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第4期广东化工
第48卷总第438期 · 167 ·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龚绍峰,张益萍,肖新生,谭英芝,刘芳
(湖南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湖南永州425199)
[摘要]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应着重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及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
本文从科学家故事引申出科研精神和家国情怀,化学定律和原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人生哲理,专业知识升华为伦理道德和职业素养三个方面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和实践,力求将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与思政教育无缝融合,实现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高等院校;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2.0;O65;O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1)04-0167-02
Exca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struction Elements in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
Gong Shaofeng, Zhang Yiping, Xiao Xinsheng, Tan Yingzhi, Liu Fang
(College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425199, China)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struction in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should focus on the exca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is paper excav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from three aspects of scientists' stories extending to scientific research spirit and feelings of home and count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philosophy of life contained in chemical laws and principle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ublimated to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strive to seamlessly integrate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goal of all-staff, whole-process and all-around education.
Keywords: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struc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1 引言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
习总书记的讲话在高校引发了广大教师的强烈反响,也就此开启了我国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新篇章。
专业知识教育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标则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两者互相互促进,有机统一。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家国情怀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科研精神和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教育中,对提升我国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综合素质,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乃至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食品、生工、制药、材化、应化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2],也是高校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该理论课程中,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穿插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同时,《无机及分析化学》也是大一新生课程,大一新生从紧张高压的高中生活进入宽松自由的大学生活;从被动性、模式化的高中学习转化到发散式、自主式的大学学习,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引导,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因此,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实践,并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让《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成为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阵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物质的结构、酸碱平衡与滴定、配位平衡与滴定、氧化还原平衡与滴定等多个章节的内容,具有知识点多、逻辑性强、科学性强等特点。
由于该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由于过于理论和抽象,在该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主要难点之一是如何从课程中挖掘思政内容并恰到好处地与教学内容相融合。
本文试着从多个角度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思政元素与资源进行挖掘、并就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对接与融合进行分析和论述。
2 科学家故事引申出科研精神和家国情怀
无机及分析化学领域重要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包含着丰富科学史实故事,这些故事几乎都蕴含着思政元素。
在重要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合适的科学故事,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另一方面以科学家的良好思想品德去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通过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兴亡以及文化的传承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以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讲解绪论部分时,可以先以我国古代冶金、印染、制陶、和火药等技术来讲述化学学科发展的光辉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然后再讲述近代由于科技落后导致的被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以及近年来我国科技奋起急追时所遇到的欧美科技霸凌主义,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化学的学科中不断探索,树立远大的科研和技术开发目标;在讲授碱金属元素时可介绍侯德榜先生[3]发明的“侯氏制碱法”,打破了欧美对我国长达70年的技术封锁,为我国的工业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以提高学生民族荣誉感,增强爱国情怀;在讲解胶体性质时,引入我国卓越的胶体化学家傅鹰院士的故事。
傅鹰院士[4]为求索科研报国之路,曾两度赴美学习,又突破美方的层层干扰,两度回国,献身我国胶体和表面化学领域的科研和教育事业。
通过傅鹰院士的故事,告诫学生要珍惜当下的学习机会,勤谨踏实,刻苦学习。
在讲解催化剂一节时,引入我国催化剂之父闵恩泽院士的故事[5],闵院士一生致力于催化领域的创新工作中,年逾九十仍然坚守在科研岗位,通过闵院士的故事,鼓励学生要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努力创新,勇于承担开发先进技术的光荣任务并为之不断奋斗。
3 化学定律和原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人生哲理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包含许多定律知识,这些知识非常抽象难懂,但是如果将这些定律与人生哲理和思政元素相结合,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又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例如在学习能量守恒定律时,可以将其与“一分付出一分收获”以及“剩余价值”等相联系。
能量守恒定律是指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
[收稿日期] 2020-12-14
[基金项目] 湖南科技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KYJ2020057);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项目编号:HNKCSZ-2020-0564);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9]291号-838);化学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作者简介] 龚绍峰(1981-),男,衡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分子筛的合成及应用、多相催化、和生物质转化等领域的研究。
广东化工2021年第4期· 168 · 第48卷总第438期
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移和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
简单地讲,这与我们的日常中常说的“一份付出换来一份收货”相对应,只有坚持不断努力,我们才能获得人生的丰收。
进一步讲,在人类社会,劳动(做功)付出带来了增值(能量)的回报,这个增值的部分就应该全部属于劳动者,这才是公平的。
那些借助资产、权利、地位、欺诈和暴力等手段强占别人创造的增值回报(剩余价值),就是剥削,是不公平的。
因此,剩余价值的内核与能量守恒定律演是一致的。
在讲授熵增定律时,可以将其与“自律”、“努力奋斗”以及“国家管理”相联系[6]。
熵增定律是指孤立系统总是趋向于熵增。
熵代表系统的混乱程度,熵增就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发展的自然倾向都是从井然有序走向混乱无序。
简单来讲,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懒惰、放弃带来的是熵增,结果是痛苦混乱的人生;勤奋、坚持带来的是熵减,过程虽然艰难,但是结果是有序和光明的。
人生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来抵消其生活中产生的熵增,使自己维持在一个稳定而低熵的水平上。
进一步讲,对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需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地努力学习和进取,抵制西方的虚伪民主思想,这样才能走向有序和保持顽强的生命力。
在讲授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时,可以将其与人生平衡,以及压力,金钱等因素对人生的影响相联系。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是指如果改变反应的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化学平衡就被破坏,并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温度(金钱)、压力(工作生活压力)、浓度(地位)等条件虽然会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人生的方向),但是针对不同的情况,有时是正向移动(正影响),有时是反向移动(负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方向取决于系统更深层次的的自由能变化(内在的改变)。
在在讲授测不准原理时,通过核外电子的位置和速度的不可准确测定引申出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4 专业知识升华为伦理道德和职业素养
伦理与道德是社会调控体系的重要手段,两者与法律规定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7]。
职业素养则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
当今社会各种新兴行业不断出现,激烈竞争引起的对职业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全球化带来文化多元化,都要求当代大学生在毕业走上社会后,必须具备良好的伦理道德与职业素养。
因此,在专业课程中挖掘出各种伦理道德和职业素养元素,将其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熟练本专业所应具备的道德观念、伦理原则和职业素养,对专业工作做到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才能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例如在授课时引导学生对化工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讨论。
化工行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给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全盘否定化工行业肯定是不可取的,但是放任高污染的化工行业继续发展也是不可行的。
因此,化工行业的发展该何去何从?其中一个可取的方法是大力发展绿色化学,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辅相成。
在讲授现代仪器分析时,从现代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自动化、智能化、快速化、和便捷化,升华到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的也有类似的要求:积极主动开展工作,灵活应对不同状况,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为公司和客户提供各种便捷。
在讲授酸碱理论的发展历程,将古典酸碱理论、酸碱电离理论、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等的不断发展更新引申到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鼓励学生在学生生活中不断修炼自身,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思想道德境界。
进一步也可以将其与否则定之否定规律进行类比,
通过将通俗易懂的道理引入学科知识的学习中,使枯燥难懂的知识融入生活,提高学习趣味,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性,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教学过程中做到“授人予鱼”的同时“授之以渔”。
5 结语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实践,对引领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该课程专业性强,内容过于抽象,如何从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并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是在该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难点之一。
本文从分别科学家故事、化学定律和原理以及专业知识点三各方面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和实践,从课程内容引申出科研精神、伦理道德、职业素养、辩证思维、和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从而全面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方面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胡大平.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全面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水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247(07):79-83.
[2]黄剑平,周享春.非化学化工类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0(06):91-93.
[3]冯晓蔚.化工泰斗侯德榜[J].党史纵横,2017(12):41-45.
[4]王彩玲,颜桂炀,郑柳萍.物理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傅鹰的教育之道化学教育,2015,36(12):77-80.
[5]唐可.一生皆为石化搏的闵恩泽院士[J].石油知识,2017(06):26-28.
[6]窦坤.自然科学中的人文精神——以熵增加原理蕴含的道德行为规范为例[J].人文杂志,2020(03):16-20.
[7]胡鸣.高校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现状分析及培植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1):96-99.
(本文文献格式:龚绍峰,张益萍,肖新生,等.《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J].广东化工,2021,48(4):167-168)
(上接第155页)
参考文献
[1]马超,王文珍,蒋胜.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长效机制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28:61-64.
[2]朱林晖,唐尧基,王力.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4,5:168-169.
[3]王许云,王辉,王荣方,等.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0,16:33-35.
[4]丁翠玲,王文.培养研究生科研思维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J].学科探索,2020,30:37-38.[5]李世彬.浅谈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6,30:119-120.
[6]周树敏,宋红生,陈沁,等.高校研究生文献阅读课程教学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8,20:199-200.
(本文文献格式:韩煦,吴松海,刘勇.基于文献阅读构建化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J].广东化工,2021,48(4):154-155)
(上接第165页)
参考文献
[1]刘座杓.浅谈药物化学实验中磺胺醋酰钠的合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16):30-31.
[2]詹长娟,徐伟,王华,等.磺胺醋酰钠合成工艺的改进[J].应用化工,2015(1):119-121.[3]王淑月,张二巧,袁志法.磺胺醋酰合成技术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5,26(2):124-126.
(本文文献格式:唐孜洋,唐成,张海连.磺胺醋酰钠的实验室制法改进探索[J].广东化工,2021,48(4):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