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双绝刘文典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八: 贺吴生进仁新婚诗 ( 一) 英俊潘郎得意初, 高才谢女擅诗书。 清光三五团繇夜, 玉润珠圆月不如。 ( 二) 鹤舞鸾吟下凤城, 玉阶月色净无尘。 试看天上姮娥影, 始识神仙剧有情。 ( 三) 不羡温家玉镜台, 星娥月秭漫相猜。 天孙惯织云盘锦, 今配陈王八斗才。 ( 四) 凉露无声湿桂花, 高烧红烛对仙葩。 玉绳低亚银河浅, 共倚熏笼玩月华。
诗三: 听戏有感 宋玉悲秋亦我师, 伤心又吊屈原祠。 蛾眉漫结平生恨, 文藻空恢异代思。 县圃曾城无定所, 桂旗兰枻( yi) 竟何之。 二千三百年间事, 剩有江声似旧时。
诗四: 悼亡姬杨嫣 菡萏飘零木叶凋, 美人香草总无憀。 娟。 屠龙画虎成何用, 剩有寒灯慰永宵。
诗五: 寄怀寅恪 湖海元龙安好无, 绪宫又见落秋梧。 同萦愁绪丝难理, 独抱坚贞玉不如。 匝地风烟双鬓改, 中天霜月一轮孤。 翠钿金雁抛残画, 怕过黄公旧酒垆。
诗六: 寿张子谦诗 台城辇路草萧萧, 姑熟江声送六朝。 艺苑而今传绝业, 万人翘首会缘桥。
诗七: 咏史 烟树楼台一望迷, 白门杨柳有鸦栖。 孝陵山色余螺黛, 姑熟江声咽鼓声。 八表尘昏云未散, 千门苔锁日初西。 谁将六代兴亡恨, 旧事从头细与提。
刘文典先生系安徽人, 年幼时读私塾, 后入安 徽公学, 稍后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回国后, 依次 在北京大学、安徽大学、清 华 大 学 任 教 。1937 年 来 昆在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直到 1958 年去世。先 生 治 学 严 谨 、讲 授 认 真 、每 有 创 意 , 深 受 师 生 敬 重 。 学 者 黄 延 复 曾 对 先 生 作 过 形 象 生 动 的 描 述 :“ 年 幼 时 读《新 青 年》, 看 见 刘 先 生 清 新 美 丽 的 文 章 , 缜 密 新颖的思想, 辄幻想作者必定是一位风流倜傥、才 气 纵 横 的 摩 登 少 年 。读 刘 先 生《淮 南 鸿 烈 集 解》序 言 之古气磅礴, 释文之考据精严, 才又悟到作者必定
路到襄城七圣迷, 荒江差幸得幽栖。 那堪泪洒新亭后, 又见行吟滇海西。 玄菟风高嘶战马, 神皋日落听征鼙。 辩亡欲著凭谁语, 赋就环枝未忍题。
诗二: 游杜甫草堂诗录 李杜文章百世师, 今朝来拜少陵祠。 松篁想像行吟处, 云物依稀系梦思。 濯锦江头春宛宛, 浣花溪畔日迟迟。 汉唐陵阙皆零落, 唯有茅斋似旧时。
是一位架高鼻梁眼镜, 御阔袖长袍而壮貌奇伟的古 老先生。但当第一次见到先生时, 看到的是一位憔 悴得可怕的人物, 先生四角式的平头罩上寸把长的 黑发, 消瘦的面孔安放着一对没有精神的眼睛, 两 颧高耸, 双颊深长, 长头高兮如平空之孤鹤, 肌肤瘦 黄兮似辟谷之老衲, 中等的身材嬴脊得虽尚不至于 骨子在里面打架, 但脊背上两块耸着的肩骨却大有 接触的可能。状貌如此, 声音呢? 天啊! 不听时尤可, 一听时真叫人连打几个冷噤, 既尖锐兮又无力, 初 如饥鼠兮终类寒猿。虽说先生外貌不怎么动人, 而 学 问 的 广 博 精 深 、性 情 的 热 烈 诚 挚 , 却 是 小 子 到 如 今 仍 觉 得‘ 十 二 万 ’分 的 佩 服 ”。
然而, 让后人颇感遗憾的是先生教学时吟诗而 不作诗, 偶有即兴之作也绝不轻易送人。其所作诗 歌和书法堪称双杰, 偶有只字片纸面世, 是再为珍 贵不过的了。数月前我们在整理有关档案时, 偶然 发现 8 首先生赠给李鸿祥先生的诗稿( 其中游杜甫 草堂诗、戏台下有感二首疑为原诗底稿) 。
诗一: 悼吟( 步叶天廖诗韵。诗作标题为笔者所 加 。)
刘先生讲课更有其怪异之处, 曾于农历十五月 圆 之 夜 在 校 园 外 空 旷 之 处 , 面 对 皓 月 大 讲《月 赋》。 讲《红楼梦》时, 听者太多, 只得三易其地, 最后在大 操场上讲。先生坐于台前, 从容饮茶, 茶毕霍然起 立, 像念经一样抑扬顿挫地念出开场白 :“只、吃、 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仙桃只要一口就 行了啊! 我讲《红楼梦》嘛, 凡别人讲过的我都不讲, 凡是我讲的, 别人都没有讲过! 今天给大家讲四个 字就够了! ”于是拿起粉笔转身在黑版上写下“蓼汀 花 溆 ”四 个 字 。 开 宗 明 义 , 简 短 交 代 之 后 便 即 兴 抒 发, 或做文字的训诂, 或作意景的描绘, 或作哲学上 的探讨, 或作情感上的渲染, 引经据典, 汪洋恣肆, 忽如大江决堤, 忽如神龙见首不见尾, 侃侃而谈, 听 者无不为之叹服! 在教室上课也常常如此, 有时一
24
YUNNAN ARCHIVES
档
云南档案
案 广
角
先生的诗, 不是太多, 远 远不如他那些大部头著作般厚 实、凝重。但不论咏史、怀旧, 还 是祝寿、贺喜; 也不论叙事还是 言情, 皆对比工整, 上联下韵, 字词精准, 韵律优美。先生的诗 虽是旧体诗, 但读来倍感清新 典雅, 着墨不多, 就把数千年几 多风流人物、人世间喜怒哀乐、 情仇爱恨等等鲜活生动、充满 诗情画意的场景展现得淋漓尽 致。如“同萦愁绪丝难理, 独抱 艰 贞 玉 不 如 ”、 “ 凉 露 无 声 湿 桂 花, 高烧红烛对仙葩”等句, 字 字珠玑, 曼妙无穷, 把人间真 情、对新人的美好祝福用最为 美丽的语言描写刻画于无声之 处。正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言犹尽而意无穷”也, 功底之深厚, 笔力之矫健, 真令我辈为之叹服。 先生一生作诗不多又不轻易与人, 或可如有的学者 所言, 先生所 好“ 宣 威 火 腿 ”和 云 南“ 烟 土 ”, 别 人 投 其 所 好送这两样东西给他, 先生则作诗为报。我以为, 先生一 生傲骨铮铮, 在主持安徽大学校务期间, 敢于当面顶撞 前来兴师问罪的蒋介石, 并斥之为“新军阀”而被蒋介石 下令关押 7 天。他一生清贫, 多次到了无米下锅的境地 也不轻易开口求人, 反倒对自己的学生和市井百姓十分 亲和, 偶有闲暇, 或到茶馆品茗, 或到戏院听戏, 津津乐 道, 才有其“戏台下偶得”诗作的流传于世。 先生倒底为何将这 8 首诗赠与李鸿祥先生? 我以为 先生是学术界大师级人物, 而李鸿祥先生原本是声望较 高的军政要员, 后来又以藏书家闻名, 二人互相仰慕, 往 来一定不少, 时间一长交情自然很深。刘文典在《李仪廷 将军七旬寿序》中 , 说 李 先 生 藏 书 丰 富 , 治 学 刻 苦 , 说 李 先生在 云 南 重 九 起 义 、率 师 援 川 、通 电 讨 袁 等 政 治 活 动 中“七纵七擒之略绩著, 江门百战百胜之勋。”对仪廷先 生称颂有加, 可见对李鸿祥先生是十分敬佩的。他将自 己所作诗稿送其品评, 李先生十分喜欢就把这些诗收存 起来。至于这些诗稿后来如何到了武成路派出所, 其中 的细节就不得而知了。 作者单位: 昆明市公安局五华分局 注: 手稿照片未经作者同意, 一律不得转载。
仪廷 先 生 , 本 名 李 鸿 祥( 1879- 1966) , 玉 溪 人 , 日本士官学校毕业, 同盟会会员。1909 年回国, 任 清 新 军 七 十 三 标 管 带 、云 南 陆 军 讲 武 堂 教 官 , 后 与 蔡锷等策动昆明重九起义, 光复云南, 历任滇军第 一师师长、政务厅长、云南民政长( 即省长) 、省参议 会议长等职。后因与唐继尧不和, 远赴北京、上海等 地, 1931 年应龙云之请回滇, 致力于藏书与地方文 献工作。抗战期间, 刘文典来到昆明, 和李鸿祥先生 结为莫逆之交。
刘文典手稿
25
YUNNAN ARCHIVES
但当第一次见到先生时看到的是一位憔悴得可怕的人物先生四角式的平头罩上寸把长的黑发消瘦的面孔安放着一对没有精神的眼睛两颧高耸双颊深长长头高兮如平空之孤鹤肌肤瘦黄兮似辟谷之老衲中等的身材嬴脊得虽尚不至于骨子在里面打架但脊背上两块耸着的肩骨却大有接触的可能
档
云南档案
案 广
角
诗书双绝
刘文典
■ 夏老华
在昆明市五华公安分局档案室中, 有一卷由原 武成路派出所移交保管的老档案, 其中有数首笔力 雄 浑 、文 辞 华 美 的 古 诗 , 诗 尾 落 款 多 为“ 文 典 未 定 稿 ”。经 考 证 ,“ 文 典 ”即 著 名 学 者 刘 文 典 。这 些 诗 作 都是书写在信笺上的, 刘文典多称收信人为“仪 老”, 或是“仪廷先生”, 可见以狂狷著称的刘文典 先 生对这位仪廷先生的尊重。
23
YUNNAN ARCHIVES
档
云南档案
案 广
角
高兴讲到得意之处, 全然不理会下课铃响。 先生虽为国内知名教授, 日常仅着青布长衫,
脚穿布面圆口鞋, 不修边幅, 却飘逸自如, 举手投足 不失学者风范, 一派中国传统儒学大师神采。与人 交谈, 说古论今, 厚积薄发, 虽体虚气弱, 常常手舞 足蹈、神采飞扬。先生之所以被称为国学大师, 是他 选定古籍校勘学为终身所系, 重点放在秦汉诸子 上, 先从《淮南子》上取得突破 。1923 年 , 经 数 年 辛 苦 钻 研 的 第 一 部 专 著《淮 南 鸿 烈 集 解》由 商 务 印 书 馆出版, 受到学术界重视, 其学术声誉随之大振。在 其后的岁月中, 先后编撰出版《三馀札记》、 《庄子补 正》、 《说苑斠补( 初稿) 》共 4 卷、 《杜甫年谱》、 《王子 安 集 校 法》、 《文 心 雕 龙 研 究》以 及 规 模 宏 大 的《群 书 校补》等国学著作, 著述成果丰硕。早在 1923 年, 先 生的《淮南鸿烈集解》出版之际, 胡适先生破例为其 作序, 称其“功力之艰苦 , 成 就 独 多 也 ”。1939 年 先 生的《庄子补正》出版, 学者陈寅恪为其作序称:“先 生之作, 可谓天下之至慎矣, 此书之刊布, 盖将一匡 当 世 之 学 风 , 而 示 人 以 准 则 , 岂 仅 供 治《庄 子》者 所 必读而已哉! ”由此可见, 刘文典先生在国学方面的 成果和造诣是少有人可与之比肩的。
诗三: 听戏有感 宋玉悲秋亦我师, 伤心又吊屈原祠。 蛾眉漫结平生恨, 文藻空恢异代思。 县圃曾城无定所, 桂旗兰枻( yi) 竟何之。 二千三百年间事, 剩有江声似旧时。
诗四: 悼亡姬杨嫣 菡萏飘零木叶凋, 美人香草总无憀。 娟。 屠龙画虎成何用, 剩有寒灯慰永宵。
诗五: 寄怀寅恪 湖海元龙安好无, 绪宫又见落秋梧。 同萦愁绪丝难理, 独抱坚贞玉不如。 匝地风烟双鬓改, 中天霜月一轮孤。 翠钿金雁抛残画, 怕过黄公旧酒垆。
诗六: 寿张子谦诗 台城辇路草萧萧, 姑熟江声送六朝。 艺苑而今传绝业, 万人翘首会缘桥。
诗七: 咏史 烟树楼台一望迷, 白门杨柳有鸦栖。 孝陵山色余螺黛, 姑熟江声咽鼓声。 八表尘昏云未散, 千门苔锁日初西。 谁将六代兴亡恨, 旧事从头细与提。
刘文典先生系安徽人, 年幼时读私塾, 后入安 徽公学, 稍后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回国后, 依次 在北京大学、安徽大学、清 华 大 学 任 教 。1937 年 来 昆在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直到 1958 年去世。先 生 治 学 严 谨 、讲 授 认 真 、每 有 创 意 , 深 受 师 生 敬 重 。 学 者 黄 延 复 曾 对 先 生 作 过 形 象 生 动 的 描 述 :“ 年 幼 时 读《新 青 年》, 看 见 刘 先 生 清 新 美 丽 的 文 章 , 缜 密 新颖的思想, 辄幻想作者必定是一位风流倜傥、才 气 纵 横 的 摩 登 少 年 。读 刘 先 生《淮 南 鸿 烈 集 解》序 言 之古气磅礴, 释文之考据精严, 才又悟到作者必定
路到襄城七圣迷, 荒江差幸得幽栖。 那堪泪洒新亭后, 又见行吟滇海西。 玄菟风高嘶战马, 神皋日落听征鼙。 辩亡欲著凭谁语, 赋就环枝未忍题。
诗二: 游杜甫草堂诗录 李杜文章百世师, 今朝来拜少陵祠。 松篁想像行吟处, 云物依稀系梦思。 濯锦江头春宛宛, 浣花溪畔日迟迟。 汉唐陵阙皆零落, 唯有茅斋似旧时。
是一位架高鼻梁眼镜, 御阔袖长袍而壮貌奇伟的古 老先生。但当第一次见到先生时, 看到的是一位憔 悴得可怕的人物, 先生四角式的平头罩上寸把长的 黑发, 消瘦的面孔安放着一对没有精神的眼睛, 两 颧高耸, 双颊深长, 长头高兮如平空之孤鹤, 肌肤瘦 黄兮似辟谷之老衲, 中等的身材嬴脊得虽尚不至于 骨子在里面打架, 但脊背上两块耸着的肩骨却大有 接触的可能。状貌如此, 声音呢? 天啊! 不听时尤可, 一听时真叫人连打几个冷噤, 既尖锐兮又无力, 初 如饥鼠兮终类寒猿。虽说先生外貌不怎么动人, 而 学 问 的 广 博 精 深 、性 情 的 热 烈 诚 挚 , 却 是 小 子 到 如 今 仍 觉 得‘ 十 二 万 ’分 的 佩 服 ”。
然而, 让后人颇感遗憾的是先生教学时吟诗而 不作诗, 偶有即兴之作也绝不轻易送人。其所作诗 歌和书法堪称双杰, 偶有只字片纸面世, 是再为珍 贵不过的了。数月前我们在整理有关档案时, 偶然 发现 8 首先生赠给李鸿祥先生的诗稿( 其中游杜甫 草堂诗、戏台下有感二首疑为原诗底稿) 。
诗一: 悼吟( 步叶天廖诗韵。诗作标题为笔者所 加 。)
刘先生讲课更有其怪异之处, 曾于农历十五月 圆 之 夜 在 校 园 外 空 旷 之 处 , 面 对 皓 月 大 讲《月 赋》。 讲《红楼梦》时, 听者太多, 只得三易其地, 最后在大 操场上讲。先生坐于台前, 从容饮茶, 茶毕霍然起 立, 像念经一样抑扬顿挫地念出开场白 :“只、吃、 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仙桃只要一口就 行了啊! 我讲《红楼梦》嘛, 凡别人讲过的我都不讲, 凡是我讲的, 别人都没有讲过! 今天给大家讲四个 字就够了! ”于是拿起粉笔转身在黑版上写下“蓼汀 花 溆 ”四 个 字 。 开 宗 明 义 , 简 短 交 代 之 后 便 即 兴 抒 发, 或做文字的训诂, 或作意景的描绘, 或作哲学上 的探讨, 或作情感上的渲染, 引经据典, 汪洋恣肆, 忽如大江决堤, 忽如神龙见首不见尾, 侃侃而谈, 听 者无不为之叹服! 在教室上课也常常如此, 有时一
24
YUNNAN ARCHIVES
档
云南档案
案 广
角
先生的诗, 不是太多, 远 远不如他那些大部头著作般厚 实、凝重。但不论咏史、怀旧, 还 是祝寿、贺喜; 也不论叙事还是 言情, 皆对比工整, 上联下韵, 字词精准, 韵律优美。先生的诗 虽是旧体诗, 但读来倍感清新 典雅, 着墨不多, 就把数千年几 多风流人物、人世间喜怒哀乐、 情仇爱恨等等鲜活生动、充满 诗情画意的场景展现得淋漓尽 致。如“同萦愁绪丝难理, 独抱 艰 贞 玉 不 如 ”、 “ 凉 露 无 声 湿 桂 花, 高烧红烛对仙葩”等句, 字 字珠玑, 曼妙无穷, 把人间真 情、对新人的美好祝福用最为 美丽的语言描写刻画于无声之 处。正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言犹尽而意无穷”也, 功底之深厚, 笔力之矫健, 真令我辈为之叹服。 先生一生作诗不多又不轻易与人, 或可如有的学者 所言, 先生所 好“ 宣 威 火 腿 ”和 云 南“ 烟 土 ”, 别 人 投 其 所 好送这两样东西给他, 先生则作诗为报。我以为, 先生一 生傲骨铮铮, 在主持安徽大学校务期间, 敢于当面顶撞 前来兴师问罪的蒋介石, 并斥之为“新军阀”而被蒋介石 下令关押 7 天。他一生清贫, 多次到了无米下锅的境地 也不轻易开口求人, 反倒对自己的学生和市井百姓十分 亲和, 偶有闲暇, 或到茶馆品茗, 或到戏院听戏, 津津乐 道, 才有其“戏台下偶得”诗作的流传于世。 先生倒底为何将这 8 首诗赠与李鸿祥先生? 我以为 先生是学术界大师级人物, 而李鸿祥先生原本是声望较 高的军政要员, 后来又以藏书家闻名, 二人互相仰慕, 往 来一定不少, 时间一长交情自然很深。刘文典在《李仪廷 将军七旬寿序》中 , 说 李 先 生 藏 书 丰 富 , 治 学 刻 苦 , 说 李 先生在 云 南 重 九 起 义 、率 师 援 川 、通 电 讨 袁 等 政 治 活 动 中“七纵七擒之略绩著, 江门百战百胜之勋。”对仪廷先 生称颂有加, 可见对李鸿祥先生是十分敬佩的。他将自 己所作诗稿送其品评, 李先生十分喜欢就把这些诗收存 起来。至于这些诗稿后来如何到了武成路派出所, 其中 的细节就不得而知了。 作者单位: 昆明市公安局五华分局 注: 手稿照片未经作者同意, 一律不得转载。
仪廷 先 生 , 本 名 李 鸿 祥( 1879- 1966) , 玉 溪 人 , 日本士官学校毕业, 同盟会会员。1909 年回国, 任 清 新 军 七 十 三 标 管 带 、云 南 陆 军 讲 武 堂 教 官 , 后 与 蔡锷等策动昆明重九起义, 光复云南, 历任滇军第 一师师长、政务厅长、云南民政长( 即省长) 、省参议 会议长等职。后因与唐继尧不和, 远赴北京、上海等 地, 1931 年应龙云之请回滇, 致力于藏书与地方文 献工作。抗战期间, 刘文典来到昆明, 和李鸿祥先生 结为莫逆之交。
刘文典手稿
25
YUNNAN ARCHIVES
但当第一次见到先生时看到的是一位憔悴得可怕的人物先生四角式的平头罩上寸把长的黑发消瘦的面孔安放着一对没有精神的眼睛两颧高耸双颊深长长头高兮如平空之孤鹤肌肤瘦黄兮似辟谷之老衲中等的身材嬴脊得虽尚不至于骨子在里面打架但脊背上两块耸着的肩骨却大有接触的可能
档
云南档案
案 广
角
诗书双绝
刘文典
■ 夏老华
在昆明市五华公安分局档案室中, 有一卷由原 武成路派出所移交保管的老档案, 其中有数首笔力 雄 浑 、文 辞 华 美 的 古 诗 , 诗 尾 落 款 多 为“ 文 典 未 定 稿 ”。经 考 证 ,“ 文 典 ”即 著 名 学 者 刘 文 典 。这 些 诗 作 都是书写在信笺上的, 刘文典多称收信人为“仪 老”, 或是“仪廷先生”, 可见以狂狷著称的刘文典 先 生对这位仪廷先生的尊重。
23
YUNNAN ARCHIVES
档
云南档案
案 广
角
高兴讲到得意之处, 全然不理会下课铃响。 先生虽为国内知名教授, 日常仅着青布长衫,
脚穿布面圆口鞋, 不修边幅, 却飘逸自如, 举手投足 不失学者风范, 一派中国传统儒学大师神采。与人 交谈, 说古论今, 厚积薄发, 虽体虚气弱, 常常手舞 足蹈、神采飞扬。先生之所以被称为国学大师, 是他 选定古籍校勘学为终身所系, 重点放在秦汉诸子 上, 先从《淮南子》上取得突破 。1923 年 , 经 数 年 辛 苦 钻 研 的 第 一 部 专 著《淮 南 鸿 烈 集 解》由 商 务 印 书 馆出版, 受到学术界重视, 其学术声誉随之大振。在 其后的岁月中, 先后编撰出版《三馀札记》、 《庄子补 正》、 《说苑斠补( 初稿) 》共 4 卷、 《杜甫年谱》、 《王子 安 集 校 法》、 《文 心 雕 龙 研 究》以 及 规 模 宏 大 的《群 书 校补》等国学著作, 著述成果丰硕。早在 1923 年, 先 生的《淮南鸿烈集解》出版之际, 胡适先生破例为其 作序, 称其“功力之艰苦 , 成 就 独 多 也 ”。1939 年 先 生的《庄子补正》出版, 学者陈寅恪为其作序称:“先 生之作, 可谓天下之至慎矣, 此书之刊布, 盖将一匡 当 世 之 学 风 , 而 示 人 以 准 则 , 岂 仅 供 治《庄 子》者 所 必读而已哉! ”由此可见, 刘文典先生在国学方面的 成果和造诣是少有人可与之比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