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同步练习(2)旧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同步练习(2)
一、选择题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很快发生了重大转折。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3题。
1.下列战场最早发生转折的是()
A.中国战场
B.太平洋战场
C.北非战场
D.苏德战场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比较思维的能力。
在解答本题时,最容易错选D项,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就容易错误地认为它发生转折最早。
实际上,早在1942年6月,美军取得了中途岛海战的胜利时,太平洋战场就已经发生了转折。
答案:B
2.北非战场转折的标志是()
A.西西里岛登陆
B.意大利投降
C.阿拉曼战役
D.诺曼底登陆
答案:C
3.美军在中途岛战役中取得胜利的关键是()
A.日军长途跋涉,美军以逸待劳
B.美军掌握了日军的作战计划
C.美军采取了伏击战术
D.日军指挥失误
答案:B
经过世界人民的共同斗争,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4~5题。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使德军陷入苏军和英美盟军夹击中的军事行动是()
A.西西里岛登陆
B.诺曼底登陆
C.突尼斯歼灭战
D.阿拉曼战役
答案:B
5.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政府首脑更换最频繁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苏联
D.中国
分析:政府首脑更换最频繁国家的是英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政府首脑先是张伯伦,后是丘吉尔,最后是艾德礼。
答案:A
二战后期,盟国召开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6~8题。
6.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的国际会议是()
A.德黑兰会议
B.开罗会议
C.波茨坦会议
D.雅尔塔会议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教材隐性知识的理解能力。
教材在小字部分提到,在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国主要是苏美两国背着中国政府签订秘密协定,同意苏联提出的欧洲战事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
显然,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答案:D
7.“完全毁灭纳粹的一切形式和制度,俾使和平与民主的敌人永难卷土重来。
”这一材料最初出处应为()
A.开罗会议决议
B.德黑兰会议决议
C.雅尔塔会议决议
D.波茨坦会议决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题干中的材料实际上就是指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真正建立战后德国的民主与和平。
对比选项可以看出,它与雅尔塔会议的精神中的“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的思想完全吻合。
答案:C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国召开代号为“公共交通起讫点”的会议,杜鲁门认为它“只是一次炒冷饭,是一次把已有的协定付诸实施的会议”。
杜鲁门指的是()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分析:解答本题时,应抓住题目中的“炒冷饭”“把已有的决议付诸实施”这一会议特征,即可明确杜鲁门所指的会议一定是最后召开的会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方统治者想到1943年法西斯主义可能解体而共产主义将取得胜利时都不免惊惶失措,在这方面丘吉尔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不安。
”
——英国《劳工月刊》
材料二:在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吉尔曾描绘到“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然而在这三者中惟有小毛驴能够认准归途”。
材料三:英国某大臣在1943年3月15日同罗斯福谈话时说:“我们最困难的问题是俄国,英国要单独对付俄国可能力量太弱。
”
材料四:丘吉尔在致战时内阁一项秘密备忘录中曾写道:“我相信,欧洲各国大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在欧洲会议的领导下组成统一阵线。
我主张建立欧洲合众国。
我希望欧洲会议可以有10余名会员,包括从前的各个大国,包括瑞典人、挪威人、丹麦人、荷兰人、比利时人、法兰西人、西班牙人、波兰人、捷克人和土耳其人。
”
请回答:
(1)举例说明“1943年法西斯主义可能解体”。
材料一中“丘吉尔比其他任何人更加不安”,这表明他意识到了什么?
(2)材料二表露了丘吉尔的什么心态?说明他意识到了什么?
(3)结合材料一、二、三,谈谈材料二中“小毛驴能够认准归途”的含意是什么?之所以如此,决定因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丘吉尔对战后世界结构是如何设想的?
分析:本题的材料,主要涉及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内部所存在的民族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问题,涉及到丘吉尔这个历史人物的多重性格,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治家丘吉尔的本质特征。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两种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日益尖锐,以此认识来解决问题的设问,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参考答案:(1)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使德军转入战略防御;北非战事胜利结束;意大利投降,法西斯侵略集团开始瓦解。
苏军愈战愈强,必定要彻底消灭法西斯,随后可能在欧洲和世界各地出现革命运动。
(2)痛苦与激奋。
反法西斯同盟内部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英国的变化,即苏联在决定战后世界命运中的作用加强,美国在同盟国的影响扩大,而英国的影响则下降了。
(3)含意:建立英美同盟。
因素:在20世纪,英美两国有共同的对手:在欧洲有德国,在亚洲有日本,而在全世界范围则是社会主义苏联和各国革命运动。
(4)一方面在欧洲甚至全世界建立联邦国家,另一方面建立英美联盟,以称霸世界。
10.阅读下列材料: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1943年,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折。
1944年,苏军在苏德战场发起一连串进攻战役,收复大片西部国土,向国境线以西挺进,这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但也引起某些西方政治家的担忧。
同年6月,美英最终开辟第二战场。
请回答:
从1943年至第二战场开辟期间,反法西斯战争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哪些重大进展?为什么在这种形势下美英最终开辟了第二战场?
分析:本题选自2003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本题的设问比较新颖,体现了新的高考命题趋势。
在回答“进展”时,要从题目本身提供的材料入手,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争形势的“转折”以及战争的进程。
分析“原因”时,要从“转折”和“担忧”两个角度入手,特别是“担忧”的原因。
因为社会主义苏联的胜利进军,已取得在欧洲的有利地位,美英急于开辟第二战场,原因之一是要阻止苏联力量的向西扩展。
参考答案:进展: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苏德战场出现转折;苏军大举反攻,矛头直指德国本土。
盟军在北非战场取得重大胜利;意大利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规定苏美英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原因:军事力量对比有利于盟国,希望尽早结束战争;力图限制苏联影响,争取在战后欧洲取得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