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茄子生产技术规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光温室茄子生产技术规程
一、栽培茬口
日光温室茄子栽培模式以越冬茬为主。
为防治黄萎病等土传病害,宜采取嫁接法栽培。
一般8月上旬至8月中旬播种育苗,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定植。
二、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耐寒、耐弱光、品质好、产量高、弱光下果实着色好、有光泽、商品性好的品种。
砧木宜选用抗性强、配合力好的品种,如托鲁巴姆、优力加、赤茄等。
三、种子处理
1.晒种
播种前15天晒种1~2天。
2.浸种
(1)药剂浸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消毒10~15分钟,然后捞出洗净。
(2)温汤浸种:把种子放入55℃的温水中烫种15分钟,并不断搅动,水温降至30℃后停止搅拌,继续浸种8~10小时,然后捞出洗净,准备催芽。
采用嫁接法栽培时,砧木种子用100~200毫升/千克的赤霉素,在0~5℃的低温下处理24小时左右,然后用清水洗净,准备催芽。
3.催芽
将浸泡好的种子捞出控干水分,用干净纱布包好。
接穗种子置于28~30℃的条件下催芽,砧木种子采取30℃8小时和20℃16小时反复进行变温处理,同时每天用清水冲洗一次。
50%以上的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
四、育苗
1.育苗床的建造与选择
苗床应选在距定植地较近、地势稍高、排灌方便的中拱棚或临时搭建的拱棚内,做成1.0~1.2米宽的小高畦。
也可直接采用营养钵育苗,营养钵直径10~12厘米。
2.营养土的配制
用肥沃的大田土6份、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4份,混匀过筛。
每立方米营养土中加入尿素和硫酸钾各0.5千克、磷酸二铵2千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克,拌匀备用。
3.播种时间
一般8月上旬至8月中旬播种。
采用嫁接法栽培时,育苗时间比普通栽培提前6~8天。
采用托鲁巴姆和优力加作砧木时,砧木种子比接穗种子早播20~25天;采用赤茄作砧木时,砧木种子比接穗种子早播7天。
4.播种量
每定植1亩茄子一般需要种子60克。
采用嫁接法栽培时,需用砧木种子10克。
5.播种方法
播种前浇足底水,随播种随盖营养土,盖土厚度为1.0~1.5厘米。
播种后,拱棚顶部盖薄膜,薄膜之上覆盖遮阳网,拱棚通风部位覆盖防虫网。
6.嫁接方法
采用劈接或斜切法进行嫁接。
7.苗床管理
(1)温度管理:出苗前白天温度保持在25~30℃,夜间20~25℃。
大部分幼苗出土后,通过逐步放风、覆盖遮阳网等措施进行降温,使白天气温在25~28℃,夜间18~20℃。
当真叶出现后,温度再适当提高,白天气温保持在25~30℃,夜间20~23℃。
定植前7~10天,适当降低温度炼苗,白天25℃左右,夜间15~20℃。
嫁接苗在嫁接后的前3天,白天温度控制在25~28℃,夜间20~22℃,进行遮光,不宜通风;嫁接后的第4~8天,白天温度控制在24~28℃,夜间18~20℃,以后按一般苗床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2)湿度管理:苗床湿度以控为主,在底水浇足的基础上尽可能不浇或少浇水,定植前5~6天停止浇水。
采用嫁接法育苗时,在嫁接后的前3天密闭苗床,使苗床内的空气湿度达到饱和状态;嫁接后的第4天逐渐降低湿度,可在清晨和傍晚湿度高时通风排湿,并逐渐增加通风时间和通风量;嫁接9~10天后按一般苗床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3)光照管理:幼苗出土后,光照太强时,可用遮阳网适当遮阳。
采用嫁接法育苗时,在嫁接后的前3天苗床应遮光,第4天在清晨和傍晚除去覆盖物各接受散射光30分钟,以后逐渐增加光照时间,1周后只在中午前后遮光,10~12天后按一般苗床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4)分苗:采用苗床育苗,3片真叶时分苗。
可将幼苗分入营养钵中,营养钵直径10~12厘米,每钵1棵苗。
分苗后至缓苗期间,午间适当遮阳。
(5)其他管理:采用苗床育苗时,幼苗出土后应及时间苗,剔除戴帽出土苗、畸形苗和过于拥挤处的弱小苗。
嫁接育苗应及时摘除砧木上萌发的不定芽。
嫁接苗成活后,应及时去掉嫁接夹或其他捆绑物。
五、整地
定植前15~20天整地,结合整地,每亩施优质有机肥(以优质腐熟的猪厩肥为例)4000~5000千克、过磷酸钙100千克、复合肥(氮-磷-钾=15-15-15)40~50千克。
有机肥一半撒施,一半沟施,化肥全部沟施,肥料深翻入土,并与土壤混匀。
六、定植
日光温室越冬茬茄子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定植。
采用平畦定植,之后培土成垄。
畦宽70~80厘米,畦间距70~80厘米,株距40~45厘米,每亩定植2000~2200株。
定植时在定植畦内按株距挖穴,放苗坨,封穴后浇水。
七、田间管理
1.温湿度管理
缓苗期间一般不放风,白天室温25~35℃,夜间18~23℃,地温不低于25℃;缓苗后适当降低室温,白天25~30℃,夜间20℃左右。
整个越冬期间,注意保持较高的室温,白天25~30℃的室温保持5小时以上:若午间室温达到32℃,可进行放风,下午室温降至25℃时及时关闭放风口。
夜间加强保温,严寒天气,适当增加覆盖物,夜温保持在15~20℃,最低夜温不低于12℃。
越冬后,通过放风口的打开和关闭控制好室内温度,白天22~32℃,夜间15~22℃。
阴雨天适当降低温度,白天室温22~27℃,夜间13~17℃。
茄子生长期间,空气相对湿度以70%~80%为宜。
2.浇水、追肥
定植时浇足底水,缓苗期一般不浇水。
缓苗水若浇的不足,室温又较高,可浇水,但要放风和中耕,防止植株生长过旺。
“门茄”核桃大小时,中耕后,每亩施磷酸二铵40千克,并培土成垄。
将垄面整平后,盖好地膜,于沟内浇透水。
越冬期间,植株表现缺水时,选晴天于膜下灌水,每亩随水冲施尿素20千克。
2月中旬至3月中旬,每12~15天浇一次水,每次浇水配合冲施腐熟的有机肥,如豆饼(每亩用豆饼50~60千克),间隔冲施速效氮肥一次,每次每亩用尿素15千克。
3月中旬以后,每7~8天浇一次水,隔一水每亩施三元复合肥(氮-磷-钾=15-15-15)15~20千克。
3.不透明覆盖物的管理
冬季揭不透明覆盖物的适宜时间,以揭开后室内气温无明显下降为准。
晴天,阳光照到采光屋面时及时揭开,下午室温降至20℃左右时覆盖。
及时清洁薄膜,保持较高的透光率。
深冬季节,可适当晚揭早盖。
一般阴雨天,室内气温只要不下降,就应揭开草苫。
大雪天,可在雪停清扫积雪后于中午短时揭开或随揭随盖。
连续阴天时,可于午前揭开不透明覆盖物,午后早盖。
久阴乍晴时,要陆续间隔揭开不透明覆盖物,不宜猛然全部揭开,以免叶面灼伤。
揭开后若植株叶片发生萎蔫,应再覆盖,待植株恢复正常再间隔揭开。
4.植株调整
“门茄”开花后,下部的侧芽及时抹去。
采用单干或双干整枝法,多余的侧枝及时抹去。
日光温室栽培植株易倒伏,应及时吊秧。
生长中后期,及时摘除植株基部的老叶、黄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八、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立枯病、猝倒病、褐纹病、绵疫病、黄萎病、灰霉病等。
主要害虫有蚜虫、白粉虱、茶黄螨等。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针对当地主要病虫控制对象及连茬种植情况,选用有针对性的高抗多抗品种。
(2)创造适宜的生育环境:嫁接育苗,培育适龄壮苗,提高其抗逆性;通过放风、增加覆盖、辅助加温等措施,控制各生育期的温湿度,避免生理性病害的发
生;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清洁田园(棚室),降低病虫基数;及时摘除病叶、病果,集中销毁。
2.物理防治
通风口处增设防虫网,以40目防虫网为宜。
棚内悬挂黄色诱杀板诱杀白粉虱、蚜虫、美洲斑潜蝇等对黄色有趋向性的害虫,每亩30~40块。
铺设银灰色地膜避蚜。
3.化学防治
(1)立枯病和猝倒病:发病初期,用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2)褐纹病和绵疫病:发病初期,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
(3)灰霉病: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8%多·霉威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
(4)黄萎病: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
发病期间,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5)蚜虫:每亩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克,对水稀释后喷雾防治。
(6)白粉虱: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每亩用25%噻虫嗪水分散颗粒剂10~20克对水喷雾防治。
(7)茶黄螨:用5%卡死克乳油1000~2000倍液或73%克螨特乳油1000~2000倍液喷雾防治。
九、采收
果实成熟时,在严格按照农药安全间隔期前提下,及时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