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运输作用》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第5节《运输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知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运输,光合作用的有机物是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运输,阐明导管和筛管构成植物体的运输通道,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作用和蒸腾作用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这些都使本节课的学习变得水到渠成,但对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如何运输有机物和无机物,学生缺乏理性的认识,教材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利用模型说出植物茎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以及有机物的运输途径及方向。

(2)通过建构茎的模型能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及特征,阐明植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能力目标:
(1)通过建构茎的模型,发展学生科学的思维、综合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蜕变和提升。

(2)在模型建构中,尝试应用类比的思维方法进行概念构建,培养知识归纳、提炼的能力。

(3)应用物理模型,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提升科学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探究意识,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2)认同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和创新意识。

并产生爱护树木、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
(1)重点:茎的导管和筛管的结构基础和运输功能
难点:导管和筛管的结构
(2)突破策略: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结合分析讨论活动,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什么?本节课特别安排了建构茎的模型的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动手体验,形成感性认识,进而理解茎的空间结构模型,使微观抽象现象变的更加直观,通过动手活动及视频手段突破难点。

二、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容易被色彩斑斓的图片和实物所吸引,并具有基本的科学常识,并对生物学科有强烈的求知欲。

同时通过课前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实验,学生对茎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运输的结构和方向有了理性的认识。

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前提和铺垫,学生可以用已有知识以及创新的能力通过分析、合作与交流来完成此课。

2. 教学策略
(1)利用建构茎的物理模型展开探究性学习。

学生通过课前探究的“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现象和课前准备的红枣树“枝瘤”的探究发现并提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建构茎模型——展示交流,验证模型——学以致用,应用模型。

(2)通过建构茎的物理模型突破难点。

通过动手体验形成感性认识,进而理解茎运输作用基本规律,使微观抽象现象变的更加直观,以体现生物教学生动鲜活的特点。

(3)充分利用物理模型,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兴致盎然地欣赏、观察、思考、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合作。

3.教学方法
在以讨论为主的小组活动学习过程中,穿插学生建模,实验、教师演示及讲授等教学方法加深理解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及特点,完整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植物体是一个统一整体。

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利用物理模型,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兴致盎然地欣赏、观察、思考、通过“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和观察“枝瘤”活动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引导。

在问题情境中,以疑启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能力和个性都得到了发展。

三、课前准备及策略
学生准备: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教师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导学案
3.学生进行分组:每6人一组。

(枇杷叶或杨树
叶、稀释的红墨水、锥形瓶)
4.备8个小组的茎的模型材料(吸管、剪刀、胶
带、可乐罐、海绵、树皮的图片和彩纸等)。

突破策略:在模型的材料选择上,尽量从生活的可回收资源中选取。

考虑到导管和筛管的特点不同,吸管可用直的不可弯曲部份作导管的模型材料,用可弯曲部分作筛管的模型材料(这样方便固定筛板)。

海绵可以很好的调整和固定导管和筛管位置。

四、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