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世居藏族和久居汉族健康人群维生素D水平对比分析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原世居藏族和久居汉族健康人群维生素D水平对比分析研究目的了解青海高原地区世居藏族和久居汉族健康人群维生素D水平状况。

方法用化学免疫法测定空腹血25-OH-维生素D水平,据此对于维生素D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统计健康人数为275名,其中藏族205名,汉族70名。

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25-OH-维生素D水平。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结果①高原地区世居藏族和久居汉族维生素D 缺乏率较高,分别为73.7%和72.9%,藏族女性维生素D缺乏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维生素D与年龄呈负相关,表示维生素D的水平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

结论维生素D的水平随年龄而改变,且高原地区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高,该研究发现值得在高原医学研究上推广和应用。

标签:高原;维生素D;对比分析
维生素D(vitamin D,VD)是所有生物活性物质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成员,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1]。

维生素D的生物学作用广泛,有着防止骨质疏松,调节钙磷平衡的作用之外,在抗氧化、调节免疫及防治代谢性疾病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2]。

对于高原地区健康人群中維生素D的状况研究尚属少数。

课题组初步调查青海高原地区25-OH-维生素D水平状况,旨在了解该地区世居藏族和久居汉族健康人群维生素D水平,并为高原医学研究提供新的内容。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5年4月选取刚察县城、吉尔孟乡、公贡麻村、秀脑贡麻村、伊克乌兰乡、泉吉乡、哈尔盖镇地区科研知情同意藏族、汉族居民,采集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检测维生素D、肾功能、血脂、血糖检查,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上述检查结果,纳入标准:国际上推荐的筛选正常健康人的方案:既往无心血管病史、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其他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史;血压低于140/90 mmHg;无舒张期杂音,或收缩期杂音≤2/6级;血脂正常;血糖正常;X线胸片未发现任何心肺异常。

排除标准: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或有基础疾病但病情稳定者,且血常规、血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肌酐均在正常范围,排除有可能引起维生素D 缺失病史的患者,包括胃肠术后者以及服用影响维生素D 吸收的药物的患者及其他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 25-OH-维生素D测定空腹抽取静脉血15 mL,采用化学免疫检测目的因子含量。

试剂盒:采用美国SIEMENS公司。

试验仪器:ADVIA Ceataur 系列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1.2.2 25-OH-维生素D判定标准按江苏学者廖祥鹏等在维生素D与成年人
骨骼健康应用指南(2014年简化版)中建议中国健康执业人员与美国医学研究院、英国骨质疏松学会和澳大利亚骨矿学会等同道持相同观点:将25-OH-维生素D<20 ng/mL作为界定维生素 D 缺乏的标准[3]。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高原地区VitD缺乏发生率较高,藏族VitD缺乏率高于汉族;女性VitD缺乏率高于男性,见表1;藏族男性VitD缺乏率为62.1%;女性VitD缺乏率为81.3%,见表2;汉族男性VitD缺乏率为64.2%;女性VitD缺乏率为78.5%,见表3。

3 讨论
目前已证实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而人体维生素D绝大部分来源于日光紫外线照射皮肤,皮肤中72脱氢胆固醇通过光化学作用转变为胆骨化醇(维生素D3)[4]。

皮肤中的胆骨化醇入血后与维生素 D 结合蛋白相结合转运到肝脏,在25-羟化酶的作用转化为25(OH)维生素D;在肾脏1-α羟化酶作用下,进一步转变具有很强生物活性的1,25(OH)2-D,然而1,25(OH)2-D 在血清中半衰期短,而25(OH)维生素D 在血液中浓度则较为稳定,并且半衰期长。

因此,临床上以25(OH)维生素D 作为观察维生素D水平的指标[5]。

众多研究提示,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维生素D缺乏的问题。

Dawson-Hughes等[6]学者发现在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绝经期妇女中维生素D的缺乏率分别为92%、49%、47%和90%。

北京学者刘颖等[7]发现北京城区老年绝经妇女维生素D缺乏高达84.2%。

广东学者刘勇等[8]发现广州地区72.0% 的人群处于维生素D 缺乏状态,福建学者王国荣等对福建畲族健康人群维生素D的水平状况调查发现维生素D缺乏占74.4%,上海学者王纯等研究表明上海地区健康人群维生素D 缺乏占51.4%[10],新疆学者周晓辉等对于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中老年人群维生素D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维生素D 缺乏占73.1%。

在研究维生素D与疾病相关中,研究发现骨质疏松与维生素D缺乏有着密切关系,有研究发现补充维生素D达到适当水可使老年人跌倒发生率降低49%;同时对需护理老年妇女骨折研究发现,补充维生素D使得髋部和所有非椎体骨折率分别降低43%和32%;研究者还发现维生素D缺乏对于心血管疾病有着一定的关联,其中的可能原因之一是维生素D缺乏与甲状旁腺激素的水平增高有着相关性,这会刺激血管内皮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

研究分析高原地区人群各项生理指标,对高原病防治极其重要。

刚察县地区平均海拔3 300.5 m,空气稀薄,平均大气含氧量不到海平面的70%,其高原环境、民族结构复杂及日照时间的不同对于维生素D的影响。

该次研究:(1):①汉藏族同一性别不同年龄维生素D水平无明显差异;②高原地区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较高,藏族维生素D缺乏率高于汉族;女性维生素D缺乏率高于男性;
③藏族男性维生素D缺乏率为62.1%;女性维生素D缺乏率为81.3%;④汉族男性维生素D缺乏率为64.2%;女性维生素D缺乏率为78.5%;(2):①相关性:维生素D与年龄呈负相关;②分析原因:影响维生素D的主要因素中日照时间的长短是其中之一,人体所需的维生素D大部分是通过日光照射的光合作用形成的。

在研究昆明地区绝经女性日照量与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中提出海拔、日照量的不同,对于人体骨密度的差异有着一定的影响,而在高原高海拔低氧环境状态下,人体的机体代谢会受到影响,这可能对人体吸收维生素D造成一定的影响。

饮食习惯是可能是导致维生素D缺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鱼肝油、深海鱼类及动物内脏含量较为丰富,适量的多食用上述物质,对于补充维生素D有一定的作用。

其他因素还包括种族差异、生活习惯等。

刚察地区世居藏族和久居汉族生活习惯方式不一;藏族喜高脂及青稞为主的食物,这对维生素D的吸收是否有着一定的影响,目前尚未有文献报道;除此之外可能与当地服饰有关,刚察地区世居藏民喜穿藏袍,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因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长还长,穿时要把下摆向上提,下摆离脚面有30~40 cm 长,要扎上腰带。

这种服饰把人体大部分的皮肤覆盖,不利于皮肤通过日光照射吸收维生素D。

这也是导致该地区维生素D缺乏的一个因素。

[参考文献]
[1] 陈兆聪.维生素D再认识[J].医药导报,2011,30(5):555-560.
[2] 毕晓娜,衣明纪.维生素D缺乏与临床疾病[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47(3):280-281.
[3] 廖祥鹏,张增利,张红红,等.维生素D与成年人骨骼健康应用指南(2014年简化版)[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6(20):718-722.
[4] 郭燕燕,刘泽,刘坚,等.382例老年男性25羟维生素D的水平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12):1742-1744.
[5] 杜伟,甘承文,郭海波,等.重庆市某研究所体检人群中维生素D水平的调查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7):676-678.
[6] Dawson-Hughes B.Racial/ethnicconsiderations in making recommendations for vitamin D for adult and elderly men and women[J].Am J Clin Nutr,2004,80(6 Suppl):1763S-1766S.
[7] 刘颖,胡小琪.北京城区老年绝经妇女维生素D与骨矿密度关系[J].中华预防医学关系,2010,44(1):44-46.
[8] 刘勇,陈庆瑜,张茂林,等.广州地区人群中血清25(OH)VitD水平的研究[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2,12(2):125-127.
(收稿日期:2016-1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