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29课时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教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课时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原创题)右图《一团和气图》乍一看好似一位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而细观之弥勒佛左耳处有一道冠老者,右耳处有一方巾儒士,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
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
B.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C.“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
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解析图片体现的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趋势,在宋代发展为理学,理学在宋元时期成为官方哲学,故选B项。
三教并立出现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排除A项;图片中所示“佛、道、儒三教的人物于一图之中”并不能反映出“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排除C项;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在西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但当时儒家是融合了法家、道家及阴阳家的思想,排除D项。
答案 B
2.(2013·潍坊模拟)宋之前,儒家重“人道”,而道教则主张“人道”应向“天道”学习,认为“道是世间万物之原”。
基于此挑战,宋代儒学()。
A.提出“天人感应”学说B.首倡“格物致知”
C.提出“理”为万物本原D.充实了伦理纲常
解析关键信息是:“道是世间万物之原”,而理学家提出“理”是万物的本原,故选C 项。
答案 C
3.(2013·日照检测)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规格不断提高。
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
这一现象表明()。
A.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
B.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
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
D.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
解析历代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的提高,目的是宣扬儒家思想的正统观念,为维护专制集权服务。
帝王这样做的结果是不断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 C
4.(2013·长郡模拟)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学者须先立志”
解析A项“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大意是:大学之道在于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与材料大意一致,是正确选项。
B项“存天理,灭人欲”大意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克制个人欲望。
C项“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是指:自己以君子的言行约束自己,行君子之为,则其他人就没有机会诋毁你。
D项指学者必须先立志。
答案 A
5.(原创题)朱熹曰:“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
”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
”这可以认证二人都主张()。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学与心学的知识,A项和C项只是王阳明的观点,D项只是朱熹的观点。
B项表述符合两者共同观点,故选B项。
答案 B
6.(2013·滨州模拟)雍正所作朱批上谕,责备臣下,并不用法律上的话说,总说“你的天良何在?你自己问心可以无愧的么?”这说明雍正帝要求臣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A.“存天理,灭人欲”B.“知行合一”
C.“格物致知”D.“致良知”
解析从材料中“天良”“良心”可知雍正帝用良知作为衡量臣下的重要标准。
故选D项。
答案 D
7.(2013·日照检测)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奠基人陈东原指出:“宋代实在是妇女生活的转变时代”,“宋代尤其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
影响女性地位的关键原因是()。
A.频繁的民族战争提高了男子的地位
B.商品经济的发展转变了人们的观念
C.主流思想发展演变影响了社会生活
D.租佃关系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力需求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的内容,宋明理学倡导纲常观念,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题中的信息“急转直下”表明女性地位变化的剧烈,“转变的时代”也表明影响的长远。
答案 C
8.(2013·咸阳模拟)明朝思想家王艮(1483-1514)曾提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的观点,从儒家世俗化的角度看,与之传承关系最密切的思想家是()。
A.程颢和程颐B.朱熹和陆九渊
C.王守仁和李贽D.黄宗羲和王夫之
解析王艮的观点即是百姓之事即为圣人之事,王守仁的“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李贽的“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观点是相似的,选择C项。
答案 C
9.(2013·日照检测)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
对其“离经叛道”理解准确的是()。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B.倡导君民共主思想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D.挑战宋明理学权威
解析李贽的异端主要是与宋明理学的“异”。
他倡导个人自由与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反对重男轻女,对宋明理学的三纲五常等产生挑战。
答案 D
10.(2013·蚌埠模拟)顾炎武决心做到:“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由此可见他()。
A.强调实地调查B.反对君主专制
C.维护儒家正统D.主张经世致用
解析从材料看,顾炎武认为,凡是文章都要关涉到六经的宗旨,当世的事务,否则宁可不
写。
可见,顾炎武主张文章应关注当世事务,即他主张经世致用。
答案 D
11.(2013·淮北模拟)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
这反映出明代出现()。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解析明代时期,使人们“天收”“地管”“不自由”“不自在”的是封建伦理纲常,而不是君主专制思想。
孙悟空追求的是个性解放,而不是追求民主平等。
孙悟空的思想与“自我节制”相对立,也看不出注重气节和奋发立志,与拜金主义也没有联系。
因此,本题该选A 项。
答案 A
12.(2013·烟台模拟)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从材料看,儒学一直是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2013·南通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18
材料四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
(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
(4分)
(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6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4分)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
(4分)
解析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
第(1)问,从材料主旨也可得出结论。
第(2)问,从材料的“五常”、“天人感应”思想以及“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即可判断其出发点,根本目的则从其阶级立场出发。
第(3)问,把握朱熹理学基本思想即可,历史影响从正反两面解答即可。
第(4)问,考查王阳明的心学,根据材料中的“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结合儒家修身、齐家等思想解答。
第(5)问,开放性题目,从思想理论与政治、经济的联系以及思想的传承性方面解答即可。
答案(1)仁;克己复礼。
(2)出发点: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
历史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内涵: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
方法: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本性。
(5)传统伦理道德存在为政治服务的一面;传统伦理道德不断传承发展;要善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剔除糟粕。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4.(2013·大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依据所学知识,晚周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6分)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8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
(6分)
解析第(1)问,关键是晚周时期和儒家学者即孔子、孟子、荀子。
第(2)问,主要结合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可。
第(3)问,主要考查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内容及时代背景。
答案(1)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用。
(2)胜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改造: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3)时代信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