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主调色彩的审美表现力-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电影主调色彩的审美表现力
※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
践”(项目编号:2013JGB200)。

色彩是电影画面最重要的语言形式之一。

现代电影色彩兼具造型、叙事、抒情与传达抽象思想内涵的多重审美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电影艺术的审美价值,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和表现形式。

色彩使电影艺术克服着单调呆板的局限,丰富着艺术的表现力,成为电影艺术传递思想、表情达意和创建内涵的基本元素。

[1]主调色彩是电影创作中经常运用的画面艺术处理手段,主调色彩在影片中以不同形态出现,并被反复强调,不但带给观众以鲜明、深刻的视觉印象,也对影片的审美表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影片整体的叙事结构上看,主调色彩在推动影片情节发展,串接不同的叙事片段上都有其独特的语言优势。

它甚至可以作为影片视觉化的线索,在增强整个画面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使影片的叙事显得更加凝练与生动。

若从具体情节、局部画面上着眼,主调色彩不但能够契合画面,与画面共同完成影片的视觉审美效果与内容阐释。

其本身也可能获得相对独立的艺术形象,与画面之间形成或并列、或相互补充,甚至相对立的关系,从而增加画面的信息量,丰富影片的审美内涵。

本文从这两方面出发,探讨了主调色彩之于电影审美表现力的作用。


一部影片能够带给观众以美妙的视听享受与深刻的影像印象,很多时候与创作者对电影主调色彩的设计与运用有着很大的关系。

许多备受评论界与观众青睐的影片,如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色彩三部曲、张艺谋的《红高粱》、大卫?林奇的《蓝丝绒》等,都是因其对主调色彩的成功运用而使整部影片大放异彩。

从整体的叙事结构上看,对影片情节的铺垫与预示是主调色彩对影片审美表现力产生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主调色彩对即将展开的叙事走向进行铺陈与暗示,其实质是增加了影片的一个叙事层次,使整个叙事结构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

这种方式同时也能够调动观众的解读热情,从而以更积极的审美心态投入到影片的虚拟时空当中。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红色》中,印有女主人公瓦伦婷的红色的大幅广告牌下,是人与车川流不息的街道。

在那里总会有年轻法官奥古斯特出现的身影。

男女主人公的住所相距很近,但却一直不曾相识。

奥古斯特的出现也总会伴随着一抹或静或动、或浓或淡的红色。

红色的吉普车、超市的红色招牌,红色的墙等。

影片对二人生活片段的平行蒙太奇处理与红色调将两人联系在
一起,预示了两者即将出现的生命交集,调动了观众对后续情节走向的心理预期。

影片《黄土地》中,主调色彩以土黄与红色为主。

虽然影片并未带给观众以精心雕琢的痕迹,但导演通过对客观景物的选择与画面布局,极大地突出了苍茫的土黄色调与极富
跳跃性的红色调之间的对比、冲撞与融合。

两种色彩的并置为影片情节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

影片伊始,一行婚庆的队伍走在光秃秃的土黄色的山间。

红色的花轿、红色绣花鞋与红绸绳在画面中分外醒目。

队伍两旁或蹲、或站满了看热闹的人,都是头扎白色毛巾、身穿藏青色、深灰色、黑色衣服的陕北农民。

在观望的人群中,身穿红色小袄的女主人公分外醒目。

人群两侧的背景则是呈现出“V”字形的土黄色山坡。

整个画面为影片随后的情节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与预设。

苍茫的黄与悦动的红诠释出人与土地的关系。

大片的黄色背景充满了沉闷和压抑感,使活动于其间的人显得分外单薄与渺小。

但始终与其并置的红色,也同时展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

影片的情节正是在这种冲突与弥合之中展开的。

具有主调色彩电影的画面视觉风格总是体现出统一和凝练
的审美特质。

这是因为电影设计者通常将主色调贯穿于影片始终,与影片的叙事线索相呼应。

影片《红色小提琴》中,红色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调色彩。

意大利造琴师将提琴漆成红色,其中饱含着对亡妻的深情与怀念。

红提琴经过漫长的几个世纪,流浪于不同的国家,辗转于不同主人的手中。

红色的漆面经过岁月的雕蚀逐渐变得暗淡,琴身也布满伤痕。

但曾经饱蘸了安娜血液的红提琴,却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旅程。

直至遇到提琴鉴定师莫尔斯,提琴最终成了他送给孩子的礼物,结束了寻找之旅。

主色调红色以爱为起点,也以爱为归宿。

在这部影片中,红色并不是一个经
常出现在画面中的视觉化符号,而是一种核心的意象。

这是因为主调色彩既与整部影片叙事的核心点紧密联系在一起,与线性的叙事展开也有着很高的贴合程度。

因此,色彩的形象虽然没有频繁作用于观众的视觉,但观众却能够鲜明感受到它,并为它所牵引。

影片《白丝带》也具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影片向观众展现的是一战前夕的德国乡村,经常被要求手臂戴上白色丝带的孩子们一系列冷酷的暴力行径。

虽然白丝带在影片中出现不多,但却成为观众欣赏影片的一个核心意象。

特别是当那些象征着纯洁、崇高的白丝带与即将到来的黑暗战争、黑暗的人性形成鲜明的对比时,却足以留给观众以震撼心灵的形象。

此外,电影的色彩主调也具有串接不同情节片段的作用。

这弥合了在不同时空、不同场景之间转换可能出现的空隙,使影片叙事更加自然流畅,形象统一。

如上所述的《红色小提琴》便具有同样的审美效果。

红色将不同的故事片段串接起来,将不同时空、不同人物联系在一起,使影片在叙事转换过程中没有任何突兀之感,有效地增强了影片的凝聚力与视听表现力。

张艺谋的影片《英雄》以黑色为主基调。

无名的一袭黑衣、黑色的城门、灰暗的宫殿、人物的阴影等,都透露出浓郁的压抑与肃杀气氛。

影片采用几段式讲述了关于几个剑客之间的不同版本的故事。

它们有的是无名的杜撰,有的是秦王的回忆与猜测,有的则是事件的真相。

每个故事都对应一种颜色,电影画面在这些不同色彩的渲染之下,带给观众以扑朔迷离、亦真亦幻的视觉风格。

每一部分
叙事告一段落后,都会切换回现实,沉稳、厚重的黑色调亦再次出现。

黑色成为串接整部影片情节的主调色彩,令观众不断地游走于真实与虚幻、过去与现在、客观与主观之间,获得了独特而丰富的审美体验。


对于影片的具体情节、局部画面来说,电影创作者对主调色彩的艺术化运用,也能够对影片的整体审美效果起到丰富与提升的作用。

富有审美张力的画面,定格于观众的脑海中,成为影片最具震撼力的视觉性标识。

这种艺术处理方式往往能够引领观众穿越表层的感官享受,获得直抵心灵的审美体验。

首先,电影主色调在影片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出现,往往被赋予了不同的、具体的含义。

其与主色调的核心内涵相互呼应,能够产生多层次、多含义的审美效果。

张艺谋的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金黄色在影片中几乎随处可见,但当其与特定的画面结合在一起时却被赋予了多样性内涵。

皇室身着的华服与黄金的铠甲展现了皇宫生活的奢华,也是权力的象征。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最明亮的黄色专用于皇帝,即“天子”。

任何他人都不得穿黄衣服;黄色就成了最高智慧和文明的象征。

[2]但在影片中,这些无处不在的金黄色却带给人以强烈的压抑与窒息之感。

它所造成的视觉效果是与黄色通常对人所造成的情绪反映相对立的。

因为影片在一片繁华富足景象之下,向观众讲述的故事却充满了人性的残忍、野心与背叛等阴暗面。

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电影创作者不是在色彩之间,而是在影片叙事与色彩之间构成了
对比的张力和讽刺的效果。

当银幕里遍布着金黄的菊花台时,张扬的色彩将影片推向高潮。

在本该家人团圆的中秋之夜,皇宫内却上演着一幕幕手足相煎、父子反目、夫妻离心的亲情悲剧。

金黄的菊花与此前的皇服、甲胄在色彩上具有统一性。

在视觉效果上,大片的金黄则更显浓烈。

菊花在厮杀中被践踏,散落、凋败,终于只剩下一片满目疮痍的惨黄,揭示了人性的扭曲与阴暗的人心所导致的灾难。

色彩在这里实际上占据了影片最重要的前景位置,而人物反而成为一种陪衬。

这可谓张艺谋影片中通过色彩来叙事、表现主观情感以及传达观念性内容的最极致表现。

其次,影片中的主色调在恰当的时刻出现,与影片画面相呼应具有“点题”的作用。

色彩主调通过这一艺术处理手法鲜明揭示出影片主题内涵,从而成为影片的标识性画面,带给观众以深刻的视觉印象与长久的心灵震撼。

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红色》,在影片的结尾处,男女主人公的脸部特写与主调色彩红色为背景是影片留给观众最后的画面。

瓦伦婷与奥古斯特遭遇海上风暴后,得到海上救援人员的帮助,幸运存活下来。

影片前景中是瓦伦婷侧面的脸部特写,她面色苍白、眼神中透露出忧伤。

奥古斯特将手伏在她的肩膀上,向前走去。

那些红色的救生衣成为两人身后的背景。

红色鲜艳、醒目,为那些沉浸于海难的恐怖与哀伤中的人们带来一抹亮色,也揭示出影片中人物的心灵获得拯救,即将开始崭新的人生的主题内涵。

此外,在一部影片之中,单一色彩并不能有所作为。

色彩只有进入到结构层面才具有审美价值,只有在各个局部色调的相互关系(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语境)中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它的意义。

[3]如,影片《1942》的结尾,老东家范殿元领着失去亲人的小姑娘走上了返乡的路,为的是“死也要离家近一点”。

影片以景深镜头展现出灰色的山与灰色的路。

镜头由低位逐渐升高,转为对人物的高度俯拍,映入画面的背景亦变得舒展开阔。

此时,主色调灰色与强光、斑驳的白雪与湛蓝的天空映衬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清朗的画面,给影片带来一抹难得的亮色。

这一画面虽然难以抹去苍凉之感,但也同时带给人以生的希望,揭示了人物不屈的生命力与生命必将得以延续的结局。

综上所述,色彩作为直接作用于观众视觉的电影的重要能指,负载着创作者的生命体验以及它本身具有的对人的视觉的美感效应和象征意义,召唤观众丰富而悠远的联想。

[4]对主调色彩进行设计与艺术化处理是电影创作者经常运用的艺术形式。

主调色彩在影片叙事过程中被反复强调、一以贯之,以鲜明的视觉形象成为观众重要的审美内容,对其恰当、巧妙的运用对于电影的审美达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