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计中连环计的感悟心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计中连环计的感悟心语
庞统使曹操战舰勾连,而后纵火焚之,使不得脱。
则连环计者,其结在使敌自累,而后图之。
盖一计累敌,—计攻敌,两计扣用,以摧强势也。
如宋毕再遇赏引敌与战,且前且却,至于数四。
视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布地上。
复前博战,佯败走。
敌乘胜追逐。
其马已饥,闻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
遇率师反攻,遂大胜。
皆连环之计也。
出处
《连环计》选自《三十六计·第三十五计》《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
”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
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
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
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每套
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
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
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解析
按语举庞统和毕再遇两个战例,说明连环计是一计累敌,一计攻敌,两计扣用。
而关键在于使敌“自累”,从更高层次上去理解这“使其自累”几个字。
两个以上的计策连用称连环计,而有时并不见得要看用计的数量,而要重视用计的质量,“使敌自累”之法,可以看作战略上让敌人背上包袱,使敌人自己牵制自己,让敌人战线拉长,兵力分散,为我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创造有利条件。
这也是“连环计”在谋略思想上的反映。
“大凡用计者,非一计之可孤行,必有数计以襄(辅助)之也。
……故善用兵者,行计务实施。
运巧必防损,立谋虑中变。
”意思说明,用计重在有效果,一计不成,又出多计,在情况变化时,要相应再出计,这样才会使对方防不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