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的理论与制度创新课件PPT模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造的基本思路
a
(一)通过股权结构 的调整或公司权利分 配方式的调整,促使 政企合理适度地分离
d
(四)股权结构的优 化
b
(二)国家调控经济 的必要性及国家控制 国有控股、参股企业
方式的转变
e
(五)企业技术创新 机制问题
c
(三)国有资产经营 公司的职能定位与运
作模式的转变
e
07
第七章关于国有资产产权暨产权交易体制
第七章关于国有资产 产权暨产权交易体制
一、股市问题与国有资产产权暨 产权交易制度的相关性
(二)现行国有股产权暨产 权交易体制与股市投机性的
相关性
(一)现行国有股产权暨产 权交易体制与上市公司业绩
之间的相关性
二、国有资产产 权交易现状及交
易权下放问题
(一)我国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现状情况 1.我国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凝固化问题
47% option 4 Option 4
30% option 3 Option 3
23% option 1 Option 1
56% option 2 Option 2
(一)资本市场将没有“国界” (二)国有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程度

争二 力、 的提 几高 种国 有有 效资 途本 径竞
三.(三)“代理股东”模式的实施环节及“代理股权”的销售范围 四.(四)“代理股权”交易的实务运作
五.(五)“代理股东”模式与目前理论界提出的委托经营、托管经营等改革模式的区别与联系
三、关于“代理股东”模式4845294的几个问题
(四)“代理股权”交易的实务运作
1.国有资产存量评估 2.确定代理股权面值 3.代理股权的发行 4.国有资产升值后代理股权的价值评估 5.代理股权的二级市场交易 6.代理股权的收益的计算
(二)“小股东”现象的制 约因素及临界点
1.股东支配资产的权利受限制 2.“利益”被幕后交易的共谋者分享 3.公司资产增值力下降 4.公司信誉及个人信誉的损害
二、从初级阶段分配模式推断“融合”的可能性
(一)简化模型
01 中的情形
(二)个体生产
02 模式下的情形
1.不依赖生产资料下的情形 2.需依赖生产资料下的情形
二、企业领导决策体制的进一步探 索
(一)决定决策体制的优劣的因素 (二)集体决策模式的特点 (三)有关企业领导决策体制的现 象分析 (四)对现行企业领导决策体制优 劣的分析 (五)企业领导决策体制改革建议
二、企业领导决策体制的进一步探索
(一)决定决策体制的优劣的因素
1.决策主体的素质高低 2.决策主体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关联度
二、私人资本融入国有 企业的持股制度比较
(一)经理持股 (二)员工持股 (三)外部人持股 (四)私人机构持股 (五)结束语
二、私人资本融入国有企业的持股制度比较
(一)经理持股
1.经营者素质确任问题 2.购买力限制问题
二、私人资本融入国有企业的持股制度比较
(二)员工持股
1.员工持股制使“股权”分布比较分散,每一员工持股数比较少 2.员工持股制使股权分散化,经营者持股数量减少,经营者的股权分红收益不多 3.在员工持股制中,普通员工是所有者,普通员工以所有者身份通过工会等股权
1.“两级所有权”理论中“终极所有权”概念与“两权分离”理论中的“所有权”概念比较 2.“两级所有权”理论中“法人所有权”概念与“两权分离”理论中的“经营权”概念的比较
02
第二章关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体制“融合” 的可能性的论证
一、“小股东”现象的剖析及启示
(三)“小股东”现象的启 示
(一)“小股东”现象
(六)关于企业人性 化管理问题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 有制”改造的基本思路
(七)国企改革的稳定性问题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造的基本思路
(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职能定位与运作模式的转变
1.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职能定位 2.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运作模式
05
第五章关于国有企业高层领导决策体制
一、国有企 业高层领导 决策体制的 探索
01 (一)关于股权制 02 (二)经营者交纳
的基本理论
风险抵押金的做法
03 (三)员工持股
04 (四)经营者群体
持股
05 (五)智慧或技术 06 (六)股票期权
贡献入股
二、提高国有资本竞争 力的几种有效途径
(七)非股权(或非持股)激励 方式
(八)结束语
二、提高国有资本竞争力的几种有效途径
(一)关于股权制的基本理论
(一)国有经济领域中政府行为规则的现状及改革方向
(三)小结
1.特别董事 2.持股机构
(二)国有资产“双层次”代理模式中政府行为规则的确定
二、国企改革中政府 行为规则的确定
三、关于“代理股东”模式4845294的几个问题
一.(一)“代理股东”模式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功能 二.(二)“代理股东”模式具体类型的多样性
2.国有资产产权放开交易的正负效应 3.国有上市公司中国有股“上市流通”的市场效应 (二)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权“下放”的必然性
1.产权交易是一种市场行为 2.“政府不直接拥有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决策权”与“政府具有国有资产 所有者代表身份”之间并不矛盾
1.股权与产权 2.股权的激励约束功能 3.谁来持股的问题
二、提高国有资本竞争力的几种有效途径
(三)员工持股
1.如何避免股权收益带上“福利或变相津贴”的色彩 2.如何让持股会切实代表持股员工的利益 3.可能存在的政府干预问题 4.股权外部化问题
二、提高国有资本竞争力的几种有效途径
(四)经营者群体持股
1.经营者群体的内涵 2.经营者群体持股 3.推行经营者群体持股制的几点具体设想
二、提高国有资本竞争力的几种有效途径
(五)智慧或技术贡献入股
1.智慧资源 2.我国智慧资源的浪费 3.智慧(或技术)贡献入股 4.智慧入股的若干具体设想
二、提高国有资本竞争力的几种有效途径
(六)股票期权
1.股票期权的激励对象与激励主体 2.购买股票期权的资金来源 3.股票期权收益的兑现 4.存在的两个问题
(三)国企改革制度创新的实践模式
04
第四章关于我国混合经济的发展战略
一、发展我国混合 经济的模式选择
(一)内部型混合经济与外部型 混合经济比较及选择
(二)外部型混合经济的模式选 择
(三)内部型混合经济(混合所 有制经济)的模式选择
一、发展我国混合经济的模式选择
(一)内部型混合经济与外部型混合经济比较及选择
(三)团体生产
03 下的情形
03
第三章关于国有资产“双层次”代理模式
第三章关于国有资产“双层次”代理模式
一、国有资产的“双层次”代理关系
(一)国有资产“双层次”代理模 式的基本内容的内涵
(三)市场经济体制与第二层代理 关系
(二)国有资产“双层次”代理模 式的产生
(四)国有资产“第二层代理者” 的构成
四、现代企业制度不能照搬西方股份制模式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两个基本功能要求 1.资产市场化营运主体的功能
2.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要求 (二)我国国企改革的历史背景(或目标要求)与西方股份制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或目标要求)的不同
(三)照搬西方现代股份公司模式,我国国有企业难以具备国有资产市场化营运主体功能 1.照搬西方股份公司模式建立起来的国有全资、控股股份公司中的所有者不能充当资产市场化营运主体这一角色
托管机构对经营者的产生及经营者的经营决策施加影响力,即存在普通员工对经 营者的权力制约关系
二、私人资本融入国有企业的持股制度比较
(三)外部人持股
1.在外部人员持股制下,对持股人的限制放宽,社会成员的个人资产流动 性增强
2.外部股东虽然不是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但他们通过选择经营者 及制约经营者的机会主义倾向,从而对企业经营状况产生很大影响
国企改革的理论与制度创 新
演讲人 2 0 2 x - 11 - 11
01
第一章关于当前国企改革中面临的深层次 体制问题
一、理论界关 于国企改革问 题的国有资产再生产营运的职能 1.政府难以直接代理经营众多的企业
2.国有资产再生产营运的复杂性 3.政府直接管理和开发企业中人力资源的困难性 (二)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复杂性和隐蔽性
(五)企业领导决策体制改革建议
1.通过产权多元化的改革,建立真正的集体决策模式 2.决策者群体内部的权力分配结构的合理化 3.通过企业领导人产生机制改革及建立相关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决策者素质和个人
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的关联强度 4.使决策执行权向总经理集中 5.设立智囊机构
三、关于 党的政治 核心作用 及“好班 子”建设 问题
1.“国有资产流失”的内涵 2.国有资产流失的具体渠道 (三)代理人(内部人)的“道德风险”问题
第一章关于当前国企改革中面临的深层次体制问题
二、从委托—代理关系来看当前国企公司化改制中的不足
(一)从委托—代理关系“链条”的局部 环节看,股份公司中国有股股东是“代理 股东”,难以履行“真股东”的职能
2.照搬西方股份公司模式建立起来的国有全资、控股股份公司中的经营者也不能充当资产市场化营运主体的角色
五、对“两权分离”理论及“法人所有权”理论的评价
(一)应如何对待“两权分离”理论与“两级所有权”理论
(二)“两权分离”理论的不足之处体现在“两权”分离的困难性
(三)“两级所有权”理论的不足之处也同样体现在“终极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分离的 困难
二、企业领导决策体制的进一步探索
(二)集体决策模式的特点
1.决策启发 2.出现高素质者的概率增大 3.互相监督与制约机制 4.运作成本的产生 5.决策者存在机会主义倾向的可能性增大 6.决策者之间的“权利争纷” 7.共谋行为 8.分工、授权关系
二、企业领导决策体制的进一步探索
(三)有关企业领导决策体制的现象分析
(二)从整个委托一代理“链条”来看, 国有资产的代理层多,责权不明确,代理 成本高
三、“股份 制”模式的 深层次剖析
(一)如何深层次认识“股份制三级法人治理结构”的构成与互相制 衡机制
1.股东或股东大会 2.董事会、监事会 3.经理层 (二)我国股份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1.股东结构存在的问题 2.董事会与董事会结构 3.经理层现存在的问题
1.改革途径与难易程度 2.政企分离程度 3.优势互补性、社会公平效应方面的差别
一、发展我国混合经济的模式选择
(二)外部型混合经济的模式选择
1.国有企业 2.民营企业 3.港、澳、台及外资企业
一、发展我国混合经济的模式选择
(三)内部型混合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模式选择
1.核心股东(或股东群)的构成 2.股权的分散度 3.企业领导决策体制
1.“外部董事”与“内部董事”的不同效应 2.董事长与总经理“双肩挑”现象 3.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争权”现象 4.企业家控制的企业
二、企业领导决策体制的进一步探索
(四)对现行企业领导决策体制优劣的分析
1.未公司化改制的国有企业 2.已实现股份制改革的国有控投公司 3.民营企业
二、企业领导决策体制的进一步探索
第三章关于国有资产 “双层次”代理模式
四、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三 角型”制约机制
1.国有资 产的代理

2.特别董 事
3.持股机 构
五、综论国有 资产“双层次”
代理理论
(一)国有资产“双层次”代理理论的基本逻辑关系 1.国企改革问题属于委托—代理的关系问题
2.国有资产代理关系也可划分为两个层次 3.两层次代理关系的划分的科学性 (二)国有资产“双层次”代理理论的核心思想(内容)
(一)关于党的政治核心作用 1.国有全资公司及控股公司 2.国有参股公司 3.私营、外资公司(企业)
(二)国有企业“好班子”建设的重要性 1.国有企业“好班子”建设问题的重要性 2.国有企业“好班子”建设的两个基本要求(前提) 3.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具有复杂性特点
(三)国有企业“好班子”的标准
(一)企业领导人的范围的界定
(二)企业领导人的“三能”要求 1.“权能”要求
2.“动能”要求 3.“才能”要求 (三)企业领导人品行特征的“复制”现象
(四)无效或低效的“循环代理”现象
(五)新型国企领导人产生机制的探索 1.建立相对独立于政府行政系统的国有企业领导人产生机制
2.试行国有资产“双层次”代理模式的试点
06
第六章关于如何提高国有企业(国有资产) 市场竞争力
一、国有企业如何面向资本市场
(四)国有企业如何进入资本市场 1.进一步在一般性竞争领域中,在坚持
“三个前提”下,适当降低一部分国 有控股公司的国有股份的股权比例
2.国有股份“折成”多元化的法人股 3.国有股股东代表的人格化、多元化及
市场化
(三)国有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