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高县历史名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上高县历史名人
唐代
钟传 唐末洪洲高安枧桥(上高县田心镇枧桥村)人。
少年经商。
适逢王仙芝领导的农民起义推向江南,众人推其为首领,聚万人在末山的九峰,自称高安镇抚使。
后以州兵镇压义军,先据抚州,继而乘机抢占州
县,上报朝廷,诏命封为刺史。
中和二年(882)赶走江西观察使高茂卿,占有洪州。
唐僖宗升其为江西团
练使,继授予镇南节度检校太保中书令,后又封为南平王。
他的儿子匡时、匡范分别为袁州、江州刺史,势力雄厚,盘据江西达三十余年。
任涛 上高县锦江镇六口村人。
诗名早著,人多传颂,有“露团沙鹤起,人卧钓船流”佳句。
常侍李骘视察江西得知其才,特免除他的乡里之役。
乡人多有议论,李骘断然说:“江西境内凡为诗得及涛者即与放(免),免役不止一任涛耳。
”咸通年间中进士。
与许棠、喻坦之、剧燕、吴罕、周徭、张蠙、郑谷、李栖远、张乔一起号称“咸通十哲”。
宋 代
来源:作者:时间:2012-09-19
易延庆字余庆。
千春北乡钦仁团(今上高田心乡)人。
易重之孙,易斌之子。
自幼聪慧,涉猎经史,尤长声律。
先任大名府兵曹参军,后为大理评事、大理寺丞,再改知端州。
罗肱字茂勤。
上高新城典礼(今野市乡水口村)人。
豪迈倜傥。
年方十八,金兵犯境,肱聚集乡勇,保安数郡。
大将岳飞、韩世忠对他非常信任,名将刘琦也请他出谋划策。
绍兴十六年(1146年),刘琦大败
金兀术于顺昌,罗肱因功高授命为秉义郎江西兵马都钤辖。
后因岳飞冤死,愤恨至极,弃官归里,屡召不仕。
元 代
来源:作者:时间:2012-09-19
邹民则号紫山。
上高北里枥头(今南港乡)人。
以荐辟为龙兴路学录。
至元二十七年(1291年),提
举姜云于蒙山建正德书院,礼请邹民则讲学。
正德书院的创建,开我国历史上厂矿办教育的先例,而经划之力民则居多。
曾义山 一名法兴。
上高葫芦石曾家(今塔下乡曾家村)人。
善占术。
刘基(伯温)丞高安,法兴将藏书相赠,刘基深得书中要旨,后协助朱无璋建立了明朝。
朱无璋曾向刘基的韬略由谁传授,刘基如实回答。
朱元璋当即遣人召见义山,回报义山已死,遂赐“开国第”匾额予以褒奖,并表其坟墓,着人常年守护墓址葫芦石,以资纪念。
明 代
来源: 作者: 时间:2012-09-19
王纲 字存纪。
河东田心(塔下乡)人。
明朝永乐进士。
初会试登乙榜,按例应授教职。
与肖时中等人
奏考试不公,皇帝又亲自策试副榜举人,皆赐冠带,令祭酒司业亲教之。
后于辛卯年(1411)科登上第,任河南等道监察御史,巡按福建、广西、河南,执法如山。
升任山西左参政。
正统年间为山西右布政使。
历任四朝,始终竭力尽职。
著有《薇垣清兴集》。
罗九逊 字顺泰,号恬翁。
崇本团洋田(今镇渡乡洋田村)人。
任工部营缮所丞,“洁已爱民,事上官不以庾悦为恭”。
宣德八年(1433年)修理南京宫殿,九逊粗衣淡食,率领匠工营建,虽严寒盛暑也很少休闲。
以往工部曾有先例:征丁用于公役者十不一二,其余皆为管理者私役,九逊自己决然不占,并力请革除此种弊病。
正统二年(1437年)加营缮所正衔。
聂珙 字固贽。
豸上(今敖山华侨农场接官村)人。
正德辛未(1511年)进士。
授刑部主事。
平生不
阿权势。
虽被降谪,操行更坚。
后任福建按察司佥事。
这时,倭寇犯泉洲,他亲冒矢石,保境安民,因功升任册东兵备道副使。
曹汝兰 字斯馨。
南里团马湖(今南港乡马湖)人。
万历丁末(1607年)进士。
授四川江津知县,以廉
能著称。
升任南台御史。
历仕万历、泰昌、天启三朝。
条仪时弊,举贤揭恶,都能坚持大体,深受重用。
著有《日知传习录》、《诗集》、《南台奏议稿》等。
潘涛世代业医。
涛精通医道,危重患者得救者甚多。
著有《医学绳墨》一书,其目有十:一切脉,二问证,三断病名,四辩顺逆,五明标本,六立治,七审轻重,八处方,九用药,十调理。
当时书行于世。
卢锦三 字南阳。
田心乡南江村人。
生于明朝晚期。
时皇帝、贵族霸占大量土地,建立“皇庄”、“官庄”。
官僚、地主拼命兼并土地,又不断增加赋税。
残酷的封建剥削压迫,把人民逼进水深火热的困境。
壬午(1642
年)年,卢锦三家“父子兄弟为贪弁冤杀”,锦三义愤填膺,率领当地贫苦农民,掀起了抗租斗争。
后与万载棚民邱仰寰、宜丰天宝刘奇龙联合,聚众万人,响应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的号召,以天井窝为据点,以夺取袁、临、瑞三州为目标,曾两次攻占上高县城,数次击退政府军的进犯。
甲申(1644年)孟春,明政府复派大军四路围剿,起义军遭到失败,邱仰寰战死,卢锦三也惨遭杀害。
曹志明 曹汝兰孙。
崇祯六年举人。
顺治二年,江西归附。
分宜县令曹国祺躲至兰盘,与曹志明合谋,
联络豸上举人聂栋、栋子聂炬,及田北武解元王平东、湾溪武解元黄英、海沙举人李维桢、坑头举人晏扬勋和南乡晏性,七姓起兵抗清,先占上高、新昌、宁州、万载等地,得而复失,战败而死。
黄朝宣 字璠舆。
南港乡上梅村人。
父为明朝云南黔国公沐赘婿。
黄朝宣受舅家风影响,好习武事,沐
府推荐他统帅滇兵,因镇压农民起义得功,被京师总督袁继咸拔为副将。
崇祯十七年(1628),湖广巡抚何腾蛟于长沙招旧部及降将设十三镇,授黄朝宣、张先壁为总兵。
顺治二年(1645),分宜县令曹国祺与马湖
举人曹志明,号召七姓起兵抗清,恭奉新昌佥都御史陈泰来为盟主,约黄朝宣以滇兵为外援。
“讵知上(高)新(昌)兵起,而朝宣兵尚未发”,以致陈曹兵败。
丙戍(1646)年,上高、新昌义兵再起,黄朝宣相助,
发兵围攻袁州,后退守衡州。
顺治四年,清兵入衡州,黄朝宣被擒不屈,遂遇害。
清 代
来源: 作者: 时间:2012-09-19
黄鼎彝 字象先,号毗城。
河西湾溪(今锦江乡团结村)人。
生平性行复杂。
为诸生三十年,屡试不第,乃决计在家乡有所作为。
于是,首倡瑞州三邑绅士呈请奏减浮粮;次为献策镇抚天井农民起义,继而被举为袁州推官加监纪,督兵镇压曹国祺、曹志明领导的反清斗争。
后居家,著《雪浪诗稿》、《闽游草》、《粤游草》、《后田茅屋杂著》、《易经四书金针》,并集减粮、镇抚、镇压三事为《敖阳三事始末》。
黄梦兰 字惟馨。
河西湾溪(今锦江乡团结村)人。
九岁丧父,母得病,日夜守护。
年龄稍大,读经史兼医书,精通歧黄,随手奏效。
行医济人,不计于利。
晚年著有《自呜草医案》一卷问世。
晏斯盛 字虞际,号一斋。
新余浒江(今上高蒙山乡浒江村)人,康熙辛丑进士。
雍正戊申授山西道监察御史,后提督贵州学政,再补鸿胪寺少卿。
乾隆丙辰特授安徽布政史,壬戍擢山东巡抚,癸亥三月调抚湖北,次年正月升户部侍郎。
为官清正廉洁,深知“民以食为天”,故“生平宦辙,所至以士习农田,积贮为先”。
备受百姓爱戴。
著《梦蒙山房集》、《易经解》、《禹贡解》等。
李祖陶 字钦之,号迈堂。
东边贯龙村(今徐家渡乡路口村)人,嘉庆举人,八岁丧父。
家贫,全靠母亲织布维生。
一日,母亲让他去市场卖布换取棉盐,祖陶除买了棉花外,将其余的钱都买了书。
母亲看他如此喜欢读书,非常高兴地说:“吾虽淡食不厌也”。
祖陶遂博综群书,浏览百家。
嘉庆戊辰(1808年)中举后,先后九次应试未中进士,遂立志以选著为事。
著述很多,有《史论五种》、《迈堂文稿》(初编、续编、三编)等。
郑秉恬 字性和,号云壑。
芦洲乡均陂人。
道光壬午(1822年)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改授山西五
寨知县,继署平遥,后调曲沃。
曲沃是有名难治的大县,秉恬赴任,针对公役假威挟诈的弊端,特设置两桶,上写“愿闻已过,求通民情”八字,每晨置于街口,让民投诉其中,天晚取回独阅。
虽不全以为凭,而一县情真伪尽知,自此官不敢贪,四境平安。
秉恬天资聪明,诗古文辞,清超绝俗。
尤擅书法。
赋性廉洁,为官清正,尤厌攀高结贵,故历任知县,始终不曾升迁。
调曲沃时,有富翁想以五百两银子相赠,邀他一叙,他拒而不去。
严肃地说:“此人以五百两银子邀请我,这是收买我。
听说此人颇武断,不过邀我至家以张声势,百姓必受其害”。
闻者叹服。
丙申(1836年)母忧解任归乡,主讲予章书院,却诸生贽仪不受。
后厌求书者太多,坚决辞聘,养病于城郊华严庵。
钱中丞复聘主讲鹅湖书院,谓水竹林中,易于静养,数月病重而归。
道光二十年(1840年)九月二十八日病故。
临终前自作一铭:“先无所恨,老无所营,死无所恋,无为寺旁,黄土三尺,手所亲奠,纳魄于兹,万劫不复,是吾心愿。
”敦嘱丧事从俭。
遗著散失,里人李清标选辑诗文若干篇印行,封面题为《郑太史云壑诗集文附》。
傅九渊 字深甫,号拙斋。
河西高湖(今锦江乡垴上)人,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
博览多闻,尤精数学,曾以定用岁轮算金水二星行度术,订正了清朝著名学者江永的“金水二星发微”之误。
历任湖北远安、
山东长山知县。
著〈有不为斋算学〉四卷。
陈卿云 字瑞虞,又字仙楼。
辛义上团桐岗(今新界埠乡桐山)人。
自幼好学,常年手不释卷。
16岁中
秀才,前往拜谒先达郑秉恬,受到教益。
从而博览群书,专心致志,每集虽有几十卷以至上百卷,从头至尾
不漏一定,读完一集才换另一集,读到入迷时,宾客来到身边他也未发觉,人多以书迷称之。
道光癸卯(1843年)中举。
同治辛未(1871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任杨州知府。
境内运河,上游多旱,下游患水。
遂
教民筑提、挖塘、疏河,又防洪涝,田植稻谷,堤上种桑,田耕女织,杨州得治。
其赋性刚介,为政宽简,敢于破除陈规陋习,又不悄阿谀奉承,由是触怒当道,不久即被革职。
晚年再度调京任职,官至二品。
著有《崇正遗稿》、《左传读本》、《史记备选》、《汉魏六朝文选》、《补唐文粹》、《叙宋文鉴》、《汉魏六朝唐宋诗选》多种。
同治九年,参与编修《上高县志》。
李乔松女,字瀛洲。
县城河南街孝友坊人(今县城解放路中段)。
生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
自幼聪颖过人,能诗擅画,著有《和鸾集》,授发鸾凤和鸣,离愁别恨,诗格清新,感情真挚,颇具文采,人称才女。
年19,适宜丰举人卢联桂。
21岁(1847年)早逝。
《和鸾集》由卢联桂的孙子卢究其根源光搜集整理,革命女杰秋瑾看后大加赞赏,说:“吾国乡邑有此才女,女学尚未坠地也”。
并题《沁园春》一阕,付之卷首,
一并刊行。
近代
来源:作者:时间:2012-09-19
黄懋材 字豪伯,田心乡王家村大屋里人。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生。
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才华出众。
16岁中秀才之后,放弃科举,立志钻研科学,以图报效国家。
他博览群书,广为涉猎,经史子集以
外,尤致力于数学、天文等“经世之学”,对地理测量更加谙熟。
他潜心研究了历代书中的地志和外夷列传,为中国拥有数千年古代文明而自豪。
但对鸦片战争以来,屡受外人欺凌,国势日益倾颓,心中十分痛惜。
他决定深入实际,到社会去调查,去探索。
当时的上海,是租界林立商业繁华之地,黄懋材觉得首先应该到那里考察一番。
同治五年(1866年)三月初六动身,于二十一日抵达上海。
经人推荐,在余莲村创办的抚教局任职。
从此,他把主要精力投向社会,认真留心时务,常出入于街头巷闾,以至戏园、妓院,透视社会上的流弊;又挤身身于驿馆、洋行、夷场和教堂,搜索外国人的底细。
时逾一年,对英、法、德、俄、日、意、奥、荷、葡等国的政策、经济、军事、文化等等,都作了较详细的了妥,并将所见所闻,写成《沪游脞记》一书。
光绪元年(1875年),学政李文田在江西主持考试,黄懋材曾上书自陈,得以学术为上司所赏识。
继任
学政许庚身以黄懋材品尝兼优,尤精通数理,奏请朝廷“将黄懋材交发同文馆或天津上海等处机器局,以便使其进一步得到深造”。
经考核合格,黄懋材进入了同文馆这所专门培养译员的学校。
他努力学习英、法、德、俄、日等国文字,积极充实科学知识,提高测绘技术,为日后大展宏图积蓄力量。
光绪四年(1878年),英国以烟台议约“准其入藏探路”之文为借口,企图蚕食西藏。
我次取道蜀中,俱
被边疆人民阻止。
在占据达吉岭之后,更变本加厉,对西藏地区虎视眈眈,朝廷特派黄懋材“以四品顶戴出境抽换二品顶戴”,前往三藏五印,察看情形。
黄懋材与武举章鸿钧、长沙聂振声、慈溪裘祖荫,及跟随、厨役一行六人,于七月初七由四川成都起程,翻越大象岭、大雪山,跨过大渡河、泸定桥,过野人寨、火焰山,行走二百一十一天,于翌年二月初八,方进入中缅交界地蛮允。
在缅月余,黄懋材详尽了解了缅甸国风民情,气候物产,及被英国蚕食的前因后果。
三月二十七日,乘船离缅去印。
又用半年多时间,对英属之五印度进行了考察。
十月初一动身返回,过孟加拉湾,经新加坡、西贡,各停留半个多月。
十一月初二日,乘船出海口,过七洲洋时,飓风聚起,满船人呼天叫地。
黄懋材等人僵卧五昼夜,漂泊半个月始到香港。
光绪六年正月到达广州。
历时二年,行程五万,足迹遍及今缅甸、印度、孟加拉、新加坡、越南等国。
历尽千辛万苦,搜集大量资料,在国内如此勘察边疆者可说罕见,在我国外交使上也堪称壮举。
黄懋材根据考察资料,绘制了《五印度全图》一册、《西域回部图》一册、《四川至西藏程途》一册、《云南至缅甸程途》一册。
此外还著有《西輶日记》《印度札记》、《西徼水道》、《游历刍言》等政著,汇成《得一斋杂著四种》。
《西輶日记》逐日记录了赴藏途中的山川地理形式、风土人情。
《印度札记》以地理为主,实事求是地介绍了当时东南亚诸国在帝国主义占领下的情景。
《西徼水道》中,考证了金沙江、鸭龙江、澜沧江、潞江等河流的源流,记载了龙川江、槟榔江、禹贡黑水、阿褥达四水、恒河、印度河的流向及水域,既订正了前人对这些水系的错误述说,也为这些水系流域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提供了详尽的资料。
《游历刍言》内含《五印度形势》、《腾越边徼》、《西域形势》、《南洋形势》、《俄国图说》、《和林考》、《西域图说》等七篇政论文章,末附《印度杂兴》律诗七首。
文中,黄懋材以一片爱国热情,详述了我国西部漫长边陲及其邻国的历史沿革、南洋诸岛的现实状况,并向清廷提出一系列新颖的政见。
尤其在《南洋形势》中,他首先剖析了在“欧洲雄国环起”之时,东南亚各国的重要战略地位,提醒清廷注意“昔时南洋无足介意,今日之南洋必当予谋也”。
他在如实反映东南亚各国广大华侨“或受土人之欺侮,或遭异邦之虐政”的情景后,发出了“论其人则百万羁旅尽中华之赤了,亟宜添设领事以资保护”的呼吁。
其二,就当时海禁已开,我国与各国外交贸易活动频繁,急需人才的形势,提出“考取洋学,以罗人才”的具体方案。
其三,针对当时海疆防务,认为“探测海道,以资练习”是当务之急。
其四,对东南亚地区采取“联络各国,以固潘篱”的外交政策。
就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来说,黄懋材的这些政见,是很切合时宜的。
但当时的清廷,内恐人民参予政治,外惧列强武力威胁,黄懋材的忠言直谏,哪能听得进去。
所以,只落个“图说等件暂行留中”,而人却被抛撇到远离京城万里的云南。
先后任平彝、弥勒知县共四年,矢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