翻译过程中,造成翻译障碍的往往是译者的母语![8]。

可以酌情考虑开设一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古汉语知识的中文课程。

四是培养学生灵活的语际转换能力以提高语用意识。

要摆脱原语形式的束缚!,就要培养学生灵活的变通能力,翻译意味着交流,它取决于听译文或看译文的人能了解到些什么。

判断译文的优劣不能停留在是否有对应的词义、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段,重要的是接触译文的人有何种程度的正确理解![9]。

变通的能力体现在对原语信息的加工、筛选、对语境因素的顺应等。

∃参考文献%
[1]赵卫东,李梅.口译中思维惯常定势举隅[J].中国科技
翻译,2004(8):19-22.
[2]邵志宏.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88.
[3]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222.
[4]程镇球.汉英翻译问题-在全国中译英学术研讨会上的
发言.中译英技巧文集[C]//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7:43.
[5]陈小慰.口译教学中的相关语用链接[J].上海翻译,
2005(2):31-35.
[6]张建威.出卖口译天机[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95.
[7]王弄笙.汉英翻译中的CH I NGL IS H[J].中国翻译,2000
(2):31-35.
[8]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
译,2003(4):63-65.
[9]Eugene A.N i nguag e,Cu lture and T ranslati ng[M].
Shangha i Fo re i gn L anguage Educa ti on P ress,1993:116.
#
73
#
语文学刊 2008年第10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