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之“四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之“四要”
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指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高效课堂要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性而言的,语文教师只有投身创建高效课堂的活动,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成学生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教学质量永远是学校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打造高效课堂。
那么,如何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我认为应从以下“四要”入手。
1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学习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在实践应用中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教科书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编选的经典语文之作,我们自然要引导学生学习、品味、使其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运用的规律,决定了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让学生带着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和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学习方法,到生活中去应用,在应用中自觉地学习语文,在实践学习中提高、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我们的学生在上初二时掀起过观看《三国演义》的热潮,通过电视屏幕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历史人物的精彩的命运,继而又转向阅读原著,从此一发不可收收拾,学生们在这种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中提升了语文素养、培养了实践能力。
很多学生还以此为题材完成了不少佳作获得了相关老师和校领导的一致好评,这就再一次印证了“大语文”的无穷魅力。
2 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素质教育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起主导作用,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体意识,调动每个学生的自主力量。
笔者在教学中力求注意以下三点:
2.1 凡是学生能自己讨论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越俎代庖。
在课堂上尽量压缩教师的讲授用近乎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提问,提供机会让学生组成小组讨论。
2.2 凡是学生能独立回答出来的问题,教师都及时给予评价,及时表扬鼓励,允许学生大胆地说出不同的看法,有许多问题不要求标准答案,这就要求教师更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钻研教学方法,研究学生。
2.3 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活动,既培养了学生敢于
担当的意识和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表现欲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满足,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3 要组织学生适度讨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于是,合作探究就成了许多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但是笔者认为,高效课堂的讨论要由教师掌握好分寸。
我们现在不难看到,一堂公开课动辄就要合作探究。
究竟有没有这个必要,我看大可不必,我们的教学不能流于形式。
合作探究的目的是引用集体的智慧探索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通过这种活动使那些受到一定思维局限而思考止步、求知受阻的个体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以便打开视线、打通思路,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较为浅显层面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就完全可以独立解决。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大胆地拒绝合作探究。
此外,课上频繁地合作探究容易降低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度,使学生缺失自我思考能力。
很多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乘机放松,或者谈论其他,课堂很热闹,看上去气氛很活跃,但是离“高效”愈行愈远。
4 要引导学生深度挖掘
高效课堂的授课要有一定的深度,教师的讲课内容不应只停留在“是什么”这一简单的层面上,还要关注“为什么”,甚至是“怎么办”。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钻研文本的内涵,引领学生从文本的表面内容向文本的核心及本质迈进,并运用教师储备的知识解决学生的疑惑,使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高效课堂旨在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但是,我们不能只关注课堂的热闹气氛和学生的活跃度,真正的高效在于通过这一节课学生真正学会了什么,如何学会的,今后怎样去运用,如何举一反三。
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然而,一些语文教师将课堂变成了自己讲、说、写、演的舞台。
语文课应让学生在读书中领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教师要把讲解权还给学生,教师的讲解内容、时间都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定,在学生于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才讲解。
教师讲解的真正意义是一种导出,要努力导出方法、规律和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形成学习语文的能力。
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不断提醒我们,好教师不是通过方法来将各方面连接起来的,而是在他们的心理编织各方面的连接。
好的教学不能归结为技巧,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个体和整体性。
高效课堂的打造也没有一种万能的模式供教师参考,我们只有回归自身,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致力于专业素质的提升,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不断研究学生变化的学习情况,才能真正走向“教无定法”,形成富有个性特色和魅力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美国]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魏书生教育文库.沈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