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4.1 交通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长江流域人口密集,城镇众多,资源丰富,经济发达,航运量 社会经济 大;
条件 ②长江与多条铁路和京杭运河交织成网,既沟通了沿海与内地, 又联系了南北。
③与铁路相比,水运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等优点
评价上海港港口的区位条件: (1)水域:避风的海港;长江和黄浦江江面宽阔,为船只航行和停泊提供了 空间,港阔水深;终年不冻,通航时间长。
(4)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和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日本资源能源短缺、国内市场狭小,交通运输发展能加强日本对外联系, 缓解资源和市场问题; 日本经济对交通依赖度高,沿海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捷,促使产 业向太平洋沿岸布局,形成太平洋沿岸经济带; 太平洋沿岸经济带的发展,促进沿岸经济发展,提升运输效率。
第四章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概念:指利用各种交通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的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2.作用:联系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纽带,为区域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3.交通运输方式: 古代:手提肩扛、南船北马
价格合理。 这源于高铁的运行速度快,输送能力强,安全性能好,能源消耗 少,正点率高,乘坐舒适度高。
客运
阅读课本第86页,谈一谈你对高速铁路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看法。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小结:交通运输方式选择: 运输方式特征+货物特征(性质、数量、距离、价格、时效性等)+自身优势
案例
要求
铁路 公路 海运 河运 航空
④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的发展
2、社会意义:
①巩固国防②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快贫困地区脱
Hale Waihona Puke 贫③扩大就业、加强地区间文化交流。④促进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保障。
【思路总结】 ⑴线路运营价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联系了、沟通了、完善了、缓解了、缩 短了 ⑵起止点沿线的经济效益:资源开发、旅游业、相关产业、产业结构 ⑶起止点沿线的社会效益:提供就业岗位、社会稳定 (4)起止点沿线的生态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5)边疆地区的政治效益:民族团结、国防安全、对外贸易
0~400千米内,高速公路所占比重高, 随距离增加高速公路比重下降,新干 线比重上升; 400~800千米内,新干线占绝对优势; 800千米后,新干线比重下降,航空比 重最高。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平原面积狭小,且多分布在沿海或较大河流的下游地区 。日本交通运输业发达,已形成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在日本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主要的工业区和大城市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
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 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 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 雨强度来设计
区位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 技术因素
主要影响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 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穿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 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 以穿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平原面积狭小,且多分布在沿海或较大河流的下游地区 。日本交通运输业发达,已形成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在日本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主要的工业区和大城市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
(3)日本提出在东京、大阪、名古屋、札幌、福冈等主要区域城市之间实现 3小时 交通圈,分析新干线在沿线区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促进人员流动,加速和扩大了信息、知识、技术传播; 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 缩短出行时间; 加强区域联系。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平原面积狭小,且多分布在沿海或较大河流的下游地区 。日本交通运输业发达,已形成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在日本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主要的工业区和大城市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
课本90页 清朝晚期,郑州还是一个名不
见经传的县城。1906 年,从北京卢沟桥经由 河南至湖北汉口的卢汉铁路(后称京汉铁路) 建成通车,其后,从开封到洛阳的汴洛铁路( 陇海铁路前身)与京汉铁路在郑州交会,使郑 州成为我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这两条铁路 不仅繁荣了郑州的经济,也改变了郑州城市的 框架。1954 年,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随着 京九、焦柳、宁西、新兖(河南新乡至山东兖 州)、太焦等铁路的建成,加之郑西、郑徐等 高铁的通车,郑州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加强。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也是我国重要的区域性枢纽 机场。2016 年,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 城市,入选国家中心城市。
从哈尔滨到广州参加贸易洽谈会 次日必须报到
从重庆到宜昌
沿途观赏三峡风光
从青岛运2吨活鱼到济南
保鲜
从太原运200吨煤到长沙
从天津到上海运1万吨海盐 ?(6分)
走近路降低运费 选择最经济的办法
客、货运
①海运货运量大、运费低,适合运输大宗货物 ②海盐时限要求不高(不易腐烂变质不急需) ③天津、上海沿海,海运便利
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分析
区位因素
地形
平原 山地
主要影响
平原区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 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修建 应呈“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地质 气候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可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和对 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1、地形和聚落:影响走向;地形影响造价; 2、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投资的可能性; 3、科技因素:改造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限制; 4、生态和设施:保护,绕道。
1. 在图 4-1 上,将经过郑州的铁路干线
用红笔描出来。
清朝晚期,郑州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城。
1906 年,从北京卢沟桥经由河南至湖北汉口的卢
汉铁路(后称京汉铁路)建成通车,其后,从开封
到洛阳的汴洛铁路(陇海铁路前身)与京汉铁路在
郑州交会,使郑州成为我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
这两条铁路不仅繁荣了郑州的经济,也改变了郑州
投资大
运输 方式 水路 铁路 公路 航空
管道
三运:运量、运速、运费 三性:连续性、灵活性、限制性(如受自然环境影响,管道最小)
问题探究: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 截至 2017 年底,不含港澳台,我国公
路通车里程达 470 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营 运里程达 13.6 万千米;铁路营运里程 12.7 万千米,其中高速铁路达 2.5 万千米。读图 4-3,试从交通运输线的长度、密度等方面, 分析我国东西部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差异的原 因。
河流状况: 支流;河道的长短、宽窄、深浅、曲直等
人口、城镇的分布:
2、社会经济条件 资源情况:
决定性因素
经济水平:
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长江的航运开发(黄金水道)
思考:为什么长江有“黄金水道”之称?
自然条件
①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流域降水量大,河流水位高,多支 流,流量大,终年不冻; ②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使得河流流速较慢,江宽水深; ③河网密布,河道江阔水深,通航里程长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使扬州成为我国古代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南北漕运咽喉, 交通的繁荣使扬州成为当时世界大城市之一;
清代中叶以后,京杭大运河淤塞,城市发展缓慢甚至停滞; 新中国成立后,京沪铁路的修建、京杭大运河的疏浚使扬州又迅速发展起来。 (加强了扬州与运河沿线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带动扬州经济的发展)
考点:交通运输线(网)布局的区位因素、交通线路建设的意义 (2019,全国卷)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
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下题。
1.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B ) A.等高线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
2.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
运输( A )
随着连淮扬镇高铁的修
建,扬州进入全国高速铁路
网,交通地位得以提升,有
京
利于城市的发展。
扬州的兴衰与交通运 输的发展变化和布局密切 相关。
沪 线
三、修建交通线的意义: 1、经济意义:
会案例分析
①合理布局交通网②促进沿线及端点城市的经济发展
③促进沿线资源的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现代:水运(内河/海洋)-公路-铁路-航空-管道
思考: 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带来了哪些变化?
提高了运量,降低了运输成本 缩短了交通时间, 增强原材料、产品和人口的流动性 加强了区域联系
4、交通运输发展特点
高速化(提高
运行速度,缩短 时间,增加通过 能力)
大型化(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
集装箱运输
网络化
专业化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多快好省
4、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比较
运输
运输特点
方式 运量 运价 运速 灵活性
水路 铁路 公路 航空
大 ↓ 小
低 ↓ 高
最慢 较快 较慢 最快
较差 较差 最强 较差
管道 损耗小、平稳安全、管理方便 最差
连续性 差
一般 一般
差
最强
投资成本 最低
占地广、投资大 较高,周转快 投资大
课本96页 探究: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平原面积狭小,且多分布在沿海或较大河 流的下游地区。日本交通运输业发达,已形成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在日本 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主要的工业区和大城市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 沿岸。
(1)指出不同交通方式(高速公路、新干 线、航空)随距离增加所占份额的变化。
网络化: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各 有长处和不足,由各种交通运 输线、点交织,形成了不同形 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以充 分发挥各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
思考:集装箱运输的优点?
集装箱运输优点: 节省包装和仓库费用; 便于实现装卸作业的机械化,提高效率; 保证货物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影响我们的出行方式;更改变了我们的时空观念;促进区域间的同城效应。 现在人们出行首选高铁,因为高铁比其他类型列车耗时少、乘坐舒适、
A.原木
B.农产品
C.工业品 D.石材
3.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
的主要原因是( D )
A.设施陈旧 B.运速太慢
C.线路过密 D.运输需求太小
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区位因素( “线” ) 会案例分析
地形: 地形平坦,河流落差小,水流平稳
流速
1、自然条件: 气候: 河流水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冰期
城市的框架。1954 年,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随
着京九、焦柳、宁西、新兖(河南新乡至山东兖州
)、太焦等铁路的建成,加之郑西、郑徐等高铁的
通车,郑州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加强。郑州新郑国
际机场也是我国重要的区域性枢纽机场。2016 年 ,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入选国家中心
(2)从高速公路的长度、密度、连通性等方面比较 1975 年、1985 年、2014 年 日本高速公路布局的变化。
1975年,高速公路总长度小,密度小, 连通主要城市; 1985年,高速公路总长度增加,密度 增大,由沿海向内陆发展,连通城市数 量增多; 2014年高速公路总长度大,密度大, 形成了网状交通运输。
有利: (2)陆域:三角洲平坦开阔,利于港口的规划和建设;广阔的经济腹地;
(3)经济腹地广阔而发达;以上海市为依托,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 支持;发达的海陆交通。
不利: 河流入海口,地形坡度缓,水流 缓慢,多泥沙淤积,淤塞航道
挖泥船作业
课本94页:扬州兴衰为例,分析交通运输变化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差异: 我国东部地区交通线路里程长,密度 大,通达度高;交通线路类型多样, 形成网状交通运输格局; 西部交通线路里程短、密度小,通达 度相对较低。
原因: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 众多,对交通运输需求量大; 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平坦, 交通线路修建的难度低。 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少,经济发展水平 低,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交通线 路修建难度大、成本高。
二、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一)铁路、公路线建设的区位因素( “线”)
自然因素: 地形、地质、水文、气候
自然因素-制约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城镇分布、资源、工农业水平 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
现有线路或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联系 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技术因素: 克服自然条件对交通安全的威胁(保障)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经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