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韵和江南水乡景的古华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华园位于上海奉贤区南桥镇解放中路220号,是一座仿古园林的大型综合性五星级公园。
古华园中有东西两湖。
周有环河围绕,园内有22座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桥梁串界园区;古
华园在构筑上采集了奉贤历史上众多典故,迁入和再造了大批历史建筑,使公园具有了浓郁的
历史文化气韵和江南水乡景象。
照壁上刚劲而潇脱的“古华园”三字是原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先生所题。
该园之所以称“古华园”,是因为从唐代天宝十年(公元751年)起,建立华亭县,从此本地历经唐、宋、元、明,直到清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建奉贤县前,在这长达975年的时间里,均属华亭县境地,公园乃“古
之华亭”之地,故命名为”古华”。
桥上建有三座亭子,东亭名“水香亭”,西亭名“水明亭”,中亭名“水绿亭”,三亭名称,分别由书法家林仲兴、胡问遂、赵冷月手书。
这三座亭子呈“品”字型排开,所以又统称为“品亭”。
南塘第一桥原位于南桥塘莲峰庵(南桥镇东街)南侧,因位于南桥塘东头,故称南塘第一桥南塘第一桥。
初名乐善桥,始建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改今名,为故时南桥一景,清嘉庆四年(1799年)更为今名(又一说为清乾隆元年1736年改今名)。
现桥是清同治六年(1867年,又一说为同治元年1862年)由陈太彤兄弟、吴文豹等捐资重建的。
1983年迁建于南桥镇古华公园超然堂前。
船舫
新建的大戏台。
大戏台宽9米,深7米,上方有一澡井,其中雕刻是由四百多只飞鸟组成,金光闪闪;
一棵粗大的“朽木”横躺在地,这是一棵已经石化的“硅化木”。
据介绍,原先被誉为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世界上最长的硅化木是在美国,它分为16段,全长26米,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棵硅化木有28米,分为12段,最大处周长达3.3米,由此看来,这一吉尼斯世界记录应由古华园的硅化木替代了。
这棵硅化木属侏罗纪年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恐龙年代,距今已有亿万年的历史,
孙文明(1928~1962):民间音乐家。
出生于浙江上虞。
孙文明四岁时因患天花而双目失明。
十二岁时父亲去世,迫于生活,曾学算命,到处流浪,后
学二胡为谋生手段。
他学习时先是模仿着拉奏,善于吸收民歌小调,各类戏曲曲艺无所不学,
后来就自编自演。
1952年孙文明来在上海奉贤南桥镇,入赘潘家并改名潘旨望,从此生活稍
有安定。
此后,他常在江南各处的茶馆卖艺。
同年冬,他创作了《流波曲》、《四方曲》等作品。
1958年参加中国全国民族民间音乐会演,获得第二名,期间还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1959年孙文明应上海民族乐团邀请,在上海讲学半年。
1960年他受聘于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授课一年半,并创作了《春秋会》、《昼夜红》。
1962年12月13日病逝,终年仅有三十四岁。
东海亭是为了纪念奉贤名人张弼而建;
明代名士张弼(一四二五-一四八七年),字汝弼,晚年自号东海翁,陶宅(今青村镇陶宅)
人,明成化二年进士。
历任兵部主事,兵部员外郎。
南安(今江西大庚)知府,治绩颇著。
为
明代我国著名书法家,尤工草书,“求者无虚日”(《重修奉贤县志》语),有“吴中草圣”之称。
“园中园”晚晴园,园中有水池、太湖石,周有曲廊迂回。
继芳桥,俗称“糖桥”,原位于光明镇东街金汇港上,建于明万历戊寅年(1578年)秋,邹姓人造,“三环石洞,为本邑桥梁之冠”。
相传邹某系一穷换糖人,日后,不经意发了财,为方便乡里出门,捐资造了此桥,人们为怀念换糖人的功德,习惯地将此桥昵称为“糖桥”。
最吸引眼球的还是“双亭桥”,双亭桥也叫同心桥,意寓“同心和好”。
直到现在,人们还可以在这座桥上隐约看到御笔所书“同心桥”字样。
当然,园中少不了儿童游乐园。
古华园门票免费
公交
乘坐上奉专线、南华专线、南叶线、南嘉线、南桥7路、南航线、南闵专线、川奉专线、浦卫专线、浦卫线、莘南专线、莘海专线、莘邵专线、虹桥枢纽5路、西卫线到环城东路解放东路下车,步行187米。
自驾车:沪闵高架路——沪金高速公路——从南桥出口离开——园南路——航南公路——环城东路——新建中路——到达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