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语文试题(二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聊城市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语文试题(二模)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 (2017八上·乌鲁木齐期中)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匿名(nì)禁锢(kù)镌刻(juān)杳无消息(yǎo)
B . 炽热(zhì)胆怯(qiè)翘首(qiáo)颔首低眉(hàn)
C . 颁发(bān)粗糙(zào)解剖(pōu)深恶痛疾(wù)
D . 诘责(jié)滞留(zhì)佃农(diàn)屏息敛声(liǎn)
2. (2分)(2012·沈阳)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活中,面对别人的困难,有的人总是一副的姿态。

殊不知,自私导致自伤,没有一个人能够到一生不会遇到任何困难。

,如果大家都别人的困难,那么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叉能指望谁来帮助呢?切记,助人即是自助。

A . 事不关己所以幸福无视
B . 心安理得因为幸福漠视
C . 心安理得所以幸运无视
D . 事不关己因为幸运漠视
3. (2分) (2017八上·成都期中)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云南因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适宜种植各种蔬菜,每年都要大量生产优质的蔬菜销往沿海和国外。

B . 澳大利亚16岁少女杰西卡,在过去七个月时间里,成功穿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一举成为有史以来不靠外力援助、独自驾驶帆船环游世界的最年轻水手。

C . 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一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

D . 有人认为把金庸小说拿给中学生读一读,没有什么不好。

也有人担心,将这些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的武侠戏、江湖情纳入课堂教学,会在学生心中增加暴力文化的“因子”。

对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4. (2分) (2017七上·盐都月考) 把下列表序号的句子重新排序组成意义连贯的话。

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看一个人的前途,首先要看他的思维广度。

①思维方式是自己可以支配的。

②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前途。

③所以,建立一种多元的思维模式,才能很好地化解问题,取得成功,从而拥有一个立体饱满的人生。

④如果你总是停留在那种非左即右、非黑即白、非错即对、非此即彼的单一思维方式里面,那么你永远只能在成功的外围兜圈子。

⑤思维的广度决定着财富的多寡,而思维的广度又取决于思维方式。

A . ⑤①②④③
B . ①⑤②④③
C . ④③⑤②①
D . ⑤①④②③
5. (2分) (2019九上·衢州期中) 对下列复句类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武松这一去,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别无选择。

②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很多人不但没有享受到舒适的生活,反而整日提心吊胆。

③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④只有具备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才能昂首阔步于成功的大道之上。

A . 选择复句递进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B . 选择复句递进复句条件复句假设复句
C . 假设复句选择复句条件复句递进复句
D . 假设复句条件复句选择复句递进复句
二、非选择题 (共1题;共10分)
6. (10分) (2017八上·邹城月考) 默写填空
(1)会当凌绝顶,________。

《望岳》
(2)《春望》中写诗人因忧国、伤时、思家而快速苍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王绩的《野望》中,最能表现诗人孤独抑郁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描写莲生长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古诗中有很多告诫人们要懂得惜时的名句,请写出你知道的连续两句。

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 (共3题;共54分)
7. (14分) (2017七上·邻水期中) 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完成文后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不亦说乎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③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 ④不逾矩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吾日三省吾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4)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原因是:________。

(用原文句子填空)
(5)下列划线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真诚,诚实)
B . 温故而知新。

(故:指学过的知识)
C . 思而不学则殆。

(殆:懈怠)
D . 切问而近思。

(思:思考,考虑)
(6)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8. (15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新知识的摇篮——创造力
①相传有一个英国人,名叫亚克敦,可以算是世界上书读得最多的人。

他除了把自家的七万册藏书都读遍了,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校勘。

可是,他却连一篇文章也写不出来,终生一事无成。

这是为什么呢?俄国剧作家克里雅日宁的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②口口口口不行,口口口口不够,读了而又能创造才是读书的真谛。

许多人读书只满足于简单的求知欲,没有把读书作为提高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性过程。

他们的创造力被闲置了。

托尔斯泰曾经告诫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使他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这是多么严重的结局。

③所以,要真正学会读书,必须培养创造力。

④创造力,就是能提出新见解、解决前人和自己不曾解决过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会另辟途径的能力。

⑤创造是怎样开始的?独立见解便是创造的萌芽。

⑥读书时人们重复着著书者走过的道路。

如果读时产生的想法,仅仅就是书上所告诉你的,那你的思想只起到替别人录音的作用,没有产生自己的东西。

我们应当在学习的基础上,把所有的知识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血肉,然后(a)“站到巨人的肩上”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⑦请珍视自己的独到见解。

尽管其中不乏虚谬的花影,但创造的花蕾也孕育其中。

宋朝的欧阳修,对韩愈的文采章法十分钦服,反复研读韩愈的著作,开始模仿着写作,进而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结果,他学韩愈的文章,而写出的文章并不像韩愈,成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他学韩愈的诗,写的诗却很像韩诗,终于不能独成一家。

清朝的学者袁枚总结了欧阳修的治学经验说:“平居有古人,学而力方深”,(b) 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

”即学习时要尽可能吸收前人的知识,但创造却必须超过古人。

独立见解源于两方面。

一是在读书中深刻理解,见识高人一筹;二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激励下,潜心钻研。

两者往往互相作用。

爱因斯坦谈到自己是如何
创造时说过:我自己侥幸发现了一些东西,例如相对论的建立,这我可以解释为由于我多少保存了一些感到诧异的能力,(c)当绝大多数的物理学家从学校出发继续前进,完全不加怀疑地使用牛顿的空间和时间的公式时,我却尝试着对他不信任,重新来考虑全部问题。

可见,凡是不满足于现成结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他的创造力就强。

(1)
根据第①段有关内容,在第②段方框内应填人词语依次是、。

(四字短语)
(2)
第③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3)
第⑥段中画横线句(a)的含义是。

(4)
第⑦段中写欧阳修写文成功的关键是,写诗失败的原因是,画线句(b)的意思是。

(5)
根据第⑦段画线句(c)的意思,在下列各项中选出与它意思相同的一项()
A .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B . 书非借不能读也
C . 尽信书不如无书
D . 思而不学则殆
(6)
选出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本文启示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培养创造精神就要认真读书。

B . 本文告诉我们:学习不只是模仿,更要创新,要培养创造力。

C . 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说理清楚,逻辑性强。

D . 作者在议论中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使论述更深刻。

9. (25分)(2018·徐州)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当“听书”成为一种时尚
张音
“读书”这件事,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延伸正变得更为多元,比如“听书”。

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阅读也即“听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使用手机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

2017年,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

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听书频率也相当高,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达到28.4%。

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

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

不难确认的是,听书的流行建立在数字化阅读的潮流之上。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做的这项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

同时,有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

如果说听书还只是一种“前沿”或者说时尚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则几乎已经可以被称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

君不见,早班地铁里,人手一部手机的“低头族”比比皆是,很多人手拿一张报纸的场景已一去不返。

当然,看手机是否就等同于“阅读”,还需要打个问号。

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
仔细想想,无论何种阅读方式,你现在是否还能沉下心来读完一本书,还是隔几分钟就要拿起手机刷刷微博、流连于朋友圈?当以秒计算的短视频日渐流行,无数转瞬即逝的兴趣点如走马灯般轮转。

脑海中的印象就像海浪一遍遍冲刷着沙滩,最终却难留痕迹。

“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

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

科技演进到今天,阅读方式的变迁早已超越人们以往的想象边界,但是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

读书使人进步,科技改变世界,而归根结底,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17日,略有改动)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2)作者在文中对“听书”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3)“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中的“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4)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提供的图表资料,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
A . 从选文列举的数据来看,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数字化阅读几乎已经可以成为
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B . 从图表看,农村居民的阅读量和城镇居民的阅读量相比落后不少,城乡阅读差距明显,而且将会越来越大。

C . 目前农村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

各地可以通过设立“农民阅读节”,建设“农民书屋”等来改变这种现状,进而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D . 成人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增长缓慢昭示我们,培养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更长期的努力,久久为功才会有更明显的成效。

四、名著导读 (共1题;共7分)
10. (7分) (2017九上·武威月考) 名著填空。

(1)《水浒》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大都形象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________粗中有细,豁达明理;________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2)某中学图书馆制作名著推荐卡,请从下列名著中选一部,帮助填写一张卡片。

《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傅雷家书》
书名:
作者:
推荐语:________。

五、写作题 (共1题;共5分)
11. (5分)请从下面文题中任选一种写一篇作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

(1)小时候,爸爸喜欢叫我和他一起去买菜,他总是把小拇指留给我牵着。

高中住在姨妈家里了,一次回家,他又让我跟他去买菜,我走在他后面,看到他小拇指还翘着,一如我小时候牵着他的样子。

上面这段文字,一定会引起你的联想或思考。

请以“习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2)人,最大的对手是自己。

相信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看重自己,“万紫千红总是春”,激励自己,“直挂云帆济沧海”;超越自己,“无限风光在险峰”。

请以“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③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1、
2-1、
3-1、
4-1、
5-1、
二、非选择题 (共1题;共10分)
6-1、
6-2、
6-3、
6-4、
6-5、
三、阅读理解 (共3题;共54分)
7-1、
7-2、
7-3、
7-4、
7-5、
7-6、
8-1、
8-2、
8-3、
8-4、
8-5、
8-6、
9-1、
9-2、
9-3、
9-4、
四、名著导读 (共1题;共7分)
10-1、
10-2、
五、写作题 (共1题;共5分)
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