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东北师范大学

合集下载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doc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doc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第一编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式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一、早期经典代表人物二、学科成型时期三、社会学化时期四、教育社会学在国内外的发展五、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一、教育的功能论二、教育的冲突论三、教育的互动论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的应用一、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教育二、教育社会应用研究的类型三、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一、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二、研究课题的形成三、概念、命题与理论的建构方法四、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一、调查法二、现场法三、隐蔽法四、人种学研究第二编教育行为论一、要求掌握:1、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一、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地位二、教师的教育者角色地位三、教师的受雇者角色与角色冲突四、教师角色社会第二节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二、学生的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三、学生的同辈群体及其影响四、学生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五、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第四章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一节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一、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二、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四、教师的非正常行为第三节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一、社会控制与教育控制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第三编教育活动论第五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第一节课堂结构一、课堂的时空结构二、课堂的角色结构第二节课堂中的互动一、课堂互动的社会学解释二、课堂互动冲突的处理三、课堂互动的研究方法第三节课堂教学与课堂控制一、课堂控制的概念二、课堂上的行为问题三、课堂控制的方法与类型第六章学校教育的活动内容:教育知识、第一节显性知识与价值传递一、课程的研究传统二、课程的分析模式三、课程与社会控制第二节隐性知识与学校生活一、学校文化的概念二、学校文化研究的盲点第三节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一、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二、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交流第四编教育组织论第七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班级的组织分析一、班级的组织含义与特点二、班级组织的功能第二节班级的结构分析一、班级的正式结构二、班级的非正式结构三、社会网络分析四、两种结构的矛盾第三节班级的群体分析一、班级集体的形成与类型二、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三、班集体的建设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一、学校组织的性质二、学校组织的结构第二节学校组织的运行一、学校组织的冲突二、学校组织的协调三、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第三节学校组织的变革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三、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第五编教育制度论第九章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一、制度的含义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第二节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一、社会变迁的含义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第三节教育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一、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变迁二、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迁三、社会剧变与教育制度变迁第十章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经济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结构类型与教育制度二、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教育特征第二节、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二、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三、中央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三节、人口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人口数量结构与教育二、人口质量结构与教育第四节、社会分层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分层与教育机会二、文化分层与教育机会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第一节、教育问题概述一、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关系二、教育问题的含义三、教育问题的研究视角第二节、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一、结构性教育问题二、跨时空性教育问题三、伴生性教育问题四、失范性教育问题五、过程性教育问题六、失误性教育问题第三节、教育不平等性问题一、教育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三、教育公平问题第四节、学习压力问题一、学习压力的概念二、学习压力的影响三、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第五节、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一、国外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二、教育问题的综合治理第六编教育功能论第十二章教育制度的功能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功能一、关于教育功能研究的反思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三、教育功能研究的视角第二节、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一、教育制度的生命周期二、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三、教育制度的创新第三节、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一、社会化理论二、分配理论三、合法化理论第十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第一节、教育与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论二、社会化的过程三、社会化的媒介第二节、教育与个体地位升迁一、现代社会流动的基本问题二、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理论分析第三节、教育与生活方式一、生活方式及其衡量方式二、教育与生活水平三、教育与生活质量第十四章教育与国家发展第一节、教育与国家现代化一、国家现代化模式与教育二、国家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第二节、中国的现代化与教育一、中国赶超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二、中国的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第一编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式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一、早期经典代表人物二、学科成型时期三、社会学化时期四、教育社会学在国内外的发展五、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一、教育的功能论二、教育的冲突论三、教育的互动论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的应用一、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教育二、教育社会应用研究的类型三、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一、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二、研究课题的形成三、概念、命题与理论的建构方法四、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一、调查法二、现场法三、隐蔽法四、人种学研究第二编教育行为论一、要求掌握:1、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一、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地位二、教师的教育者角色地位三、教师的受雇者角色与角色冲突四、教师角色社会第二节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二、学生的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三、学生的同辈群体及其影响四、学生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五、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第四章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一节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一、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二、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四、教师的非正常行为第三节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一、社会控制与教育控制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第三编教育活动论第五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第一节课堂结构一、课堂的时空结构二、课堂的角色结构第二节课堂中的互动一、课堂互动的社会学解释二、课堂互动冲突的处理三、课堂互动的研究方法第三节课堂教学与课堂控制一、课堂控制的概念二、课堂上的行为问题三、课堂控制的方法与类型第六章学校教育的活动内容:教育知识、第一节显性知识与价值传递一、课程的研究传统二、课程的分析模式三、课程与社会控制第二节隐性知识与学校生活一、学校文化的概念二、学校文化研究的盲点第三节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一、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二、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交流第四编教育组织论第七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班级的组织分析一、班级的组织含义与特点二、班级组织的功能第二节班级的结构分析一、班级的正式结构二、班级的非正式结构三、社会网络分析四、两种结构的矛盾第三节班级的群体分析一、班级集体的形成与类型二、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三、班集体的建设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一、学校组织的性质二、学校组织的结构第二节学校组织的运行一、学校组织的冲突二、学校组织的协调三、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第三节学校组织的变革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三、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第五编教育制度论第九章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一、制度的含义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第二节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一、社会变迁的含义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第三节教育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一、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变迁二、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迁三、社会剧变与教育制度变迁第十章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经济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结构类型与教育制度二、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教育特征第二节、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二、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三、中央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三节、人口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人口数量结构与教育二、人口质量结构与教育第四节、社会分层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分层与教育机会二、文化分层与教育机会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第一节、教育问题概述一、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关系二、教育问题的含义三、教育问题的研究视角第二节、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一、结构性教育问题二、跨时空性教育问题三、伴生性教育问题四、失范性教育问题五、过程性教育问题六、失误性教育问题第三节、教育不平等性问题一、教育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三、教育公平问题第四节、学习压力问题一、学习压力的概念二、学习压力的影响三、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第五节、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一、国外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二、教育问题的综合治理第六编教育功能论第十二章教育制度的功能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功能一、关于教育功能研究的反思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三、教育功能研究的视角第二节、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一、教育制度的生命周期二、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三、教育制度的创新第三节、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一、社会化理论二、分配理论三、合法化理论第十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第一节、教育与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论二、社会化的过程三、社会化的媒介第二节、教育与个体地位升迁一、现代社会流动的基本问题二、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理论分析第三节、教育与生活方式一、生活方式及其衡量方式二、教育与生活水平三、教育与生活质量第十四章教育与国家发展第一节、教育与国家现代化一、国家现代化模式与教育二、国家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第二节、中国的现代化与教育一、中国赶超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二、中国的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育社会学课程类别:教师教育选修课适用专业:学前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教育社会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这门课程通过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揭示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背后的实质,培养学生对于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想象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正确深入地认识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机会;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理、专题讨论和课堂观摩等方式,使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重视形成性评价,注意评价的多样性和有针对性。

三、先行课程教育学原理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社会学的方法、理论课程难点:教育与社会结构中的其他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与社会整体稳定、进步的关系。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一)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

(二)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资料整理和专题讨论,培养学生对于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想象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正确深入地认识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生动形象的信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2学时)1.教学内容(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3)教育社会学方法论。

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2)教学难点: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2学时)1.教学内容(1)理论奠基时期;(2)学科成形时期;(3)教育社会学学派;(4)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师或教学团队信息二、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教育社会学课程名称(英文):Sociology of Education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性环节课程性质:■学术知识性□方法技能性□研究探索性□实践体验性课程代码:002450周学时:2 总学时:40 学分: 2先修课程:社会学;教育学授课对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三、课程简介教育社会学是研究学校社会系统中的教育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教育学专业教育管理方向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知识分析教育现象和问题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历史发展、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行为、课堂结构与师生互动、班级社会体系、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教育制度的变迁与教育问题、教育与个体的发展等。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教育社会学课程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如下:1.能够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熟悉相关的理论包括教育功能理论、冲突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等及其研究方法。

2.能够理解和掌握学校组织中的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以及影响因素,并能运用社会控制理论培养学生对学校中失范行为的控制能力。

3.能够理解和掌握学校课堂教学结构,能运用互动理论来处理课堂冲突,掌握基本的课堂控制的方法和技能。

通过对学校教育知识的社会学模式分析,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社会学解释能力。

4.能够理解和掌握学校和班级的社会群体和组织结构以及学校组织运行和变革的理论与过程,提高学生的对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能力;理解和掌握教育制度与社会结构及社会变迁的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运用社会学眼光分析教育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第一章绪论(6课时)第一节研究对象与性质,重点掌握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难点学科性质第二节学科历史发展,了解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重点掌握各阶段中主要代表人物与思想。

教育社会学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第一章

判断对错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美丽只是表面的? 美丽只是表面的?
第一节 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
教育科学分类
理论学科 分类学科 交叉学科
幼儿、初等、中等、 幼儿、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学 成人、特殊、比较、家庭、 成人、特殊、比较、家庭、农村教育学 教育哲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统计学 教育人类学 教育法学
教育社会学常用方法
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电话访谈、集体访谈) 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电话访谈、集体访谈) 现场法:观察法、 现场法:观察法、实验法 隐蔽法:第二手资料分析、 隐蔽法:第二手资料分析、痕迹测量法
案例: 案例:
1936年 美国的《文摘》 1936年,美国的《文摘》杂志在电话号码簿和 汽车登记册上选区200万选民样本, 200万选民样本 汽车登记册上选区200万选民样本,进行总统竞选 民意测验,根据调查结果预言兰登将战胜罗斯福。 民意测验,根据调查结果预言兰登将战胜罗斯福。
奉行事实判断, 奉行事实判断,摒弃价值判断是教育社会 学研究的一条基本原则,被称之为“ 学研究的一条基本原则,被称之为“社会学精 神”。
基于主观的认识 基于事实的认识
最近的孩子们很少在户 全国的小学生户外玩耍时间 外玩耍。 一周平均一个半小时、大约是20 外玩耍。 一周平均一个半小时、大约是20 年前的 分之一。 年前的4分之一。
研究目的 定 量 研 究 定 性 研 究 确定结果 研究者 研究程序 资料处理 获得理论
研究者的 关系、 (关系、影 价值取向 响、原因) 不介入 原因) 理解整个 过程 研究者观 察-参与
标准程序; 标准程序; 统计方法 以理论为 预先设计 基础开展 研究( 的研究方 研究(演 绎法) 法 绎法) 非标准程 描述方法 理论是在 序;多种 研究过程 中形成 方法并用 归纳法) (归纳法)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和内容提要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和内容提要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Sociology of Education教育社会学系教育类专业一级学科基础课程,它与教育哲学、教育科研方法等同属一个层次;它是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社会学原理在教育学科中的运用的理论学科。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获得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教育的思维及其能力,能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来自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教育事实。

二、适用专业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三、学分与学时3学分,每周3课时,共60课时四、教学方式本课程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因考虑系统全面地授受上述容,因此,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讨论法、考察法、作业法为辅。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以期末考查作为主要考核方法,学生围绕教育现实问题,从社会学角度给予分析,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论文,并力求达到发表水平。

六、章节安排第1章:教育社会学概述(12学时)1.1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容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2章:教育与社会结构(6学时)2.1教育与经济2.2教育与政治2.3教育与文化第3章:教育与社会过程(6学时)3.1教育与社会变迁3.2教育与社会流动第4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6学时)4.1学校组织的性质4.2学校组织的结构4.3学校组织的文化4.4学校组织的取向第5章:班级的社会学分析(9学时)5.1西方班级社会学理论概述5.2班级的社会结构和功能5.3班级的新观念第6章: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6学时)6.1影响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因素6.2课堂教学中的社会文化第7章:课程的社会学分析(9学时)7.1课程容7.2课程授受7.3课程结构7.4课程评价第8章:教育机会均等探析(6学时)8.1教育机会均等概述8.2阻碍教育机会均等的因素分析8.3教育机会均等实践的审视七、研讨问题第1章:试述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对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影响。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

《教育社会学专题研究》课程大纲(Syllabus for the Seminar 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2015年秋)一、课程目标1.熟悉教育社会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前沿问题;2.熟悉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养成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课程内容专题1:教育社会学的性质与方法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从社会学角度或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何在?(2)相比于教育哲学、教育史等其他教育学科,教育社会学视角的独特性何在?(3)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工业化或现代化有何关联?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1)B allantine, Jeanne H,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a systematic analysis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 1997. Chapter 1.(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章。

(3)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章。

专题2: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结构功能主义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结构功能主义都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了解释或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2)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范畴都有哪些?(3)结构功能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结构是什么?(4)结构功能主义在解释或解决教育问题方面各具何种优势和不足?(5)举出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等等2.建议阅读的文献(1)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章。

(2)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第五版),第1章。

社会学教学大纲

社会学教学大纲

社会学教学大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一、《社会学》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二)课程英文名称:Socyiolog(三)开课对象:人文社会科学类(思政教育专业、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历史教育专业)学生(四)课程性质:《社会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全国高校社会学专业以外的社会科学类其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人文基础素质教育和综合教育选修课,不少理工农医等专业也将其作为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程。

这门课程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上科学地分析和研究社会,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它通过对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进行理论探讨,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同时社会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制订正确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科学地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提供社会学的独特视角。

(五)教学目的学习《社会学》旨在面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应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方法和解决的途径。

(六)教学内容主要讲授社会学基本知识包括研究对象、社会及运行、文化、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家庭婚姻性与性别、社会组织、社会设置、社会分层与流动、社区、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史等。

(七)课程组教师王正文、景天时、隋志坚、刘桂文等(八)教材使用说明本课程从2000年开始,我院政史教育专业、思政教育专业和综合文科教育专业使用的教材以刘豪兴主编的《社会学概论》、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徐经泽主编的《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为主,同时参考了其它版本的教材。

(九)、参考书目1、刘豪兴主编的《社会学概论》。

2、吴铎主编的《社会学》。

3、吴方桐主编的《社会学教程》。

4、张敦福主编的《现代社会学教程》。

5、邱泽奇主编的《社会学是什么》。

6、李强主编的《应用社会学》。

7、欧阳康主编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8、徐经泽主编的《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

教育社会学授课纲要

教育社会学授课纲要

教育社會學授課綱要第八單元:再探家庭與學校之連結“The source of in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ppear to lie first in the home itself and the cultural influences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home; then they lie in the schools’ ineffectiveness to free achievement from t he impact of home.” James Coleman, 1966. “Equal Schools or Equal Students.”一、研究家庭與學校連結的議題Jencks及其同事(1972)的研究顯示家庭背景大約解釋50%個人在教育成就上的變化。

而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會同意家庭的社經地位是解釋教育成就最重要的背景因素。

研究家庭背景因素對教育成就的影響的議題包括:1、家庭背景(包括社經地位、家庭結構、族群、宗教等)影響的程度為何?有哪些中介的機制?2、學校是否能夠減少學生從家庭背景所帶來的不平等?3、職業地位的取得是否為家庭背景所決定?(如果是的話,則學校就是複製不平等的機制)因為家庭的型態與結構在近代劇烈的變化,對學校教育也造成了衝擊。

因此,除了家庭給予學生之先賦地位外,我們也要考慮父母婚姻及工作等對其子女學習的影響。

二、家庭背景通常需要考慮的家庭背景因素有幾種:1、個人特性:包括社經地位、種族/族群、和宗教等。

這些特性雖源自家庭,但對學生而言,是個人層次之先賦特性。

2、團體特性:家庭做為一個團體的特性包括是否有父或母、子女人數、父母婚姻狀態、父母工作狀態、子女出生的間隔及順序等。

3、社區或鄰區的特性:這是一種情境變項(contextualvariables)。

社區對於工作、休閒、教育等行為會有一些期待與規範。

社会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32,学分数:2)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在了解丹麦儿童福利制度,有关学前日托的法律的基础上,掌握作为社会教育者应该具备的教育理念。

结合学前教育机构的实践发展自我概念,并根据掌握的学前社会教育理论,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结合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分析幼儿发展中的不利因素,科学分析和设计学前教育机构中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活动。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一)概述教学要求:了解丹麦的文化及其儿童福利制度,知道丹麦的儿童福利制度内容,理解丹麦及北欧教养员制度中的儿童哲学,掌握儿童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1.丹麦文化及儿童福利制度2.儿童哲学及儿童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理解丹麦福利制度中的儿童观。

教学难点:掌握儿童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理论教学要求: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有关理论,知道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发展观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基本观点;理解塞尔曼的习得性无助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并能结合自身发展和幼儿行为案例分析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原因。

教学内容:1.精神分析理论2.社会学习理论3.认知发展观教学重点:运用习得性无助理论和观察学习理念分析幼儿社会性行为。

教学难点:结合自身发展和幼儿行为案例分析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原因。

(三)幼儿情绪能力与个人适应教学要求:了解幼儿情绪分化的表现和发展,掌握幼儿识别和理解他人情绪能力发展过程以及影响幼儿情绪能力的方法,能提出培养幼儿情绪能力的建议,帮助幼儿学会调节情绪。

教学内容:1.幼儿分化情绪的表现和发展2.识别和理解他人情绪3.学会调节情绪4.情绪能力、社会能力与个人适应教学重点:学会认识幼儿情绪。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调节情绪。

(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与教育教学要求:了解自我概念的分类及自我发展的理论,掌握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及幼儿自尊的组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对本人的自我的分析能区分主体我与客体我,学会理解他人,养成由已推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并学会培养这种认知能力的方法。

九十三学年度第二学期教育社会学授课纲要

九十三学年度第二学期教育社会学授课纲要

九十三學年度第二學期教育社會學授課綱要(暫訂綱要)授課老師: 宋佩芬上課時間: 星期一2:10-4:00; 4:10-6:00PM研究室: L658Office hours: 星期一、二早上,星期三下午,或約談研究室電話: 2621-5656, ext. 2933E-mail: sungpeif@.tw網址:.tw/sungpeif/main.htm課程目標:1.知識:學生能掌握社會學領域裡的主要理論,清楚自己的意識型態,並能就爭議性教育議題發展自己的看法。

2.情意:學生能宏觀看教育政策並能微觀感受教育均等與社會公義的重要,並深切思考教師的角色。

3.技能:學生能理性對話;具備聆聽、溝通、訪談技巧;能蒐集、運用資料,並能有根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上課方式: 講述、錄影帶分析、討論、辯論指定參考資料:講義集冊(course pack),請於天魁影印店購買。

參考資料:陳奎喜編(1998)。

現代教育社會學。

台北:師大書苑。

楊瑩(1994)。

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

台北:師大書苑。

石計生(1993)。

意識型態與教科書。

台北:前衛。

法藍西絲.康利(1999)。

不與男孩同一國。

台北:女書文化。

索羅斯(1998)。

全球資本主義的危機。

台北:聯經。

奈思比(1999)。

高科技、高思維。

台北:時報文化。

紀登思(2001)。

失控的世界。

台北:時報文化。

梭羅(2000)。

知識經濟時代。

台北:時報文化。

大衛.克普(2004)。

搶救大學。

台北:天下。

杭廷頓、伯格編(2002)。

杭廷頓&伯格看全球化大趨勢。

台北:時報文化。

諾瑞娜.赫茲(2003)。

當企業購併國家。

台北:經濟新朝社。

評分標準:1.上課出席與參與討論(10%)學生應準時出席上課,並積極參與各項學習活動。

如果因故無法上課,應事先請假或委託同學代為向任課教師報告。

凡未向老師說明理由又未到課者,每節扣本科學期總平均成績2分。

2.期中報告─擇一報告(30%): 5-10頁(1.5倍行高, 細明體或楷體12號)a. 根據課堂的討論以及課文的閱讀,自己定一個題目發展自己的看法(切忌將別人的論述拿來當自己的,可以引用,但需註明出處,並用自己的話,呈現自己的想法)。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它的作用在于帮助和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有关人生、理想、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增强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侵袭的能力,确立远大的生活目标,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n.教学方法和学习建议本课程教学中除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辩论等之外,任课教师应结合电大实际,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一)课堂讲授法:通过课堂面授,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二)案例分析法:选取基于浙江省情和各地市县情的鲜活案例,通过案例的研讨和分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将“注入式”教学变为“参与式”教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实践法: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走向生活。

通过亲身实践,促使学生从理论视点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收集信息进行“理论探讨”的钻研者。

加深学生对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理解。

(四)网络教学法:发挥电大在远程教育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实现网上答疑、资料下载、观看视频、提交作业、讨论等,拉近了教师学生之间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

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社会学专题研究》课程大纲(Syllabus for the Seminar 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2015年秋)一、课程目标1.熟悉教育社会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前沿问题;2.熟悉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养成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课程内容专题1:教育社会学的性质与方法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从社会学角度或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何在?(2)相比于教育哲学、教育史等其他教育学科,教育社会学视角的独特性何在?(3)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工业化或现代化有何关联?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1)B allantine, Jeanne H,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a systematic analysis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 1997. Chapter 1.(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章。

(3)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章。

专题2: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结构功能主义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结构功能主义都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了解释或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2)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范畴都有哪些?(3)结构功能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结构是什么?(4)结构功能主义在解释或解决教育问题方面各具何种优势和不足?(5)举出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等等2.建议阅读的文献(1)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章。

(2)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第五版),第1章。

(3)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版,第1章第3节。

(4)Carlos Alberto Torres and Ari Antikainen (Eds.),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an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of new research and theory , Rowman & Littlefield, 2003. pp.21-41.专题3: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冲突论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冲突论都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了解释或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2)冲突论的基本概念或范畴都有哪些?(3)冲突论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结构是什么?(4)冲突论在解释或解决教育问题方面各具何种优势和不足?(5)举出运用冲突论主义分析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等等2.建议阅读的文献(同专题2)专题4: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互动论1. 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互动论都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了解释或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2)互动论的基本概念或范畴都有哪些?(3)互动论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结构是什么?(4)互动论在解释或解决教育问题方面各具何种优势和不足?(5)举出运用互动论分析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等等2. 建议阅读的文献(同专题2)专题5: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教育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有何区别与联系?(2)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对教育(不)平等会产生何种影响?(3)教育对积累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产生何种影响?(4)举出运用文化资本论、社会资本论分析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等等2.建议阅读的文献(1)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2)[美]林南著,张磊译:《社会资本》,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卜长莉著:《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侯龙龙:《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收入决定》《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电子季刊),2003年第 1 期(总第 1 期)(5)Coleman, James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专题6:社会差异与教育平等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教育是否有助于社会流动?学校是一种社会再制的机构吗?(2)教育平等包含很多维度或方面,为什么主要强调机会均等?(3)何谓教育机会均等?(4)世界各国重视普及义务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等等2.建议阅读的文献(1)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第五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章。

(2)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章。

(3)莫琳·T·哈里楠主编:《教育社会学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Sharon Gewirtz, ‘Rethinking Social Justice: A Conceptual Analysis’,in Jack Demaine (Ed.)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oday, Palgrave, 2001.Chapter3.pp.49-64.专题7:性别与教育——女性主义的视野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教育上的性别平等所谓何物?(2)现代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女性主义在理解性别平等上有何异同?(3)女性主义视角的独特贡献何在?等等2.建议阅读的文献(1)肖巍著:《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其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李银河著:《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3)J o-Anne Dillabough and Madelein Arnot, Feminist Sociology of Education: Dynamics, Debates and Directions, in Jack Demaine (Ed.)Sociology of Education Today, Palgrave,2001.(4)J o-Anne Dillabough and Madelein Arnot, Sociology of Education: Feminist Perspectives: Continuity and Contestation in the field, inDavid L. Levinson, general editor ; Peter W. Cookson, Jr., Alan R.Sadovnik (eds.), Education and sociology : an encyclopedia,RoutledgeFalmer, 2002.专题8: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学校组织社会学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与结构?它与企业、政府等其他组织有何异同?(2)学校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组织文化更符合教育的需要?等等2.建议阅读的文献(1)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第五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6章。

(2)刘云杉著:《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莫林·哈里楠主编:《教育社会学手册》,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

第14-17章。

(4)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8章。

专题9:班级的结构与文化——班级社会学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班级是一种什么样性质的组织?具有什么样的结构与功能?(2)什么样的班级文化更有助于教育的开展和学生的发展?(3)学生同辈群体在学生发展中起一种什么样的作用?等等2.建议阅读的文献(1)片冈德雄著、贺晓星译:《班级社会学》,北京: 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班级:事实分析及其价值判断》,《教育研究》,1999年第7期。

(3)程天君:《班级社会学研究(上):诸论述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8期。

(4)程天君:《班级社会学研究(下):新论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9期。

(5)陶双宾, 林李楠:《班级:初级群体还是社会组织———一个教育社会学论争的实证性解释和结论》,《河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3期。

(6)刘力、戎庭伟、黄小莲:《集体与个性:建国以来我国班级教育价值取向的社会学观照》,《上海教育科学科研》,2014年第5期。

(7)董泽芳、伍海云:《班级社会属性的相关理论与多元分析》,《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11期。

专题10:官方知识与隐蔽课程——课程社会学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学校正规课程体现了谁的文化?进入学校正规课程的知识是由谁决定的?(2)正规课程与隐蔽课程之间是什么一种关系?(3)隐蔽课程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4)将隐蔽课程显性化是否是值得我们追求的方向?等等2.建议阅读的文献(1)[英]M.F.D.杨主编,谢维和等译:《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第五版),第8章。

(3)玛丽·杜里-柏拉、阿涅斯·冯·让丹著:《学校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章。

(4)吴康宁:《课程社会学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5)吴永军著,《课程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专题11:学生文化与青少年问题——学生社会学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2)青少年文化与学校主流文化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更有利于青少年成长?(3)青少年问题是对说而言的问题?(4)为什么每个时代都会出现成人社会抱怨年轻一代颓废的现象?等等2.建议阅读的文献(1)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章)。

(2)刘云杉著:《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玛丽·杜里-柏拉、阿涅斯·冯·让丹著:《学校社会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第10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