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黑臭河道治理难点与对策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区黑臭河道治理难点与对策探讨
摘要:黑臭河道已经成为环境污染重点问题,已有治理方法消耗成本较高,部分试剂还会造成二次污染,整体治理效果较差。
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生态设计理念在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深入探究黑臭河道的影响因子,明确黑臭河道治理目标,引入生态设计理念,搭建黑臭河道治理框架,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生态治理技术———食藻虫训化技术、“水下森林”营建技术、生态浮岛构建技术与曝气复氧技术,通过上述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即可实现黑臭河道的治理。
为了量化黑臭河道治理效果,构建相应的评价模型,获得黑臭河道治理效果评价数据。
实验数据显示,与对比方法相比较,应用所提出方法治理的河道水体更透明,评价分值及其等级更高,表明所提出方法治理效果更为显著,充分证实生态设计理念具有较好的应用性能。
关键词:黑臭河道;治理;难点;对策
引言
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大量水利工程应时而生。
水利工程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
河道治理是水利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保证河道治理工作效果,才能确保河道的防洪、排涝、净化水质等作用充分发挥。
本文围绕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1城区黑臭河道治理难点
1.1河道规划和开发利用缺少合理性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加剧了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部分城市在进行土地开发工作时,为了满足城市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将河道周围的土地进行了深度开发和利用。
这种行为尽管能够有效地扩展土地资源,但是对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往往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人口和土
地面积增加,河道面积减少,河道的承载能力降低,河道内水质受到污染,同时还会造成河道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导致城市防洪排涝功能减弱,危害河道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有些地方只是对河道进行治理,但是忽视了河道运行期的养护工作,导致河道治理工作完成后无人管理,周边居民为了扩展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选择在河道周边开垦荒地,这样必然会破坏河道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致使河道周边的生态平衡受到损害,并且也会对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
1.2面源污染控制难度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一般地,地表径流污染在非海绵城市建设区极易进入雨水系统;即使将初雨调蓄池增设至雨水系统内,为减少地表径流污染入河采取有效的调蓄措施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因争议而未落实初雨调蓄系统的实例也比较多。
另外,将调蓄措施增设于合流污水系统,也存在后期维护管养、难以解决用地等诸多的问题;目前,用于分析水体受面源污染负荷入河影响程度的水质模型也在不断的探索。
雨水管道因管养不到位、特殊的管养特点等大多存在严重的沉积物污染问题,难以有效控制干湿沉降和落叶污染等。
1.3“重建轻管”,河流生态健康难以持续
水利工程的“重建轻管”属于老生常谈的问题,目前全国开展的“河(湖)长制”以及编制“一河(湖)一策”报告,同时对重点河湖采取了水质断面考核的刚性约束,对河湖治理的可持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中小河流缺乏相应的考核指标和监管体系,治理结束后往往容易重返原貌。
例如,植被维护、垃圾打捞、疏浚清淤、汛后堤防检修、闸坝保养维护、水质监测等往往跟不上,导致河流生态健康难以持续。
2城区黑臭河道治理的对策
2.1及时跟进雨污分流,实施动态管理
黑臭河道治理的前提就是实施截污控源,而截污控源的重点又是雨污分流。
虽然,雨污分流在许多城市中都有实施,但完全彻底的实现分流难度较大。
为最大程度的减少污水入河,在条件允许的地区一定要实施雨污分流,并对措施的有
效性给予重点的关注;在条件不允许的地区,一定要采取河道MBBR强化处理、岸上处理、调蓄等应急或临时措施,并配套有效的技术手段。
针对未考虑北阳台厨房污水、南阳台洗衣废水的已建房屋,通常采取改造原有立管去向、保留现有管道作为污水管接入污水系统的方法,重新设置接纳阳台和屋面雨水的通道,并且保持雨水系统与出口相接;对于难以实施阳台改造的将截流装置安设于立管末端,从而减少旱季和雨季进入雨水系统的污水。
针对新建房屋要贯彻落实有关要求,厨房、阳台必须配套雨、污系统,对雨、污水分别设置专门的通道接入雨、污水系统。
对于需要改造且有污水排放的门面房要贯彻执行污水排放许可制度,即门面房工商登记前必须取得排水许可证,保证污水不直接入河或进入污水系统。
2.2踏勘及收集资料管理
现场踏勘的主要目的包括直观地了解河道要素和现状地形、周边人居环境及当地工程惯例等自然条件,同时更加高效地获取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建议。
设计师需要了解的诉求方分为两类,一类是项目所在地的水务、住建和环保等部门,一类是治理河道附近的受益居民。
设计师往往容易忽略对周边居民的民意调查,实际上让他们也参与到河道规划设计当中,适当合理听取他们的意见,会提高周边居民对河道治理后维护的自发性和积极性。
2.3合理设置生态护岸措施
在正式开始生态护岸工程建设之前,首先需要对河道污染情况进行全面地调查,借助水利工程设计方案完成城市内部河流情况的合理规划,将现有的多样化的河道进行综合管控,提升河流区域的通畅性,增强河道的综合价值。
其次,建设河道护岸以及护底工程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运用渗透性良好的施工材料,推动河道内的物质和能量进行有效转换。
选择河道适当的位置种植专门的植被和树木,提升河岸周边的景观性。
选择利用适合的植被建立人工湿地系统,改善河道区域的水环境,建立水生态平衡系统。
在河道周围种植适合的植物可以将河道内的污染物质进行清理,保证河水的清洁度能够达到规定的要求,起到河道治理的作用。
针对不同地区的河道,需要充分结合水体各方面情况以及各种水生植物的特征来选择适合的方法,尽可能实现净化的目的。
对于那些污染较为严重的河道,可以运用微生物来对其中所存在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
2.4充分考虑河道的生态环保功能
城市和农村河道在设计阶段不仅要考虑其防洪排涝、灌溉农田、提供航道等传统功能,还应考虑河道的生态环保功能,例如,为了避免河道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排入河道,需要设置污水收纳和处理设施,经过处理达标后方可排入河道,同时,还应考虑在河道内种植一些具有吸附污染物、净化水质的植物,有利于净化水体。
在植物搭配方面,要考虑景观效果,为河道周边的居民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的场所。
结语
城市建成区黑臭河道治理尚未形成可以推广复制的经验,这是由于河道污染受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若没有长效管理、效果评估、后期维护、措施纠偏、顶层设计、系统思维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1)解决城市建成区黑臭河道问题的基础性、首要性工作就是截污控源,保持效果长久的关键要素是保证水动力、水系沟通,而居民获得感体现于滨水环境、生态系统方面构建。
全面系统的分析引起污染的原因,对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理对策及其重要。
所以,必须以靠谱的、有针对性的技术为支撑制定有效的措施。
(2)河道治理完成后,受其它因素影响还可能出现反复,所以河道污染是需要长效保持的、永恒的、动态的治理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
陈丽娜,黄志心,白健豪,等.微纳米曝气-微生物活化技术在黑臭水体治理中的应用[J].给水排水,2019,55(12):20-25.
2.
陈馥芳,郑维.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常见问题及对策[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8):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