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习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习指导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秦始皇——创立新制,开拓疆土
2、唐太宗——知人善任、对外开放
3、康熙帝——改革弊政,维护统一
——顺应人民愿望,时代要求,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1、对康熙帝年少有为,睿智果敢有初步印象;
2、掌握平定“三藩”,接管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打败沙俄入侵、签定《尼布楚条约》等
基本史实;
3、明确《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经过平等协商签定的第一个近代边界条约。
4、通过对康熙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学习,掌握客观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复习导入法:(因唐太宗一文均未在两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在复习玄武门之变的起因、实质、影响和“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与唐太宗政策措施和影响的基础上,展开对“晚年反省”一目的讲述,并从之前的分析结合唐太宗的自评和《学习延伸》栏目对唐太宗一生作客观全面的评价。
)
紧接着,转入对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另一杰出的政治人物——康熙帝的评价性学习。
(先请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康熙是怎样的一皇帝?)
一、少年亲政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
他8岁登极,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
又称康熙帝。
为避免再次出现类似于顺治初年多尔衮擅权独断的局面,顺治帝遗照:不由皇族宗室中的长辈摄政,而在异姓功臣中选拔大臣辅政;增加辅政大臣为4人,以便相互制约。
皇族宗亲对辅政大臣实行监督,再由太皇太后对军国大政总裁。
所以,康熙帝登位后,内有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懿训,外有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然而,当时的大清朝虽立而国未盛、民未安,守成和创业同等重要。
请大家结合教材,归纳当时康熙(清朝)面临的形势:
A、基本确立对全国的统治
B、统治不稳而面临威胁:
①郑成功据守台湾,坚持抗清;
——以郑成功为代表的明朝遗留抗清力量的存在——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②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
——中国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对清中央不够服从,需要加强管理
——中央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
④满洲贵族强制实行圈地占地、剃发易服等政策
——造成(满族与汉族)民族矛盾尖锐
……
——可见年幼的康熙帝执掌着一个根基未稳的江山。
解决上述问题,对内巩固国家统一,对外打击侵略,以求巩固满清统治,继承父祖鸿业,开创后世太平,实现民众康宁、国家熙盛,是康熙帝面临的时代课题。
事实证明,康熙承担起了这样艰巨的历史使命。
少年康熙,就已经表现出卓越不凡的才智和决断力。
这一点,可以从他智擒权臣鳌拜一事中看出来。
(☆说明:本部分由老师或个别感兴趣的学生简要讲述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兴趣,并说明少年康熙有着卓越不凡的才智和决断力,或直接就教材第14页表述)
鳌拜是四大辅政大臣之一。
他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飞扬跋扈。
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
少年康熙对鳌拜的专横忍无可忍,决心除掉他。
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
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
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不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
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去。
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
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
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
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
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马上要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
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
康熙帝从宽发落,把鳌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
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知道这个年轻皇帝的厉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智擒权臣鳌拜一事,显示出年轻皇帝卓果敢与成熟的政治智慧。
此后,康熙大帝革除旧制,施行新政,勤于国事,好学不倦,御敌入侵,山河一统,治河重农,提倡文教,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课文重点介绍了康熙帝在“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积极作为。
二、巩固国家统一
周恩来曾说:“清代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汉,各朝代都没有像清朝那样统一。
”这除了两千多年来各民族共同生活、休戚与共的历史传统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有关,还有康熙帝的积极作为分不开。
康熙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对内):
(一)平定三藩之乱
三藩:明朝一些降将被清朝封为藩王,镇守南方,主要有三:平西王吴三桂,镇云贵;平南王尚可喜,镇两广;靖南王耿精忠,镇福建。
1、原因:
三藩占据要地,拥兵自重,各自割据一方,形成独立王国,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
尤其是吴三桂,在云南充任官吏、设立税卡、私行铸钱、圈占土地、掠卖人口、训练军队、赋税自留、不听中央……康熙帝除鳌拜后,三藩成为他最大的心病。
2、经过:
当时,朝廷上主张不可撤藩的占绝大多数,20岁的康熙帝力排众议,毅然下令撤藩,并亲自指挥平叛。
同时大胆任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3、影响:
平息三藩之乱,清加强对南疆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南疆的稳定。
(二)接管台湾
1、原因:
明后期,荷兰人侵占台湾。
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
——反侵略之举,维护主权。
但收复台湾后,郑成功作为明朝遗将,据守台湾坚持抗清。
——清已统一大陆,郑氏割据台湾,使台湾与大陆分离,显然不利于国家统一。
2、经过:
1681年,康熙抓住郑经(郑成功儿子)死后,其子年幼、部属内讧、台湾政局不稳的时机,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两万余水师,攻克澎湖,统一台湾。
并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
还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
3、影响:
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台湾开发,巩固了东南海防。
(三)平定准噶尔叛乱
1、原因:
漠西的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征服南疆回部,进兵青海、蒙古、甚至与沙俄勾结,提出单独统治北方边疆,脱离清朝独立政权的无理要求。
实为边疆的分裂叛乱势力,严重威胁国家的统一。
2、经过:
①康熙帝下令出兵平叛,三次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先后取得乌兰步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又切断了噶尔丹去回部、青海及联络西藏的通道。
众叛亲离的噶尔丹服毒自杀,准噶
尔部噶尔丹叛乱平息。
以后,清帝继续与噶尔丹余部作战,前后持续约七十年,到1757年乾隆帝时才彻底粉碎准噶尔贵族叛乱势力。
②为了加强对蒙古贵族的控制,清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直接管理蒙古各部军政大事;
③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接受臣服。
④设“木兰围场”,建避暑山庄等
3、影响:
平定准噶尔叛乱,清加强了对蒙古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定。
(四)推行文化宽容政策
1、崇尚汉族儒家文化
a、祭拜孔庙
①表现: b、恢复科举
c、令人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字典》等,弘扬传统文化
②影响:缓和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笼络汉族知识分子,
接受汉族先进知识文化,还利用儒学尊孔,维护封建统治。
2、尊重喇嘛教
①表现:清朝在蒙藏地区特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分掌蒙藏
地区的喇嘛教务,而四大活佛直辖于清廷,俯冲中央命令,代表中央对地
方加强管理。
②影响:既保护佛教,尊重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巩固统治,并且促进各
民族文化的发展。
(五)击退沙俄侵略
——康熙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对外)
1、原因: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袭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
掠中国当地的少数民族。
2、目的:为了巩固东北边境(注意:东北是满清发源地),维护国家主权,康熙决定击
退沙俄。
3、性质:反侵略战争。
4、经过:结合教材15页,简要介绍。
5、结果:俄国战败,被迫接受中国谈判建议;
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
——注意引导学生按教材第16页和配套历史地图册,掌握条约规定的界限。
——性质: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
——影响: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
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中俄边界一百七
十多年的稳定。
6、影响:巩固了东边边疆,维护了国家主权;同时也表明康熙帝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
三、综合评价
除此,康熙帝还革除旧制,施行新政,治河重农,提倡文教,奠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康熙统治时期,中国成为疆域辽阔、统一繁盛的国家,封建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伸向中国的西方早期殖民势力受到遏制,开始了封建社会新的相对稳定时期,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康熙自评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教材标题把康熙帝定性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那么,我们如何全面认识康熙帝,给他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呢?
(再次回顾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
1、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对内:平定三藩之乱、接管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巩固统一
对外:击退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仍有局限: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设南书房),对外轻视西方。
——当时西方资本主义比中国封建统治显示优越和潜力,但是康熙帝未能紧跟先进
潮流,为后来西方侵略中国埋下战败隐患。
3、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所创盛世,是
封建社会最后的盛世。
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接触的地主阶级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