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建筑火灾扑救》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所谓地下建筑一般 是指建造在岩石中或 土壤中的建筑物。具 体而言是指建造岩石 和土层中的比附近地 面标高要低2m以上的 建筑。它包括附建的 地下建筑和单建的地 下建筑。从广义上讲, 地下建筑还应包括地 下铁路隧道和公路隧 道等工程设施。
2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一、地下建筑的历史沿革
15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四、地下建筑的布置特点
出入口
出入口的种类
➢ 特殊用途的出入口:有大型设备出入或吊装口、通风 口管线出入口等。 ➢ 临时出入口:暂时使用后封闭的出入口,如施工用的 导洞口、出渣口等。 ➢ 出入口的数量:对于一般的地下建筑或防护单元,出 入口不能少于两个,即一个主要出入口和一个安全出入 口或连通口,大型的地下建筑应有三个以上的出入口。
五、地下建筑烟气
大型地下设施
因通风条件好, 风流畅通,火灾 的发展与地面建 筑火灾相似,火 灾很容易发展到 猛烈阶段。
25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六、地下建筑的火灾特点
1、火场温度高,烟气大,且不易散出(1000 ℃ ) 2、人员疏散困难 3、扑救困难 4、泄爆能力差,火风压大
26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4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一、地下建筑的历史沿革
古代时期
从公元前3000年至5世纪的古代时期,人类进入了铜器和铁器时代,劳 动工具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改变,使奴隶社会中的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 导致在其鼎盛时期形成空前的古埃及、希腊、罗马,以及古代中国的高度 文明,这时地下空间的利用也摆脱了单纯的居住要求,而进入更广泛的领 域,期间的几千年中,遗留至今的或有历史可考的大型地下工程很多,如 公元前2650~2500年前后埃及建造的金字塔,实际上是用巨大石块堆积成 的墓葬用地下空间;前22世纪巴比仑地区的幼发拉底河底隧道;我国秦汉 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的陵墓和地下粮仓,已具有相当技术水准 和规模,公元前206年建成的中国秦始皇陵,据《水经注》记载,该陵 “斩山凿石,旁形周围30余里”。结合已发掘的兵马俑坑群可以判断,此 陵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地下陵墓。
9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二、地下建筑的特点
岩石和土壤的自然特性,使在其中建造的地下建筑 与地上建筑相比较有以下几方面的主要优点
具有良好的防护性能
一定厚度的岩层和土层,都具有较好的防护能力, 使处于其中的地下建筑可免遭或减轻空袭、炮轰、火 灾、爆炸等造成的破坏。
一定厚度的岩层和土层,同样可以承受来自建筑物 内部的压力,这就为防止和限制内部爆炸和贮存高压 气体或液体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此外,地下环境的密 闭性也为防止火灾发生和蔓延,以及防止和减轻环境 污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人类对地下空间的 利用经历了一个从自 发到自觉的漫长过程。 推动这一过程的,一 是人类自身的发展, 二是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从某种意义上讲,地 下空间利用的历史是 与人类文明史相呼应 的。概括为五个时期:
3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一、地下建筑的历史沿革
远古时期
从出现人类至公元前3000年的远古时期,人 类就开始利用天然洞穴作为居住之用。在北京西 南郊周口店村龙骨山发现的北京猿人头骨和使用 火的遗迹,说明距今50余万年前的原始人类曾居 住在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天然岩洞,成为人类防寒 暑、避风雨、躲野兽的处所。在欧洲、美洲、西 亚、中东、北非等地,都有一些穴居的遗迹,但 年代已不很久远。
19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四、地下建筑的布置特点
洞室 环式
平战两用的汽车 库常用环式布置。
20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四、地下建筑的布置特点
洞室
棋盘式
一系列横向布置 的洞室或通道, 与多条纵向布置 的洞室或通道交 叉设置。地下工 业建筑常采用这 种布置形式。
21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27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六、地下建筑的火灾特点
人员疏散困难
地下建筑照度低 能见度低 烟气的影响
出入口少,人员拥挤、践踏
火源在出入口时,烟火封锁疏散通道
28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六、地下建筑的火灾特点
扑救困难
灭火进攻路线少 高温浓烟对消防人员造成伤害
我国地下建筑发生数起大 的火灾,最长的一次延烧时 间4l天。这次火灾共邀请28 个单位540名专家研究灭火 方案,救援人员死亡4人, 80多人受伤;抢救和灭火工 作十分艰苦。
由于地下建筑基本上是封闭体,易燃易爆的物品发生爆炸时, 泄爆泄压能力差。使结构和地面上建筑破坏严重。如武汉一办 公楼地下室因汽油蒸汽与空气混合物发生爆炸,使整个建筑结 构受到严重破坏。
地下空间压力随升温而增大,当火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 一种附加的自然热风压,即“火风压”。火风压的出现,会使 地下建筑原有的通风系统遭到破坏,使地下原有风流反向逆流, 加剧火势蔓延;使那些原来属于安全的区域突然出现烟气,远 离火源的人们也遭受到火灾的危害,使灌入地下灭火的高倍泡 沫无法向巷道内流淌,影响高倍泡沫远距离窒息灭火的效果。30
探测火情困难 战斗展开困难 通讯指挥困难
如某地一个通信工程,墙 表消音泡沫贴面因电器被 烤着火,火并不大,但进 入工程救火的21人,因为 互相不能照顾,联系不畅, 扑救人员上来后,一查发 现少一人,再派人去找, 发现这位救火人员已死。
29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六、地下建筑的火灾特点
泄爆能力差,火风压大
对于另外一些类型的地下建筑,一次投资的节省可 能并不明显,但长期运行后则很经济。
12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三、地下建筑发展概况和趋向
发展平战结合的地下居住和公共建筑
发展多功能的地下高速交通网
以地铁为骨干,将郊区铁路、高速公路、高架电车等连接 起来,形成地上、地下、市区、郊区互相连通,可互相转换 的四通八达的高速交通网。
高压液化气库、低温冻土液化气库,以及把利用风能或 太阳能生产的热能贮存在地下的热库等。
14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四、地下建筑的布置特点
出入口
出入口的种类
➢ 主要出入口:人员和车辆经常出入的门口,其位置 应保证人员的出入和车辆的方便。 ➢ 安全出入口:主要出入口堵塞或破坏后,供安全疏 散或少量人员外出联系用。其位置和口部处理应保证 在任何时候都不被堵塞。 ➢ 连通口:单项工程通往其它工程或通道的出口。当 该工程的防护等级低于相连部分的等级时,其连通口 可兼作安全出入口。
发展节约能源的中小型地下建筑 兴建一些半地下的住宅、办公室和其它中小型公共建
筑,利用地下环境的热稳定性以节省采暖和降温用的能 源。
13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三、地下建筑发展概况和趋向
发展地下公用和服务设施
如各种管道、电缆、污水处理厂、车库、电话交换台等。
发展地下建筑的新类型 利用太阳能的独立能源住宅、建造在岩石或岩盐中的
10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二、地下建筑的特点
为某些生产工艺提供适宜的环境
岩石和土壤对于建造地下建筑最有利的特征是热稳 定性和密闭性,这对于要求恒温、恒湿和超净、防震 环境的精密生产是非常适合的,比在地面上创造这样 的环境要容易的多,经济的多,不但造价低,而且节 约运行费用。
岩石和土壤的热稳定性使地下建筑周围有一个比较 稳定的温度场,对于在低温或高温状态下贮存物资是 十分有利的。
六、地下建筑的火灾特点
火场温度高,烟气大,且不易散出(1000 ℃ )
如山西某地下仓库,总库面积2810m3,着火后共延烧 了41天,火灾温度长期维持在l000℃左右。除库内的可 燃物烧毁外,库内的搪瓷缸和水壶熔化,石灰石变成了 石灰,硷被大面积破坏,局部结构倒塌。再比如,江西 省南昌市老福山地下商场,1987年发生特大火灾,延烧 16小时高温使工程内一切可燃物化为灰烬,铝合金柜台 烧 毁 , 钢 筋 大 面 积 裸 露 , 最 深 达 l0cm , 温 度 达 800 一 900℃。一切燃烧物产出的热量,几乎全部聚集在建筑 物中。
7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一、地下建筑的历史沿革
现代地下工程的迅速发展
现代地下空间的利用,在上世纪60和70年代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在一 些发达国家,地下空间的开发总量都在数千万到数亿立方米,主要用于建 造各种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大型公用设施隧道和地下能源贮库,城市地 下空间的利用也占有一定比重。该时期典型地下工程主要有:地下铁道建 设,到90年代初,世界上已有近百个城市修建了地下铁道,线路总长达 3000多km,长l0km以上的就有41条,我国大瑶山铁道隧道,长14295m, 自1981年11月开始施工,于1987年5月建成;日本青函隧道连接北海道与 本州,总长53850m,穿越津轻海峡,其海底长度达23.3km,1971正式施 工 , 1988 年 3 月 投 入 运 营 ; 英 法 海 峡 隧 道 总 长 50km , 海 底 长 度 37km , 1987年动工,1994年5月投入运营。
5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一、地下建筑的历史沿革
中世纪时代
从5世纪至14世纪的中世纪时代,在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最黑暗时期, 这时地下空间的利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中国在该时期地下空间,的开发 多用于建造陵墓和满足宗教建筑的一些特殊要求。如在南北朝至五代的几 百年中(大约为4世纪中叶至 10世纪中叶),兴建了大量佛教建筑,地下空 间的利用为发展和保存这些宗教艺术珍品提供了有利条件。在陡峭的岩壁 上凿出的洞窟形佛教建筑称为石窟寺,其中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山 石窟(北魏),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北魏),甘肃敦煌的莫高窟(从北魏到隋、 唐、宋、元各朝),甘肃麦积山石窟(从后秦、北魏直到明清)等。1971年, 在洛阳市东郊挖掘出一座地下粮仓,是隋朝建造,一直使用到唐朝。库区 面积600×700m,已经发掘出的半地下粮仓已近200个,其中第160号仓直 径11m,深7m,容量445m3,可存量2500~3000t。
6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一、地下建筑的历史沿革
近代时期
从15世纪开始的近代时期,欧美的产业革命,诺贝尔发明 黄色炸药,成为开发地下空间的有利武器,地下空间的开发 利用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7世纪火药的使用和18世纪蒸汽 机的应用,使在坚硬岩层中挖掘隧道成为可能,如1613年建 成的伦敦水道,1681年修建了地中海比斯开湾的连接隧道(长 170m),19世纪以后建成的隧道就更多,1843年伦敦建造了越 河隧道,1845年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隧道;1871年,穿过阿 尔卑斯山,连接法国和意大利的长12.8km的公路隧道开通。
16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四、地下建筑的布置特点
出入口的形式 水平出入口
倾斜出入口
垂直出入口
17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四、地下建筑的布置特点
洞室 贯通式
把洞室和通道布置在同 一跨间,形成贯通洞室。
18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四、地下建筑的布置特点
洞室
梯式
洞室与通道分开布置, 用独立的通道将洞室连 接起来,一般常形成两 条长通道将一系列平行 布置的洞室串联起来。
11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下建筑的特点
对某些类型地下建筑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地下建筑的造价,一般比同类型地上建筑要高一些, 主要是由于增加了大量的岩石或土方工程量。但是在 一定条件下,例如在地质条件比较有利或施工机械化 程度较高时,某些类型地下建筑比在地面上建造要经 济得多。
对于石油、液化气等液体燃料,如果直接贮存在大 容积不衬砌的地下洞罐中,则不但造价比地上库大大 降低,还可节约大量钢材。
四、地下建筑的布置特点
洞室
厅式
以大型主体洞室 为中心,其它辅 助洞室围绕主体 布置。通道则是 从中心向四周呈 放射状布置。地 下电站多采用这 种形式。
22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五、地下建筑烟气
一个出入口时
23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五、地下建筑烟气
当地下建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口时
24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8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一、地下建筑的历史沿革
现代地下工程的迅速发展
公路隧道建设,著名的公路隧道主要有瑞士的圣哥达隧道, 长13.32km,法国的弗雷瑞斯隧道,长12.7km等。地下电站建 设,现代地下电站发展迅速,其中地下水力发电站的数目, 全世界已超过400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成为城市建设 的重要内容,一些工业发达国家逐渐将地下商业街、地下停 车场、地下铁道及地下管线等结为一体,成为多功能的地下 综合体。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所谓地下建筑一般 是指建造在岩石中或 土壤中的建筑物。具 体而言是指建造岩石 和土层中的比附近地 面标高要低2m以上的 建筑。它包括附建的 地下建筑和单建的地 下建筑。从广义上讲, 地下建筑还应包括地 下铁路隧道和公路隧 道等工程设施。
2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一、地下建筑的历史沿革
15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四、地下建筑的布置特点
出入口
出入口的种类
➢ 特殊用途的出入口:有大型设备出入或吊装口、通风 口管线出入口等。 ➢ 临时出入口:暂时使用后封闭的出入口,如施工用的 导洞口、出渣口等。 ➢ 出入口的数量:对于一般的地下建筑或防护单元,出 入口不能少于两个,即一个主要出入口和一个安全出入 口或连通口,大型的地下建筑应有三个以上的出入口。
五、地下建筑烟气
大型地下设施
因通风条件好, 风流畅通,火灾 的发展与地面建 筑火灾相似,火 灾很容易发展到 猛烈阶段。
25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六、地下建筑的火灾特点
1、火场温度高,烟气大,且不易散出(1000 ℃ ) 2、人员疏散困难 3、扑救困难 4、泄爆能力差,火风压大
26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4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一、地下建筑的历史沿革
古代时期
从公元前3000年至5世纪的古代时期,人类进入了铜器和铁器时代,劳 动工具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改变,使奴隶社会中的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 导致在其鼎盛时期形成空前的古埃及、希腊、罗马,以及古代中国的高度 文明,这时地下空间的利用也摆脱了单纯的居住要求,而进入更广泛的领 域,期间的几千年中,遗留至今的或有历史可考的大型地下工程很多,如 公元前2650~2500年前后埃及建造的金字塔,实际上是用巨大石块堆积成 的墓葬用地下空间;前22世纪巴比仑地区的幼发拉底河底隧道;我国秦汉 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的陵墓和地下粮仓,已具有相当技术水准 和规模,公元前206年建成的中国秦始皇陵,据《水经注》记载,该陵 “斩山凿石,旁形周围30余里”。结合已发掘的兵马俑坑群可以判断,此 陵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地下陵墓。
9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二、地下建筑的特点
岩石和土壤的自然特性,使在其中建造的地下建筑 与地上建筑相比较有以下几方面的主要优点
具有良好的防护性能
一定厚度的岩层和土层,都具有较好的防护能力, 使处于其中的地下建筑可免遭或减轻空袭、炮轰、火 灾、爆炸等造成的破坏。
一定厚度的岩层和土层,同样可以承受来自建筑物 内部的压力,这就为防止和限制内部爆炸和贮存高压 气体或液体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此外,地下环境的密 闭性也为防止火灾发生和蔓延,以及防止和减轻环境 污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人类对地下空间的 利用经历了一个从自 发到自觉的漫长过程。 推动这一过程的,一 是人类自身的发展, 二是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从某种意义上讲,地 下空间利用的历史是 与人类文明史相呼应 的。概括为五个时期:
3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一、地下建筑的历史沿革
远古时期
从出现人类至公元前3000年的远古时期,人 类就开始利用天然洞穴作为居住之用。在北京西 南郊周口店村龙骨山发现的北京猿人头骨和使用 火的遗迹,说明距今50余万年前的原始人类曾居 住在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天然岩洞,成为人类防寒 暑、避风雨、躲野兽的处所。在欧洲、美洲、西 亚、中东、北非等地,都有一些穴居的遗迹,但 年代已不很久远。
19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四、地下建筑的布置特点
洞室 环式
平战两用的汽车 库常用环式布置。
20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四、地下建筑的布置特点
洞室
棋盘式
一系列横向布置 的洞室或通道, 与多条纵向布置 的洞室或通道交 叉设置。地下工 业建筑常采用这 种布置形式。
21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27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六、地下建筑的火灾特点
人员疏散困难
地下建筑照度低 能见度低 烟气的影响
出入口少,人员拥挤、践踏
火源在出入口时,烟火封锁疏散通道
28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六、地下建筑的火灾特点
扑救困难
灭火进攻路线少 高温浓烟对消防人员造成伤害
我国地下建筑发生数起大 的火灾,最长的一次延烧时 间4l天。这次火灾共邀请28 个单位540名专家研究灭火 方案,救援人员死亡4人, 80多人受伤;抢救和灭火工 作十分艰苦。
由于地下建筑基本上是封闭体,易燃易爆的物品发生爆炸时, 泄爆泄压能力差。使结构和地面上建筑破坏严重。如武汉一办 公楼地下室因汽油蒸汽与空气混合物发生爆炸,使整个建筑结 构受到严重破坏。
地下空间压力随升温而增大,当火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 一种附加的自然热风压,即“火风压”。火风压的出现,会使 地下建筑原有的通风系统遭到破坏,使地下原有风流反向逆流, 加剧火势蔓延;使那些原来属于安全的区域突然出现烟气,远 离火源的人们也遭受到火灾的危害,使灌入地下灭火的高倍泡 沫无法向巷道内流淌,影响高倍泡沫远距离窒息灭火的效果。30
探测火情困难 战斗展开困难 通讯指挥困难
如某地一个通信工程,墙 表消音泡沫贴面因电器被 烤着火,火并不大,但进 入工程救火的21人,因为 互相不能照顾,联系不畅, 扑救人员上来后,一查发 现少一人,再派人去找, 发现这位救火人员已死。
29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六、地下建筑的火灾特点
泄爆能力差,火风压大
对于另外一些类型的地下建筑,一次投资的节省可 能并不明显,但长期运行后则很经济。
12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三、地下建筑发展概况和趋向
发展平战结合的地下居住和公共建筑
发展多功能的地下高速交通网
以地铁为骨干,将郊区铁路、高速公路、高架电车等连接 起来,形成地上、地下、市区、郊区互相连通,可互相转换 的四通八达的高速交通网。
高压液化气库、低温冻土液化气库,以及把利用风能或 太阳能生产的热能贮存在地下的热库等。
14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四、地下建筑的布置特点
出入口
出入口的种类
➢ 主要出入口:人员和车辆经常出入的门口,其位置 应保证人员的出入和车辆的方便。 ➢ 安全出入口:主要出入口堵塞或破坏后,供安全疏 散或少量人员外出联系用。其位置和口部处理应保证 在任何时候都不被堵塞。 ➢ 连通口:单项工程通往其它工程或通道的出口。当 该工程的防护等级低于相连部分的等级时,其连通口 可兼作安全出入口。
发展节约能源的中小型地下建筑 兴建一些半地下的住宅、办公室和其它中小型公共建
筑,利用地下环境的热稳定性以节省采暖和降温用的能 源。
13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三、地下建筑发展概况和趋向
发展地下公用和服务设施
如各种管道、电缆、污水处理厂、车库、电话交换台等。
发展地下建筑的新类型 利用太阳能的独立能源住宅、建造在岩石或岩盐中的
10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二、地下建筑的特点
为某些生产工艺提供适宜的环境
岩石和土壤对于建造地下建筑最有利的特征是热稳 定性和密闭性,这对于要求恒温、恒湿和超净、防震 环境的精密生产是非常适合的,比在地面上创造这样 的环境要容易的多,经济的多,不但造价低,而且节 约运行费用。
岩石和土壤的热稳定性使地下建筑周围有一个比较 稳定的温度场,对于在低温或高温状态下贮存物资是 十分有利的。
六、地下建筑的火灾特点
火场温度高,烟气大,且不易散出(1000 ℃ )
如山西某地下仓库,总库面积2810m3,着火后共延烧 了41天,火灾温度长期维持在l000℃左右。除库内的可 燃物烧毁外,库内的搪瓷缸和水壶熔化,石灰石变成了 石灰,硷被大面积破坏,局部结构倒塌。再比如,江西 省南昌市老福山地下商场,1987年发生特大火灾,延烧 16小时高温使工程内一切可燃物化为灰烬,铝合金柜台 烧 毁 , 钢 筋 大 面 积 裸 露 , 最 深 达 l0cm , 温 度 达 800 一 900℃。一切燃烧物产出的热量,几乎全部聚集在建筑 物中。
7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一、地下建筑的历史沿革
现代地下工程的迅速发展
现代地下空间的利用,在上世纪60和70年代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在一 些发达国家,地下空间的开发总量都在数千万到数亿立方米,主要用于建 造各种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大型公用设施隧道和地下能源贮库,城市地 下空间的利用也占有一定比重。该时期典型地下工程主要有:地下铁道建 设,到90年代初,世界上已有近百个城市修建了地下铁道,线路总长达 3000多km,长l0km以上的就有41条,我国大瑶山铁道隧道,长14295m, 自1981年11月开始施工,于1987年5月建成;日本青函隧道连接北海道与 本州,总长53850m,穿越津轻海峡,其海底长度达23.3km,1971正式施 工 , 1988 年 3 月 投 入 运 营 ; 英 法 海 峡 隧 道 总 长 50km , 海 底 长 度 37km , 1987年动工,1994年5月投入运营。
5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一、地下建筑的历史沿革
中世纪时代
从5世纪至14世纪的中世纪时代,在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最黑暗时期, 这时地下空间的利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中国在该时期地下空间,的开发 多用于建造陵墓和满足宗教建筑的一些特殊要求。如在南北朝至五代的几 百年中(大约为4世纪中叶至 10世纪中叶),兴建了大量佛教建筑,地下空 间的利用为发展和保存这些宗教艺术珍品提供了有利条件。在陡峭的岩壁 上凿出的洞窟形佛教建筑称为石窟寺,其中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山 石窟(北魏),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北魏),甘肃敦煌的莫高窟(从北魏到隋、 唐、宋、元各朝),甘肃麦积山石窟(从后秦、北魏直到明清)等。1971年, 在洛阳市东郊挖掘出一座地下粮仓,是隋朝建造,一直使用到唐朝。库区 面积600×700m,已经发掘出的半地下粮仓已近200个,其中第160号仓直 径11m,深7m,容量445m3,可存量2500~3000t。
6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一、地下建筑的历史沿革
近代时期
从15世纪开始的近代时期,欧美的产业革命,诺贝尔发明 黄色炸药,成为开发地下空间的有利武器,地下空间的开发 利用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7世纪火药的使用和18世纪蒸汽 机的应用,使在坚硬岩层中挖掘隧道成为可能,如1613年建 成的伦敦水道,1681年修建了地中海比斯开湾的连接隧道(长 170m),19世纪以后建成的隧道就更多,1843年伦敦建造了越 河隧道,1845年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隧道;1871年,穿过阿 尔卑斯山,连接法国和意大利的长12.8km的公路隧道开通。
16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四、地下建筑的布置特点
出入口的形式 水平出入口
倾斜出入口
垂直出入口
17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四、地下建筑的布置特点
洞室 贯通式
把洞室和通道布置在同 一跨间,形成贯通洞室。
18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四、地下建筑的布置特点
洞室
梯式
洞室与通道分开布置, 用独立的通道将洞室连 接起来,一般常形成两 条长通道将一系列平行 布置的洞室串联起来。
11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下建筑的特点
对某些类型地下建筑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地下建筑的造价,一般比同类型地上建筑要高一些, 主要是由于增加了大量的岩石或土方工程量。但是在 一定条件下,例如在地质条件比较有利或施工机械化 程度较高时,某些类型地下建筑比在地面上建造要经 济得多。
对于石油、液化气等液体燃料,如果直接贮存在大 容积不衬砌的地下洞罐中,则不但造价比地上库大大 降低,还可节约大量钢材。
四、地下建筑的布置特点
洞室
厅式
以大型主体洞室 为中心,其它辅 助洞室围绕主体 布置。通道则是 从中心向四周呈 放射状布置。地 下电站多采用这 种形式。
22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五、地下建筑烟气
一个出入口时
23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五、地下建筑烟气
当地下建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口时
24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8
ter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一、地下建筑的历史沿革
现代地下工程的迅速发展
公路隧道建设,著名的公路隧道主要有瑞士的圣哥达隧道, 长13.32km,法国的弗雷瑞斯隧道,长12.7km等。地下电站建 设,现代地下电站发展迅速,其中地下水力发电站的数目, 全世界已超过400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成为城市建设 的重要内容,一些工业发达国家逐渐将地下商业街、地下停 车场、地下铁道及地下管线等结为一体,成为多功能的地下 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