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巴赫小前奏曲与赋格曲 2 钢琴谱 原版 正谱 五线谱
巴赫前奏曲与赋格的演奏分析——以《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为例
Western Music 西方音乐巴赫前奏曲与赋格的演奏分析——以《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为例谷雨桐(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1)【摘要】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在音乐史上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部曲集内容之庞大,总共有48首作品,分为上、下两卷,各24首作品,总共有24个大小调。
作品BWV.846是《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第一首作品,可谓是开篇之作,也是最被人熟知的曲子,这部作品曾被莱曼评价——“如奥林匹亚的平静与晴朗”。
本文主要从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和声、曲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来探究如何更好地演奏巴赫的作品。
【关键词】赋格;前奏曲;和声;演奏分析【中图分类号】J627 【文献标识码】A一、巴赫及《平均律钢琴曲集》简介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出生于德国一个著名的音乐家族,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巴洛克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巴赫在欧洲音乐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他的复调音乐更是堪称“绝技”,《平均律钢琴曲集》是集复调音乐之大成,是巴赫器乐创作的最高成就。
在48首作品当中,处处体现着巴赫高超的复调作曲技法,也影响了后世无数伟大的钢琴家。
这部作品首次证实了平均律这一崭新的理论概念,支持了管风琴家维克梅斯特“把八度平均分成十二等级”的设想,每首作品都有着严谨的结构布局,旋律流畅自如,可谓创造了复调写作之巅峰。
通过研究BWV.846这首看似简单却复杂的曲子,分析其中的和声及曲式,来探究巴赫是怎样集复调技巧之大成及他的演奏风格。
二、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曲式分析及和声分析(一)前奏曲的曲式分析及和声分析根据这首前奏曲,我们从乐谱中可以获知,这部分音乐整体上可划分为两大部分。
如果我们将前四小节主—属—主的进行,看作是对主和弦的初次强调,也就是说,从第1小节到第 4 小节就是一个和声功能圈进行,首先第1小节主和弦平静地开始,主音保持到第2小节SⅡ2时的不稳定,再到第3小节D56和第4小节主和弦的解决,这种和声的功能性推动了音乐的进行和展开。
莫扎特、贝多芬、肖邦和巴赫
莫扎特、贝多芬、肖邦、巴赫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粮食街9号,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5岁。
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生于德国波恩市,祖籍佛兰德,终年57岁。
肖邦: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终年39岁)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作曲家代表作:《马祖卡舞曲》、《圆舞曲》、《葬礼进行曲》、《革命练习曲》。
“巴赫”这个名字一般是指德国著名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被称之为:“西方音乐之父”,1685-1750,终年65岁。
最伟大的德国作曲家之一,以创作《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以及大量的教堂音乐和器乐曲而著称。
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的人生都是跌宕起伏,但是只有莫扎特几乎一生大多数时候都穷困潦倒,贝多芬其实不缺钱,只是晚年时候比较穷,肖邦那个时候祖国波兰战火不断自己颠沛流离。
莫扎特在室内乐、交响曲、协奏曲和歌剧几个方面全方位出击,将他对社会的理解融入到他和谐美丽的音乐之中,他是以自己的痛苦融化为温柔的音符来抚慰这个世界。
贝多芬则是以他横空出世的交响乐震响着这个世界,将器乐的理解发挥到那个时代的极致,是直面人生且挥舞着时代的大旗。
莫扎特的音乐是一派天籁,贝多芬的音乐是一片浪潮。
莫扎特的音乐能够让我心们中粗糙坚硬的东西变得柔软,贝多芬的音乐能够让我们心中的柔弱淡薄的东西变得强硬。
莫扎特的音乐把痛苦点石成金化为美好的境界,贝多芬的音乐是把痛苦碾碎成药营养着人生升华为崇高的境界。
莫扎特的音乐是含有抚摸性质的,贝多芬的音乐是具有破坏力量的。
莫扎特给我们以信心,贝多芬给我们以勇气。
贝多芬站在遥远的前方,莫扎特就站在我们跟前莫扎特、贝多芬的小步舞曲都是欢快的。
莫扎特大部分都是欢快甜美的,只有少数如《安魂曲》和《第40交响曲》有些伤感。
J.S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教学
《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结构设计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从C大调开始, 分别用12个大调和12个小调写成,共有两册 各24首前奏曲与赋格,以音级为序大小调间 插排列。
两卷间的区别
卷一:Volume I BWV846-869
写于1722年,时年巴赫37岁,作品比较富有 生活情趣。此卷中前奏曲与赋格的音乐情绪 比较统一,曲式上比较保守,赋格从2个声部 到5个声部都有,有较多小调作品结束在大调 上(卷二则没有)。
两卷间的区别
卷二:Volume II BWV870-893
写作用了四年时间(1738-1742),此时 巴赫已经开始走向老年,情绪较灰暗,作品 中用了很多咏叹调风格。前奏曲与赋格之间 较独立,前奏曲有很多复调因素的声部线条, 赋格每首都是精品,带有哲理性,打破了固 有的曲式结构,还大量运用了古式奏鸣曲式。
J.S巴赫 《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教学
平均律钢琴曲集
英文名:The Well-Temierte Clavier
名词解释
《平均律钢琴曲集》--巴赫的两集键盘乐器 前奏曲和赋格,每集各有二十四首前奏曲和 二十四首赋格,用遍各种大小调。
乐谱版本比较
Urtex -原版:也称净版,根据手稿编订 (没有情绪、速度、强弱标记)。
Mugellini -慕杰里尼版:编订的指法比较合 理,但连线和力度标记的指示太多,音乐情 绪过份浪漫。
Henle -汉勒版:没有太多编者的标记,总 的体看指法的编订较好。
Breitkopf-布莱特科普夫版:指法编订较好。
《平均律钢琴曲集》的 演奏及教学要点
演奏中,线条起伏(特别是强弱变化)多以 整句间的阶梯式变化和对比为主,不适宜像 浪漫主义作品做过多的力度变化渲染。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考级九级曲目指导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考级九级曲目指导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考级九级曲目指导此曲主要练习左手的跑动。
右手则是和弦的连接,右手手腕要松。
全曲节奏比较轻快。
虽然是左手音域很低的练习曲,但不能给人一种失去弹性的感觉,要通过右手很富于弹性的和弦奏法,使得曲子弹起来。
右手要带动起积极性,声音听起来要很漂亮,和弦要弹奏整齐。
乐曲最后两手弹奏的琶音也需要非常的整齐。
这首练习对于左手技术比较过硬的同学们可能稍微容易一些,但对于左手手指不是很灵敏的同学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这首曲子虽然是左手快速的奔跑训练,但右手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九级A组(2)前奏曲与赋格巴赫此曲是巴赫当年为教学而写作的四十八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一首。
乐曲开始好象中间隐藏了一个旋律线条,但不要过于突出这个旋律线,否则声音上会显得不是很平均。
要求每一个音都很平稳,并且非常清晰。
我们要通过学习巴赫的作品,找到节奏上的均衡以及声部之间平衡的感觉。
后面的赋格没有写连线或是跳音,建议主题用断奏(跳音)的方法来弹,并要注意长线条的句法,要渐弱。
从第三行第四小节开始右手不再用跳奏方法来弹,要用连奏,并要求一只右手弹出两个声部的效果。
五十六页第三行右手有一个比较长的装饰音(颤音tr)弹奏时要在第三拍上把声音停断下来,也就是一、二拍弹,第三拍休止。
第四行中左手也有一个装饰音(颤音tr),弹奏这个音时注意音头的时值稍长一些,弹奏这个音的后半部分时再平均地弹奏。
这样进拍子时才能在节奏上跟右手对整齐。
九级A组(3)奏鸣曲 a小调第一乐章(K 310)莫扎特此曲是庄严的快板,调性上虽然是小调,但性质是比较庄重的,建议速度不要太快,要适中。
整个乐曲表现出坚定的信念。
不要弹得象是急急忙忙去什么地方做事似的,要弹得很有份量,很有力。
另外乐谱中装饰音要完全按照谱面所写的进行弹奏。
装饰音如果是有一个象小尾巴似的东西并加上一个横线,这就是说装饰音不占后一个被装饰音的时值,而没有这一道横线时,时值上要与后一个被装饰音平均分配。
巴赫赋格基本形式
巴赫赋格基本形式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德国著名作曲家,被称之为:“西方音乐之父”。
巴赫将复调音乐发展到了顶峰,又被称为复调音乐之父。
与勃拉姆斯,贝多芬齐称德国三B。
巴赫是个多产的作家,他生前创作了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24首前奏曲与赋格;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
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多首严肃乐曲。
Fuga?是巴赫24首前奏曲与赋格的第二首赋格,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分析,简要了解赋格曲的基本形式,以下为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图:呈示部高声部 2答题间插句1(5-6小节) 对题中声部 1主题 (小结尾) 对题间插句1(5-6小节) 自由发展(填充和声) 低声部 3主题间插句2(9-10小节)调性:c小-------------------------------------------------------------------------------------------------------------------- 展开部高声部主题展开1 间插句3(13-14小节) 对题间插句4(17-19小节)中声部自由声部间插句3(13-14小节) 主题展开2 间插句4(17-19小节) 低声部对题间插句3(13-14小节) 自由声部间插句4(17-19小节)调性: 降E大调-------------------------------------------------g小调----------------------------------------------再现部高声部主题再现1 间插句5(23-26小节) 自由声部主题再现3 补充(30-31小节)中声部对题间插句5(23-26小节) 对题终止式(29小节) 补充(30-31小节) 低声部自由声部间插句5(23-26小节) 主题再现2 终止式(29小节) 补充(30-31小节)调性: c小----------------------------------------------------------------------------------------------------------------------- 此乐曲为赋格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组成。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ⅡNO.2 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分析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ⅡNO.2 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分析作者:诸葛若琰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7期摘要:巴赫是18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本文通过对巴赫人生经历、创作活动及音乐作品的体裁、结构等多方面的研究,揭示出《平均律钢琴曲集》诞生的必要条件及其历史地位和音乐特点。
分析了《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各曲结构:由前奏曲和赋格构成。
对《平均律钢琴曲集》ⅡNO.2 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作了演奏提示。
关键词:巴赫;平均律;创作地位;特点;作品分析;演奏提示1 作曲家生平简介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18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巴洛克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
1685年3月21日,他出生于图灵根偏远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平民家庭。
艾森纳赫的祖先几代以来都在从事音乐工作。
15岁时,巴赫在卢内斯堡的一个教堂附属合唱团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1700年),在魏玛公爵的管弦乐队演奏小提琴(1703年),在安什塔特新教堂(1703年)和穆尔豪森教堂(1707年)演奏管风琴,之后又担任魏玛公爵的侍从。
这位管风琴家和宫廷音乐家(1708)是卡尔顿一个衰落的小宫廷的乐队指挥(1717年),最后是莱比锡圣多玛教堂的合唱团指挥和附属于该教堂的歌唱学校教师(1723)。
巴赫在担任各种音乐职务的同时,一直致力于音乐创作,创作了大量不同类型的作品。
他于1750年7月28日在莱比锡逝世。
巴赫的作品有各种不同的体裁形式,包括管风琴音乐、钢琴音乐、小提琴音乐、大提琴音乐、长笛音乐、康塔舞、管弦乐和许多宗教和器乐作品。
他信仰宗教,把路德教新教的赞美诗和教堂的管风琴作为他创作素材和美好观念的核心,但他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教义,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大胆的创新精神。
他的创作以复调为主,具有严格的概念、内在的情感、哲学和逻辑的性质。
虽然他的音乐风格与复调音乐的古老传统密切相关,但他积极发展了主调和声思想,使复调音乐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巴赫十级讲解
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巴赫十级讲解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是巴洛克音乐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被誉为是西方音乐史上的巅峰之作。
其中,F 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是巴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巴赫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作曲背景、音乐结构、演奏技巧等多个方面为读者详细讲解这首著名的音乐作品。
一、作曲背景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是巴赫在1722年创作的,是他的《平均律键盘曲集》中的第一首。
这部作品由前奏曲和赋格两部分组成,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巴赫风格的键盘曲。
整首曲子的曲调明亮欢快,旋律优美动听,深受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二、音乐结构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巴赫风格的键盘曲,由前奏曲和赋格两部分组成。
前奏曲是一个富有变化的旋律,旋律线条优美,节奏明快,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情感表达。
前奏曲的主题被反复使用,呈现出巨大的音乐张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赋格是巴赫最喜欢的曲式之一,也是他最擅长的曲式之一。
赋格是一种复调曲式,通常由一个主题引出,然后由多个声部分别演奏主题,最后将各个声部组合在一起,形成一首完整的曲子。
在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中,巴赫运用了十级赋格的结构,这意味着主题在不同的声部中出现了十次。
每一次主题的出现都是在前一次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化,这个过程被称为“发展”。
三、演奏技巧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是一首非常难演奏的曲子,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巧和深厚的音乐素养。
在演奏这首曲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前奏曲的演奏需要把握好节奏感和速度,要注意每个音符的强弱和时值,使得整个曲子的节奏感更加明显。
2. 赋格的演奏需要注意声部之间的平衡,要保证每个声部的主题都清晰可辨,同时还要注意发展的过程,使得整个曲子的结构更加完整。
3. 在演奏这首曲子时,需要注意音乐的情感表达,要把握好曲子中的情感变化,使得整个曲子更具有感染力。
四、结语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是巴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巴赫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浅谈《两只老虎》前奏曲与赋格艺术的体现
浅谈《两只老虎》前奏曲与赋格艺术的体现《两只老虎》是沈阳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徐占海老师(以下简称徐老师)应邀创作、连载在《音乐生活》月刊上面的钢琴画意套曲中的一部复调化作品。
作品创作于2015 年,发表在2015 年7 月《音乐生活》月刊上。
该作品由前奏曲和赋格两部分组成,这种前奏曲和赋格并置使用的音乐形式,早在巴赫的创作中体现最为典型。
前奏曲早期只起到乐曲引子的作用,约17 世纪——左右前奏曲常作为赋格的前奏,与赋格曲共同构成了一种“套曲”的体裁,它是复调乐曲的一种最高级形式。
“赋格”一词原为拉丁文“fuga”的译音,原词为“遁走”之意,直至18 世纪J.S.巴赫在音乐创作中使前奏曲与赋格这一音乐形式得以登峰造极式的发展。
巴赫不仅丰富了赋格曲的内容,刻意加强其主题的个性,并且扩大和充分发挥了和声手段的应用,而且更加严密了展开部与再现部的调性布局,使前奏曲与赋格曲这一复调音乐形式达到一种空前完美的境地。
正由于前奏曲与赋格在写作中要求过于缜密,其结构、对位关系过于严谨和繁复,当今在国内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中很少有人问津。
徐老师的这部作品打破了这一沉寂多年局面,以十分严格规范的曲体形式和当代的和声语言以及较为前卫的音乐思维完成了这一作品。
当然,这部作品也有像伟大的复调大师巴赫致敬的蕴意。
前奏曲提起《两只老虎》就不得不想到那首耳熟能详的儿歌,这部作品从始至终紧扣《两只老虎》的旋律写成,作曲家把这首儿歌的旋律稍加梳理成短小精悍的 4 小节,围绕着这短短 4 小节发展成一部完整的赋格作品。
前奏曲以模拟老虎的形象为主体分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虎啸虎威、虎戏以及虎妈的爱。
作品因此脱离了传统固定曲式,结合三种特定的老虎形象创作而成。
前奏曲部分作曲家主要选用了两种材料作为主线发展,一是赋格曲两只老虎的主题音调,二是增四度的运用。
前奏曲不仅可以作为独立的钢琴小品,也可以作为导入主题形象的序曲很自然的连接到赋格曲。
全曲紧扣老虎这一主体形象,巧用音符生动形象的模拟虎啸,虎威、虎戏以及虎妈妈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