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敬畏生命的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敬畏生命的调查报告
摘要:该文以“头颈应用解剖学”课程为研究平台,以医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开展“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伦理学教育,在教育前后让研究生填写对待人体标本的“知信行”问卷调查表、让教师填写研究生对待人体标本行为的问卷调查表,力求从学生主观评价和教师客观评价两方面发现教育前后研究生对人体标本“知信行”的不同。
教育后,研究生对人体标本的“知信行”有了较大改善,对头颈解剖学的学习态度也更为积极,课堂表现有所提高。
因此,有必要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生命伦理学教育渗透到研究生教学中,这对于树立研究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医者仁心的道德观、培养其成为高素质医学人才、缓解人体标本稀缺的现状而言极为重要。
随着医学知识和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生命伦理学这个年轻学科随之诞生,生命伦理学在进入我国的30多年里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相对于生命伦理学起步较早的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对当代医学、医疗事业面临的某些伦理学问题仍缺乏深刻认识及系统研究
1 生命伦理学教育是缓解遗体捐献窘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头颈应用解剖学”作为一门形态学学科,知识是通过系统观察和局部解剖人体获得的,因此离不开特殊的实验材料——人体标本。
观察人体标本不仅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头颈部结构形态的好方法,规范的人体标本实验操作还是培养医生的好途径。
而目前横亘在解剖学教学中的最大难题,就是尸源匮乏。
个别医学院校甚至因为尸源稀缺,解剖操作课已无法开展。
当前我国的遗体捐献工作进展缓慢。
2 国内外解剖学开展伦理学教育的现状
既往文献以解剖学教学为平台,重点关注素质教育、生命教育及品德教育等方面,围绕爱惜标本、保护标本的道德范畴展开解剖学课堂思想教育研究。
近年来,由于关注到“人体标本”的特殊属性,国内外学者对解剖学伦理学教育的开展进行了一系列探讨。
国外人体标本资源更加丰富,学者们关注的解剖伦理学问题较多,但关注焦点多为遗体捐献者,尤其是对遗体获取过程或善后过程的伦理学探讨。
如Sanjib 相较于国外,我国解剖伦理学的研究资源稍显单薄,且理论性较强,尚没有对于如何评价伦理学教育干预的有效性以及如何推广解剖学生命伦理学教育的研究。
3 在研究生“头颈应用解剖学”中开展生命伦理学的研究
西南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头颈应用解剖学”课程是面向口腔医学专业、耳鼻喉医学专业、甲乳外科医学专业、眼视光学专业等研究生设置的一门重要课程。
在我校现有尸源支持的条件下,拟从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伦理学视角,对22名各专业研究生首次尝试开展伦理学教育。
在开展教育之前,首先,集结解剖学、预防医学、人文社科各学科教师,制作由学生填写的《生命伦理学干预前研究生对人体标本认知、态度、行为的问卷调查表》和由教师填写的《生命伦理学干预前研究生对人体标本行为的问卷调查表》,让研究生和授课教师分别填写。
这一方面是为了获悉伦理学教育前研究生对待人体标本的“知信行”情况,另一方面是为了从教师角度客观获知学生对待大体老师的行为表现。
其次,在“头颈应用解剖学”教学中开展生命伦理学教育,内容包括观看慈济大学《志在良医》大体老师捐献视频,讲述我校遗体捐献者典
型事迹,观看我校每年祭奠大体老师的活动图片,实验课前行大体老师默哀祭奠仪式,实验课中教师示范对大体老师尊重爱惜、轻拿轻放,最后一次实验课将大体老师尽量复原并再次感恩其对医学的无私奉献等。
最后,在生命伦理学教育结束后,研究生填写《生命伦理学干预后研究生对人体标本认知、态度、行为的问卷调查表》,授课教师填写《生命伦理学干预后研究生对人体标本行为的问卷调查表》。
结果:学生填写的行为问卷调查与教师填写的问卷调查结果一致。
教育前,22名学生都听说或学习过生命伦理学课程,认为“头颈应用解剖学”涉及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伦理学观点。
在人体标本的认知方面,有4名学生不知道人体标本的主要来源是遗体捐献,有3名学生不知道人体标本被尊称为“大体老师”。
在对待人体标本的态度上,有2名学生认为随意切割标本不应被视为不尊重人体标本的行为。
在对待人体标本的行为方面,有3名学生会因好奇对人体标本拍照,有2名学生会因人体标本的异味而退缩,有3名学生会对人体标本产生恐惧感,有3名学生认为操作完后将人体标本还原摆放并非必要,有2名学生认为对人体标本没必要轻拿轻放,这与教师观察到的学生行为表现基本一致。
在进行教育后,教育前对人体标本认知不全面、态度不端正、行为不正确的学生有了明显改善,他们知道了人体标本的主要来源是遗体捐献,懂得尊重、敬畏人体标本,对人体标本轻拿轻放,不乱扔标本残屑,会严谨认真地对待实验操作,不会拿人体标本开玩笑,不会因人体标本异味而退缩,珍惜人体标本操作机会,不会随意切割标本,每次操作完后能够将标本摆放复位。
同时,学生对头颈解剖学实验操作及理论的学习态度也更为积极,课堂表现有所改善,期末考试成
绩较上一届学生有所提高。
4 结语
“头颈应用解剖学”是培养一名德才兼备的高水平医者的桥梁课程。
在教学中,解剖台上躺着的是冰冷的尸体;而在未来,手术台上躺着的却是鲜活的生命。
面对大体老师,学生自然而然会思考:尸体从哪里来?捐献者为何捐献尸体?遗体生前有什么疾病?这为教师开展生命伦理学教育提供了有利契机。
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获得源于逝者的奉献,感悟捐献者的崇高品德,净化心灵,树立生命至上的伦理观。
教师应把生命伦理学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深入各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把大体老师当作患者看待,认真细致地爱护尸体,严谨规范地操作尸体,客观科学地记录尸体,使学生在头颈解剖这样一个特殊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培养手术技能,同时树立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观念。
当前研究生受到各种社会观念的冲击,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观念会导致研究生对某些社会现象存在错误认知。
教师在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将生命伦理学观念输送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生命伦理学教育的熏陶,使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化爱心和责任心,善待大体老师,成长为以博爱尊重之心服务患者、以平等公正之心服务社会的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