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 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_______________,谈笑无还期。

(王维《终南别业》)
(5)_______________,中间小谢又清发。

_______________,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6)赋比兴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比:类比,比喻。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7)《赤壁》中诗人接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2.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A. 绯红(fēi)幽默(yōu)炽热(chì)杳无音讯(yǎo)
B. 禁锢(gù)诘责(jié)绰号(chuō)广袤无垠(mào)
C. 不逊(xùn)匿名(nì)尴尬(gà)冥思遐想(míng)
D. 企盼(qǐ)犀利(xī)宽恕(shù)深恶痛绝(wù)
3.选择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 )
A. 禁锢诘责文绉绉油光可见
B. 胡髭黝黑一绺绺不逊
C. 解剖畸形诱惑绯红
D. 滞留粲然庶祖母仁慈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没有时间”成为我们的借口时,平庸就会伴随我们一生。

我们总想用一块完整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我们可能永远。

时间就像海滩上的沙粒,要一点一滴地抓取,积累很多的时候,才会知道它的分量。

A. 无所作为因为所以一事无成
B. 无所事事因为所以一败涂地
C. 无所事事如果那么一败涂地
D. 无所作为如果那么一事无成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5.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中原文化值得你去探索、去品味。

(1)游名胜古迹,赏对联奇趣:名胜古迹的对联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

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请你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河南文化名人
1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
2 韩潮学派百三汇,公起文章八代衰。

()
(2)观历史名胜,品历史韵味:行遍中原大地,每一处历史名胜都能让你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请你根据你的河南文化阅读或生活积累,续写下面句子。

走进龙门石窟,你会走进一段崇佛尚善的历史,为卢舍那大佛端庄安详的神态而折服;走进开封古城,你会走进一段物丰文盛的历史,为北宋时期精巧如画的建筑而陶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聊传统文化,说戏曲去留:中原各地有着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种,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吸引了不少省内外戏迷。

对此,有人说,戏曲的咿呀慢吞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早就不合拍了,它应该被社会淘汰;有人说,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它应该被传承发扬。

你赞同哪种看法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导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6.名著阅读。

不久,尼摩舰长向大家宣布,螺旋桨突然被大章鱼咬住了,无法转动,如果再照这样下去,大家的生命都会有危险。

所以,必须立刻出去和这些怪物展开一场生死搏斗!
尼德自告奋勇参加了这次的任务。

于是,尼摩舰长率领十多名勇敢的水手,手持斧头,走向中央楼梯,准备出击。

"鹦鹉螺"号浮上海面,最接近楼梯上端的船员,将舱盖的锁轻轻放松。

但是才松到一半,舱盖竟然立即自动弹开,显然是被大章鱼的吸盘吸起来的。

同时,两只章鱼触手立即快如闪电般地缠住站在最前面的一名船员。

那名船员喘着粗气,凄厉地大声呼救,但随即就昏厥过去了。

他的身体此时正被大章鱼的吸盘吸住,悬在半空中。

尼摩舰长大喝一声,立刻跳出舱盖外,其他人也尾随其后,毫不退却。

大家手持斧头,拚命挥舞,想营救那名不幸的伙伴。

然而,就在大家正要联手对它同时展开攻击时,它却突然从腹部喷出大片墨汁,众人眼前立刻一片漆黑。

等到墨汁散尽,负伤累累的大章鱼和那名不幸的船员,早已失去了踪影。

(1)选文出自,作者是,他被公认为是。

(2)请结合选段分析尼摩舰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在诗中首联,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辛酸与愤懑,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渲染,让读者自己感受。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

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答:(1)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8.【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
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许衡①字仲平,怀之河内②人也,世为农。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③者,吾非其师。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④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

尝从日者⑤家见《书》⑥疏义⑦,因请寓宿⑧,手抄归。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⑨。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释:①许衡:元初大臣。

官至集贤大学士。

②怀之河内:怀,怀州。

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

③过:过人之处。

④更:更换。

⑤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

⑥《书》:也叫《尚书》,《书经》。

⑦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

⑧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

⑨《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⑴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无从致书以观()
(3)俟其欣悦()
(4)师谓其父母曰()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⑴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两则短文的主人公幼时读书的经历极为相似:因家贫,都做过的事。

因求名师难,【甲】文中的“余”曾经;【乙】文中的许衡曾经“更三师”。

因遭逢乱世,许衡又多了的经历。

两人都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发奋读书,最后都学有所成。

如果将【乙】文第二段删去,是否会影响我们对许衡的优秀品质的认识?请说说你的意见。

七、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
9.无法不对你残酷
安宁
①弟弟考上北京的大学时,与我当年一样大,17岁。

母亲要我回去接他上学,我
想起这么多年一个人走过的路,便坚决地拒绝了。

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②弟弟不善言语,略略羞涩,普通话又说得蹩脚,扫一下眉眼,便知道是乡村里走
出来的。

在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旅程之后,弟弟终于站在了学校门口,我笑脸迎上来,他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眼前这个瘦弱青涩的少年,头发蓬松,满脸汗水,嘴唇干裂,额头上有一道轻微的伤痕,看着他我有一刹那的心疼,抬手给他温暖的一掌,说:“祝贺你,终于一个人闯到北京来了!”
③临走的时候,只给他留了两个月的生活费。

我看见他站在衣着光鲜的学生群里,
因为素朴而显得那么落寞和孤单。

多么像刚入大学的我,因为卑微,进而自卑。

我笑笑说:“北京是残酷的,也是宽容的,只要你用心、努力,你也会像姐姐那样,自己养活自己。

”我知道弟弟年少,对此不会有太多的理解。

他只是难过,为什么那么爱他的姐姐,在北京待了几年,便变得如此不近人情?
④一个月后,弟弟打电话来,求我给找份兼职。

我说:“你的同学也都有姐姐可以
找吗?”他没说什么话,便啪地挂断了电话。

顷刻,母亲的长途便打了过来,她几乎愤怒地说:“你不给他钱就算了,连份工作也不帮着找,他不依靠你还能依靠谁?”
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才能让母亲明白,我只是觉得我所吃过的苦他也应该能吃。

因为我们都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如果自己不能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穷的恐惧。

⑤我最终还是答应母亲,给弟弟一定的帮助。

但也只写了封信,告诉他所有可以收
集到兼职信息的方法。

这些我用了四年的时间积累起来的“财富”,终于让弟弟在一个星期后,找到了一份在杂志社做校对的兼职。

在他领了第一份工资后,我去赖他饭吃,他仔细地将要用的钱算好,剩下的,只够在学校食堂里吃顿“小炒”,但我还是很高兴,不住地夸他。

他低头不语,忽然像吐粒沙子似的狠狠吐出一句:“同学们都可怜我,这么辛苦地自己养活自己;别人都上网聊天,我还得熬夜看稿子;
钱又那么少,连你工资的零头都不到!”我笑道:“可怜算什么,我还被别人耻笑过呢!在现实面前,你如果不用心、不努力,连腰板都挺不直的。


⑥之后的日子,弟弟很少再打电话来。

有一次我打电话去,他不在,他的舍友很惊
讶地说,他从来没有说过有个在北京工作的姐姐。

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

⑦学期末,我们再见面,是弟弟约的我。

在一家算得上档次的咖啡吧里,他很从容
地请我“随便点”。

面前这个衣着素朴但充满自信的男生,嘴角,很持久地上扬着;
言语,也是淡定沉稳;眉宇里,竟是有了点男人的味道,终于不再是那个说话吞吐遇事慌乱的小男孩。

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做过校对,卖过杂志,当过家教,刷过盘子,而今,他又拿起了笔,记录青春里的欢笑与泪水,并因此赢得更高的报酬和荣光。

他的成熟,比初到北京的我,整整提前了一年。

⑧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赏着这个美丽的
城市。

阅读全文,概括“我”对弟弟所做的几件残酷的事。

选文第七段是怎样具体描写弟弟成熟的?
请结合上文,理解第八段画横线句子中“苦中带甜”的含义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弟弟在刚下火车时,会是怎样的呢?请你联系文章内容。

展开合理想象,对弟弟的心理或神态进行描写。

不超过60个字
(2)学期末,在咖啡里,当弟弟请姐姐“随便点”的时候,姐姐会是怎样的呢?
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对姐姐的语言或动作进行描写,不超过60字。

你是否赞同文中姐姐对弟弟的做法?请说明理由。

10.寻找父亲
①肖霍洛夫在《静静的顿河》的卷首中,引了一句哥萨克民歌:“你啊,静静的顿
河,我们的父亲。

”河流、山脉、草原等自然风物所代表的故乡,是一个人的生养之地。

正如父亲一样,它不仅是血肉之躯,更是我们精神承继的主要源泉。

②我的故乡,就是父亲的土地。

父亲把我生养在其上,让我在那广袤的土地上呼吸、游走、生长。

就人的本性而言,我们这些融化在大自然中的孩子,更形同草木、露珠、鸟雀,从内向外地生长着,扎根大地,向着天空。

③我有一个自由散漫的童年,这得益于故乡草地的开阔。

父亲在我蹒跚学步时,就离开了人世。

少年时代,我并不觉得有什么缺憾。

多少次,看见邻居小孩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样子,我反而感到庆幸。

④但渐渐地,我长大了,在心中开始了一场漫长的追寻——寻找父亲。

不只是寻找生身之父,更是一种自我认定,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小时候,不认识我的人问我是谁,要我回答我是谁的儿子,可我连父亲是什么模样都不知道,我哪里情愿说出那个极其陌生的名字呢?但我之为我,不能没有父亲。

其实,多少年后,父亲的真实形象已无足轻重,我所寻找的,恰恰是一个超越了血肉之躯的父亲形象,那应是一种抽象化了的精神形象。

父亲不过是他的“外身”,实质是我所由来的精神故乡。

⑤劳伦斯曾断言:“每一片土地都有其地域之灵,每一个人都被某一特定的地域所吸引,这就是故乡。

地球上不同地域放射着不同的生命力,不同的生命振幅,不同的化学气体,不同的磁力——地域之灵确是一种伟大的真实。

”一个人无论诞生在一个多么贫瘠的地方,也无论走到一个多么富裕的地方,都会深深怀恋那里。

这也许不可思议,但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宿命。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就是地之灵所放射出的引力。

寻找不只是想念家乡亲人,想念故园风物,更是一种绵延无期的对故乡的强烈渴望。

我对父亲的寻找,其意义正在于此。

事实上,一个人对“父亲”的寻找,从他一诞生就开始了。

⑥我常常虚构父亲,直到我在二十岁以后才第一次见到他的照片:苍白,瘦削。

那时他才四十岁,然而已病入膏肓。

从他明亮而有神的眼中,我分明看出了一种坚强有力的人生意志,而这,绝不仅仅是他身体的信号。

这是他扎根大地,在大地上流浪所赢得的最为宝贵的赐予。

父亲当过兵,打过仗,最后是以复员老兵、木匠、民间艺人的身份流浪于白山黑水之间。

他拉一手好二胡,画一手好画,常常跑到野台戏班子里凑数。

⑦“你啊,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

”我不能不感谢那块土地,那块嫩江边上,对我,对它的子民永远放射着光芒的土地。

嫩江和它所流经的土地、田畴、草甸,以及乡言土语,风俗习惯,无不对我放射着灿烂的生命光华。

我的一切是它赐予,我岂能不感谢?
⑧久久不去的冬天,坚韧活着的树木,在这看似酷寒难耐之地,人的性格也被陶铸得粗犷而豪放。

但不是所有的性格都如此,父亲身上所具有的艺术气质,还是或多或少地传给了我,这也算是对粗犷而失之细的一种补救吧。

⑨大自然永远不会单调,精神故乡,无时不在四季的轮换中找寻那趣味盎然的记忆。

当我在人生的苦旅中,感到郁闷、压抑、徘徊无主的时候,我都会感到我的精神支柱在故乡,在大自然,在以我父亲为代表的乡民身上。

⑩写过《天使望故乡》的美国天才作家托马斯·沃尔夫,把人的故乡情思概括成“为找到一个父亲的努力”。

但这个父亲不仅仅是赐予我生命的父亲,也不仅仅是我幼年失去的父亲,而是超越了物质需要的一种力量和智慧的形象。

我的生命的信念和坚守,只有和它才能合而为一,这也是我对父亲不断加以想象和虚构的实质。

父亲的早逝,在我心里,已经把他与故乡、大自然融合,形成了一种比温柔的母爱更富有启示性的力量。

(文章改编自《父亲·故乡·地之灵》)
从全文看,“我”为什么要“寻找父亲”?
品味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与表达效果。

就人的本性而言,我们这些融化在大自然中的孩子,更形同草木、露珠、鸟雀,从内向外地生长着,扎根大地,向着天空。

第①段、第⑦段都引用了“你啊,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两处引用的作用各是什么?
第⑥~⑧段中,血肉之躯的父亲给我的印象和影响有哪些?
第⑤段提到了劳伦斯,第⑩段提到了托马斯·沃尔夫,请探究这两位作家故乡情思的异同。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11.题目:下面两题,选做一题。

(1)题目:陪伴
(2)“为寂寞的夜空画上一个月亮,把我画在那月亮下面歌唱;为冷清的房子画上一扇大窗,再画上一张床……画上母亲安详的姿态,还有橡皮能擦去的争执。


这就是歌曲《画》中的歌词。

其实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在“画”,或为父母画上一条围巾,或为自己的生活画上一条彩虹……你会“画”上什么呢?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

题目:为______________画上_____________。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在600字左右;
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 、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
得抄袭。

答案和解析
1.【答案】(1)岂不罹凝寒
(2)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偶然值林叟
(5)蓬莱文章建安骨俱怀逸兴壮思飞
(7)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

首先要求考生,对古诗有足够的认识,会默写整
篇古诗,不要有错别字,注意易错字的辨析。

第一句中,要注意“罹”字的书写;第二句中,要注意“涕”字;第五句中,要注意“蓬莱”两字的正确书写。

第七句,要求根据提示,写出正确的诗句,不仅要求书写正确,还需要考生选择出正
确的诗句。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行默写。

平时应加大默写的训练,特别是名句名篇的默写。

2.【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辨析能力。

字音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对于课
本上出现的常用字的字音一定要读准,要注意形近字的读音和多音字的读音。

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A、C、D三项中划线字的注音均正确;B项中,绰(chuò)号。

故选B。

3.【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书写。

需要考生加大平时的积累,注意字形的辨析,掌握词
语的正确书写。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题是选择书写不正确的一项,审清题意。

A:“油光可见”应该改为“油光可鉴”。

B、C、D均正确,故选A。

4.【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

学生首先要正确理解近义词的含义及感情色彩,然后结合具体语境来进行判断,平时要加强积累和练习。

无所事事:没有什么事可做,指闲着什么事也不干。

无所作为:不去努力做出成绩或没有做出什么成绩。

所以第一空应填“无所作为”;第二、三空应该填表假设的关联词,故应
填“如果……那么”;一败涂地;一旦失败就肝脑涂地。

形容彻底失败;不可收拾。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

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形容毫无成就。


第四空应填“一事无成”。

故选D。

5.【答案】(1)杜甫韩愈
(2)示例:走进武侯祠,你会走进一段烽烟滚滚的历史,为诸葛武侯运筹帷幄的智慧而神往。

(3)(两种看法均可,表达要观点明确,理由合理,语句通顺。


示例一:我同意第一种看法。

因为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影视、网络的普及,人们获取文化信息的渠道与速度呈现越来越便捷、快速的特点,戏曲的慢节奏、固定化已不适应时代的节奏,它只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被淘汰于历史的长河中。

示例二:我同意第二种看法。

因为传统戏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且有着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魅力,在其中蕴含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地域风情,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传承发扬。

【解析】
本题是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根据平时的
积累,分析对联的内容,可知分别是:杜甫;韩愈(2)本题考查续写,需要联系
前后文,进行续写,做到通顺连贯。

示例:走进武侯祠,你会走进一段烽烟滚
滚的历史,为诸葛武侯运筹帷幄的智慧而神往。

(3)本题是谈谈自己的观点,
言之有理即可。

写出自己的真实看法。

(两种看法均可,表达要观点明确,理
由合理,语句通顺。

)示例一:我同意第一种看法。

因为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
影视、网络的普及,人们获取文化信息的渠道与速度呈现越来越便捷、快速
的特点,戏曲的慢节奏、固定化已不适应时代的节奏,它只能随着社会的发
展被淘汰于历史的长河中。

示例二:我同意第二种看法。

因为传统戏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且有着独特的审
美观念和艺术魅力,在其中蕴含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地域风情,它是我们民
族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传承发扬。

6.【答案】(1)《海底两万里》儒勒·凡尔纳“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2)尼摩船长率领水手们战斗,拯救自己的伙伴,体现了他的勇敢,遇事头脑冷静,沉着而又机智。

【解析】
(1)此题考查名著导读。

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会学习到很多名著,不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要延伸到课外。

题目中的文章选段出自《海底两万里》,作者是儒勒·凡尔纳,他被公认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2)此题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

首先学生需要阅读整个文段,了解其内容,然
后再分析其中尼摩舰长的形象。

在文章选段中,尼摩船长率领水手们战斗,
拯救自己的伙伴,体现了他的勇敢,遇事头脑冷静,沉着而又机智。

7.【答案】【小题1】
“凄凉地”;“弃置身”。

【小题2】
(1)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
(2)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如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可)
【解析】
本题考古诗的语言特点。

需要考生理解古诗大意,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古诗
的语言风格。

在诗中首联,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辛酸
与愤懑,而是通过“凄凉地”;“弃置身”。

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渲染,让读者自己感受。

本题考查古诗的情感体验。

需要考生理解古诗大意,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1)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2)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如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可)
8.【答案】【小题1】
(1)借
(2)得到
(3)等待
(4)对,告诉
【小题2】
(1)抄完后,小跑着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小题3】
抄书学习到百里外求师逃难
【小题4】
会影响。

因为第二段叙述了许衡宁愿忍受口渴的煎熬,也不愿意偷摘路旁树上的梨解渴这件事。

表现了许衡正直、严于律己、绝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高尚品质,也才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许衡的优秀品质。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首先,学生应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然后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1)假:借;(2)致:得到;(3)俟:等待;(4)谓:对,告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