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高考试卷与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历史高考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著作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部著作是由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编撰的,它是: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三国志》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刺史制
3、关于《权利法案》,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出现于17世纪的英国
B.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C. 以法律形式限制了国王权力
D. 标志着资本主义革命完成
4、关于辛亥革命,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领导者是孙中山先生
B. 给中国民主共和制度奠定了基础
C. 导致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
D. 直接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题干:下列关于唐朝科举制度发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唐朝科举制度分为进士、明经、词赋、律学、医学等多个科目
B. 进士科考试内容逐渐从诗赋为主转向经义为主
C. 唐朝科举制度选拔了大量人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 唐朝科举制度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6、题干:以下关于宋代商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宋代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B. 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C. 宋代商业发展受到封建政府的严格限制,难以发展
D. 宋代商业发展主要以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为主,服务业相对落后
7、以下哪个朝代是由成吉思汗建立的?
A、唐朝
B、元朝
C、宋朝
D、明朝
8、西汉时期,哪位皇帝实行了盐铁官营政策?
A、汉高祖刘邦
B、汉文帝刘恒
C、汉武帝刘彻
D、汉景帝刘启
9、题干: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的直接原因是:
A. “文化大革命”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冲击
B.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经济困难
C. 粉碎“四人帮”后,社会各界要求拨乱反正
D.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停止共产国际的领导 10、题干: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定位为:
A. 两者相互对立
B. 两者可以相互替代
C. 两者可以协调发展
D. 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11、题干:以下关于秦朝统一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秦灭韩、赵、魏、楚、燕、齐,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
B. 秦始皇采取了法家思想,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C. 秦朝统一后,推行了统一的度量衡、货币、文字等。
D. 秦朝的统一导致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制度的确立。
12、题干:下列关于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政治清明,官员廉洁。
B. 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C.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D. 推行均田制,减轻农民负担。
13、唐朝时期实行的“均田制”主要目的是什么?
A、增加政府税收
B、限制土地兼并
C、发展海外贸易
D、加强中央集权
14、明代内阁的设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A、拥有独立决策权
B、是法定的中央一级决策机构
C、仅为皇帝提供咨询,无决策权力
D、具有立法功能
15、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秦始皇通过联姻的手段,逐渐统一了六国
B. 秦始皇采取闪电战的方式,迅速统一了六国
C. 秦始皇通过战略联盟,联合其他五国共同对抗秦国
D. 秦始皇利用合纵连横的策略,化解了其他五国的合力
16、下列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君主专制
B. 秦始皇设置了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以加强中央集权
C. 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秦始皇创设了“三公九卿”制度,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中央管理机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跃进”时期,我国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这一时期,我国在钢铁、粮食等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问题:
1.简述“大跃进”时期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
2.分析“大跃进”时期出现的问题。
第二题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材料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存在,也不知道他们不存在。
有许多事物是我们认识不了的,人所能认识的仅限于未知事物的一小部分。
”——普罗泰格拉
“贤人统治国家是最好的。
如果统治国家的是诗人,那就最好不过了。
至于现在很多诗人,我们只受其言辞的引领,并得为其思想付出代价,他们带来的东西几乎都是一场灾难……,有少数能歌善舞的贤人更重要的是要有德行。
”——苏格拉底【材料二】 19世纪,英国宪法权威W.黑德宣称英国宪法“没有宪法”是“一种原则,而不是单纯的惯例”。
1906年,英国保守党领袖C.帕麦斯顿说:“国家并没有预先确定的、刻在石碑上的法律。
所有的法律都是由掌握国家权力的人制定的。
”
【问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希腊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对哲学和教育的不同理解。
(10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宪法传统的特点及其影响。
(15分)第三题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历史上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与太平盛世相关的荣誉称号。
下面是材料中涉及的一些历史人物及事例:
1.文景之治:皇帝刘恒、景帝时期,重视农桑,减轻赋税和徭役,注重法制,推行宽容政策。
2.贞观之治: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政治清明,任用贤能,发展生产,巩固边防。
3.开元盛世:唐玄宗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文化各方面的成就辉煌。
问题:
1.请列举以上材料中涉及的三位皇帝及其在位时期的太平盛世名称。
2.分析三位皇帝在位时期取得“太平盛世”的主要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玄宗时期“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第四题
【题目】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一方面,封建帝制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民族危机深重;另一方面,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民族危机。
在这个背景下,一场伟大的变革——辛亥革命爆发了。
(1)请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2)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部编版历史高考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著作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部著作是由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编撰的,它是: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三国志》
答案:A
解析:这段话出自《史记·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对其死事的一种态度表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司马迁所著。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刺史制
答案:B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分封制,将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实行郡县制,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官员,限制地方势力,强化中央的权力。
3、关于《权利法案》,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出现于17世纪的英国
B.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C. 以法律形式限制了国王权力
D. 标志着资本主义革命完成
答案:D
解析:选项D中的“资本主义革命完成”是不正确的,因为《权利法案》只是英国资本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而不是其完成标志。
英国资本主义的完成还需考虑工业革命、议会改革等因素的影响。
4、关于辛亥革命,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领导者是孙中山先生
B. 给中国民主共和制度奠定了基础
C. 导致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
D. 直接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解析:选项C中的“导致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是不正确的。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为中国的民主共和制度奠定了基础,但并未直接终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一过程还需要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以及国内各派
势力的纷争。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5、题干:下列关于唐朝科举制度发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唐朝科举制度分为进士、明经、词赋、律学、医学等多个科目
B. 进士科考试内容逐渐从诗赋为主转向经义为主
C. 唐朝科举制度选拔了大量人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 唐朝科举制度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答案:B
解析:唐朝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其考试科目和内容经历了多次变革。
其中,进士科考试内容从最初的诗赋为主逐渐转向经义为主,这一点在北宋时期尤为明显。
因此,选项B的描述是不正确的。
6、题干:以下关于宋代商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宋代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B. 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C. 宋代商业发展受到封建政府的严格限制,难以发展
D. 宋代商业发展主要以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为主,服务业相对落后
答案:B
解析:宋代是中国商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纸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之一,由北宋政府发行。
因此,选项B的描述是正确的。
选项A、C、D的描述与宋代商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
7、以下哪个朝代是由成吉思汗建立的?
A、唐朝
B、元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B
解析: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后来其子孙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8、西汉时期,哪位皇帝实行了盐铁官营政策?
A、汉高祖刘邦
B、汉文帝刘恒
C、汉武帝刘彻
D、汉景帝刘启
答案:C
解析:西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推行了盐铁官营政策,以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9、题干: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的直接原因是:
A. “文化大革命”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冲击
B.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经济困难
C. 粉碎“四人帮”后,社会各界要求拨乱反正
D.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停止共产国际的领导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知识的掌握。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因为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依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坚持“文革”的
错误,使得当时的社会各界要求拨乱反正。
C项符合题意,正确;AB两项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煲期的原因,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C。
10、题干: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定位为:
A. 两者相互对立
B. 两者可以相互替代
C. 两者可以协调发展
D. 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环境保护政策。
从1983年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到1989
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这一时期,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战略目标逐步确定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定位为可以协调发展。
C项符合题意,正确;A、B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只注重环境保护而忽视了经济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C。
11、题干:以下关于秦朝统一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秦灭韩、赵、魏、楚、燕、齐,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
B. 秦始皇采取了法家思想,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C. 秦朝统一后,推行了统一的度量衡、货币、文字等。
D. 秦朝的统一导致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制度的确立。
答案:D
解析:选项A、B、C都是关于秦朝统一六国的正确描述。
秦朝的统一确实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采取了法家思想实行中央集权,并且推行了统一的度量衡、货币、
文字等。
而封建制度的确立是在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秦朝虽然结束了诸侯割据,但并没有直接导致封建制度的确立。
因此,选项D是不正确的。
12、题干:下列关于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政治清明,官员廉洁。
B. 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C.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D. 推行均田制,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B
解析:选项A、C、D都是关于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的正确描述。
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官员廉洁,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并且推行了均田制,减轻了农民负担。
而科举制度的实行是在隋朝,由隋炀帝设立进士科开始,唐太宗时期虽然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但并非是从唐太宗时期开始。
因此,选项B是不正确的。
13、唐朝时期实行的“均田制”主要目的是什么?
A、增加政府税收
B、限制土地兼并
C、发展海外贸易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限制土地兼并
解析:唐朝时期实行的“均田制”是为了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稳定社会秩序,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从而巩固政权。
均田制通过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限制了大地主的土地拥有量,有效地防止了大规模的土地兼并现象。
14、明代内阁的设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A、拥有独立决策权
B、是法定的中央一级决策机构
C、仅为皇帝提供咨询,无决策权力
D、具有立法功能
答案:C、仅为皇帝提供咨询,无决策权力
解析:明代内阁始于明成祖朱棣时期,起初只是一个为皇帝提供顾问和咨询意见的机构,内阁大臣并无正式的决策权,其主要职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随着权力的逐渐增强,内阁的地位变得更为重要,但其本质仍然是为皇帝提供咨询意见的角色,而不具备独立决策的权力。
15、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秦始皇通过联姻的手段,逐渐统一了六国
B. 秦始皇采取闪电战的方式,迅速统一了六国
C. 秦始皇通过战略联盟,联合其他五国共同对抗秦国
D. 秦始皇利用合纵连横的策略,化解了其他五国的合力
答案:D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主要采用了合纵连横的策略。
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的一种外交策略,指将分散的诸侯国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国家。
秦始皇通过分化瓦解其他诸侯国的联盟,逐步实现了统一。
16、下列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君主专制
B. 秦始皇设置了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以加强中央集权
C. 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秦始皇创设了“三公九卿”制度,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中央管理机构
答案:C
解析:秦朝实行的郡县制,是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郡县,由中央派遣官员进行管理,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因此,C选项表述错误。
其他选项都正确地反映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跃进”时期,我国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这一时期,我国在钢铁、粮食等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问题:
1.简述“大跃进”时期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
2.分析“大跃进”时期出现的问题。
答案:
1.“大跃进”时期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包括:
•钢铁产量大幅度提高,跃居世界第二位。
•粮食产量连续增长,国家粮食储备充足。
•交通运输、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大跃进”时期出现的问题有: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农业生产中“浮夸风”严重,粮食产量虚报。
•工业生产中忽视经济效益,追求速度和规模。
•农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部分地区出现饥荒。
解析:
本题考查对“大跃进”时期我国经济成就和问题的认识。
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大跃进”时期我国在钢铁、粮食等经济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如钢铁产量大幅提高、粮食产量连续增长等。
同时,也要认识到“大跃进”时期出现的问题,如“左”倾错误泛滥、农业生产中的“浮夸风”、工业生产忽视经济效益等,这些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准确概括成就和问题。
第二题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材料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存在,也不知道他们不存在。
有许多事物是我们认识不了的,人所能认识的仅限于未知事物的一小部分。
”——普罗泰格拉
“贤人统治国家是最好的。
如果统治国家的是诗人,那就最好不过了。
至于现在很多诗人,我们只受其言辞的引领,并得为其思想付出代价,他们带来的东西几乎都是一场灾难……,有少数能歌善舞的贤人更重要的是要有德行。
”——苏格拉底【材料二】 19世纪,英国宪法权威W.黑德宣称英国宪法“没有宪法”是“一种原则,而不是单纯的惯例”。
1906年,英国保守党领袖C.帕麦斯顿说:“国家并没有预先确定的、刻在石碑上的
法律。
所有的法律都是由掌握国家权力的人制定的。
”
【问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希腊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对哲学和教育的不同理解。
(10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宪法传统的特点及其影响。
(15分)【答案】
(1)答案:
【材料一】的材料与古希腊哲学家的教育理念密切相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智者学派的“德志论”,强调人的德行与知识是并重的,而不仅仅是道德教化。
他们主张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在教育上认为应当培养人的道德信念,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行和智慧,鼓励人们探索知识。
例如普罗泰格拉认为“既不知道他们存在,也不知道他们不存在”,反映了古希腊人质疑权威,重视自由思考的特点。
②苏格拉底重视人格修养,强调知识与道德的统一。
他主张“德”是智慧的一部分,主张道德规范应来自于理性的指引,并且不遗余力地追求真理,将教育看作是探究人生意义的活动。
苏格拉底强调掌握国家的是有德行的人,这样的贤人能够为国家带来最好的治理,而不是仅仅依赖诗歌作品。
(2)答案:
【材料二】主要体现了英国政治和法律的传统特点:
①英国宪法传统的特点: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没有统一的宪法文本,而是由一系列历史文件和惯例组成,具有灵活性。
从19世纪W.黑德的话来看,英国宪法是一个原则性的指导,更多依靠历史形成的传统和实践,而非一个固定的文本。
这种宪
法制度确保了国家治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允许民主与政治现实的不断进化。
20世纪初C.帕麦斯顿的言论进一步强调了英国宪法的动态性和灵活多变性。
②影响:英国不成文宪法的传统特点,影响到其政治治理体系,使政治实践更加灵活。
同时这种传统也促进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稳定和发展。
它也反映了英国的政治体制更加注重实际效用而非形式上的绝对规则,这种实践导向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灵活性和适应不同情况的能力。
此外,由于英国宪法并没有明确界定国家权力的具体范围,它也促成了议会权力的膨胀,形成了制约公民权利的现实威胁。
最后英国宪法的其他特点增强了其政治治理的适应性,使国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社会和政治挑战。
第三题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历史上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与太平盛世相关的荣誉称号。
下面是材料中涉及的一些历史人物及事例:
1.文景之治:皇帝刘恒、景帝时期,重视农桑,减轻赋税和徭役,注重法制,推行宽容政策。
2.贞观之治: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政治清明,任用贤能,发展生产,巩固边防。
3.开元盛世:唐玄宗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文化各方面的成就辉煌。
问题:
1.请列举以上材料中涉及的三位皇帝及其在位时期的太平盛世名称。
2.分析三位皇帝在位时期取得“太平盛世”的主要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玄宗时期“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答案:
1.皇帝: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太平盛世名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刘恒、景帝:重视农桑,减轻赋税和徭役,注重法制,推行宽容政策;李世民:政治清明,任用贤能,发展生产,巩固边防;唐玄宗:减轻农民负担,重用能人,提倡文教,注重节俭。
3.唐玄宗时期“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有:政治稳定,实行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治理黄河,发展经济,注重人才,加强对外交往等。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盛世局面,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三位皇帝在位时期取得“太平盛世”的主要措施,并探讨唐玄宗时期“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回答此类题目,需要掌握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分析其主要措施及原因。
第四题
【题目】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一方面,封建帝制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民族危机深重;另一方面,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民族危机。
在这个背景下,一场伟大的变革——辛亥革命爆发了。
(1)请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2)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案】
(1)背景:封建帝制导致的民族危机;西方列强侵略加剧了民族危机。
(2)主要成果: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制度。
(3)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解析】
(1)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解答时,应结合所学知识,从封建帝制导致的民族危机和西方列强侵略加剧了民族危机两个方面进行回答。
(2)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
解答时,应从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方面进行回答。
(3)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答时,应从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现代化进程等方面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