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常见命题术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广义上的意义,范围很大,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经验、教训等都属 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与某一事件的意义怎样,上述提到的这几方面都应加以考虑。
• 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 • 影响:是指言语、行为、事情对他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作用和影响的含义基本相同。但应该注意的是在
(二)性质类
• 1.性质 • 性质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内在特点,根本属性。即抛开表面现象,看它的本质、特征。性质常因
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体含义也不一样,如关于战争的性质,则需要着重谈这次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 的,是侵略性的,还是反侵略性的;如问的是历史事件的性质,往往应考虑用阶级分析法,明确是哪个阶 级采取的,代表哪个阶级利益的行动;如问的是革命的性质,就必须当以时的社会形态为出发点,从革命 面临的任务,革命的领导者,革命的历史功绩方面来考虑。
目的是指人在行动之前在观念上为自己设计要达到的境地,目标或希望实现的结果,它常常用“为了”这一介 词来表示。
目的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所以可自行参照上面介绍的“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来分析“根本目的”、“直接目的”和“主要目的”
条件类
• 条件是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事物的条件是多方面的,通常可分为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条件、 主要条件、次要条件、内部条件、外部条件等等。
• (一)经过 所谓经过,就是指经历,过程。一个历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后果外,经过一般包括产生、发展、结局几部 分。
• (二)内容 内容是事物的内在诸要素的总和。如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 (三)表现 表现指历史情况、历史史实。回答时要将其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切忌东 拉西扯。如:
比较类: ①如有异同要分开。 ②不同要回答A.B.分别怎样。 ③对比要在同类项中进行对比。
如:背景、过程、内容、结果、影响等
• A.同一时间的横向对比: ①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对比; ②明清时期的中国(15-19世纪中期)和近代化转型时期的西方 ③三次工业革命中世界和中国等。 • B.同一主题的对比: ①政治民主化道路的探索:英国模式、美国模式、法国、德国、日本、近代中国、苏联、现代中国。 ②面对危机各国政府应对方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 ③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对比等。
历史问题中,接触到作用或影响,一般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即包括积极的、消极的作用或影 响。 • 地位:是历史事物在社会关系中或历史变化中所处的位置。使用范围与意义相当。
• 三者意思大致差不多,命题中往往没有本质是区别。从使用范围看,意义更大。
• [问答题意义阐发的原则和方法] ①放在历史的长时段中进行考察从时间上有当时的、深远的影响; ②尽可能从大的范围内加以分析:从空间上有本国本地区对其他地区、世界的影响等; ③分清正面与负面的历史作用:从辩证角度有积极的、消极的影响; ④从结局看有主观的、客观的影响; ⑤阐释意义要从历史的实际出发,进行具体的考察,不可超越历史事实。
性质,着重于区别,定性于是什么。 实质,着重于去虚,定位于实际如何。 本质,着重于寻根,着眼于固有。
特征: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通俗地说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其特殊性一般通过和同类事物比较, 鉴别中得出结论 。
[问答题特点归纳的方法] ①把握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 ②分析历史各方面的状况:包括事物形成的因素;历史事物的现象等 ③从识历史事物新有的变化: ④对同类历史事物加以比较 ⑤联系历史事物所起的作用 ⑥一般表述时要用概括性、抽象性的语言。
本(实)质 ①历史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不易改变的阶级性和社会性质。是本身所固有的属性、面貌、
内在联系。 ②本质是隐蔽的,通过现象来表现,相对于现象,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
规律:内在联系 + 必然趋势
• 性质、本质和实质就问题来看,可以互相代替。 • 在本意和范围上略有区别。
谢谢观赏 22
• 经验 • [词语解释]经验是指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或技能,它是指实践范畴中的成功的东西,有推广的价值。 • 教训 • [词语解释]教训是指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认识,属认识范畴。犯了错误,失败了,但仍可以作为一面镜子,
供后人借鉴,使后人少走一些弯路,这就是教训的意义所在。
描述和阐释事物:几种设问答题方法
• [词语解释]是指在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全局并处于支配地位的必然性的原 因。
• 一般应从历史事件的本质的、深层次的因素去分析,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本 性、内因等方面。
• 2.直接原因: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又称为近因。“直接原因” 往往是表面现象的一种。
描述: 历史学科术语对历史事物所有要素进行表述 包括(背景、时、地、人、内容、过程、结果、影响、内部关系等)
阐释 (对历史事物的历史解说、评价)
描述 +特征 + 本质 + 评价
评价类 ①事件的性质、特点、地位、结合背景 ②正面评价 ③负面评价
启示、认识类:得出的启发,明白的道理 ①明确几则材料围绕的主题 ②几则材料之间的联系 ③注意总结经验教训
(一)结果类
• 1.结果 • 结果的指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从词性上看,结果是中性词,在问答题中是常见的求
答词。 • 2.效果 • 效果是指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从词性上看,效果是褒义词。 • 3.成果 • 成果与效果词意相当,成果更明显地肯定其好的面,即所取得的成就、成绩。从词性上看是褒义词。 • 4.后果 • 后果指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从词性上看,是贬义词
只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一)原因类
• [词语解释]“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他事情发生的条件,在哲学上与“结果”相对,组成辩证法的 一对范畴。
• 从现象和本质分,原因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 从矛盾方面分,原因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 从主客观方面分,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1. 根本原因
• 3.主要原因:指在各种原因中最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主要原因是相对于次要原因而言的。 • 4.主观原因: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因素,分析主观原因时,要分辨出与它对应的客观原
因。
• 5.客观原因: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因素。
目的.根本目的.直接目的.主要目的
历史高考常见命题术语
1
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
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
• “背景”是指: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 “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件。 • 可见,“背景”、“原因”、“条件”三者有时可以通用。 • 但严格说来“背景”所包含的内容又比“条件”和“原因”更宽,纵横的范围更广,“原因”和“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