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审题促进思维进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准审题促进思维进阶
作者:严爱军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20年第02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中指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实践活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等。

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也是教学的重要宗旨。

在写作中,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

在审题中,我们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促进思维进阶,提高核心素养。

审题之审,关键在于“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是一项综合性思维体操,需要学生对题意(题目、材料的含义)、要求进行认真的研究和领会,让思维在命题者提供的材料中进行几次“来来回回”,进而提高思维水平与认知能力。

思维的准确性,是思维品质提升的第一要素与基础条件。

应试写作属于竞技性写作,具有甄别与选拔功能。

如果学生在审题中所体现出的思维品质比较粗陋,那么,这样的习作很容易沦为平庸。

基于此,在审题过程中,我们不能向平庸妥协,引领学生走向高阶思维。

那么,如何才能做得想得准,实现高阶思维呢?下面结合某市一模考题进行论述。

每一个舞台都有主角。

当好主角需要责任担当、不懈奋斗、勇于超越、合作共赢……
一、厘定中心,追求精准思维
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

”没有立意与主题的文章就没有灵魂与生命。

《高考评分标准》对学生写作的基础要求是审准题意。

如果审题思维不准确,即便文章写得再好,也有可能“脱靶”离题。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学生需要进行精准思维。

精准思维,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思维方式,它强调具体和准确,要求动作精准到位、在一个个具体的点上解决问题,排斥大而化之、笼而统之。

名言性材料的特点是“言在此,意在此”。

如上述模考题,命题者意图明显,要求学生围绕“主角”进行思考。

命题人提供两个分句,两个分句各自功能不同。

第一句话强调“主角”的普适性,引导学生可以从特定层面来思考“主角”的特定内涵。

第二句话强调“当好主角”所需品质,命题人提供了省略号,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维空间与阐述角度。

对这则材料而言,要想审准题意,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明确立意方向。

如果仔细分析这两句话,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两句话的重点是后一句,即当好主角责任担当等品质。

根据“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原则,学生只要选择一种品质即可,重点围绕一种品质进行深度分析,如“当好主角需要责任担当”,而不能“多点迸发”。

二是界定核心概念。

概念是逻辑与思维的起点。

本则材料中有两个核心概念:“舞台”和“主角”。

“舞台”不仅是供表演的台子,而且还进行某种活动的场所,可以某一场合、行业、群体、组织、范围、作品与时代
等。

“主角”不仅指在舞台上表演的中心角色,而且还可以指某个群体、领域、行业、组织、范围中的核心力量、中坚支撑、活跃分子,还指具有典型意义的群体、组织等。

二、探究原因,促进逻辑思维
深度分析是议论文写作的核心与灵魂。

孙绍振在《谈议论文立论的严密和层次的深化》一文中特别强调:“立意方向确立了,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这以后,让它在具体的分析中,引申出更深层次的观点与原因来。

”向深处原因探究,追求深度思维和逻辑思维,是议论文写作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

所谓的逻辑思维,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

就议论文写作而言,学生要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探因分析,分析关键词产生的先在性、环节性的缘由,对其原因进行追问、分析、探究和追溯,从而悟出新认知,给人思想启迪。

这种智力活动,体现思维的深刻性、复杂性与深度性。

人生是舞台,几乎在每个舞台上都有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英雄。

那么,为何当好这些舞台上的中坚分子需要责任担当呢?笔者以为,如果要想分析得相对深刻,学生在审题时不能“多点撒网”,需要深度开掘。

老子言:“少则得,多则惑”,要想方法是将“舞台”具体化,化大为小,落到实处;将“主角”对象化,化虚为实,具体到人。

在历史的舞台上,为何那么多英雄人物愿意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后继者前行的路。

孔子时代礼崩乐坏,苏格拉底时代民众愚昧,布鲁诺时代宗教思想甚嚣尘上……时序变迁,春秋更迭,时代需要英雄来担当。

那么,谁来承担这历史重担呢?谁来突围群庸成为精神贵族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呢?这就需要英雄人物来担当。

此处需要学生继续追問:这样的主角他们的责任与担当的源泉来自哪里呢?其实,《论语》中孔子曾提过读书人的衡量标准,其中最高标准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这种就好像一种精神图腾,镌刻在内心深处,悬置在他们头顶,引领英雄砥砺前行。

可见,作为历史的主角,他们之所能做好时代的引领者,其精神来源多是来自家国情怀与自我期许。

对于芸芸众生来说,他们是自己生活的主角。

要知道:平凡的人们,虽然他们没有像伟人那样推动历史的车轮,但是,他们是自我生活的主角,他们是孩子的父母,是父母的儿女,是公司的员工……多样的身份,不同的角色,平凡的人物在各自领域内扮演着属于自我的主角。

对此,学生还必须继续思考:他们这种主角的责任来自何处呢?笔者以为,如梁漱溟在《人心与人生》中所言那样:世之最宝贵的莫过于人,人之最宝贵的莫过于心,而心之最宝贵的莫过于人的主观性。

正是人的主观性,激发了内心的自我期许,或是受家庭伦理的影响,每个人都在各自的生活中生动地演绎着自我。

至此,学生可以发现:究其根本,当好主角需要的责任担当,这一内心深处的来源主要是家国情怀、家庭伦理和个人期许。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对此提出自己的分析,他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
求。

可见,自我价值实现,是每个人内心的精神坐标,是自我的中心点,是主角们扮演主人翁身份的不竭动力。

学生唯有此种认识,才能达到“有深度的思维”。

三、矛盾分析,砥砺辩证思维
理查德保罗在《批判性思维工具》一书中指出,人们的思维水平大致分为三个层级:最佳水平、中等水平和较差水平,最佳思维水平的标准是“清晰地思考问题,经常运用思辨性思维工具进行分析与评估,从而形成自我的观点与作出合理认识”。

为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避免仅仅停留于原因分析层面,还需要引领学生进行辩证分析。

为此,学生不能孤立理解“主角”这一核心概念,需要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将“主角”与“配角”二者联系起来综合思考。

“主角”是“主”+“角”。

“主”是主要与中间、中坚的意思,与配角、观众等词有关。

学生在分析时,不应该脱离配角一词而单独分析主角,否则主角之“主”难以凸显。

那么,主角与配角什么关系呢?其实,二者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分开,某种程度上可以互相转化。

某一个领域主角可能是另一个领域的配角,如作为文物研究专家的王世襄受妻子影响,平时也关注昆曲的吟唱与表演,而在昆曲表演领域,王世襄属于次要角色,换句话说,古文物研究专家转身变成了昆曲票友变成配角。

当下配角可能是未来主角,自称“我的世纪还没到来”的尼采,在十九世纪的下半叶处于边缘地带,而到了二十世纪,他所提倡的“酒神精神”与“超人意识”,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

甚至一度期间,由于周国平的引荐,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中涌起了“尼采热”,应了尼采的预设:“我是时代的早产儿,我的读者是下一个世纪。


再者,学生还可以对“角”进行辩证思考。

曾德雄教授在《角色意识与主体性》中指出,角色意识包括两个内容:角色期待与角色认定,角色期待指涉对象是自己,它在某个关系场中,一个人希望从对方那里获得自己所期望的角色认定;角色认定指涉的对象是对方,意指在某个关系场中,一个人对于对方的角色评判。

如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作为电影主角的楚门,其“主角”身份就有两个:一个是影片中“上帝”眼中的主角——明星楚门;还有一个是成功逃离的楚门——真实楚门。

前者属于角色认定,而后者属于角色期待。

学生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思维就达到一定水准。

另外,学生需要围绕“好”字,进行深度推敲,力求辩证思维。

“好”作为评判标准,必然涉及到评价主体与评价标准。

一是“谁来评价”,有时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同一对象进行评价,得出的结论有时并不相同,“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现象时有发生。

再者是“依靠什么标准评价”,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其评价标准一般有两个:普世价值和个人价值。

有时,同一的评价主体,面对同一评价对象,有时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运用不同的標准进行评价,也许得出的“好与坏”也不全然相同。

可见,“好”只是一种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

而学生动笔之前,可以运用思辨思维对材料进行多元审问与辨析。

总之,在审题过程中,学生要在写作方向、思维重心和核心概念方面,不断调准思维焦距,在“想得准”“想得深”和“想得巧”方面下功夫,砥砺思维水平,促进思维进阶,提高思想认识。

[作者通联: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