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诊断肝脏肿瘤的临床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诊断肝脏肿瘤的临床价值目的:探究检测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诊断肝脏肿瘤的临床价
值。
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57例肝脏肿瘤患者,以胶乳免疫性比浊法对所选病例施行D-二聚体(D-D)指标检测、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指标检测,对比两种指标含量。
结果:良性肿瘤组病例D-D、FDP两项指标的含量值分别是(0.79±0.65)mg/L、(3.29±1.86)mg/L;原发性肝癌组病例D-D、FDP 两项指标的含量值分别是(1.51±0.87)mg/L、(6.62±3.95)mg/L;转移性肝癌组病例D-D、FDP两项指标的含量值分别是(2.73±1.14)mg/L、(11.57±7.03)mg/L。
经比较,良性肿瘤组0.05),可进行对比评估。
1.2 方法
以CS-51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出品的检测分析设备运用胶乳免疫性比浊法对D-D聚体、FDP指标实施检测。
测试时使用枸橼酸盐抗凝的乏血小板的血浆,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三组患者静脉处的适量血液;之后将血液样本放在离心机作分离处理10 min,参数设为3000 r/min;取出上部血浆并置于-20 ℃环境,留作待测;按照D-D、FDP两种指标的规范检测原则展开具体操作,得出含量值。
阳性鉴定标准:D-D含量值超出0.55 mg/L,FDP含量值超出5.0 mg/L。
1.3 统计学处理
此研究中,全部数据都使用SPSS 20.0版统计软件予以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检测指标含量情况对比
对三组患者施行指标检测后,良性肿瘤组病例D-D、FDP两项指标的含量值低于原发性肝癌组,原发性肝癌组低于转移性肝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三组患者指标阳性率情况对比
良性肿瘤组D-D、FDP两项指标检测阳性率分别是22.22%(2/9)、33.33%(3/9);原发性肝癌组D-D和FDP两项指标检测阳性率分别是48.39%(15/31)、45.16%(14/31);转移性肝癌组D-D和FDP两项指标检测阳性率分别是82.35%(14/17)、88.24%(15/17)。
三组阳性率比较,良性肿瘤组<原发性肝癌组<转移性肝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肝脏受损、异常出血或凝血功能等病症的发作机制较复杂,且影响因素较多,
但这些肝病都和纤溶活性有相应的联系性[3]。
纤维蛋白原是唯一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血浆球蛋白,主要功能是参与血液凝固。
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分解转化成纤维蛋白单体,在蛋白因子作用下形成交联纤维蛋白单体,继而被纤溶酶降解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有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是决定癌细胞转移的重要因素,癌患者降解产物的血浆含量明显增高,因而,对患者血浆FDP水平进行动态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其水平的高、低可作为评价肿瘤严重程度的独立指标,也提示若FDP水平持续升高则肿瘤有转移倾向。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特异的降解产物,是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体内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重要标志,D-二聚体水平增高可说明体内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
由于肿瘤细胞的入侵、化疗药物损伤血管内皮,因而肿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异常。
有关实践调查指出,肝癌患者血液血浆D-D水平值和机体抗凝血酶活跃性、肝脏受损状况等存在正相关的变化关系[4]。
鉴于此,在排查肝癌疾病时,向患者施予D-D检测,能够较好反映出抗凝血酶的总体活性,进而为疾病鉴别提供较科学的指标根据[5]。
FDP指标可反映出血液微循环当中纤维蛋白原的作用生成物,包括D、E、X、Y等碎片性物质组织[6]。
此类碎片物质代表纤溶活性与FDP形成量[7]。
邱梅婷[8]研究中,对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其降解产物(FDP)临床检查的意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恶性肿瘤转移组患者D-二聚体、Fib和FDP水平均明显高于未转移组、良性肿瘤组及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未转移组三个指标的水平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及对照组,恶性肿瘤患者血浆Fib及FDP水平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复发转移密切相关。
本组研究中,良性肿瘤组病例、原发性肝癌组病例、转移性肝癌组病例D-D、FDP两项指标的含量值、检测阳性率比较,良性肿瘤组<原发性肝癌组<转移性肝癌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表示,良性肿瘤、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患者的D-D、FDP指标含量体现出逐渐递增趋势,且两种指标的阳性率也随着肿瘤良、恶性反映出正相关的变化联系。
分析其中原因,肿瘤组织产生膜结合组织因子分子进入循环系统,激发了凝血通道,抑制了肝脏合并抗凝血酶和蛋白C水平,导致纤维蛋白原升高。
综合上述,对D-D、FDP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定期检测,能够为肝部肿瘤良、恶性鉴别提供较科学的检测依据。
参考文献
[1]高宇哲,张磊.巨磁阻微流体免疫传感器快速定量检测D-二聚体[J].分析化学,2015,43(6):803-807.
[2]聂兴旺,罗艳.血浆D-二聚体、FDP、ATⅢ的测定在DIC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4):77-78.
[3]陈峻,胡必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25):5-6.
[4]李朝金,潘小芹.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骨折患者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师杂志,2013,15(10):1375-1376.
[5]习昕,杨京华.根据肾功能调整D-二聚体界值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30):2433-2435.
[6]艾静,张连祥.D-二聚体测定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栓风险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2015,30(4):314-317.
[7]龙威,黄高忠.D-二聚体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及长期预后的判断[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1):77-79.
[8]邱梅婷.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检测的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012,23(13):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