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师附中2014级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
命题人:孟伟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
第I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1.山东博物馆藏有青铜器四千多件,其中四十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颂簋(guǐ,西周中晚期的青铜礼器)便是其中之一。
颂簋制作精美,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内容相同,记述的是一位名叫“颂”的人直接受到周天子册命的情景。
该青铜器
A.是西周中晚期青铜铸造术的顶峰B.表明西周政治制度最终走向成熟
C.是研究西周历史较为可靠的资料D.表明西周中期文字开始走向成熟
2.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
”该措施A.阻碍了经济发展B.促进手工产品规范统一
C.动摇了农本观念D.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3.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
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
该现象反映了
A.儒学地位上升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4.《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这一制度
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
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5.“宋代地主利用农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
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材料意在强调宋代
A.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经济政策B.传统经济结构开始发生重大改变
C.完成了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革D.封建性租佃制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6.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A.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B.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
C.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D.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
7.明清时期,取材于法律文献中的案例与史书中的清官循吏传记的公案小说兴起。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清代的《三侠五义》。
这折射出
A.商品经济的繁荣B.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诉求
C.市民阶层的扩大D.官民价值观念的趋同化
8.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土。
”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
”这反映出当时山东
A.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B.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
C.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9.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武汉出现的时间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呈现地域不平衡 B.中国吸收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C.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时间逐年缩短D.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两地的近代化
10.清末,有外国人描述洋务企业:“每部门都有一些衣服华丽而懒惰的士绅,各处偃息,或专心钻研经书。
我们向英籍经理询问,才知道他们是主管官吏们的朋友;虽然对于工作一无所知……但是他们都领薪水,当监督、稽察和上司……机器没有人看护,坏了没有人管”。
上述现象说明A.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极力渗入洋务企业的管理
B.士子面临读经科考和参与洋务的两难选择
C.“中体西用”思想因士绅抵制而难以落实
D.官办经营体制导致洋务企业弊病丛生
11.关于长征,八十年前毛泽东即有相当精辟的论述。
八十年后的今天,重温这场“激动人心的远征”,它的价值意义随着历史的演进愈益凸显。
下列各项中,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改变了中国政治力量的对比B.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批骨干
C.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D.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2.有历史学者曾以忧时伤世的感情袒露自己在抗战孤岛——香港,读宋人著作的心灵感受,对两宋交替之际“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所述人事利害之回环,国论是非之纷错,殆极世态诡变之至奇。
……乃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
”这说明
A.问题意识有助于廓清扑朔迷离的历史与现实是非
B.家国情怀往往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相关事件的理解
C.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往往贯穿于对现实的把握与选择
D.历史学者需坚守自己的专业范围不为现实利害所扰
13.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
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路历程
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D.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14.右图映了我国某一时期经济领域的所有制构成情况。
这一情形的出现
A.掀起了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热潮
B.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展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是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生产的需要
15.英国学者雷文斯坦提出了“推拉理论”来解释人口迁移现象,其含义是指“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
根据这一理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A.东南沿海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快
B.东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小,政治经济稳定
C.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
D.东南沿海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吸引大量人才
16.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利益方面倡导“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外交:在外交理念方面表达了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的担当,提出了“同乘发展快车”和欢迎各国“搭便车”的新理论。
这表明中国
A.已处于世界外交舞台中心 B.成为世界各国外交的领跑者
C.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D.树立大国外交的思想范式
17.某学者认为,在古代希腊,自由完全是一个政治概念,与此相适应,他们承认个人对社群权威的绝对服从是与这种集体性自由相容的,可以说“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
”这表明该学者认为古希腊
A.公民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B.公民只有形式上的自由
C.存在着绝对权威势力D.排斥私有财产制度
18.某西方史学家提出用“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上古——中古——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
这一历史分期法体现了
A.欧洲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扩展的历史进程
C.海外贸易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D.人类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
19.“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
”这一认识客观上
A.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B.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C.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D.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20.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
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
A.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B.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
C.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D.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21.2005年,英国皇家学会进行的一次“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民意调查中,牛顿被认为最具影响力。
牛顿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其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
于
A.英国圈地运动早期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C.英国工业革命时期D.英国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
22.1945年11月4月,艾奇逊在讲话中含沙射影攻击苏联时,被人民嘘下了台。
1946年3月5目,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后,美国纽约市区百老汇大街贴满了反对丘吉尔的标语,群众还举行了抗议示威。
这说明当时美国政府
A.敌视苏联没有得到各界支持B.称霸全球的战略部署未完成
C.允许民众表达和平民主诉求D.对苏联的外交政策摇摆不定
23.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
此举的影响在于
A.极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B.促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
C.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D.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
24.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定,人民币从2016年10月1日起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
这是该组织“历史上首次”扩大作为特别提款权基础的货币篮子。
下列宗旨或使命,与此举一相吻合的是
A.消除关税壁垒B.稳定国际汇兑C.促进自由贸易D,与贫困作斗争
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
25.(25分)弄清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有利于掌握经济规律,认识经济体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1517年葡萄牙使臣托梅皮雷斯抵达广州以后,欧美与中国的直接贸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到了可观的规模,以白银为计量单位的中国丝织品价格在美洲是西班牙同类产品的1/3,在欧洲是荷兰同类产品的1/2。
千百年间发展起来的中国工艺技术精良,绸缎、棉布、麻织品、锡铅制品、火药等风靡欧美。
资源丰富、人丁兴旺的中国江南,更多土地被广泛种植桑麻漆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用硬通货购买中国商品,巨额的贸易顺差使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流入中国。
明朝嘉靖年间,官铸铜钱1000文相当于白银一两,中国逐渐形成白银为本、铜币为辅的银本位制度。
1934年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银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被迫于1935年废除银本位。
——摘编自黄达《金融学》材料二(现代)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点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充善。
虽然市场调节的重要性得到肯定,但这时市场的引入仅仅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补充而已。
1985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模式,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推进和目标的转换。
之后,中国启动了大规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和目标。
中国经济改革转入到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2003年中国明确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转型初步完成。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
——摘编自翟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明清时期、20世纪前期中国银本位制度形成和衰落的原因。
(12分)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点。
(13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
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
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
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
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
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
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
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该法则认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
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评析“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要求:对该法则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
2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
“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
……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
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
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论君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的突出特点。
(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产生的影响。
(10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A
4.C
5.D
6.C
7.B
8.D
9.A10.D11.B12.B13.C14.B15.C
16.D17.A18.A19.C20.A21.B22.A23.C24.B
二.非选择题
25.(25分)
(1)形成:新航路开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赋役制度改革,推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6分)
衰落:经济危机的冲击;美国提高银价,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统一货币。
(6分)
(2)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1985年以后,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以后,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以来,经济转型初步完成,并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8分)
特点:从目标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过程看,具有渐进性与阶段性;从手段看,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并行。
(5分)
26.(12分)评分标准
10—12分1.标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2.能引用3个或3个以上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史实分析正确,推导结论顺理成章。
3.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7—9分1.标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2.能围绕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史实与论题基本构成逻辑关系。
3.论述较完整,清晰、语句通顺。
4—6分1.标题符合要求,指向较明确。
2.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语句较通顺。
0—3分1.标题不符合要求,指向不明确。
2.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要求:标题正确2分,观点2分,论述6分,逻辑结构2分)
示例:
后来居上的欧洲(2分)
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2分)西方长期以来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但15、16世纪以来,西欧迅速发展,逐渐从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发挥中国的四大发明的潜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新航路的开辟、海外殖民和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起民主代议制;近代自然科学和技术不断进步。
由此,欧洲由落后到领先世界,而长期领先世界的中国却固步自封,逐渐落后。
(6分)
综上所述,“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的观点是正确的。
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
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2分)
27.(15分)
(1)特点:立法力求宽简;法令力求稳定;对死刑严肃慎重。
(5分)
(2)原因:吸取隋亡教训;唐初政治需要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
(6分)影响:促进了唐朝法律制度改善,减少冤案;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和生产恢复,推动治世局面的形成。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