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点
一、生物与环境。

1. 种子发芽实验。

-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例如,把绿豆种子分别放在常温下有适量水、空气的环境和低温、干燥、密封(缺乏适宜温度、水分和空气)的环境中,常温下的绿豆种子会发芽,而另一种环境中的种子不会发芽。

- 在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是满足种子发芽基本条件的一组,实验组则是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如温度、水分或空气)来探究该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 生物与非生物。

- 生物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能够生长、繁殖、对环境有一定的反应等。

像植物会生长、开花结果繁殖后代,动物会觅食、繁殖、躲避危险等。

非生物则不具备这些特征,如石头不会生长、繁殖,对周围环境没有像生物那样的主动反应。

-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例如在一片森林里,树木(生物)的生长需要阳光(非生物)、土壤(非生物)中的养分和水分(非生物),而树木又为动物(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等。

3. 光对生物的影响。

- 光对植物的生长、分布等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植物具有向光性,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这是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光的强度、时间长短等因素也会影响植物的开花等生理活动,有些植物需要较长的日照时间才能开花(长日照植物),有些则需要较短的日照时间(短日照植物)。

- 光对动物的行为也有影响。

许多动物具有趋光性,如飞蛾会扑向灯光。

动物的昼夜节律也与光有关,例如昼行性动物(如大多数鸟类)在白天活动,夜行性动物(如猫头鹰)在夜晚活动,这与它们适应环境中的光照条件有关。

4.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 食物链是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通常由生产者(绿色植物)开始,如草→兔→狼,草是生产者,它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兔以草为食是初级消费者,狼以兔为食是次级消费者。

- 食物网是由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的复杂网络。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可能处于多条食物链中,当一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时,会影响到整个食物网中其他生物的数量。

例如,如果草原上的狼大量减少,兔的数量可能会先增加,但是兔数量的增加会导致草的数量减少,最终兔的数量也会因为缺乏食物而减少。

二、光。

1. 光的传播。

-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可以通过小孔成像实验来证明,在一个暗盒的一侧扎一个小孔,在另一侧放一块光屏,用蜡烛作为光源,会在光屏上看到倒立的烛焰像,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形成的。

- 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激光准直(在建筑施工中保证挖掘隧道、建造高楼时方向的准确性)、射击瞄准(“三点一线”原理)等。

2. 光的反射。

- 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的交界面时会发生反射。

反射定律包括: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平面镜成像就是光的反射现象的一种应用。

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例如,我们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像,这个像就是平面镜通过反射光线形成的虚像。

3. 光的折射。

-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例如,将筷子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筷子好像弯折了,这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

- 光的折射规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光学元件。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可用于制作放大镜、老花镜等;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用于制作近视镜等。

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 地球表面的地形。

- 地球表面有多种地形,如高原(海拔较高、地面起伏不大,边缘陡峭,如青藏高原)、山地(地势起伏很大,海拔较高,如喜马拉雅山脉)、丘陵(地势起伏相对较小,海拔较低,坡度较缓,如东南丘陵)、平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如华北平原)和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如四川盆地)。

- 我们可以通过地形图来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分布。

地形图上用不同的颜色和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地形,例如绿色通常表示平原,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等。

2.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 地球内部的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

- 地球内部的运动,如地壳运动(板块运动)会引起地形的变化。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组成的。

这些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板块之间的碰撞和张
裂会形成山脉、海沟、裂谷等地形。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3. 岩石和土壤。

- 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沉积岩是由沉积物经过长时间的堆积、压实、胶结而成的,如砂岩、页岩,沉积岩中常常含有化石;变质岩是由原来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如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成的。

- 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细小颗粒、动植物残体、腐殖质、空气和水分等组成的。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岩石在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下逐渐破碎,然后与动植物残体等混合,经过微生物的分解等作用,最终形成土壤。

不同类型的土壤(如砂土、壤土和黏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肥力、透气性、保水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4.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 雨水对土地有侵蚀作用。

当雨水降落时,雨滴的冲击力会打散土壤颗粒,水流会带走这些被打散的土壤颗粒,从而造成土地的侵蚀。

影响雨水侵蚀土地的因素有很多,如降雨量、植被覆盖程度、土地坡度等。

- 植被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植被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枝叶可以减缓雨水的流速,从而减少土壤被冲走的可能性。

例如,在有植被覆盖的山坡上,土壤流失的情况要比没有植被的山坡轻得多。

四、运动和力。

1. 我们的小缆车。

- 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

在研究小缆车的运动时,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拉力的大小来观察小缆车的运动状态变化。

例如,用不同数量的垫圈通过绳子拉动小缆车,垫圈越多,拉力越大,小缆车运动得越快。

- 要让小缆车运动起来,必须有一个力作用在它上面。

这个力可以是拉力、推力等。

在这个实验中,垫圈的重力通过绳子转化为对小缆车的拉力。

2. 用橡皮筋作动力。

- 橡皮筋具有弹性,当我们拉长橡皮筋时,它会产生弹力。

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在橡皮筋恢复原状的过程中,弹力会推动小车前进。

-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一般来说,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远。

但是,当橡皮筋缠绕过多时,可能会因为过度拉伸而损坏,或者小车会因为动力过大而失去控制。

3.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 气球喷气时会产生反冲力。

当我们把气球吹足气后放开,气球会向后喷气,同时小车会向前运动,这是因为气球喷气时产生的反冲力推动了小车。

- 反冲力的大小与气球喷气的速度、喷气的量等因素有关。

喷气速度越快、喷气的量越大,产生的反冲力就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和距离也就越大。

4. 测量力的大小。

- 我们可以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在一定范围内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被测力的大小不能超过量程。

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读数时要平视指针所指的刻度。

5. 运动与摩擦力。

- 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处都能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如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汽车刹车时轮胎与地面的摩擦等。

-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间的压力有关。

物体表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例如,在冰面上行走比在普通路面上行走更容易滑倒,这是因为冰面比较光滑,摩擦力小;在地面上推动较重的箱子比推动较轻的箱子更费力,是因为较重的箱子对地面的压力大,摩擦力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