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师与买手店的博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装设计师与买手店的博弈
买手店借助设计师品牌阐述自己的着装观念,设计师品牌借助买手店实现小成本运营,不同的运作模式被相同的服装风格绑定,中国服装的原创之路将会走得更远。
提及中国本土买手店必然会联想到中国本土设计师,作为同样处于新生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他们俨然成为了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好兄弟。
一波三折品牌路
曾有人将中国本土设计师品牌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例外、素然等实力派中国设计师品牌在百货店开专柜创立品牌。
当时外资百货店刚开始大量进入中国,第一批设计师品牌正是在外资百货店门槛还不是很高时,进入了该系统,随之通过加盟代理,在全国各地迅速铺开店铺。
第二阶段是2005年起独立设计师品牌在长乐路开设自营专卖店,后来随着商圈名气的逐渐扩大店面租金水涨船高,设计师品牌不得不搬离这个有望成为“上海里原宿”的潮流之地,这凸显出了时至今日依旧困扰他们的资金问题。
第三阶段则是2008年至今,淘宝时装品牌以及买手实体店的兴起,但这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当独立设计师举办作品发布后,顾客看好一件服装要与设计师谈价格,设计师往往会开出令人咋舌的天价,让顾客望而生畏,此种情形时有发生。
“我也不想如此要价,原料和加工的成本很高,如果低价售卖我只有亏本了。
”一位设计师如是说。
“在欧洲,时尚行业的整体运作已相当成熟,独立设计师想要成名,其典型道路不外乎这样的流程:参加时装大赛、以奖金开工作室、等待时机成熟寻找赞助人支持走秀、被时装周中无处不在的资深买手相中,最终把作品放进名号响当当的百货公司售卖。
”买手江柠分析说,“相比之下,中国本土设计师商业化之路要坎坷得多:市场需要的是规模效益,而非小作坊生产,买手业态刚刚发展,国内的时装发
布尚未实现设计和市场的良好对接,虽然提倡原创设计,但大环境依然制约着设计师的发展。
”
买手店为设计师铺路
此外,设计师品牌对环境要求较高,但又无法承担商场的扣点以及各种要求,自营开店或网购是两种可以绕开百货店的渠道,不过前者成本大、事情多,后者市场不成熟,都不是独立设计师品牌选择的主流。
“我的产品一直坚持线上、线下两种方式经营,但是与实体店相比,线上设计师品牌店更容易被淹没。
”单喜品牌设计师张丹丹说。
张丹丹也曾经尝试过经营淘宝店,但是在海量的信息中,设计师拿不出资金做广告开辟直通车,店内的浏览量小得可怜。
“再后来,我就把网店关了转而为其他淘宝小店提供货源,经营状况一直不佳。
所以线下买手店是我的主攻方向。
”
刚刚落幕的CHIC2014中,主办方组织的买手日活动,成为众多设计师品牌的关注焦点。
活动中,买手与设计师的交流时间虽然短暂,却建立了一张无形的网络。
“买手一直是设计师们稀缺的资源,与买手的交流不仅有机会促进品牌规模的扩展,同时也能得到消费者最直观的反馈信息,验证设计方向,为将来的发展指明道路。
”张丹丹说。
设计师品牌要发展,其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缺一不可。
过往几年媒体的大力宣传,使设计师们赚来了名声,唯独产业助力难觅踪影。
不过这一现象正在改变。
不同风格同样契合
买手日活动当天,在设计师品牌“杰”的展位上,买手们被浓浓的中国水墨风格吸引,在细致地了解服装的款式、面料和定价后,部分买手和品牌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其中就包括北京天阶迅时商贸有限公司买手杨幻思。
“我们在北京、南京等地都有设计师多品牌店,之前多为引进日本设计师品牌,最近两年我发现中国本土设计师品牌崛起的速度非常快,并且相比于国外设计师品牌,更具有地域及价格优势。
”杨幻思表示,“我们的多品牌店都在世贸天阶,相比于其他商业地区,世贸天阶有着独特的客群情况。
我们周边的主要消费群体为在附近写字楼工作或在附近公
寓中生活的白领女性,她们的年龄集中在20-40岁。
这类顾客对于价格的敏感度不高,但是对于服装的品位及独特性有较高要求。
所以杰这个品牌的定位是符合这类顾客的。
”
而自由买手杨雯则对“洇霖”品牌产生了兴趣:“洇霖展位中的男装大量运用了街头涂鸦的设计元素,并且在版型上别具匠心,既不会过于松垮又有着嬉皮士的不羁风情,非常合适。
”杨雯正在为798艺术中心的一家以90后为主要客群的买手店物色品牌。
杨幻思解释说:“买手在为店铺选择服装时最关注的是本店区域内顾客的消费倾向,以及服装品牌能否满足这种消费倾向。
针对这种情况,设计师品牌也需要考虑产品的具体销售方向,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谈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