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中常见疾病防治方案及免疫程序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规模化猪场生猪养殖是推动我国养猪业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够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然而在规模化猪场生猪养殖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养殖风险比较大,其中生猪疾病便是各大规模化猪场时常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

因此,需要规模化猪场的技术员、管理员和饲养员提高警惕,建立起完善的规模化猪场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加强规模化猪场常见疾病的防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规模化猪场疾病的发生,避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一、规模化猪场常见疫病类型
1、猪瘟
猪瘟传染性强,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生猪养殖产业,故在规模化猪场养殖管理时应做好相应的防控措施。

急性猪瘟流行初期主要表现为皮肤发绀、痉挛、便秘下痢,现阶段我国猪瘟防控主要依靠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但部分地区检疫免疫制度尚未落实,有可能发生非典型猪瘟,同样威胁着猪场养殖效益。

猪瘟流行传播呈发散状,多见于低于3月龄的猪群,且多表现为先天性感染与持续性感染,除此之外,易出现混合感染的现象,使疫病病情更为复杂严重,给规模化猪场猪瘟防控工作带来一定挑战。

2、猪蓝耳病
猪蓝耳病是一种急性高致病性生猪疫病,又被称之为无名高热病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传播快、症状复杂、致死率高,一旦发生将难以控制,故需做好预防免疫措施。

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高热、皮肤发红、食欲减退,部分患病猪症状严重将出现后躯无力、无法站立等症状,猪蓝耳病致死率高,在规模化猪场养殖过程中,必须重视猪蓝耳病的预防免疫工作。

3、猪口蹄疫
猪口蹄疫病同样具有传染性,病原为口蹄疫病毒,该病毒毒性较强,可通过引发水泡侵害患病猪机体,口蹄疫病毒在水泡发展期间逐渐进入血流,且可分布在患病猪全身的体液、组织内。

猪口蹄疫病发病率高、传播快速,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猪口蹄疫病毒侵害生猪后存在2~4d的潜伏期,待患病猪干扰7d左右时,将在蹄踵皮肤、蹄冠、蹄叉蹄跟处出现水疱,水疱呈现出红、热特性,且较为敏感,同时伴随着蹄壳脱落、水疱破溃等现象。

患病生猪的水疱现象多见于牙龈、颚部、鼻盘、舌头部位,部分母猪的乳房皮肤、乳头处同样会出现水疱,此外,仔猪患病死亡率较高,高达60%,仔猪致死原因主要为心肌麻痹、急性胃肠炎。

4、猪腹泻病
在多数规模化猪场的日常饲养环节中,都曾遇到过猪腹泻的问题,该病无明显的季节特性,也没有地域上的差异,致病原因包括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寄生虫感染、营养性原因、环境及其他因素等。

其中因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引发的猪腹泻通常都具有传染性,因此,如果存在大面积猪腹泻同时发生的情况时,就需要排查是否是因为传染性病菌或病毒感染所致,避免造成更加严重的疫病。

发生腹泻的猪只多表现为食欲不振、拉稀等症状,如果防治不及时还有可能出现严重脱水、便血等情况,导致生猪体重急剧下降,严重影响猪只的健康成长。

5、猪寄生虫病
猪寄生虫病属于规模化猪场的一种常发性传染疾病,该病会影响猪群的生长发育情况,导致饲料利用率下降,严重时造成猪群增重缓慢,甚至诱发多种传染性疾病,直接影响到猪场的整体经济效益。

猪寄生虫病可分为体内寄生虫病和体外寄生虫病两种,其中体内寄生虫病主要有蠕虫病、线虫病、球虫病、鞭虫病、弓形虫病等;体外寄生虫病主要有蜱虫、螨虫、虱子、蝇蛆等。

此病虽然造成猪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但是由于该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因此发病初期症状并不明显,不易被察觉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二、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难的原因探析
1、饲养环境问题
饲养环境问题是猪场疫病产生的主要原因,规模化猪场在前期要进行科学设计。

选址是设计的首要环节,选址要遵守畜牧管理法规,禁止在禁养区建猪场,按照实际投资设计规划猪场环境,完全达到饲养标准后才能开展规模化饲养。

很多猪场建设在交通运输不便的偏远郊区,虽然土地租金成本低,但饲养成本明显增长,饲养区离水源太远,缺乏自来水的接入,长时间的饲养会导致水污染严重,为疫病传播提供了温床。

饲养环境的问题还体现在猪场周边环境上,一些猪场将垃圾随意堆放到猪场周边,影响了周边的生态环境。

猪场日常饲养中产生的生产生活垃圾较多,如果不能及时清理废料、废水、粪便,不仅饲养环境容易变差,更为病原体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条件。

此外,在饲养过程中,猪场消毒管理工作不到位,也会造成病原体的入侵风险,尤其是
规模化猪场中常见疾病防治方案及免疫程序探讨
程萍萍
132
--
人员和车辆在未经消毒就进出猪场,很容易携带病原体,提高了猪场疫病传播的风险。

2、消毒管理问题
消毒管理是猪场养殖管理的重要内容,消毒的目的是阻断病原体传播途径,消毒的方式主要有化学药剂消毒和物理隔离消毒,有效的消毒管理能够阻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控制微生物的繁衍速度。

消毒管理不仅需要制度的约束,同时更需要饲养人员有较好的素质,才能提升消毒管理的质量。

一些猪场的管理人员在消毒管理方面,存在责任意识疏忽、防疫理念落后的情况,直接造成了猪场防疫设施设备配备不到位、人员培训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到位的问题。

在消毒管理过程中,防疫程序漏洞较多,例如消毒室没有规划出专用通道,工作人员缺乏培训,人员和车辆进入生产区不消毒,配制消毒液不称量,仅凭经验配制药剂,消毒时随意喷洒,不对卫生死角进行消毒处理,这些问题无疑增加了猪场疫病传播的风险。

3、技术保障问题
由于资金方面的问题,动物检疫站检测设备存在老化陈旧的现象,乡镇畜牧兽医站兽医人员职业综合素养普遍较差,很多兽医依靠经验诊断猪的疾病,在疫病防控愈加复杂的当下,如果不能及时的追溯病因,很容易出现疾病传播扩散,只有明确病因才能提供有效的疾病解决措施。

此外,乡镇畜牧兽医站人手力量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在规模化的乡村猪场,兽医的数量为1~2名,这些兽医不仅要负责猪的免疫接种、疫病防控,同时其他养殖动物的补针和疫苗也要由他们负责处理。

除此之外,突发疫情的处置、人工授精、疾病诊疗、技术培训等工作十分繁重,直接影响了技术保障的质量。

三、规模化猪场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
1、猪场合理选址
猪场选址是否合理可直接影响猪只养殖情况,规模化猪场必须重视选址环节,并按照饲养管理方法进行科学布局规划,从猪场选址与内部规划两个方面营造适宜的猪只养殖环境。

规模化猪场应具有稳定的水源、电能供给及交通条件,能够保障饲料运输工作,除此之外,应远离水源保护区域、主要交通道路及人群聚集地,避免规模化猪场养殖工作影响周边环境。

为确保规模化猪场通风、光照、温湿度条件符合养殖饲养要求,可选择在背风向阳区域,保障光照通风的同时,避免雨季形成积水。

完成猪场选址后,需对规模化猪场进行科学布局,做好内部规划,于猪场外部设置围墙,进行猪场封闭管理,避免蛇虫鼠蚁进入到猪场内。

于猪场出入口处设置消毒池,进出人员及车辆均需消毒,防止来病原体随车辆与外部人员将进行猪场内。

为保障规模化猪场饲养科学性,可根据猪场结构划分出生产区域、办公区域、粪污处理区域,不同区域的划分使各项工作更为规范,避免了不同区域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降低了猪只病原体感染概率。

2、保育猪圈舍环境管理
首先,要保证猪舍内的通风,保证新鲜的空气能够流通,并能及时进行换气。

在不同的季节,对通风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冬天要尽量减少通风次数,夏天要多开几次,如果需要的话,可以采用通风装置来降温。

其次,必须维持猪圈内的卫生。

在规模化养猪场,由于饲养量大,所以要定期清理猪舍,防止粪便堆积,导致猪舍的环境变得很差。

此外,要注意消毒,因为保育猪的身体状况比较脆弱,抵抗力比较差,应经常使用紫外线灯进行消毒,有效地降低病毒的传播。

另外,要注意保持猪舍内的温度不要太高,因为高温会加速病毒的扩散,尤其是那些身体素质比较弱的保育猪,很容易被感染。

一般来说,猪舍的温度可以保持在25℃左右。

随着保育猪的生长,可以适当地将猪舍内的温度降下来,夏季高温时,可以采用喷水、遮阳等方法来降温,必要时可以使用相应的设备来降温。

3、保育猪圈舍消毒处理
猪舍消毒状况及卫生状况是影响保育猪感染发病的重要原因,由于保育猪处于断奶阶段,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都比较差,因此,应加强消毒管理,以达到控制仔猪发生疾病的目的,采取在舍内外喷洒消毒液、撒生石灰等措施,食槽、水管、缝隙、窗户,都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必须定期进行消毒,以减少病死率。

根据季节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消毒药剂。

污水也会对保育猪的生长造成很大的影响,污水会加快细菌的繁殖和扩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彻底排水,使保育猪顺利度过断奶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4、加强日常饲养管理
首先,应将不同品种、不同猪龄的生猪进行合理分群分开饲养,能减少疾病交叉感染概率。

其次,生猪的日粮必须选择无污染、无霉变的营养全价饲料,可根据各个年龄段的生猪实际需要合理搭配饲料,确保饲料营养均衡、全面,为生猪健康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最后,还要确保猪舍通风条件良好,使空气流通,并做好御寒防暑等工作,降低疾病的发生概率。

四、完善免疫方案
1、哺乳仔猪免疫
哺乳仔猪免疫防控目标在于提高仔猪成活率,增强其体质,主要为防控病毒性、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仔猪保温箱内部温度应根据仔猪日龄进行调节,低于7日龄时保温箱温度控制在34℃左右,7日龄时可将温箱温度降至32℃,14、21日龄分别将保温箱温度控制在30℃、28℃,同时将温度条件限制为60%,以此保障仔猪生长条件。

为避免出现仔猪腹泻问题,可于1日龄时肌注
133
--
0.2mL头孢噻呋钠制剂,于3日龄时缓慢肌注1mL的10%右旋糖酐铁,以此增强哺乳仔猪体质。

从免疫角度来看,按照每鼻孔0.5头份的规格为1日龄仔猪滴鼻伪狂犬疫苗,按照1头份2mL 的规格于7日龄肌注圆环病毒疫苗,14日龄时,按照1头份2mL的规格肌注蓝耳苗,于21日龄时,按照1头份2mL的规格肌注支原体疫苗,通过规范化疫苗防控措施增强哺乳仔猪免疫力,降低常见疫病的感染率。

2、断奶保育仔猪免疫
仔猪断奶后易出现应激反应,为避免应激反应影响仔猪健康情况,应注意防控仔猪断奶后的呼吸道疾病及断奶腹泻情况。

在仔猪断奶当天肌注0.5mL的头孢噻呋钠混悬液,用于避免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放线杆菌、链球菌,为防止断奶腹泻,需连续7d喂服硫酸粘杆菌素、阿莫西林粉等,同时肌注多拉菌素,用于仔猪驱虫。

为有效免疫防控常见疫病,于仔猪断奶当天肌注1头份的猪瘟苗,于35日龄时第二次肌注伪狂犬苗,于42日龄时接种免疫口蹄疫OA双价苗。

3、育肥猪免疫
育肥猪的免疫接种目标在于提高料肉比及机体免疫力,增强育肥猪体质的同时,尽可能缩短出栏时间。

结合以往养殖经验来看。

育肥猪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范围为15~22℃、60%,为保障育肥猪健康生长,应做好环境控制,此外,为防止出现药物残留情况,宰前28d不可用药。

育肥猪应于63日龄、70日龄时分别接种猪瘟组织苗细胞苗、口蹄疫OA双价苗,以此保障育肥猪免疫防控效果。

4、后备母猪免疫
后备母猪的疫病防控免疫目的在于增强其体质,为发情配种奠定基础。

应做好病毒性、细菌性疾病、呼吸道疾病的防控工作,将养殖湿度条件控制在60%,而温度处于15~20℃范围过程中最为适宜。

做好引种工作,引种需进行隔离,隔离第一周借助电解多维预防引种应激,第二周持续饲喂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粉,用于预防寄生虫感染问题。

配种前7d应运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药物增强其体质,为配种奠定基础。

后备母猪应于配种前15d接种猪瘟兔化弱毒苗,于配种前25d接种口蹄疫OA双价苗,于配种前30d接种猪伪狂犬灭活苗,于配种前47d接种胸膜肺炎弱毒苗,以此进行全方位的防护,保障后备母猪健康,并通过此方式增强仔猪体质。

5、妊娠母猪与公猪免疫
部分常见疫病能够通过胎盘、精液进行传播,为全面防控规模化猪场常见疫病,应做好公猪与妊娠母猪免疫防控工作。

公猪应以半年为间隔进行驱虫防控,每月一次运用酒石酸泰万菌素等药物防控呼吸道疾病。

妊娠母猪应在妊娠早期、中期、后期分别投药防控,用于预防母猪流产现象,若妊娠前期处于夏季,则需运用电解多维、阿莫西林等做好弓形体的预防工作,妊娠后期则需以两周为间隔进行驱虫,同时运用母畜宝、盐酸大观林可霉素等药物预防常见疫病的发生。

妊娠母猪与公猪在免疫防控过程中,应注意补充维生素,提供充足的微生物与氨基酸,用于降低应激反应。

妊娠母猪20周龄至配种前,应以7d为间隔依次接种蓝耳苗、圆环病毒疫苗、细小疫苗、乙脑疫苗、蓝耳苗、口蹄疫OA双价苗、伪狂犬灭活苗、细小疫苗、乙脑疫苗、猪瘟疫苗、伪狂犬疫苗,有规划有顺序地进行接种,以此确保各类疫苗可充分发挥出其免疫作用。

6、产前产后免疫
①产前2~6周按照2mL/头的规格肌注伪狂犬疫苗,每隔三周进行加强,用于防控猪伪狂犬病;此外,按照4mL/头的规格接种传染性胃肠炎疫苗,间隔3周后接种第二次。

②产前4~6周按照2mL/头的规格肌注圆环病毒疫苗,用于防控圆环病毒。

③母猪产后10、21d分别肌注细小疫苗、猪瘟疫苗,并于蚊虫出现前接种两次乙脑疫苗,两次疫苗接种应间隔1个月。

④蓝耳疫苗、口蹄疫苗每年3次免疫即可。

7、种公猪免疫
种公猪养殖期间应做好弓形体、衣原体的防控工作,定期保健用于增强种公猪活力,清除体内毒素。

疫病药物防控期间,多运用盐酸金霉素、复方磺胺氯达嗪钠进行常见疫病的预防,每年
用药四次即可。

接种免疫期间应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及氨基酸,用于减少应激并促进抗体的产生。

猪瘟苗、口蹄疫疫苗、蓝耳疫苗均需每年免疫接种3次,而细小疫苗每年免疫接种2次,以此良好防控常见疫病。

综上所述,随着农村规模化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猪场疫病防控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通过控制猪场环境、提升饲养质量、加强免疫保健,以此降低规模化猪场疫病发生率,保障综合效益。

(作者单位:150200黑龙江省五常市动物卫生防疫站)
13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