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绪论-骨学习要点word精品文档17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友情提示: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以插图为线索)
•课中认真听讲,适当作笔记(有所侧重)
•课后及时复习(符合记忆规律)
•阶段性复习(小知识模块形成)
•总复习(融会贯通,大知识模块形成)
成果是:近期-----考试高分通过
远期-----牢固掌握组织学
高效服务病人、
回报社会
女士们,先生们,学习归在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我给大家概括的内容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有助于你们的科学规范的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是我的荣幸.
组织学绪论可以说是组织学的入门介绍,所以在这章你应该对组织学中的相关概念有所掌握,在了解组织学这们学科常用方法的基础上,还要能够掌握其中的几种重要方法. 当然了我们也向你提供了一些学习方法方面的观点,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有所选择,或者你自己独创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也不错的乎.
第一章组织学绪论(Histology Introduction)
一、定义、研究内容
(一)组织学(histology)的定义: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功能的科学。
(二)研究内容
1.细胞(cell):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00种、1×1015。
2.组织(tissue):
★定义:大量形态相似、功能相关的细胞+细胞间质连成的群体。
★分类: (1) 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2) 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 (3) 肌组织(muscle tissue) (4) 神经组织(never tissue)3.器官(organ)与系统(system)
器官:基本组织按照不同的比例和方式构成。
系统:功能相关的器官构成相应的系统。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二、在医学中地位
1.重要医学基础课程之一:WHY?
2.基础的基础
3.临床的基础
学好组织学→学好其它医学课程的前提。
三、研究方法
(一)光镜技术(Light microsocopy, LM)
1、石蜡切片技术:是经典而最常用的技术。
(1)步骤:共七大步骤:①取材②固定③脱水④浸蜡、包埋⑤切片(5-10 um )、裱片⑥染色(增加对比度)⑦封片、贴标签
(2)关于染色
H-E染色:★
①组织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法。
② H 苏木精(hematoxylin),兰色碱性染料,将酸性物质染为兰色。
③ E 伊红(eosin),红色酸性染料,将碱性物质染为红色。
④ H 和 E 联合染色的方法称 H-E 染色。
(3)与 H-E 染色有关的术语:
a.嗜酸性物质:与酸性染料亲和力强的物质.
★嗜酸性(acidophilia):某物质与酸性染料亲和力强的性质b.嗜碱性物质:与碱性染料亲和力强的物质
★嗜碱性(basophilia):与碱性染料亲和力强的性质
c.中性物质:与酸、碱性染料亲和力都不强的物质
中性(neutrophilia):与酸、碱性染料亲和力都不强的性质
(4)H-E染色结果的一些规律:
A. 核染为兰色;核越浅,C功能越活跃。
B. 胞质一般染为红色;染为兰色时: RER或Ri丰富,两者均为合成Pr的细胞器。
RER丰富时,Golgi co.也丰富。
(5)其它染色法:AgNO3染色、氯化金染色等等
2、其它制片法:
铺片:如疏松结缔组织铺片。
涂片:如血涂片。
磨片:如骨磨片。
火棉胶切片:如制作眼球的切片时
冰冻切片:
(二)电镜技术(electron microscopy,E.M):
1.透射电镜技术(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1)特点:★
①电子束
②电磁透镜
③超薄切片(50~80 nm )
④重金属盐染色(醋酸铀、柠檬酸铅/硝酸铅)
(2)相关术语:
★电子密度高:黑或深灰色; ★电子密度低:亮或浅灰色
2.扫描电镜术(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与TEM不同:
电子束不穿过标本,只与表面作用,
产生二次电子→探测器收集→光、电倍增系统→显微管→成像:具有表面的真实的立体感。
因此:SEM观察物体的表面、立体结构;TEM观察物体内部的、平面结构。
(三)组织化学技术(histochemistry)
1、一般组织化学技术(general histochemistry)
(1)原理:★切片+某种试剂→有色沉淀物(或能被染色)→光(电)镜观察.
(2)常用于显示:
糖类:PAS反应(PAS反应(+)则含糖类)
脂类:油红O,尼罗蓝或苏丹类等
核酸:福尔根反应(Feulgen reaction)
酶类:底物+酶→产物+显色剂→有色沉淀(光、电镜观察)
2、免疫组织化学术(immunohistochemistry)
(1)原理:利用抗原(antigen)与抗体(antibody)特异性结合原理,检测组织、细胞中肽类、蛋白质等
(2)方法:①直接法:操作简便,但灵敏度低。
②间接法:灵敏度高。
常用间接法有:
PAP法: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
ABC法: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
SABC法:链酶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
3、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ation)
又称核酸分子杂交组织化学技术。
(1)核酸探针: 标记的已知核苷酸碱基顺序的一段核酸。
(2)原理:核苷酸内碱基配对的原则,探针与C内未知的核酸作用(杂交)→显示和检测标记物→获得未知核酸存在(定性)部位(定位)及其量的多少(定量)。
(四)其他方法:
1、放射自显影术(autoradiograph)
2、图像分析术或形态计量术或体视学
3、细胞培养术和组织工程:
细胞培养术:在体外(in vitro)模拟体内(in vivo)的条件下进行细胞培养的技术。
细胞系(cell line)
细胞株(cell strain)
(五)学习方法
1、组织学的五个水平:(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分子。
2、平面与立体的关系
3、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切片、照片与实物的关系
5、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亲爱的同学们,请您记住一个比方:鱼=知识;钓鱼=学习方法
学习不仅是掌握些必备的专业知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学习方法的建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设想一下,如果你学会了一些方法,是不是就象学会了钓鱼.你说是给你一条鱼重要,还是学会钓鱼重要.假如给你一条鱼,你把它吃完了,你就要饿饿肚子了,但是如果你会钓鱼的话,没了鱼怕什么,我们再去钓.
但是,我们的很多同学,就是喜欢死记硬背,你想想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能记完所有的知识吗.恐怕前脚记住,后脚就忘了吧.鱼太多了,你也吃不完,而且放久了 ,就要坏了,我们只要有足够的鱼就行了,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学会钓鱼,我们就不会觉得负担太重,当鱼吃完时,我们再去钓.而且我们可以从容的捕获品尝各种各样的鱼.
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
一、概述
1、上皮的特点:★
上皮组织简称上皮(epithelium, epi.)
(1)C多,C间质少;C排列紧密
(2)C有极性:游离面、基底面、侧面
(3)上皮内一般无血管,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4)分布:体表和有腔器官内表面、腺体等
(5)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等
(6)来源:内、中、外胚层均可形成上皮(这个知识点要联系胚胎学了)
2、上皮的分类:(1)被覆上皮(2)腺上皮(3)肌上皮(4)感觉上皮
二、被覆上皮(covering epi.)
(一)分布:体表、衬贴于体腔和有腔器官内表面
(二)一般分类命名原则:C层数+垂直切面上表层C形状
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
变移上皮
复层柱状上皮
(三)各类被覆上皮的特点★:
注意要从C的特点、上皮的分布、功能三方面讨论进行学习乎,下面我给大家列个表,这样对比性就更强了,记住,组织学学习中,要善于于对比的方式乎,要知道人体上皮组织的类型远不止我所列的这些,你自己发掘下人体还有那些上皮组织呢?
三、上皮组织的的特殊结构
(一)上皮C游离面的特殊结构:1.微绒毛 2.纤毛 C游离面的C膜和C质一起突出形成的指状突起。
(二)上皮C侧面的特殊结构
上皮C侧面可以有四种C连接:
1紧密连接
2中间连接
3桥粒
4缝隙连接
连接复合体:在C侧面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C连接同时存在。
从位置、立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C连接
(三)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特殊结构
1、基膜(basement membrane)
(1)定义:上皮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的均质状的嗜酸性的薄膜。
(2)组成:E.M下由基板和网板组成。
(3)功能:支持、营养、连接上皮
2、质膜内褶(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
(1)定义: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向胞质内折叠。
(2)功能:增加细胞基地面的表面积。
3、半桥粒(hemidesmosome)
(1)定义:桥粒的一半。
(2)功能:连接上皮与基膜。
3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C.T )
CT备课手记--When I Hate You
小马和小列告诉我们,世界充满矛盾。
我们一生中不可能总是顺境,总要遇到些波折,总会出现一些我们不喜欢,不愿做的事,面对它们,我们有两种选择:逃避与面对。
大部分人选择逃避。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固然让人心旷神怡,享受人生,但是不要忘了,人生也需要磨练,凤凰为何能涅磐?具体到我们,有些课程我们偏爱,有些课程我们嫌弃。
学自己喜爱的课程、知识当然是享受;我们该如何面对那些我们不感兴趣的知识呢。
勇敢的面对它,抱着这样一种信念:考验我的时候到了,我是懦夫还是勇士在此见分晓。
当你攻克一个个难关时,你自己却在不知不觉中强大起来,你已学会了面对困境的方法,能力就是这样形成,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由量变到质变。
你不再是过去渺小的你.
You are a great man or lady now!
让我们先了解一个临床疾病吧!
结缔组织病
狭义:指以疏松结缔组织粘液样水肿及纤维素样变性为病理基础的一组疾病有:红斑狼疮、硬皮病、多发性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管炎及干燥综合征等病因: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遗传、免疫及病毒感染等有关.
要想知道结缔组织的病理变化,你必须要先知道正常的情况吧!
可见,要想有高超的临床医术,你必须要先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乎,正所谓,庸医和良医的显著区别的本质在于基础的优劣,为了成为良医,我们从现在学好基础医学知识做起吧,也许你就是下一个华佗呢!
一、结缔组织组成、特点、分类
(一)组成
1、细胞:
2、细胞外基质(3点)1)纤维,2)基质: 固态、胶态、液态,3)组织液
(二)结缔组织的特点(6点)★
1、C数量少,间质多。
2、C无极性,包埋于间质中。
3、血管、神经丰富。
4、分布广:C之间、T之间、O之间。
5、功能多样:支持、连接、营养、保护、修复、防御、免疫等。
6、来源:胚胎时期中胚层的间充质。
(三)分类
首先:根据细胞外基质的物理形态不同分为:
1、血液、淋巴液(液态)
2、固有结缔组织(胶态)
3、软骨组织、骨组织(固态)
其次:固有结缔组织根据结构和功能不同又分为(4类):
1、疏松结缔组织(基质多)
2、致密结缔组织(纤维多)
3、脂肪组织(脂肪细胞为主)
4、网状组织(网状纤维为主)
(一)疏松结缔组织 ( L.C.T )
1、细胞★:
描述细胞的方法、步骤(3点)★★:
一、 L.M:
①形态、大小、位置
②胞核:形态、大小、位置、染色
③胞质:多少、染色(嗜酸、碱性)
二、E.M:丰富的、特殊的细胞器。
三、功能:由E.M结构决定。
三者的关系: E.M结构是根本。
1. EM 结构决定 LM 结构。
2. LM 结构是 EM 结构的间接反应。
3. EM 结构决定功能。
同志们哪,下面的几种细胞你们也可以自己尝试着把他们从LM,EM和功能三个方面列表比较(参考我在上皮组织所设计表格)
1)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L.M:①形态:扁平多突
②胞核:大而圆,浅染
③胞质:丰富,弱嗜碱性
E.M: RER和Golgi.co.发达
功能:合成纤维和基质
成纤维细胞
2)巨噬细胞★(macrophage,)
L.M:①形态:不规则
②胞核:小而圆,深染
③胞质:丰富,嗜酸性
E.M:①微丝、微管多
②溶酶体丰富
③RER和Golgi.co.较发达
功能(4个):①趋化性运动②吞噬③分泌④抗原提呈
3)浆细胞★(plasma cell)
L.M:①形态:圆形
②胞核:圆,偏于一侧,
染色质呈致密块状,
呈放射状排列于核膜之下。
③胞质:丰富,嗜碱性,近核处有一浅染区。
E.M:层层排列的RER和发达的Golgi.co.
功能:合成和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
4)肥大细胞(mast cell)
L.M:
①形态:大而圆,多沿血管分布。
②胞核:小而圆,深染。
③胞质:丰富,充满异染颗粒。
颗粒内含肝素、组织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胞质内有白三烯
功能:引起过敏反应。
异染性:某物质染出颜色与染料颜色不一致的性质。
5)脂肪细胞(fat cell)
L.M:大而圆;
核扁平,居胞膜之下;
胞质内充满一大脂滴。
功能:储存能量
6)未分化的间充质C
可分化为形成: 成纤维C,内皮C,平滑肌C
7)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2、细胞外基质
1)纤维(fiber)★
Ladies and Gentlemen,对下面三类纤维的学习也可自己尝试从色泽,LM,EM,特性四个方面列表比较(参考我在上皮组织所设计表格)
①胶原纤维★ (collagenous fiber):
色泽:新鲜时为白色-----白纤维
L M:HE染色:粗大条索状,粉红色,波浪状走行;可分支,相互交错。
E M:由胶原原纤维组成。
特性:有韧性
②弹性纤维★(elastic fiber)
色泽:新鲜时黄色,黄纤维
L M: HE染色浅:有折光性。
醛复红染色:细长条索状,紫兰色,波浪状走行;有分支,相互交错。
E M:由弹性蛋白和微原纤维组成。
特性:有弹性
③网状纤维(reticular fiber):绰号:嗜银纤维
L. M: HE染色:着色淡。
AgNO3染色:黑色,细而短,分支多,相互交错成网
E. M:由Ⅲ型胶原蛋白组成。
功能、分布:支架、连接作用;骨髓、淋巴结、脾、网板。
2)基质(ground substance): 胶态(半固态)
基质是生物大分子构成的无定形胶状物,有粘性。
组成:
①蛋白多糖 (proteoglycan) 又称粘多糖
基质主成分,由多糖分子、蛋白质结合成的大分子复合物。
多糖又称糖胺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
组成: a 硫酸化多糖: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硫酸皮肤素硫酸肝素
} b 非硫酸化多糖:透明质酸:构成蛋白多糖的主干。
蛋白质:核心蛋白,结合蛋白
整个蛋白多糖以透明质酸为主干,其它糖胺多糖则与核心蛋白结合,形成蛋白多糖亚单位,再通过结合蛋白结合于透明质酸长链分子之上,形成蛋白多糖聚合体,蛋白多糖聚合体立体构型形成有许多微小孔隙的分子筛,
功能:防御性屏障作用
允许小分子物质通过,
大分子物质、细菌、肿瘤C等不能通过。
But,溶血性链球菌和癌细胞等产生透明质酸酶,可破坏分子筛,因而可以扩散。
②糖蛋白 (glycoprotein)
主要有纤维粘连性蛋白,层粘连性蛋白,软骨粘连性蛋白,其中纤维粘连性蛋白是基质中最主要的,分子表面有许多的结合部(化学基因),与细胞、胶原和蛋白多糖相结合,有利于细胞的分化和迁移。
3)组织液★ (tissue fluid)(4点):
①形成:是结缔组织中毛细血管动脉端渗透出来的液体。
②回流:由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
③功能:有利于细胞的物质交换
④异常:a.来源增多或回流受阻—组织水肿
b.来源减少—组织脱水
二)致密结缔组织(DCT)(3类)
特点:纤维成分为主。
分类:1、规则DCT:大量胶原f平行排列成束,如肌腱、腱膜。
2、不规则DCT:粗大胶原f排列为不同方向,如真皮、巩膜等等。
3、弹性组织:以弹性f为主的DCT,如项韧带、黄韧带。
三)脂肪组织(adipose tissue,AT)
特点:由大量脂肪C构成,其间有少量LCT分隔。
分类:1、黄(白)色AT
2、棕色AT:
(1)毛细血管丰富;
(2)脂肪C内有许多小脂滴,线粒体多
(3)核居中;
(4)分布于新生儿腋窝、颈后;
(5)分解、产热快。
四)网状组织(reticular tissue)
1、组成:网状细胞+网状纤维,
2、分布:骨髓、淋巴结、脾
软骨(cartilage)
一、组成:
(一)软骨细胞(chondrocyte) ★: L.M\EM\功能
(二)软骨基质:纤维\基质
(一)软骨细胞(chondrocyte) L.M★:
1、形态、大小、分布:
软骨周边:小,扁圆或梭形,常单个分布。
软骨中央:大,圆或椭圆形。
同源细胞群: 位置:软骨中央
形态特点: 2-8个细胞聚集在一起
来源:是由同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成.
2、位置: 软骨陷窝内。
软骨陷窝★:软骨C在软骨基质中所占居的空间。
3、胞核:小而圆
4、胞质:弱嗜碱性
E.M : RER 、 Goigi co.丰富。
功能:合成、分泌软骨基质。
(二)软骨基质:C分泌
1、基质:
软骨囊: 软骨陷窝周围硫酸软骨素较多嗜碱性强的基质。
2、纤维:纤维埋于基质中,其种类及多少因软骨类型不同而异。
二、分类:根据f不同,分3种:
1、透明软骨:胶原原f;
分布:肋、关节、呼吸道等。
2、纤维软骨:胶原f;
分布:椎间盘、关节盘、耻骨联合等。
3、弹性软骨:弹性f;
分布:耳廓、咽喉、会厌等。
软骨膜(perichondrium):软骨表面的致密结缔组织。
外层:F多;
内层:C多,含骨祖细胞。
三、软骨的生长:
1、软骨膜下生长:
软骨膜内层的骨祖C→成软骨C→软骨C(合成F、基质)→→软骨组织增厚。
2、软骨内生长:
软骨组织内的软骨C分裂增殖,合成F、基质,软骨组织从内向外扩大。
骨(bone)
本章重点:
骨组织的构成(骨基质,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
骨单位的结构和功能意义
骨外膜的结构和作用
长骨的一般组织学结构
骨发生的一般过程
一、概述
骨: 骨组织(bone tissue)+骨膜(periosteum)+骨髓(bone marrow)
骨组织:骨基质:有机成分+无机成分
细胞:骨祖细胞(osteoprogentor cell)
成骨细胞(osteoblast)
骨细胞(osteocye)
破骨细胞(osteoclast)
二、骨组织 (Osseous tissue)
(一)骨基质(bone matrix)
有机成分:胶原纤维(多) +基质(少)糖胺多糖
无机成分:骨盐(羟磷灰石)
类骨质:无骨盐沉积的骨基质,钙化后成为骨质。
骨板(bone lamella) :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借骨基质粘合,并有钙盐沉积,形成的薄板结构,是骨基质的存在形式。
(二)骨组织的细胞
(1)骨祖细胞(osteoprogenitor cell)
分布:骨膜
L M:胞体小,梭形,胞质弱嗜碱性。
功能:能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
(2)成骨细胞(osteoblast)
分布:单层排列于骨组织表面。
LM:立方或矮柱状,有突起,胞质嗜碱性。
EM:RER和Golgi.co发达。
有基质小泡。
功能:分泌类骨质;释放基质小泡,促进类骨质钙化。
3)骨细胞(osteocyte)
分布散在于骨板内或骨板间
LM:小、扁椭圆形,多突起胞体所在腔隙称骨陷窝突起所在腔隙称骨小管
EM:少量RER和Golgi.co,相邻细胞突起以缝隙连接相连。
功能:溶骨和成骨作用,参与调节钙、磷平衡。
(4)破骨细胞(osteoclast)
来源:多个单核细胞融合形成。
分布:骨组织边缘。
LM:体积大,多核,胞质嗜酸性;贴骨侧有皱褶缘。
EM:皱褶缘侧多突起、溶酶体和线粒体发达。
功能:吸收骨质。
(三)长骨的结构
1.骨骺
松质骨(spongy bone):针状或片状骨小梁构成的多孔网架结构,内含骨髓。
2.骨干密质骨(compact bone)
骨干:环骨板(circumferential lamella)
骨单位(osteon /Haversian system)
间骨板(interstitial lamella)
间骨板: 骨单位间、骨单位与环骨板间的一些不规则的平行骨板。
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
骨单位
定义:内、外环骨板之间的长柱状结构。
组成:①中央管,内有血管、神经和C.T。
②4-20层呈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骨板内或骨板间有骨细胞。
意义:是长骨的结构和功能(支持)单位。
骨膜
骨外膜(periosteum):外层:胶原纤维粗大密集,形成穿通纤维(perfprating fiber)。
内层:富含小血管和细胞(骨祖细胞)
骨内膜:(endosteum)少量结缔组织,有骨祖细胞
功能:营养骨组织;为骨生长和创伤修复提供骨祖细胞
一骨组织发生的基本过程
1.骨组织形成
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骨组织
2.骨组织的吸收:破骨细胞
1.骨组织形成
骨组织发生处血管增生→间充质细胞→骨祖细胞→成骨细胞→纤维、基质(类骨质)+钙盐→骨基质
成骨细胞(自埋于骨基质)→骨细胞
骨基质+骨细胞→骨组织
2.骨组织的分解吸收:破骨细胞分解吸收骨组织
骨组织形成+骨组织分解吸收(交替进行)→骨生长、改建
二骨发生的方式
1.膜内成骨
间充质→胚胎性结缔组织膜→骨(扁骨)
2.软骨内成骨
间充质→软骨→骨(长骨)
2. 软骨内成骨(长骨的发生)
(1)软骨雏形形成: 间充质形成透明软骨
(2)骨领形成:软骨雏形中段外周,初级骨松质(骨领)
(3)初级骨化中心与骨髓腔:
①软骨退化:软骨中段,软骨细胞肥大死亡,基质钙化,软骨退化
②初级骨化中心及初级骨髓腔形成:
破骨细胞,间充质通过血管进入退化软骨区,前者分解、吸收钙化软骨基质,形成初级骨髓腔,后者形成骨祖细胞再形成成骨细胞在软骨残基表面造骨形成过渡型骨小梁(先出现处为初级骨化中心)
(4)次级骨化中心与骨骺
骨干两端由中央向四周骨化形成次级骨化中心→骨组织填充→骨骺
骺板:骨骺与骨干之间保留的软骨层
关节软骨:骨骺表面保留的软骨层
三长骨的生长
加长:骺板不断生长---经过四个不同阶段(区)(软骨储备区\软骨增生区\软骨钙化区\成骨区\)→成骨组织
增粗:
骨外膜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组织
骨干内部:破骨细胞吸收骨小梁→骨髓腔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