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吴圩片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12小题,12分)
1.湖北成功申报多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

下列非遗项目涉及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熔化麦芽糖制备天门糖塑B.沔阳三蒸制成熟食
C.用棕叶包制端午粽子D.用针线制作汉绣
2.江西省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燃放烟花爆竹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还会造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产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列标志属于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A.B.C.D.
3.某社团探究氧气浓度对燃烧的影响,探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带火星木条不一定在纯氧中才能复燃
B.可用排水法收集不同浓度的氧气
C.欲使直径0.2mm细铁丝燃烧,所需氧气的最低体积分数为60%
D.由上图可知影响铁丝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有氧气浓度和铁丝直径
4.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表示4种不同的元素B.①②能形成化合物,该化合物由离子构成C.③表示的微粒带正电D.③④为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5.将总质量为ag的木炭、氧化铜混合物装入图1试管中并加热,充分反应。

反应过程中,固体的总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前,应将反应物进行烘干研磨
B.实验结束时,应先移去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C.图2中,M点含有两种固体物质
D.实验中,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a-b)g
6.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X和Y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生成为Z,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的化合反应B.Y属于化合物,Z属于混合物
C.在该反应中,分子、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D.X中含有氧分子,Y、Z中含氧原子
7.碳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元素。

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CO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为红色
A.将2
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C.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既利用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
8.实验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制取氧气并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仪器a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B.烧瓶中的物质可以是过氧化氢溶液与硫酸铜溶液
C.该收集方法为向下排空气法
D.广口瓶中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不会造成影响
9.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5g B.乙是反应物
C.该反应中丁和乙两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4:5 D.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A.A B.B C.C D.D
11.化学学习中,概念的科学理解尤为重要。

下列概念理解中正确的是
A.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烧
B.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所以所有原子核中都有质子和中子
C.10g水受热形成10g水蒸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
12.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所需的氧气可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制取
B.实验室中少量白磷可以保存在盛有冷水的广口瓶中
C.通入氧气后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白磷着火点比红磷低
D.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燃烧的条件只需要氧气
二、综合题(5大题,28分)
13.下图是工业上一种采用膜分离技术制取氧气的简易流程。

(1)净化器可除去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灰尘等,“富氮”中除了有氮气外,一定还含有。

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壤保存在氮气中,这说明氮气化学性质(填“活泼”或“不活泼”)。

(2)空气通过膜分离器时,氧气能透过薄膜,而其余气体不能透过。

则分子大小:氧气(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氮气。

(3)为病人输氧时常用到下图所示装置,该装置的(填“a”或“b”)端与氧气储罐相连,可起到润湿氧气和便于观察氧气流速的作用。

氧气可压缩贮存于储罐中,原因是
(从微观视角分析)。

(4)氧气有广泛用途,下列属于氧气用途的是(填字母序号)。

A.气焊气割B.作燃料C.探空气球D.潜水
14.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第二十四届冬奥会在北京隆重开幕。

本届冬奥会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绿色环保”。

这其中,从清洁能源到环保材料,化学高科技所起到的作用功不可没。

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就是将气态二氧化碳通过加温加压形成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进行降温降压,再蒸发吸热完成水制冰的过程。

以往使用的氟利昂等制冷剂,对于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而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具有环保节能、来源广泛、安全无毒等优点,而且,用二氧化碳直冷系统制出的冰面质量更好,能精准控制冰温和软硬度。

满足不同项目对冰面的要求。

本次冬奥会颁奖礼仪服装不仅外观典雅大方,而且衣服内胆里特意添加了一片片黑色的材料——这就是针对本届冬奥会研发的第二代石墨烯发热材料,石墨烯导热系数非常高,在通电情况下,碳分子团之间相互摩擦、碰撞而产生热能,产生一种由内而外的温暖。

本届奥运会中备受关注的冬奥火炬,是氢气为燃料的“飞扬”一经亮相就吸睛无数。

(1)运动员在冰立方滑冰,“冰”是______。

A.二氧化碳制的干冰B.水结成的冰
(2)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比使用氟利昂等制冷剂的优点有______。

A.节能环保B.安全无毒
C.减少温室效应D.来源广泛
(3)颁奖礼仪服装内胆里添加研发的第二代石墨烯发热材料,主要利用石墨的。

(4)冬奥火炬“飞扬”所用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15.请根据下列仪器或装置回答问题。

(1)写仪器名称:①。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用KC1O3和MnO2制O2,该反应发生装置应选取的仪器组合是(填字母)。

(4)若用F装置进行CO还原CuO的实验,a处的现象为,该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

16.【科学探究】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某化学小组对甲烷在纯氧中燃烧的产物产生兴趣,于是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甲烷在纯氧中燃烧的产物中含有哪些物质?
【猜想与假设】甲:CO2、H2O
乙:CO、H2O
丙:NH3、CO2、H2O
丁:CO2、CO、H2O
【查阅资料】无水CuSO4遇水变蓝
【实验探究】将甲烷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装置中物质均足量)。

(1)天然气属于物(填“纯净”或“混合”),是(填“可”"或“不可”)再生能源。

(2)甲同学认为丙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3)实验中用纯净的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4)实验中观察到A中CuSO4变蓝,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由此推断同学的猜想成立;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

(5)请指出该实验的一个不足之处:。

(6)实验中A装置和B装置的顺序不能对调,原因是。

【反思与交流】
(7)为尽量避免不完全燃烧产生有毒的CO气体而污染环境,含碳元素的物质燃烧时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17.连花清瘟胶囊的主要成分有连翘、金银花、炒苦杏仁等。

金银花中含有棕榈酸(化学式
C H O)等成分。

棕榈酸不溶于水,溶于乙醇,易溶于醋酸等,有还原性,能被氧化分为16322
解生成二氧化碳,可用于制取蜡烛、肥皂、润滑剂等。

C H O的物理性质是。

(1)由上述可知属于棕榈酸16322
C H O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2)在棕榈酸16322
C H O中含碳元素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3)计算25.6g棕榈酸16322
参考答案:
1.B
【详解】A、熔化麦芽糖制备天门糖塑,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沔阳三蒸制成熟食,发生了蛋白质变性等,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用棕叶包制端午粽子,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用针线制作汉绣,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2.C
【详解】A、如图属于禁止烟火标志,选项错误;
B、如图属于禁止吸烟标志,选项错误;
C、如图属于禁止燃放鞭炮标志,选项正确;
D、如图属于禁止携带火种标志,选项错误;
故选:C。

3.C
【详解】A.根据带火星木条在不同浓度氧气中燃烧情况可知,带火星木条不一定在纯氧中才能复燃,故A正确;
B.可在集气瓶中盛不同体积的水,收集不同浓度的氧气,故B正确;
C.由细铁丝在不同浓度氧气中燃烧情况可知,欲使直径0.2mm细铁丝剧烈燃烧,所需氧气的最低体积分数为60%,故C错误;
D.由上图可知影响铁丝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有氧气浓度和铁丝直径,故正确。

故选:C。

4.B
【详解】A.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①③质子数相同表示同种元素,错误;
B.①为氯原子,②为钠原子,可以形成化合物氯化钠,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正确;
C.③表示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变成氯离子,得到电子变为阴离子,错误;
D.③为氯离子,④为镁离子,都是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两个微粒分别为阴离子和阳离子,故化学性质不相似,错误;
故选B。

5.C
【分析】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详解】A、实验前,应将反应物进行烘干研磨,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反应,故说法正确;
B、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移出液面,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试管,炸裂试管,故说法正确;
C、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M点表示反应正在进行,含有的固体是木炭、氧化铜、铜三种固体,故说法错误;
D、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等于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差,即(a-b)g,故说法正确。

故选C。

6.A
【详解】A、由图知,该反应由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化合反应“多变一”的特征,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故A符合题意;
B、由图知,Y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Z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也属于化合物,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知,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图知,一个X分子中有2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Y、Z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B
【详解】A、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故选项说法错误;
C、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既利用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8.B
【详解】A、如图所示,仪器a的名称为分液漏斗,选项错误;
B、如图,该装置是固液常温型,因此所使用的液体药品是过氧化氢溶液,则催化剂可以选用二氧化锰,氧化铜或硫酸铜溶液等,选项正确;
C、如图所示,该装置是利用洗气瓶排水法收集氧气,不是排空气法,选项错误;
D、广口瓶是利用收集氧气来排水从而一并测出氧气的体积,因此若装置内有空气则会导致收集的氧气不纯,故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会造成影响,选项错误;
故选:B
9.C
【详解】A、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
19g+2g+3g+42g-27g-3g-22g=14g,故A错误;
B、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前后乙质量增加,为生成物,故B错误;
C、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中丁、乙的质量比为(42g-22g):(27g-2g)=4:5,故C正确;
D、反应前后丙质量不变,可能为催化剂,也可能为杂质,故D错误。

故选C。

10.D
【详解】A、①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氡多种气体,属于混合物。

②MnO2和KC1O3都属于化合物,氯酸钾含有三种元素因此不属于氧化物,选项不完全正确;
B、①氢气不纯点燃可能爆炸,使用氢气之前先验纯,②家中液化气泄漏应关闭阀门,开窗,不能打火否则会引起爆炸,选项不完全正确;
C、①煤气泄漏时闻到一股怪味是由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被人闻到,②Mg和Al化学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不同,选项不完全正确;
D、①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规律并制作出元素周期表;②张青莲参与并测定相对原子质量,
选项完全正确;
故选:D。

11.D
【详解】A、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三者缺一不可,则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没有与氧气接触,也不能燃烧,该选项理解不正确;
B、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如普通氢原子中不含中子,该选项理解不正确;
C、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水变为水蒸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理解不正确;
D、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如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该选项理解正确。

故选D。

12.D
【详解】A、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实验所需的氧气可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制取,说法正确;
B、白磷能在空气中自燃,着火点低,实验室中少量白磷可以保存在冷水中,可以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说法正确;
C、白磷和红磷都在60℃的热水中,通入O2后,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白磷着火点比红磷低,说法正确;
D、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图示中白磷在60℃的热水中,通入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通过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并不是只需要氧气,说法错误;
答案:D。

13.(1) 稀有气体不活泼
(2)小于
(3) b 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4)AD
【详解】(1)空气中主要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净化器可除去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灰尘等,“富氮”中分离出了氧气,故“富氮”中除了有氮气外,一定还含有稀有气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