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二轮地理复习文档:寒假作业(九) 系统5大常考主体——区际联系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假作业(九) 系统5大常考主体——区际联系
[串忆基础知识]
[知识网络串记][主干知识思考]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有哪些?
提示:(1)调入区:①缓解资源、能源不足等问
题;②促进调入区经济发展;③保障调入区社
会稳定与繁荣;④促进调入区生态环境建设。

(2)调出区:①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②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③带动相关产
业发展,增加就业等。

2.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建厂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②广阔的消费
市场;③廉价的土地价格等。

3.产业转移对转入地和转出地有何影响?
提示:(1)对转入地区:①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缩短产业升级时间;②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
密集型产业,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的产业;
③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受了环境污染;④
大量吸收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2)对转出地区:①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
业,有利于产业升级;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处于开发期和增长期阶段的产业;③将环境污
染向外转移,环境状况得到改善;④就业机会
向外转移,导致失业人口增加。

[双基能力测评]
一、选择题
如图为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线路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福建段线路所经地区( )
A.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B.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
C.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D.多河流但不适合发展航运
2.关于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响线路走向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B.铺设管道需要克服的最主要困难是台风
C.有利于江西省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福建省能源紧缺的问题
解析:1.D 2.C 第1题,福建段线路所经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农作物主要是水稻;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河流众多,但由于地形条件复杂,不适合发展航运。

第2题,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主要经过地区能源消费量大,故影响线路走向的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而非自然因素(地形);铺设管道需要克服的最主要困难是地形条件复杂;天然气是清洁能源,西气东输工程在江西省设有多个分输站,有利于江西省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能缓解福建省能源紧缺的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

(2017·西安质检)兰郑长管道起于甘肃省兰州市,止于
湖南省长沙市,途经甘肃、陕西、河南、湖北和湖南5省67
个县、市。

该工程是国家实施西油东送、北油南调战略工程
的具体体现。

读兰郑长输油管线示意图,回答3~5题。

3.兰郑长管道跨越的地形区包括( )
A.青藏高原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内蒙古高原
4.在沿途的配套油库中,中石油投资3.6亿元打造的郑州油库扩建工程,在河南7个油库中容量最大。

扩建郑州油库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 B.交通便捷
C.市场需求量大 D.运营成本低
5.修建兰郑长输油管线的积极意义有( )
①实现西部资源与石油消费地区供需的对接
②有利于油品安全、平衡、高效运输
③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
④为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部署提供保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3.B 4.C 5.B 第3题,该管线主要跨越了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游地区。

第4题,油库扩建,归根结底是与市场需求量大有关。

第5题,该管线的修建有利于缓解区域间能源紧张的局势,而且相对安全、高效,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

如图示意我国天然气资源生产与消费的空间迁移情况。

读图回答6~7题。

6.从2000年到2011年,我国天然气资源生产重心迁移的原因是( )
A.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枯竭
B.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大规模开发
C.中东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枯竭
D.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大规模向东部输送
7.我国天然气资源生产与消费重心距离的变化将会( )
A.解决东部地区严重的雾霾问题
B.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C.阻碍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D.使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得以缓解
解析:6.B 7.B 第6题,读图可知,我国天然气资源生产重心从2000年到2011年明显向西北地区转移,其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大规模开发。

第7题,读图可知,我国天然气资源生产重心总体上向西北移动,消费重心总体上向东南移动,这种变化可以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大气环境,但不能解决东部地区严重的雾霾问题;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大规模开发可以促进西部地区技术的进步,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可能会导致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

江西南昌昌东工业区抓住LED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吸引承接广东沿海LED生产企业,并着手建设江西省首个LED产业创新示范园。

据此回答8~9题。

8.广东向南昌进行LED产业转移,主要目的可能是( )
A.扩大消费市场B.转移污染企业
C.获得技术支持 D.降低生产成本
9.LED产业转移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①导致广东经济衰退②导致南昌环境质量下降
③加快南昌产业升级④减轻南昌市民就业压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8.D 9.C 第8题,近些年广东省的劳动力价格、地租等提高,导致LED产业生产成本提高,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且投资环境相对良好的南昌转移,因此D选项正确。

第9题,LED产业层次相对较高,因此LED产业的转入可以加快南昌产业结构升级;引入了新的产业,增加了就业机会,有助于南昌市民就业;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LED产业的转移不会导致广东经济衰退;LED产业技术含量较高,对环境污染较小。

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

如图为1990~2011年我国纺织业产业规模重心移动轨迹图(图中数字表示年份)。

读图回答10~11题。

10.我国纺织业产业规模重心的移动轨迹是( )
A.一直向东南移动
B.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C.总体向东南移动
D.东西向变化幅度大于南北向
11.下列我国纺织业产业规模重心移动的时期与其动力对应正确的是( )
A.1990~1994年劳动力 B.1994~1997年原料
C.2004~2007年市场 D.2007~2011年产业转移
解析:10.C 11.D 第10题,据图分析可知,我国纺织业产业规模重心位移方向呈现出东南→西南→东南→西北的变化趋势,总体上表现出向东南方向移动的特征;东西方向上的变化幅度比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幅度小。

第11题,1990~1994年我国经济政策向东南地区倾斜,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促使纺织业产业规模重心整体向东南地区移动;1994~1997年,由于政策的调整,纺织业产业规模重心向西南移动,不是原料因素引起的;2004~2011年,东部地区劳动力、土地成本等上升,产业结构调整,部分纺织企业向西转移,加上中西部纺织业的重新崛起,导致纺织业产业规模重心向西移动。

(2016·江西八校模拟)读甲、乙两地某类企业2015年单位产品成本构成图(单位:元),产品市场价格均为102元。

读图回答12~13题。

12.该类企业从甲地迁往乙地的主导因素是( )
A.技术 B.原料
C.市场 D.劳动力价格
13.该类企业转移到乙地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①甲地产业结构升级②甲地大量失业③乙地产业结构调整④促进乙地城市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12.A 13.D 第12题,图中显示两地成本差异主要表现在技术成本上,则企业由甲地迁往乙地的主导因素是技术。

第13题,从成本构成上看,该企业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迁往乙地会促进乙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促进其工业化与城市化。

对甲地而言,有利于资源要素向更高级产业集聚,促进其产业结构升级;由于劳动力需求较少而不会导致大量失业。

20世纪80年代初,某国W汽车公司开始在我国合资生产汽车,我国为此逐步建立了相应的零部件供应体系。

近几年,我国的汽车产量和销售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且增长依然强劲,W公司逐步把在我国上市的新车型的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到我国。

据此完成14~15题。

14.W公司最先转移到我国的汽车生产环节是( )
A.研究 B.设计
C.零部件生产 D.组装
15.近几年,W公司将新车型的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到我国,主要目的是( )
A.加快新车型的研发
B.提高新车型的市场竞争力
C.扩大新车型的产量
D.增强汽车生产的集聚效应
解析:14.D 15.B 第14题,据材料可知,我国与某国W汽车公司最初的合作是将该公司产品的零部件进行组装。

第15题,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并不属于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将关键零部件转移到我国,主要是为了提高新车型的市场竞争力,而非扩大新车型产量和增强汽车生产的集聚效应。

二、非选择题
16.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2013年9月25日,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压交流工程正式投入运营,“煤从空
中走”成为现实。

材料二如图为皖电东送线路图。

(1)皖电东送工程的实施将会给长江三角洲地区带来哪些有利影响?
(2)简析安徽省煤炭资源的开采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解析:第(1)题,皖电东送工程对长三角的影响应主要从对能源消费结构、土地资源、交通以及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第(2)题,安徽煤炭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地表沉陷、土地退化、废弃物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治理对策应主要从回填采空区、废弃物的利用等方面分析。

答案:(1)缓解长三角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了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长三角地区大气质量);少建设电厂,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状况;缓解长三角地区煤炭运输带来的交通压力;减少了煤炭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和浪费。

(2)生态环境问题:采空区岩层断裂、塌陷,继而引发地表沉陷;破坏土地、森林资源,造成土地退化、森林减少;大量煤矸石等弃置不用,带来废弃物污染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治理对策:回填采空区(或保护好表土层,进行复垦);开展煤矸石等废弃物的利用。

17.读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位置示意图及苏南某工业园区产值构成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安徽皖江区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简述该区承接产业转移
的优势区位条件。

(2)简述苏南某工业园区产值构成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重庆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重要的产业承接转移区。

简述该市承接产业转移对当地区域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题,注意从地理位置、交通、资源、政策、劳动力等方面回答。

第(2)题,读取柱状图信息即可回答。

第(3)题,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回答。

答案:(1)毗邻长三角地区,水陆交通便捷;产业基础好;资源丰富;协作条件好;政策扶持;地价低廉;劳动力丰富等。

(2)传统工业(劳动密集型、重污染企业)比重下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上升。

产业转移(产品升级换代)。

(3)有利影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资源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不利影响:可能会加剧环境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