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辩证头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问•脉要精微论》日:“头者,精明之府。
”“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
”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居于人体之最高位,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
若六淫之邪上犯清空,恶阴清阳,或痰浊、瘀血痹阻经络,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头窍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均可导致头痛。
对于头痛的形成的因,中医各经典皆有描述。
《黄帝内经》论述了外邪入侵与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头痛。
《难经》也提出“厥头痛”和“真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日:”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人肾。
徇蒙招尤,目冥耳聋。
”意思是说头痛等赖顶部位的疾患,属于下虚上实,病变在足少阴和足太阳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肾。
导致头晕眼花,身体摇动,目暗耳聋。
张景岳日:“巅,顶巅也,上实下虚,故病如此。
”
《素问•风论》日:“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意思是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就成为脑风病。
又日:“新沐中风,则为首风”刚洗过头后受了风邪就会
成为首风病。
《内经》云:“春气者,病在头。
气弱之人,阳气不能随春气而上升于头,故头痛而昏闷也。
”
《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意思是阳气上而不下,则上实下虚,为头痛巅顶疾患,这种厥病,谓其属阳,本非阳盛,谓其属阴,则又非阴盛,五脏之气隔绝,没有显著征象,好像置身于旷野,伏居于空室,无所见闻,而病势绵绵一息,视其生命,已不满一天了。
故,张景岳日:“厥,逆气也,气逆于上,则为疼痛,或为眩仆,而成为巅顶之疾也。
”
《伤寒论》用六经论证头痛病,在条文中明确分类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太阴、少阴则无。
一、太阳病
《伤寒论》开篇第一条即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病而恶寒。
“太阳头痛以头痛连于项部为特点,多属外感风寒、足太阳膀胱经气厥逆所致。
正如《灵枢•经脉》所云:“膀胱足太阳之脉........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出别下
项,循肩瞥内,夹脊抵腰中。
”风寒之邪首犯太阳,头痛乃必见之症。
《伤寒论》中的太阳头痛大体可分为风寒头痛,风湿头痛,风热头痛三类。
1、风寒头痛。
《素问•骨空论》日:“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素问・风论》:“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风寒邪气乘于头部经脉会致头痛,风湿、风热亦可,外邪携风更易致头痛。
风寒之邪气首犯太阳导致的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素问•天元纪大论》日:“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
”头项者,太阳经脉所循之分部也,其受到寒邪的侵犯,故头项强痛。
其代表方济有桂枝汤、麻黄汤。
2、风湿头痛。
《素问•生气通天论》日:“因于湿,首如裹。
”最典型的风湿头痛在《伤寒论》第二十八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意思是患者已服用桂枝汤发汗,而仍存在“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导致后世医家认为此处当去白芍,而实际此症状是由于“风已去,湿独存”造成的。
《金匮要略》提到: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
”湿邪留于人体,困阻头部,会导致头痛。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
3、风热头痛。
《医林绳墨•头痛》:“上攻头目,或连齿鼻不定而作痛者,此为风热之头痛也。
”如果风威胁热邪,炎热,侵扰清窍,气血逆乱,为风热头痛。
《伤寒论》第三十八条说: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二、阳明头痛。
阳明头痛主要是由于外感邪气侵犯了阳明经而引起的头痛。
患者出现前额以及眉棱骨之间的头痛,可以为胀痛或者闷痛。
《冷庐医话♦头痛》:“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
《普济方》卷三:“阳明头痛,在经白虎汤主之,入腹调胃承气汤下之。
”《兰室秘藏•头痛门》:“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
”
《灵枢•厥病》曰:“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
”意思是经气上逆而头痛,若表现篇面部浮肿,心烦等症状,可以选取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穴位针刺治疗。
《伤寒论》第197条说:“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
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应该有汗,因为阳明病是纯热证,现在反无汗,小便多,两三天出现呕吐和咳嗽、呕,病在少阳。
咳嗽在上焦的肺,手脚冰冷的患者,头痛会很厉害,说明还有其他的证。
如果没有咳嗽也没有呕吐,手脚也不冷的患者,头肯定是不会痛的。
中医认为汗和尿同源,例如冬天天气寒冷,皮肤毛孔感受到空气的冷,就收敛起来,但水一定要发散的,发散不掉就会从小便排出来。
夏天天热,毛孔都会张开了,流汗比较多,小便就少了。
阳明病应该汗很多,现在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
阳明病没有呕,呕在少阳。
咳是在太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
手脚四肢禀气于胃,所以手脚冰冷代表胃气不足了,虚掉了。
手足厥者,代表胃气虚掉了,必苦头痛。
胃气主降的,胃气正常的,食物残渣往下走,吸收的营养往头部走,所以吃东西头会流汗。
如果胃气不足了,就是寒了,这时不是热气往上冲,是寒气往上冲,寒气遇阳而相搏,也会头痛。
如果是热浊气往上升,患者是“阙上痛”,也就是印堂这个地方痛。
如果是寒气往上冲,会引起是整个头在痛。
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不呕,代表肠胃没有问题。
“阙上痛”,也就是印堂这个地方痛,在中院穴上一针下去,当场就不通了。
胃的气分清浊。
清气往上升,到胃的气街。
从胃一直到头,我们中医称之为“气街”。
浊气下降,到足三里的地方,也就是膝盖下三寸的地方,所以,浊气只能下降到合穴足三里这个位置(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
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导致肠胃病的时候,得到的是浊气。
浊气不会往上走,只会往下走。
浊气下走到足三里就到此为止了,所以,吃坏肚子,扎足三里,一针下去就会很舒服O
如果是清气上升,是不会头痛的,只有浊气上升才会头痛。
所以,看起来是阳明证,但是有呕而咳,代表太阳证,少阳证没有去掉,手脚是冷的,一定会有头痛的现象。
阳明证出现的时候,手脚是热的,还大汗出。
三、少阳头痛。
《灵枢■厥病》云:“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热邪壅滞少阳经脉,经气逆乱,上冲于头,故可见头痛剧烈,可伴下颌,目锐眦
疼痛。
耳前后是足少阳胆经,即常说的“偏头痛”。
《伤寒论》第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澹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伤寒病,脉象弦细,证见头痛和发热的,属于少阳病。
少阳病不可以使用发汗的方法,如果误用发汗,就会导致澹语,属于阳明胃腑的病。
胃气能够调和的,病症就可以痊愈,胃气不能调和,就会出现心烦和心悸。
原本是太阳病,邪气没有解除而传入少阳的,就会出现胁下痞硬满闷,干呕不能进食,往来寒热等证,如果还没有用过涌吐和泻下的方法治疗的,又见脉象沉紧的,应用小柴胡汤治疗。
四、厥阴头痛。
厥阴头痛是指颠顶部位自觉疼痛,或连目系,是中医中三阴头痛类型之一,多为寒证。
在《伤寒论》中提及出现厥阴头痛的主要原因在于:胃中寒饮上犯足厥阴经脉(肝经),导致寒凝血涩,影响经脉血液的循行,不通则痛,从而出现头痛表现,发为本病。
《兰室秘藏•头痛》中记载“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
”故治疗本病的典型方剂为吴茱萸汤,临床也常选用吴茱萸、藁本为引经药。
《灵枢.厥病》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论的是肝寒犯胃,浊阴上逆的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