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9届新高三原创考前冲刺试卷(五)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2019届新高三原创考前冲刺试卷(五)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看过许多民国时期的文人论战,___地说,鲁迅跟林语堂斗嘴,比鲁迅跟叶灵凤斗嘴,好看多了。
鲁迅讥讽叶灵凤,似乎有点___,缺少可观赏性。
鲁迅跟林语堂唇枪舌剑,这才是___,我看得___。
A.坦诚以强凌弱半斤八两津津有味
B.坦率以强凌弱棋逢对手津津有味
C.坦率弱肉强食半斤八两津津乐道
D.坦诚弱肉强食棋逢对手津津乐道
【解析】B(坦诚重在真诚,坦率重在直率。
弱肉强食指弱者被欺负,以强凌弱指仗着自己强势来欺负弱者。
半斤八两含有贬义。
津津有味在于有滋味而沉浸其中,津津乐道在于很乐于表达。
)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暑假期间,我回到了久违的高中母校,熟悉的一草一木不禁让我陷入对往昔的回忆之中。
B.刚刚杨教授对于大气污染问题的演讲可谓真知灼见,现在该轮到小王谈谈他的拙见了。
C.王强大学毕业后,偶然遇见多年没见的辅导员,激动地说:“久仰了!一切还好吧?”
D.看了你新出的大作,欣喜之余内心又觉惶恐,本想写篇序文,可惜只有八斗之才,恐难胜任。
【解析】A项,久违:一般用作久别重逢的客套。
使用正确。
B项,拙见:对自己的见解的谦称。
此处用于别人,谦敬欠当。
C项,久仰:客套话,用于与人初次见面时。
此处用于多年不见的熟人,不得体。
D项,八斗之才:比喻才高。
与“内心又觉惶恐”“恐难胜任”不符。
可改为谦辞“才疏学浅”。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划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现在的人少了敬畏,也没有了禁忌。
___,___,___。
___,___,___,___。
其实,怕是一种可贵的精神素养,它与任何形式的畏惧、怯懦都不相干,而是与羞涩、虔诚相关。
①我们是在不怕的教育氛围中成长的
②天不怕,地不怕
③禁忌毋宁认为是一种怕
④但后来这种怕被灭失了
⑤祖宗神灵也不怕
⑥我们古人是知道害怕的
⑦敢于对一切都踏上一只脚
A.③④⑥①②⑦⑤B.①②⑤⑦③④⑥C.①⑦②⑤③⑥④D.③⑥④①②⑤⑦
【解析】D(紧接前面“禁忌”说到“怕”,接着分析现在“不怕”的成因和表现。
)
4.对下面这段话的含义理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山崖崩塌了,在它的伤口一一断崖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
鲜艳的花儿被掐走了,它又开在了姑娘的鬂上。
A.只有在困难和失败中努力奋起,才能到达目的地。
B.世间美好事物的诞生,常常伴随艰辛和痛苦。
C.人生之路总有坎坷,不能因挫折而丧失信念。
D.生活丰富美好,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解析】C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密佑,其先密州人,后渡淮居庐州。
佑为人刚毅质直,累官至庐州驻礼、御前游击中军统领,改权江西路副总管。
咸淳十年,以阁门宣赞舍人为江西都统。
是冬,大元丞相伯颜下鄂州,留右丞阿里海牙守之,而将大兵东下。
明年二月,朱祀孙遣高世杰取鄂州,阿里海牙以兵逆击,执世杰荆江口,兵尽溃,半入江西。
江西制置黄万石招集之,且募宁都、广昌、南剑义兵千余人,尽以属佑。
十一月,大兵至隆兴,刘槃兵败,乃婴城自守。
万石时移治抚州,将遁,惧佑不从,乃调佑兵援槃,且戒以勿战。
未至隆兴槃已降,都统夏骥率所部兵溃围出。
已而元帅张荣实、吕师夔提兵逼抚州,佑率众逆之进贤坪,兵来呼曰:“降者乎?斗者乎?”佑曰:“斗者也。
”麾其兵突战,进至龙马坪,大兵围之数重,矢下如雨。
佑告其部曰:“今日死日也,若力战,或有生理。
”众成愤厉。
自辰战至日昃,佑面中矢,拔之复战,又身被四矢三枪,众皆死,仅余数十人。
佑乃挥双刀斫围南走,前渡桥,马踏板断,遂被执。
众见其勇,戒勿杀,舆归隆兴。
元帅宋都曰:“壮士也。
”欲降之,系之月余,终不屈。
尝骂万石为卖国小人,使我志不得伸。
宋都命刘槃吕师夔坐城楼,引佑楼下,以金符遗之,许以官,佑不受,语侵槃、师夔,益不逊。
又令佑子说之曰:“父死,子安之?“佑斥曰:“汝行乞于市,第云密都统子,谁不怜汝也。
”怡然自解其衣请刑,遂死。
观者皆泣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卷》)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改权江西路副总管权:暂代官职
B.执世杰荆江口执:引领
C.刘槃兵败,乃婴城自守婴:环绕
D.戒勿杀,舆归隆兴舆:用车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密佑为人刚直不阿,质朴直爽,在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担当救亡之重任,并以勇猛的抗击行为践行自己的报国之志。
B.对于密佑的忠心报国行为,元军上下许多人都报以敬佩之心,于是想尽各种办法希望密佑归降元朝,但密佑不为所动。
C.密佑率领部下奋勇抗击强大的敌人,即使身上多处受伤仍然奋不顾身地勇猛杀敌,最终因桥板折断受困而被俘。
D.密佑痛恨投降元军的黄万石、刘槃等人,对于他们的劝降严加斥责,自己最终以解衣自尽的方式表达对宋王朝的忠心。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麾其兵突战,进至龙马坪,大兵围之数重,矢下如雨。
(5分)
(2)汝行乞于市,第云密都统子,谁不怜汝也。
(5分)
8.密佑被俘以后,元军是如何处置他的?请简要概括。
(4分)
【解析】
5.B(“执”是俘获的意思)
6.D(“最终以解衣自尽的方式体现自己对宋王朝的忠心”表述不当,原文“怡然自解其衣请刑,遂死”,没有“自尽”的行为,应该是慷慨赴死。
)
7.(1)(密佑)率领士兵们突击作战,军队进驻龙马坪,元兵把此地包围了好几层,箭头像下雨一样射来。
(关注:“麾”“进”“矢”,语意连贯)
(2)你在集市上乞讨,只要说是密都统的儿子,又有谁不怜借关照你呢。
(关注:“市”“第”“怜”,语意连贯)
8.敬重其勇猛而“戒勿杀”,借助降将劝其归顺,利用其儿子劝说投降,因其不屈从而把他杀害。
(答对一点1分,满分为止。
)
【参考译文】
密佑,他的祖先是密州人,后来渡过淮水定居在庐州。
密佑为人刚正坚毅,质朴直爽,多次担任官职到庐州驻札、御前游击中军统领,后来还临时担任江西路副总管。
咸淳十年,密佑以图门宣赞舍人的身份担任江西都统。
这年冬天,元朝丞相伯颜率军攻克鄂州,让右丞相阿里海牙留下来驻守此地,自己率领大军继续向东进发。
第二年二月,朱祀孙派遣高世杰去攻取鄂州,阿里海牙带领军队抗击高世杰,并在荆江口俘获高世杰,高世杰所带领的军队完全溃散,有一半人逃入江西。
担任江西制置史的黄万石把他们招募在一起,同时招募了宁都、广昌、南剑的一千多个义兵,这些人全部归属密佑统领。
十一月,元兵攻至隆兴,刘槃战败,于是龟缩城内自守。
当时黄万石调任官职担任抚州知州,乘机想选跑,又担心密佑不会依从,于是调遣密佑的军队去援助刘槃,同时又告诫他们不要直接与元兵作战。
军队还没有到达隆兴,刘槃已经投降,都统夏骥率领自己所属士兵在混乱中突围而出。
不久元军统帅张荣实、吕师夔率领军队逼近抚州,密佑带领军队抗击敌军并进驻贤坪,元军士兵赶来呼喊着:“投降呢?还是抗战呢?”密佑回答:“抗战啊。
”率领士兵们突击作战,军队进驻龙马坪,元兵把此地包围了好几层,箭头像下雨一样射来。
密佑告诚所属士兵:“今天是为国战死的日子,如果奋力抗战,或许还有生存的可能。
”各位士兵都愤然坚韧,力主抗战。
战斗从上午辰时一直打到下午太阳偏西,密佑脸上被箭头射中,拔掉箭头继续作战,身上又中了四箭、被刺中四枪,众多士兵都战死了,只剩下几十个人。
密佑挥动双刀奋力杀敌,突出重围向南撤退,在前行渡过浮桥的时候,骑马踏破了桥板,密佑受困被俘。
大家看到密佑十分勇猛,相互告诫不要杀他,用车装着他回到隆兴,元军统领末都说:“是一个壮士。
”想让密佑投降,关押了一个多月,最终密佑还是没有屈服。
密佑曾痛骂黄万石是卖国小人,使自己的报国志向不能够得到施展。
宋都命令刘槃、吕师夔坐在城楼上,邀请密佑到楼下入座,把金符赠送给他,并且许诺让他担任宫职,但密佑都不接受,还在言语上责骂刘槃、吕师夔,而且说话毫不客气。
宋都又让密佑的儿子来劝降他,说:“父亲死了,孩儿怎么办?”密佑怒斥儿子:“你在集市上乞讨,只要说是密都统的儿子,又有谁不会怜惜关照呢。
”于是慨然解开衣服接受刑法处置,慷慨赴死。
周围看到的人都为之动容。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小题。
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
韦应物
试吏向嵩阳,春山踯躅①芳。
腰垂新绶色,衣满旧芸香②。
乔树别时绿,客程关外长。
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
【注】①踯躅: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山红。
②芸香:书香。
芸草香味能杀死书虫,读书人就把其夹在书中,时间久了书也有了这种味道。
9.请简析首联的作用。
(5分)
【解析】①交代送别黎六郎的原因。
②点明黎六郎赴任时的季节。
③以漫山遍野开放杜鹃花这一乐景衬托黎六郎赴任时的喜悦之情。
(1点2分,2点4分,3点5分)10.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6分)
【解析】①对朋友的祝贺与赞美之情。
“腰垂新绶色”写朋友新官赴任,字里行间透露出欣慰之意。
②对朋友的依依惜别和关怀之情。
“客程关外长”写朋友赴任路途遥远,隐含牵挂
之意。
③对朋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勉励之情。
尾联写希望朋友有好的政绩以慰高堂,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每点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解析】(1)渐车帷裳(2)惟草木之零落兮(3)故烧高烛照红妆(4)枯松倒挂倚绝壁(5)艰难苦恨繁霜鬓(6)别时茫茫江浸月(7)君子不齿(8)凌万顷之茫然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4题。
猴精
侯发山
侯乡长到任后,推掉一切迎来送往,把所有的材料报表搁置一边,带上秘书小吴到各村调研。
当他来到龙湾村后,看到村民们还没脱贫,住的还是茅草房,吃的还是腌萝卜,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村主任老周也早从其他渠道得知侯乡长是个干事的人,忙不失时机地哭穷,说侯乡长,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俺村还是闺女穿她娘的鞋——老样子,你得给想个法子啊。
那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侯乡长笑了笑,看着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田,换了一下口气,说大家一起想办法。
咱龙湾村一马平川,不能说没有优势。
不能老是种传统农作物,可以搞点其他的嘛。
老周说,侯乡长,村里的老少爷儿们不是没想过办法,关键是妮儿穿她娘的鞋——钱(前)紧。
侯乡长敛起笑容,点了点头。
老周想了想,斗胆说道,侯乡长,您看,能不能给俺村弄点资金?
没等侯乡长说话,小吴插嘴说,咱乡底子薄,财政上还是赤字,外面塌了不少账,银行对咱们也不感冒,想贷款几乎不可能。
那、那……老周一脸失望,那样子像是饿得饥肠辘辘的人捡到一个烧饼,仔细一看,原来是画在纸上的。
常言说,要想富,先修路。
老周,咱就先把路修修?侯乡长眉毛一扬,不错眼珠地盯着老周。
老周张了张嘴,嗫嚅道,侯乡长,村里不有路吗?
在耕地上修路,东西一条,南北一条,双向六车道……等到路打通再说上项目的事。
侯乡长指了指眼前的麦田,似乎很有信心。
老周看着侯乡长的脸,小心翼翼地说道,侯乡长,村里一分钱没有,咋个修法儿?
侯乡长,乡里也没钱啊,怎么修路?小吴也紧接着说道。
新官上任三把火。
他担心侯乡长脑子一热不顾一切。
侯乡长信心十足地说,这个不用管,我自有办法。
侯乡长,将来打算上啥项目?老周虽然不明白,但心里还是松了口气,他知道侯乡长肯定为龙湾村规划好了,要不然绝不会贸然提出修路。
我还没想好,不过,建工厂或是搞房地产,也不是没有可能……你要保密,不能乱说。
现在的老百姓,猴精猴精的,不得不防啊。
侯乡长说罢,对老周挤了下眼睛。
侯乡长是个雷厉风行的人,隔了两天就派人到龙湾村规划线路,一望无际的麦田里,麦苗刚露出头,几道石灰线很是显眼。
这下子,龙湾村热闹了。
村里的老少爷们也不傻,看到耕地被圈了起来,知道政府要修路,忙聚在一起商量。
有的说弄大棚,有的说种树,有的说建厂子……经过权衡利弊,最后决定种树,种果树。
主意一定,于是,不分白天黑夜纷纷行动起来,都把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又借贷了一部分,派出几个人去邻县的果树培育基地采购了几货车果树,有核桃,有苹果,有鸭梨……随后,开始在自家的田地上挖坑栽树。
这些村民们知道,乡里要修路,就得刨树;要刨树,就得给村民补偿!否则,就不同意乡里修路。
刚开始,是那些土地即将被占用的村民种果树。
后来,那些土地没被占用的村民也种上了果树,因为路一旦修通,接下来就该规划他们的土地了。
呵呵,短短半个月,龙湾村的土地上都种上了果树。
真应了侯乡长的话,现在老百姓头脑不简单啊。
侯乡长得知消息,亲自到龙湾村查看。
当他看到一片片果林如雨后春笋般立在龙湾村,一下子惊呆了!
老周不敢看侯乡长,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哼!侯乡长从鼻孔哼了一声,对老周说,没事的,村民们只是做个样子,要不了多久,这些果树就干枯了……到那时再修路吧。
当然,老周还是跟村民贴心,把侯乡长的话复制粘贴给了村民们。
村民们不敢怠慢,为了得到更多的补偿精心伺候那些果苗,浇水、施肥、打药,很是精心。
两年……乡里一直没提修路的事。
从第三年开始,龙湾村的果树开始开花、挂果了。
村民们不敢怠慢,日夜守护,该浇水浇水,该施肥施肥,该打药打药。
用老周的话说,比待自己的儿孙还用心。
城里的水果贩子得知消息后,趁着果子没成熟,就来订购了包销合同。
等到那些大车小车来拉水果的时候,侯乡长来了。
看着一筐筐苹果、鸭梨被装上了车……他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被察觉的微笑。
侯乡长,啥时间修路啊?老周又旧事重提。
侯乡长呵呵一笑说,老周,现在还用再修路吗?把这些果树砍了乡亲们还不把我骂死啊?说罢,他抓起一个苹果,“咔嚓”啃了一口,津津有味地吃着。
你看,你看,我真是老糊涂了!老周愣了愣,然后拍打了一下自己的脑袋。
(摘自《珠风小说》,有删节)1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老周在与侯乡长谈自己村子资金紧张时两次引用了谚语,这说明老周这个村长为人幽默,文化水平不低。
B.文章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是从细节描写中也能看出,其实侯乡长修路的决定是老周告诉给村民的。
C.文章标题“猴精”一语双关,表面上指的是村民的精明,实际上指更精明的是侯乡长,标题耐人寻味。
D.为村民办实事的领导值得点赞,但有的时候开动脑筋想办法,让村民自己走上致富路的领导更值得点赞。
【解析】A(3分)
13.侯乡长修路是假,让大家致富是真。
作者在文章中已经作了必要的铺垫,请指出。
(6分)
【解析】侯乡长曾说:咱龙湾村一马平川,不能说没有优势。
不能老是种传统农作物,可以搞点其他的嘛。
由此可知侯乡长已经有了让大家致富的方向。
老周想让侯乡长弄点资金,小吴把乡里没有资金的情况讲了出来。
当大家对候乡长要修路表示怀疑时,侯乡长却说他有办法。
侯乡长关于搞什么项目的回答及不让老周告诉村民的表现等都是有意为之。
当村民都种果树时他却对老周说没事,村民只是做样子,坚持不下去其实是欲擒故纵。
等大车小车来拉水果时,侯乡长看到后脸上掠过一丝不易被察觉的微笑。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4.文章结尾写老周说自己“老糊涂”,并拍打自己的脑袋,有什么作用?(6分)
【解析】突出人物形象。
用老周的“糊涂”与侯乡长的“精明”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侯
乡长这个人物形象。
揭示主题。
通过老周的表现揭示了谜底赞扬了侯乡长这样真心为人民办实事的好干部。
故事戛然而止,引人思考,耐人寻味。
通过老周的表现,会引发读者思考,为什么老周会这样。
(每点2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它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
但要注意的事,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后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后那首小词后,”挂冠服江边,弩舟长啸去矣。
郡守徐君犹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石林避暑录话》),正睡大觉呢,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
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人世大罗网。
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派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
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
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
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
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
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
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
王船山也是如此。
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何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知道《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参看本书《明清文艺思潮》)。
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节)1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是:他虽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退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
B.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不是对政治的退避,也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C.朱熹因为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所以最不满意苏轼了。
D.苏轼在写下《临江仙》这首词后居然睡大觉,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
主要是因为他已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
【解析】C(3分)
16.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赤壁赋》所透露的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解脱的心绪、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空漠感,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和无可寄托感。
B.“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这些诗句显露苏轼自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