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藏简《孔子诗论》简序重排暨释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博藏簡《孔子詩論》簡序重排暨釋讀
――以編繩位置作為竹簡排序的重要參考
一、竹簡整理首先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1、簡長
2、簡端形狀
3、編繩數目和位置
4、總簡數
5、各簡字數
6、總字數
7、字體
8、內容
9、特別之處
二、《孔子詩論》的實際情況:
1、簡長:55.5CM
2、簡端形狀:上下簡端呈半圓狀
3、編繩數目和位置:三道,編繩位置見下文附錄。

4、總簡數:完、殘簡共29支
5、各簡字數:54-57字
6、總字數:1006字
7、字體:勻稱秀美
8、內容:孔門論《詩》
9、特別之處:(一)兩端留白簡7支。

(二)簡文句式有規律可循。

附錄:確定編繩位置,是竹簡整理和排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也是檢驗竹簡整理排序是否準確、合理的一個重要的方法。

編繩位置:
1、竹簡第一道編繩前,8至10字。

2、竹簡第一道編繩至第二道編繩之間18字至21字不等。

3、竹簡第二道編繩至第三道編繩之間18字至21字不等。

4、竹簡第三道編繩後,或8字,或9字。

5、以此推理,一般情況一支簡在52字至61字之間(如遇合文或重文情
況,釋讀時會多出字數)。

就平均數而言,一支簡平均56字。

6、殘簡如有編繩痕記,並可判斷其屬於第幾道編繩,可據此推斷該簡前
後殘缺字數。

上博藏簡《孔子詩論》簡序重排暨釋讀
【說明】
一、《孔子詩論》共有完、殘簡二十九支,簡號按照整理本稱之。

其中第二至第七號簡為留白簡;第一號簡上下端殘,根據上下文關係,也以留白簡視之。

二、以筆者所解釋,留白簡的意含是此竹書在抄寫時,所據底本之篇首篇末有殘簡。

根據此簡本書寫情況分析,其底本篇首至少有三支簡、篇末至少有四支簡於兩頭編繩處斷折,只剩中間一段。

此竹書當照原樣抄寫,原底本殘缺處,抄寫時作留白處理。

三、筆者以編繩位置為主要參照,判定殘簡前後可能缺字字數。

留白簡缺字為原缺字,
以「□」表示之,竹書下葬後殘損之缺字,以「□」表示之。

四、缺字處,若能據前後文之義補出者,輒試補之。

1、□□□□□□【孔子】曰:詩,其猶平門歟?賤民而〖〗(冤)之,其用
心也將何如?曰:《邦風》是也。

民之有戚患也,上下之不和者,其用心也將何如?【曰:《小夏(雅)》是也。

】□□□(四)
【姜按】本文以四號簡為首簡,立論由比喻起句,符合《詩》以賦、比、興起句的特點。

四號簡現有42字,其中「上下」為合文字,釋讀多出一字,為43字。

以簡前後端各缺8字計,總約59字。

此簡前端原缺約8字,李學勤先生補2字。

所補甚是。

簡末端原缺約8字,周鳳五教授
據文義補5字。

所補甚是。

「平門」,學者或釋讀為「旁門」,謂「四通之門」,或釋讀為「坊門」,取防害之意。

愚謂:門之設置,其義有二:一為通道,二為防害。

東漢李尤《門銘》曰:「門之設張,
為宅表會,納善閉邪,擊柝防害。

」(《藝文類聚》卷六十三)周代建立采詩觀俗及以詩立教的制度,亦有「納善閉邪,擊柝防害」的政治用意。

〖〗字,右「兔」為「冤」省,左旁為沿省,二者為疊加聲符,當讀為「冤」。

又,筆者請教鄭張尚芳先生,先生以為,「〖〗」《說文》:山間陷泥地,兔入其中,不得走,與從「冖」同,亦可視為會意字。

《一切經音義》引《廣雅》:「冤,抑也。

」《廣雅·釋詁》:「冤,曲也,四詘也。


2、□□□【何如?曰:《大夏(雅)》】是也。

有成功者何如?曰:《頌》
是也。

▋《清廟》,王德也,至矣!敬宗廟之禮,以為其本;「秉文之德」,以為其業;「肅雍【顯相,濟濟多士」,以為其】(五)
【姜按】五號簡現有38字,此殘簡前後各缺約8字。

總約54字(後補出字中有重文,實為55字)。

周鳳五教授于此簡前端據文義補3字。

筆者補至5字。

筆者據文義于此簡後端試補9字,其中「濟濟」二字在簡文中為重文。

五號簡借《清廟》一詩提出「王德」的觀念,進一步討論詩有統一信仰(「敬宗廟之禮,以為其本」)的宗教性功能,以及倡導王道(「秉文之德,以為其業」)的政治性功能,下文應該是「肅雍顯相,濟濟多士,以為其〖〗」一類的話,「肅雍顯相」之意為「敬和明助」,是講邦族之人助祭的,意謂詩亦有團結邦族的功能,等等,而這些都是「王德」的要目。

3、【〖〗】;□□□□□□,【以為其〖〗】。

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孔子曰: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言。

□□□□□□□□□□□□□□□□□□□□□□□(一)
【姜按】一號簡現有22字,從此簡中間編繩位置看,簡前端約缺11字,簡後端約缺23字,全簡約56字。

一號簡中的「行此者,其有不王乎?」一句,正是踐行五號簡所講諸王德要目的結語。

由此看來,一號簡正是應當編連於此的篇中之簡。

整理者將「行此者,其有不王乎」一句看作《子羔篇》末句或看作他篇內容,並將此簡作為此篇的首簡,是個很大的誤解。

一號簡接下去又提出「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言」的論點,其中〖〗字,竹書整理者依文義釋讀為「離」,李學勤、裘錫圭、周鳳五等先生將其釋讀為「隱」。

4、《關雎》之改,《求(樛)木》之時(持),《漢廣》之知,《鵲巢》之歸,《甘棠》之保,《綠衣》之思,《燕燕》之情,曷?曰:動而皆賢于其初者也。

《關雎》以色俞(喻)於禮,□□□□□【其三章猶】(十)
【姜按】十號簡現有45字,「燕燕」二字為重文,釋讀多一字。

簡後約缺9字,全簡約55字。

據李零先生測量估算,此簡後殘缺約9字。

筆者據文義試補4字,接第十四號簡「兩矣」。

《孔子詩論》中論《關雎》等七首詩,見於第十、十四、十二、十三、十五、十一號簡中,為準確釋讀和理解其中的文義,須聯繫具體《詩》篇論述之。

《孔子詩論》作者于《邦風》的《周南》、《召南》和《邶風》中選出七首詩,每首詩以一字概括其意含,又以「動而皆賢于其初」一語概括七首詩的共性。

所謂「動」,概指人生行為,而「賢」為「崇重」之義,《禮記·禮運篇》「以賢勇知」疏:「賢,猶崇重也。

」而「初」為「根本」之義,此語的意思是人生的行為應崇重其根本,這個根本就是「德」和「禮」。

春秋時代,士大夫以《詩》為「義之府」,對《詩》的理解與對《周易》的理解有某種相通之處。

《周易》的某一卦象徵某一類事象,闡明某一道理。

《詩》也是這樣,《詩》中的某一篇也象徵某一類事象,闡明某一道理,如《關雎》即以象徵的手法討論妃匹之事理,《樛木》即以象徵的手法討論持祿之事理,《漢廣》即以象徵手法討論知常之事理,《鵲巢》即以象徵手法討論女德之事理,《甘棠》即以象徵的手法討論「保民」之事理,《綠衣》即以象徵手法討論處亂之事理,《燕燕》即以象徵手法討論處變之事理,如此等等。

5、兩矣,其四章則俞矣,以琴瑟之悅,擬好色之願,以鐘鼓之樂,(十四)【成兩姓之】好,反內(入)於禮,不亦能改乎?《求(樛)木》福斯在君子,不【亦能持乎?《漢廣》不求】(十二)
【姜按】十四號簡現有23字,下距中間編繩處疑缺4字。

十二號簡現有17字,最下字只有半個字,據文義及字形,當為「不」字。

又「君子」二字為合文,釋讀多出一字,故為18字。

下缺約8字。

全簡約53字。

李學勤先生《分章釋文》於十二號簡前缺4字,今筆者據文義補4字;十二簡後端約殘缺8字。

筆者據文義試補8字。

「兩」,兩分也,未諧為「兩」。

已諧為「俞」。

《關雎》篇名取於其詩首句「關關雎鳩」,「雎鳩」是一種水禽,生有定偶而不相亂,偶常並遊而不相狎。

「關關」言雎鳩雌雄相應之和聲,喻人類「妃匹」當合禮儀之正。

《漢書》卷八十一《匡衡傳》載匡衡曰:「臣聞之師曰:『妃匹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源。

』」《樛木》描寫貴族家庭的康樂生活,詩中類似「樂只君子,福履將之」之語重復出現,君子的康樂生活來自祿位,祿位是人給的,人也能將它收回。

《論語》有「四海困窮,天祿永終」的話,《孟子》也有天爵、人爵的區分。

此詩在先秦常被引用,並常引伸出以德持祿的思想,認為「德」是保持祿位的根本。

因此「《樛木》之時」,「時」當為「持」。

《漢廣》,江漢之俗,其女好遊。

詩中描寫一男子在漢水之畔追求一名女子,而此女根本無意於他,此男子於是便放棄了追求她的念頭。

《孔子詩論》作者稱讚他有自知之明,並引伸其義,認為人生不當有非分之想,不應攻取不可能之事,這是人生的基本道理。

「不亦知恒乎?」「恒」通「常」,「知恒」就是「知常」或「常識」。

6、【不】可得,不攻不可能,不亦知恒乎?《鵲巢》出以百兩,不亦有禦乎?《甘【棠》思】(十三)及其人,敬()其樹,其保厚矣。

甘棠之愛,以邵公。

□□□□□□□□□□(十五)
【姜按】十三號簡現有24字,上缺1字,下距中間編繩處疑缺2字。

十五號簡現有18字,下缺約10字。

全簡約55字。

李學勤先生將十三號簡與十五號簡拼合为一简。

筆者據文義于簡端補1字。

李學勤先生依文義於十三號簡末補一「棠」字。

筆者參照《孔子家語》,加補一「思」字。

《鵲巢》一詩描寫諸侯之女嫁于諸侯的盛大禮儀。

《鵲巢》詩中有「之子於歸,百兩御之」語,《孔子詩論》中有「《鵲巢》出以百兩,不亦有御乎?」元代朱公遷《詩經疏義》說「兩,一車也。

一車兩輪,故謂之為『兩』。

『御』,迎也。

諸侯之子嫁于諸侯,送、御皆百兩也。

」「出以百兩,不亦有御乎?」意謂「出(送)以百兩」「御(迎)者」亦當「百兩」。

下文「《鵲巢》之歸,則御者……」復原其句當為「《鵲巢》之歸,則御者百兩矣。

」正是對「不亦有御乎?」的正面回答。

《鵲巢》一詩贊夫人有德,儀型家邦,宜受諸侯盛禮,而得其所宜得。

其教化意義在於以德修身為齊家之始。

《甘棠》一詩是歌頌召(音、義同邵)公的,召公是文王的兒子,與周公共同輔佐武王。

周公主陝以東,召公以太保主陝以西。

召公述職,當桑蠶之時,為防擾民,故不入邑中,舍于甘棠樹下,而斷訴訟。

後世思其人而敬其樹,因而作《甘棠》之詩。

「《甘棠》之保」,「保」當讀本字,意謂「保民」。

《禮記·文王世子》:「保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

」《尚書·康誥》「若保赤子」、《孟子》「保民而王」皆言此義。

人們愛召公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因為「其保厚矣」。

此詩教化意義在於以明德為治國之本。

7、□□□□□□□□□□□□□□□□□□情愛也。

《關雎》之改,則其思溢矣。

《求(樛)木》之持,則以其祿也。

《漢廣》之知,則知不可得也。

《鵲巢》之歸,則御者(十一)
【姜按】十一號簡現有38字,上缺約18字。

全簡約56字。

8、【百兩矣。

《甘棠》之保,美】邵公也。

《綠衣》之憂,思古人也。

《燕燕》之情,以其蜀(獨)也。

孔子曰:吾以《葛覃》得氏(祗)初之詩,民性固然,見其美,必欲反其本。

夫葛之見歌也,則(十六)
【姜按】十六號簡現有47字,其中「孔子」二字為合文字,故釋讀多一字。

上缺約8字。

全簡約56字。

李零先生據文義補7字,筆者局部改補至8字。

「氏」,陳劍釋讀為「衹」,意謂「敬」。

今從之。

《綠衣》一詩以「綠衣黃裳」為喻,綠為間色,黃為正色,間色為衣而在上,正色為裳而處下,比喻事勢顛倒。

詩中有「我思古人,實獲我心」之句,言己惟思古人以修身為本,察時運盛衰之道而安於義命。

《燕燕》詩中描寫一位女性遭人生大變故,而初心不改,詩中有「終溫且惠,淑慎其身」之句,為儒家學者所推重。

作者通過七首詩表達這樣一種理念,即道德和禮義在人生命中的根本地位。

《詩》教是儒家思想教化的重要方面之一,由《詩》義轉出社會、政治、人生的根本意義。

《葛覃》為《詩經》之篇名:葛,草名,蔓生,可為絺(細葛布)綌(粗葛布)者。

所謂「冬裘夏葛」。

覃,延。

此篇首句「葛之覃兮,施于中谷」,言此葛之蔓移于谷中。

此篇即以「葛覃」為名。

9 、以〖絺綌〗之故也,後稷之見貴也,則以文、武之德也。

吾以《甘棠》得宗廟之敬,民性固然,甚貴其人,必敬其位,悅其人,必好其所為,惡其人者亦然。

【吾以】(二十四)
【姜按】二十四號簡現有54字,下缺2字,全簡約56字。

前二字模糊不清,陳劍釋讀為「絺綌」。

甚是。

李學勤先生于此簡末補2字。

甚是。

10、【《木瓜》】【得】幣帛之不可去也,民性固然,其〖隱〗志必有以俞(揄)也。

其言有所載而後內(入),或前之而後,交人不可干也。

吾以《杕杜》得雀(爵)【服之不可輕也,民性固】(二十)
【姜按】二十號簡現有44字,上缺3字,下缺約9字,全簡約56字。

李學勤先生補一「得」字。

筆者依此簡文義又於前加補「木瓜」二字。

李學勤先生根據二十號簡末殘存半字補一「服」字,筆者據文義試加補8字。

《禮記·緇衣》有「故上不可以褻刑而輕爵」之語。

「俞」,依鄭張尚芳先生意見,當讀為「揄」。

《淮南子·主術訓》:「揄策」高誘注:「揄,出」,義與「抒」同。

「干」,《春秋谷梁傳·定公四年》「挾弓持矢而干闔閭」注:「見不以禮曰干。


《木瓜》:「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講禮尚往來,知恩圖報。

毛萇曰:孔子曰「吾於《木瓜》見苞苴之禮行。


《詩經·唐風·有杕之杜》:「有杕之杜,生於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適我?
有杕之杜,生於道周,彼君子兮,噬肯來遊?中心好之,曷飲食之?」
晉武公之寡特而無輔也,賢者隠伏山林,武公不能招徠之。

國人於是自致其愛慕之意,曰:彼賢者其肯暫過我乎?若肯過我,我中心愛之,將何以飲食之乎?……國人自欲飲食之,見君不能養賢矣。

11、【然】,□□□如此可,斯雀(爵)之矣,御其所愛,必曰:吾悉舍之,賓贈是也。

孔子曰:《蟋蟀》知難。

《中氏》君子。

《北風》不絕人之怨。

《子立(衿)》不□□□□□□□□□(二十七)
【姜按】二十七號簡現有42字,其中「孔子」二字為合文字,故釋讀多一字。

上缺4字,下缺約9字,全簡約56字。

筆者接上簡補1字。

馮勝君、劉信芳二先生皆認為,「立」與「衿」古音相近可通;鄭張尚芳先生亦有此說。

今從之。

《蟋蟀》:晉為唐堯舊地,其俗憂深思逺,儉而用禮,乃有堯之遺風。

《燕燕》其四章:「仲氏任只,其心塞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


《北風》:「北風其涼,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攜手同行。


寒涼之風,雨雪雱盛,比喻國家危亂將至,而氣象愁慘也。

故欲與其相好之人去而避之。

12、□□□□□□□□□□□□□□□□□□□□□□□□□□□□《鹿鳴》以樂始而會,以道交,見善而效,終乎不厭人。

《兔罝》其用人,則吾取。

(二十三)
【姜按】二十三號簡現有27字,前缺約28字,全簡約55字。

《鹿鳴》言諸侯宴享群臣,與其同樂,既飲食之,又奏以笙簧。

其二章雲:「徳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傚。

」酬酌之際,語先王道德,君子亦是法則倣傚之。

《兔罝》:「肅肅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此赳赳之夫,可為公侯之腹心,謂機宻之事,可與之謀慮,言勇而智也。

13、□□□□□□□〖〗志,既曰天也,猶有怨言。

《木瓜》有藏願而未得達也,(十九)因木瓜之報,以俞(揄)其願者也。

《杕杜》則情,喜其至也。

(十八)▋□□□□□□□□
【姜按】李學勤先生將十九號簡與十八號簡拼合為一簡,共有39字,前一字不清。

其前尚缺7字。

其後缺8字,全簡約54字。

《詩經·小雅·杕杜》四章,章七句。

言婦人思望征夫,歸期已過而猶不至,憂心忡忡,會卜筮之言皆言近矣,則征夫其亦邇而將至矣。

14、《東方未明》有利詞。

《將仲》之言,不可不韋(畏)也。

《揚之水》其愛婦烈。

《采葛》之愛婦〖〗。

【《君子】(十七)陽陽》小人。

《有兔》不逢時。

《大田》之卒章,知言而有禮。

《小明》不□□□□(二十五)
【姜按】李學勤先生將十七號簡與二十五號簡試拼合為一簡。

十七號簡現有28字,下距中間編繩處疑缺3字。

二十五號簡現有21字。

後缺約4字,全簡約56字。

李學勤先生補于十七號簡末補2字。

所補甚是。

15、□□□□□忠。

《邶·柏舟》悶。

《穀風》悲。

《蓼莪》有孝志。

《隰有萇楚》得而悔之也。

(二十六)□□惡而不憫。

《牆有茨》慎密而不知言。

《青蠅》知,□□□□□□□□(二十八)
【姜按】二十六號簡現有22字,前約缺5字。

二十八號簡現有16字,前約缺2字,後約缺8字。

兩簡試拼合,全簡約53字。

16、……《卷耳》不知人。

《涉溱》其絕。

《著(?)而》士。

《角枕》婦。

《河水》知……(二十九)
【姜按】二十九號簡現有18字。

17、《十月》善〖〗(譬)言。

《雨無正》、《節南山》皆言上之衰也,王公恥之。

《小文》多疑矣,言不中志者也。

《小〖〗(宛)》其言不惡,少有悸焉。

《小弁》、《巧言》則言讒人之害也,伐木【掎矣】,(八)
【姜按】八號簡現有54字,其中「疑矣」二字為合文,故釋讀多1字。

下缺2字,全簡約57字。

筆者據文義于簡末試補2字。

簡末「伐木」二字並非作為篇名,而是引《小弁》一詩中的話。

今從《小弁》一詩中摘出兩字補其殘缺:「伐木【掎矣】,實咎於己也。

」意思是別人偷伐樹,他用繩子拉住樹不讓它倒,結果偷伐樹的罪名落到他的頭上。

朱淵清先生認為,從心從禾人之字當讀為“悸”字,並舉若干從「人」之字說明,「人」可換為「子」。

《小雅·小宛》中有「溫溫恭人,如集於木,惴惴小心,如臨于谷。

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之句,因此,將此字釋讀為「悸」是比較合乎《小宛》詩義的。

18、實咎於己也。

《天保》得其祿蔑疆矣,巽(遜)寡德故也。

《祈父》之責亦有以也。

《黃鳥》則困而欲反(返)其故也,多恥者其病之乎?《菁菁者莪》則以人益也。

《裳裳者華》則【以人】(九)
【姜按】九號簡現有55字,其中「菁菁」、「裳裳」為兩個重文字,故釋讀多2字。

下缺2字,全簡約59字。

筆者據文義于簡末補2字。

《祈父》:「祈」,《尚書》作「圻」。

《尚書·酒誥》曰:“若疇圻父,薄違農父,若保宏父,定辟。

”王安石始讀為“圻父薄違,農父若保,宏父定辟”,朱子以為夐出諸儒之表。

周代三卿:祈父為司馬,農父為司徒,宏父為司空。

“父”為尊稱。

古者祈、圻、畿同字,得通用。

“祈父”即“畿父”,職掌封畿內之兵甲,相當現代意義的國防部長。

此詩葢言六軍之士深怨宣王之時司馬不得其人,以至於敗。

故責司馬曰:「祈父亶不聦」,言祈父誠不聦慧矣,使我轉於憂恤之地,不得以歸養父母。

《詩經》有兩篇《黃鳥》,其一為《小雅·黃鳥》,三章,章七句。

「黃鳥,黃鳥,無集於穀,無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穀,言旋言歸,復我邦族。

」集木而啄粟者,鳥之性也;士之願仕於朝而食於祿亦猶是矣。

今而卻之彼,亦有去而已矣。

夫去非士之患也,使天下之士從此而逝,則人主之患也。

其二為《秦風·黃鳥》,三章,章十二句。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穆公以子車氏之三子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賦此詩,言臣之託君,猶黃鳥之止於木。

今三子獨不得其死,曾鳥之不若也。

人百其身者,欲以百人贖其一身也,然三良之死,穆公之命也
《孔子詩論》:「《黃鳥》則困而欲反(返)其故也,多恥者其病之乎?」所言詩人身處困境云云,當指《小雅·黃鳥》。

19、貴也。

《將大車》之囂也,則以為不可如何也。

《湛露》之益也,其猶酡歟?孔子曰:《宛丘》吾善之,《猗嗟》吾喜之,《鳲鳩》吾信之,《文王》吾美之,《清【廟》吾敬之,《烈文》吾悅】(二十一)
【姜按】二十一號簡現有48字,其中「孔子」二字為合文字,故釋讀多1字。

下缺8字,全簡約57字。

李學勤先生于第二十一號簡末段殘斷處補9字,今移所補末字至下簡。

《無將大車》:「無將大車,祇自塵兮。

」將,扶也;大車,牛車。

王氏曰:車,君子之所乗,而非君子之所將,將之則祇自塵而已。

小人者,君子乗而節之,使退聽而已,斯可也。

乃下而將之,則是「將大車」之類也。

《無將大車》,大夫悔將小人也。

鄭氏曰:幽王之時,小人衆多,賢者與之從事,自悔與小人並。

囂:謂塵囂、塵累也。

《湛露》:王親諸侯,同姓、異姓皆欲夜飲至醉。

上盡其觀,下肅其儀。

既侍其宗,與族人飲,飲而不醉,是不親;醉而不出,是不敬。

酡:謂微醺也,此乃飲酒最佳之度。

20、【之,《昊天有成命》吾〖〗】之。

《宛丘》曰:「洵有情」,「而亡望」,吾善之。

《猗嗟》曰:「四矢反」,「以禦亂」,吾喜之。

《鳲鳩》曰:「其儀一兮,心如結」也,吾信之。

《文王》【曰:「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吾美之。

(二十二)
【姜按】二十二號簡現有51字,前缺8字,中疑缺2字,全簡約61字。

李學勤先生于第二十二號簡前端殘斷處補6字,前簡末補字移于此簡前。

中疑缺二字,上博藏簡整理者補2字。

21、【《清廟》曰:「肅雍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吾敬之。

《烈文》曰:「乍(亡)競敬唯人」,「丕顯唯德」,「於乎前王不忘」,吾悅之。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貴且顯矣,《頌》(六)□□□□□□□□(52字)
【姜按】六號簡現有42字,簡前後端空白各約缺8字,全簡約58字(實際補字中有以重文字,故释读多一字為59字)。

李學勤先生于第六號簡前段留白處補9字(其中「濟濟」二字在簡文中為重文)。

所補甚是。

以上三簡評述了七首詩,即:一、《宛丘》;二、《猗嗟》;三、《鳲鳩》;四、《文王》;
五、《清廟》;六、《烈文》;七、《昊天有成命》。

孔子為什麼於《詩》三百零五篇中選出這幾首詩,用富有感染力的「善」、「喜」、「信」、「美」、「敬」、「悅」等主觀感受的語辭來褒揚它們呢?要瞭解其中底蘊,則須知這幾首詩究竟表達什麼意思。

《宛丘》一詩,漢以後的經學家多認為是諷刺陳國巫風盛行的。

而孔子卻說「吾善之」,他是在什麼意義上說的呢?孔子說:「《宛丘》曰:『洵有情』,『而亡望』,吾善之。

」這裏我們要弄清「宛丘」、「望」、「洵」幾個字的含義是什麼,「宛丘」,特指四方高中央低的高臺,是巫舞雩事神的場所,《周禮·春官·司巫》:「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

」又說:「男巫掌望祀、望衍。

」鄭玄注:「望祀,謂有牲粢盛者」;「衍,讀為延,……延,進也,謂但用幣致其神。

」而「洵」之義是「真」。

孔子的意思是說,若能以真情感動天地,即使「望祀」、「望衍」之禮不備也沒關係。

孔子曾說:「禮,與其奢也,寧儉。

」(《論語·八佾》)。

「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論語·陽貨》)「禮之用,和為貴。

」(《論語·學而》)《宛丘》詩中的這句話與孔子的禮學精神是一致的,所以孔子說:「吾善之。


《猗嗟》詩中有「射則貫兮,四矢反兮,以禦亂兮」之句。

按照射禮規則,每人射四支箭,射中靶子的箭要返回原處。

此詩句的含義是:射出的四支箭都返回來,可見射箭人射藝之精,這種精湛的射藝,可以防禦寇亂。

「射」是孔子所倡導的「六藝」之一,孔子說:「吾喜之。

」表示他喜歡這種文明競技精神。

《鳲鳩》一詩中說「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這是描寫君子注重容儀,其中講這樣一個道理:君子注重容儀,不能謹於此,而不謹於彼,而是平均如一的,所以如此,是因為他的心是專一的。

威儀一於外,而心如結於內,引伸出來的意義就是君子應該表裏如一。

孔子說:「《鳲鳩》曰:『其儀一兮』,『心如結也』,吾信之。

」意思是說,《鳲鳩》詩中所說的那種表裏如一的君子,我信任他。

《文王》一詩的首句說:「文王在上,於昭於天。

」其中的「於」,音烏,是個感歎詞,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文王既沒,而其神在上,昭明於天。

周人代商,始于武王,亦由文王之德所致。

孔子讚美文王之德,認為其精神充塞宇宙,貫徹古今,因此孔子說:「吾美之。

」儒家推崇文王,《詩經·大雅·文王篇》的這句話,可以說表達了孔子的心聲。

《清廟》一詩是描寫西周王族祭祀活動的詩,詩中有「肅雍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的話,「肅雍顯相」其意是敬和明助,是指助祭的公卿諸侯,「濟濟多士」是指祭祀執事之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助祭之公卿諸侯及與祭執事之人皆能秉持文王之德。

孔子說;「吾敬之。

」對能秉持文王之德的人,表示敬意。

《烈文》一詩中說:「無競唯人,四方其訓之,丕顯唯德,百辟其刑之,於乎前王不忘。

」前王,是指文王和武王,這首詩的意思是說,文王、武王德業垂于後世,後人仰其德業,思其恩澤,愈久不忘。

孔子說:「吾悅之。

」為文王、武王事業的後繼者不忘其本的精神所高興。

概言之,孔子通過《詩》教,倡導一種人文精神,所謂「《宛丘》吾善之」,是「善」其情真;「《猗嗟》吾喜之」,是「喜」其藝精;「《鳲鳩》吾信之」,是「信」其意誠;《文王》吾美之,是「美」其德高;「《清廟》吾敬之」,是敬其有典型;「《烈文》吾悅之」是「悅」其不忘本。

22、□□□□□□【「帝謂文王,予】懷爾明德」,曷?誠謂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誠命之也。

信矣。

孔子曰:此命也夫!文王雖欲已,得乎?此命也。

□□□□□□□□(七)
【姜按】七號簡現有39字,其中「孔子」二字為合文字,故釋讀多1字。

簡前端約缺11字,簡後端空白約缺8字,全簡約59字。

李學勤先生于此簡前端試補出5字。

「已」字,從劉樂賢釋讀。

23、□□□□□□□□寺(時)也,文王受命矣。

《頌》,平德也,多言後,其樂安而遲,其歌紳而〖〗(藐),其思深而遠,至矣!《大夏(雅)》,盛德也,多言□□□□□□□□(二)
【姜按】二號簡現有38字,以簡前後空白各缺8字計,全簡約54字。

公曰:“君奭,天壽平格,保乂有殷。

”持心如衡,是謂“平德”。

平者天道,故至平通格于天。

「其歌紳而豸」,應讀為「其歌紳而藐」。

「紳」本義為大帶,是貴族標誌性的裝飾,先秦之「縉紳先生」、後世的「紳士」皆從此義轉來。

這裏取義為「高貴」或「華貴」,第八章中有「貴且顯矣,頌」字樣,即是其意。

「豸」為「藐」的省文。

「藐」從艸,貌聲。

《說文通訓定聲》:「貌:豹省聲。

」,正因為如此,「貌」可以省去「兒」而以「豸」為聲符,因而「豸」可以視為「藐」的省文。

古音「藐」明母藥部,「貌」明母宵部,「豹」幫母藥部,三者音近可以通轉。

再來看「藐」的字義,《詩·大雅·瞻卯》「藐藐昊天」鄭玄箋:「藐藐,美也。

」《楚辭·九章·悲回風》「藐漫漫之不可量兮」、張衡《思玄賦》「藐以迭蕩」中的「藐」皆訓為「遠」。

「藐」亦變為「邈」,《廣雅·釋詁》:「邈,遠也。

」因此「其歌紳而藐」一句,可以理解為「其歌華貴而悠遠」,這正是《頌》的音聲特點,所以古《詩序》讚歎「至矣」! 24、□□,【〖〗矣!《小夏(雅)》,〖〗德】也,多言難而怨懟者也,衰矣!小矣!《邦風》,其內(入)物也博,觀人俗焉,大僉(驗)材(在)焉。

其言文,其聲善。

孔子曰:惟能夫□□□□□□□□(三)……
【姜按】三號簡現有39字,其中「孔子」二字為合文字,故釋讀多1字。

簡前後端各約缺8字,全簡約56字。

周鳳五教授據文義于簡前端補4字,甚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