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论在医疗后送研究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排队论在医疗后送研究中的应用
鱼敏尹宗江
Ξ(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卫勤系710032)
主题词:排队论医疗后送模拟研究
为了适应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维护军队战斗力,有效地组织对伤病员的救治工作,使医疗后送体制到达优化是这一研究工作的重点。
1 医疗后送与排队系统
1. 1 医疗后送
医疗后送是伤病员经火线或现场抢救,通过各级救治机构的分级救治及后送,逐步完善治疗的卫勤保障活动,是战时军队各级救治机构对伤病员进行救护、治疗和后送的总称。
现代战争中伤病员数量多,伤情复杂严重,迫切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但由于战时条件限制,设备完善的救治机构不便于靠近前线,大量伤病员也不可能在战场附近长时间停留接受治疗,因而必须把一个完整的治疗过程,从时间、地点上分开,由从前方到前方展开的各级救治机构分工实施,逐步完成。
医疗后送的根本任务是:由各级救治机构按规定的救治范围,对伤病员进行及时、正确的救治和快速、完全的后送,并在后送过程中保持治疗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治愈归队率,降低死亡和残废率,维护部队战斗力[1] 。
1. 2 医疗后送体制构成的排队系统
医疗后送体制是军队战时伤病员医疗后送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制度。
我军大体上经历了“就地救治〞“、后送救治〞和“分级救治〞3 个阶段,形成目前从战术、战役到战略前方的“三区七级〞的医疗后送体制[1] 。
在医疗后送系统中,从前到后的后送伤病员就是顾客源,各级医疗救治机构就是效劳台,而战时采取的“先重后轻〞等救治策略就是效劳规那么。
由图1 可以看出,我军医疗后送系统构成一多队多效劳台的混合排队系统。
1. 3 各级医疗救治机构构成的排队系统
各级医疗救治机构是医疗后送系统的组成单位,也是医疗后送工作的具体实施机构,每当伤病员到达某一救治机构,分类哨就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将其分入相应的组室进行救护。
Ξ收稿时间:1993 - 10 - 20
从图 2 中可以看出同整个医疗后送系统一样团救护所构成的排队系统也是一个多队多效劳台的混合排队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效劳台可以是各组室,也可以是手术台等。
图1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后送体制示意图
图2 团救护所展开示意图
团救护所构成的排队系统也是由假设干子系统组成。
比方在分类场,到达的后送伤员是顾客源,效劳机构就是分类军医,排队规那么一般也遵守先重后轻的原那么,即具有优先权。
顾客源可以是单个到达也可能是成批到达,就分类场而言是一单队多效劳台的排队系统。
同样伤病员室、手术室、后送组等都是排队系统。
另外,药房的药品、血液、液体、氧气的供给也构成排队系统。
2早期研究阶段
抗美援朝、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为我军医疗后送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数据,随着对卫勤研
鲍学温认为战时医疗后送工作是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包括组织指挥和医疗技术的保障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提出从系统理论的观点出发探讨战时医疗后送工作[3] 。
这预示着对医疗后送研究将有新的途径。
王庭扬等借助计算机对团救护所的组织与工作进行模拟[4] ,虽然研究是静态的,伤员分类等工作还需要人工干预,但已能对团救护所中伤员的救治工作随伤员产生流动,并能对此流动过程进行定量描述和分析,使医疗后送借助排队论理论进行研究有了一定的突破。
3思想形成阶段
后勤学院的研究成果使应用排队论理论方法解决医疗后送问题有实质性的进展。
他们的研究首次采用GPSS 语言,由于该语言是以随机效劳系统理论为根底的系统,所以使研究效率大大提高。
研究中将医疗后送问题抽象为排队论的实际问题,将医疗救护、后送中的伤病员以及运输车辆作为系统中运动的实体构成模型,建立排队、接受效劳、转移和消失等模块。
俞鼎昌等采用上述方法对陆军师巩固阵地防御战斗中反冲击阶段的后勤保障进行模拟[5] , 其中医疗后送中伤员救治方案是:各团阵地上伤员经1. 5~4 小时送达团救护后,经分类、救治后除留治局部外,轻伤一局部利用回程空车后送,其余局部和中、重伤员由师救护所组织前接,前接
原那么:先中、重伤、后轻伤。
通过模拟各种救护所伤员救治排队情况:平均排队时间、平均排队长度和不排队通过人数等,发现其中一救护所平均队长达5 个多小时,师救护所手术伤员平均排队时间3 个多小时,对这些不合理情况应采取措施,使系统救治效果到达最优。
孙海等采取同样的方法对手术伤员通过师救护所的情况进行了专门的模拟研究[6] ,研究明确采用排队论的理论,把手术伤员通过师救护所的救治工作看成一个随机效劳系统。
伤员为效劳对象,处置时间为效劳时间,设备和医疗力量为效劳机构,通过研究伤员到达师救护所的数量分
布、间隔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台数的变化,观察手术伤员的队长分布、等待时间分布、忙期分布,以寻找其工作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研究说明:伤员到达峰值与队长成反比,手术改善情况随手术台增加呈平缓曲线,提高手术效率是可取的方法以及有优先权的效劳不影响大多数伤员通过情况的改善等。
并对这些研究方法进行充分地肯定,认为是作为实兵演习的补充,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和突出的优点,有其它研究方法无法比较的优点。
吴之理、陆一农从工作实际出发,参考其它国家的经验提出了“伤员流〞的概念[7] ,用这一概念来描述大批伤员群体流动现象,并指出伤员流具有流向、动态、流序、流量、流波、流速、流时、流障、流型等10 个要素。
虽然还主要是定性描述,但与排队论中的顾客源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并且指出了伤员
流动的特点,这无疑对医疗后送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系统研究阶段
姜成华等采用伤员流来描述到达各救治机构的顾客源,将伤员流在整个战术区内(从阵地到师救护所) 的流动过程进行建模,将效劳系统分为后送系统和救治系统,认为整个医疗后送过程
是这两大局部的反复串联,构成多队多效劳台混合排队系统[8] 。
研究中提出战术区伤员在建制性卫勤保障系统内由前由后流动。
发生的伤员进入效劳系统后,如果继续流动,总是由医疗系统通过一个后送系统进入到更高层次的医疗后送系统,每一个进入系统者可能有伤员排队和得到确定性的转归。
虽然因在研
究中采用满足泊松分布假设的系统输入以及FIFO 规那么,而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医疗后送的系统研究又跨出了可喜的一步。
尹宗江等采用GPSS 系统对局部战争医疗后送进行了模拟研究[9][10] 。
由于研究中伤员发生等采用经验发布方法、救治采用有优先权的规那么,使研究更接近实际。
模型中伤员发生后,依次经过从营至集团军的各级救治机构,在每一级的后送和救治模块后都要通过一次状态变换模块, 以分别判定伤
员后送到本级救护所时,和经过该级救治后的伤势变化及预后情况。
分为伤员发生模块、被击中者状态变化和救治结果判定、伤员救治、伤员后送4 个子模块。
在伤员排队过程中除了计算
前述的指标外还增加了工作强度的计算,能对各种参数进行调整,对不同决策方案进行比照和选优。
5讨论
参考文献
2 尹宗江“:团救护所〞?,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卫生勤务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P22 。
3 鲍学温“:从系统理论的观点出发探讨战时医疗后送工作问题〞?,人民军医卫勤学术?(增刊) ,1983 (1) ,P18~21 。
4 王庭杨、宁义、张增富“:电子计算机模拟团救护所的组织与工作〞?,人民军医卫勤学术?(增刊) ,198
5 (1) ,P51~5
6 。
5 俞鼎昌、毕刚、姚留声“:陆军师巩固阵地防御战斗中反冲击阶段的后勤保障模拟〞?,作战模拟的研究与应用?,军事科学
出版社,1985 ,P166 - 183 。
6 孙海、姚留声、俞鼎昌“:救护所手术伤员通过情况的计算机模拟〞?,人民军医卫勤学术?(增刊) ,1986 (1) ,P13 - 20 。
7 吴之理、陆一农“:伤员流〞?,解放军医学杂志?,1986 ,11 (2) ,P107~109 。
8姜成华、姜东、李长生“:对战术区伤员流模型的探讨〞?,军事系统工程?,1988 (3) ,P33 - 37 。
9
10Y in Zongjiang , Ning Y i , Yu Min . Simulation study on medical evacuation . In : Cangpu Wu ed. Proceedings of APORS ’91 , Volume 2 , Beijing :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 1992 , P58 -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