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考2021年福建中考模拟卷三(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福建中考模拟卷三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
Cl-35.5Fe-56
第Ⅰ卷
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水稻是我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

大米中含量最多的营养素是() A.蛋白质B.油脂C.糖类D.维生素
2.集美学村建筑群屋顶上橙红鲜亮的瓦是由陈嘉庚先生亲自引进和生产的,被称为“嘉庚瓦”。

“嘉庚瓦”生产的下列步骤,最有可能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洒水和泥B.压印瓦坯C.修边入窑D.入窑烧制
3.用作集成电路清洗气的三氟化氮(NF3)是温室气体。

下列有关NF3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沸点为-129 ℃B.常温时较稳定
C.密度约为3.15 g/L D. 无色无味
4.“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是明朝诗人于谦的著名诗句。

与该诗句无关的物质是()
A.CaO B.CaCO3C.Ca(OH)2D.CaCl2
5.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或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6.美国中学生拉泽提出了全新的分子结构(化学式为C5N4O12),这一结构被化学工作者通过计算分析认为在现实中已经存在,只是众人未见。

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为氧化物B.分子中含有6个O2
C.N和O的质量比为1∶3 D.由三种元素组成
7.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的原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点燃前体系中是混合物,点燃后是纯净物
B.点燃前体系中有单质,也有化合物
C.点燃前后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8.土星是太阳系里的气态行星,约含有92.4%的H2、7.4%的He和0.2%的CH4等,平均温度为-150 ℃。

土星没燃烧成火球的原因可能有①可燃物种类太多;②氦气含量太高;③没有适宜的温度;④没有支持燃烧的氧气。

其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下列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
A
20 ℃时,配制硝酸钾饱和溶液100 g(已
知: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
20 ℃时,将31.6 g的硝酸
钾固体溶于68.4 mL水中B
检验久置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

取样加水溶解后滴加酚酞
试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C 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
取样加过量的稀硫酸,长
时间浸泡
D 鉴别化肥KNO3和NH4Cl
取样与熟石灰混合研磨,
闻气味
10.取V mL Na2CO3溶液于密闭的广口瓶中,滴入2滴酚酞溶液,往瓶内逐滴滴
入足量的稀盐酸,记录溶液颜色的变化,测得瓶内气体压强(p)随时间(t)变化图像。

另取V mL NaHCO3溶液重复上述实验。

将两次实验的p-t图像转化为m(CO2)-t图像如图。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溶液滴入2滴酚酞溶液滴入稀盐酸,溶液颜色变化Na2CO3溶液红色红色→浅红色→无色
NaHCO3溶液浅红色浅红色→无色对于等体积的两种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碱性:Na2CO3溶液<NaHCO3溶液
B.含碳元素的质量:Na2CO3溶液=NaHCO3溶液
C.反应速率:Na2CO3溶液>NaHCO3溶液
D.溶质质量:Na2CO3溶液=NaHCO3溶液
第Ⅱ卷
本卷共8题,共70分。

11.(6分)“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于2020年10月11日成功自主唤醒,迎来第23月昼工作期,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探测信息。

“鹊桥”
号上伞状通讯天线是用表面镀金的钼丝编织而成的金属网,探测器上配置的钚-238核电池能为月夜时仪器仪表供电。

(1)镁铝合金在探测器中被大量使用,它属于______________(填“金属材料”或“合
成材料”)。

(2)钼丝表面镀金,主要是因为金的化学性质________,不易发生腐蚀。

(3)火箭升空过程,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主要转化为________能。

(4)钚-238核电池以钚-238的二氧化物(PuO2)作热源,PuO2中Pu的化合价为
________。

(5)运载火箭使用的部分液体燃料是偏二甲肼(CH3)2NNH2,偏二甲肼中碳、氮元
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12.(8分)锂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甲所示。

(1)锂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________。

图中“6.941”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温下,锂比镁更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说明锂的金属活动性比镁的
________________(填“强”或“ 弱”)。

(3)锂金属电池用锂单质直接做负极。

它有许多不足,如锂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
化锂(LiOH)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锂离子电池工作时,锂离子和电子的运动方向如图乙所示(其他粒子标注略
去)。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锂原子与锂离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B.人们用肉眼可以直接观察到锂离子的存在
C.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可以控制离子的运动方向
D.如果断开开关K,锂离子将静止不动
13.(7分)如图为兽药“消特灵”包装袋上的标签。

已知,“消特灵”为白色结晶粉末或粒状物,25 ℃时的溶解度为25 g,溶于水时会释放出次氯酸而起消毒作用。

已知:次氯酸(HClO)不稳定,见光或受热时生成HCl和O2。

回答下列问题:
(1)“消特灵”水溶液呈弱酸性,则其溶液的pH________(填“>”“<”或“=”)7。

(2)现有25 ℃、100 g“消特灵”的饱和溶液。

该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为
________________。

(3)利用“消特灵”的水溶液进行消毒时,必须“即用即配”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保管一包已拆分并使用部分后的“消特灵”,保存时除需要“远离热源,避免
儿童接触”外,还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1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使用锌的国家。

(1)常温下,锌在空气中表面会生成一层致密的碱式碳酸锌薄膜。

①锌的锈蚀是锌与氧气以及___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对于铁和锌
两种金属,锌在空气中更不易锈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古代,虽然很早就掌握了以锌矿点化红铜为黄铜的技艺(即将单质铜与碳酸
锌、碳一起合炼而得到黄铜——铜锌合金),但炼取并收集到锌相当晚。

①已知,碳酸锌与碳单质混合在905 ℃条件下发生反应,得到锌和碳的氧化物。

若要检验含碳产物为CO还是CO2,可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填现象),则为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知:锌的沸点为907 ℃,220 ℃时锌就能与氧气化合。

试分析,在古代,为何人们很早发现“锌矿点化红铜为黄铜”的技艺,但却很晚才收集到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8分)卤水中含有较多的NaCl,其次含有MgCl2、CaCl2和Na2SO4等杂质。

工业上利用卤水为主要原料制取金属钠,副产品液氯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已知钠、钙的熔点分别为97 ℃、850 ℃。

回答有关问题:
(1)试剂A为BaCl2和NaOH的混合溶液。

被BaCl2除去的物质是________。

(2)加入试剂B调节溶液pH≈7,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①的结晶方法是____________。

(4)氯气加压变为液氯,此过程发生____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5)操作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16.(12分)请结合图示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用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填“A”“B”或“C”),
装入药品前应先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在实验室用C装置(多孔隔板用来放块状固体)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验证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小新同学设计了实验D 、E 装置。

实验中观察到
装置D 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装置E 实验时将稀盐酸全部注入a 中,观察到b 中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可知CO 2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2分)84消毒液(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可用于物体表面和环境消毒。

用钛、石墨等作电极组装简易装置电解食盐水可制备次氯酸钠,能起到一定的应急作用。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NaCl +H 2O=====通电
NaClO +H 2↑。

【提出问题】改变温度、氯化钠溶液浓度、电压和电极间距是否会影响该实验呢?
【查阅资料】有效氯含量可以反映次氯酸钠含量,有效氯含量越高,次氯酸钠含
量越高。

实验1:2 0 ℃,钛电极间距1 cm ,电压10 V ,1 L 氯化钠溶液,通电1小时 实验编号
1-1 1-2 1-3 1-4 1-5 1-6 NaCl 溶液浓度
1% 2% 3% 4% 5% 6% 有效氯含量/(g/L) 3.5 3.8 3.9 4 3.9 3.7
实验2:1 L 4%氯化钠溶液,通电1小时 实验编号
温度/℃ 电压/V 钛电极间距/cm 有效氯含量/(g/L) 2-1
20 20 1 8.4 2-2
30 x 1 8.0 2-3
40 20 1 7.8 2-4
20 20 0.5 8.2 2-5 20 20 1.5 8
【解释与结论】(1)由实验1可知,有效氯含量随氯化钠溶液浓度变化的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实验2-1、2-4、2-5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2-2中,x=________。

(4)能证明电压对有效氯含量有影响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实验编号)。

【反思与评价】(5)实验过程需在通风处进行并严禁烟火,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4消毒液对皮肤和口腔黏膜具有腐蚀性和刺激性。

一般市售84消毒液有效氯
含量为50 g/L,根据使用需要加水稀释成0.2 g/L、0.5 g/L、1 g/L。

结合本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使用84消毒液时建议佩戴防护口罩与手套
B.本实验中,温度越高,有效氯含量越高
C.实验2-1中,有效氯含量达到市售84消毒液标准
D.本实验制备的次氯酸钠溶液需稀释后使用
18.(6分)为测定某赤铁矿中Fe2O3的含量,取10 g该赤铁矿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100 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2 g。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请完成下列分析及计算:
(1)10 g样品中杂质的质量为________g。

(2)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
第Ⅰ卷
1. C
2. D
3. B
4. D
5. A
6. D
7. A
8. D
9. D10. B
第Ⅱ卷
11.(1)金属材料(2)稳定(3)机械
(4)+4(5)6∶7
12.(1)1;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2)强
(3)2Li+2H2O===2LiOH+H2↑(4)C
13.(1)<(2)20 g
(3)若先配置一段时间后使用,次氯酸会分解而影响消毒效果
(4)密封好并置于干燥处
14.(1)①H2O、CO2②表面易形成一层致密的薄膜
(2)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
②锌的获得是通过碳酸锌与碳在905 ℃时反应,获得锌,但锌露置在空气
中220 ℃时就能与氧气化合形成化合物,所以较难收集到锌。

15.(1)Na2SO4(2)NaOH+HCl===NaCl+H2O
(3)蒸发结晶(4)物理变化(5)过滤
16.(1)A;检查装置气密性
(2)CaCO3+2HCl===CaCl2+H2O+CO2↑
(3)湿润的石蕊小花变红,干燥的石蕊小花不变色;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不
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17.(1)其他条件相同时,随着氯化钠溶液浓度从1%到6%,有效氯含量先增大后减小
(2)探究改变钛电极间距是否影响该实验
(3)20
(4)1-4和2-1
(5)生成可燃性气体氢气,遇明火易爆炸
(6)A、D
【点拨】(1)由实验1可知,有效氯含量随氯化钠溶液浓度变化的规律是其他
条件相同时,随着氯化钠溶液浓度从1%到6%,有效氯含量先增大后减小,4% 时最大;
(2)设计实验2-1、2-4、2-5中钛电极间距不同的目的是探究改变钛电极
间距是否影响该实验;
(3)实验2-2中,电压属于控制定量,与其他实验电压相等,x=20;
(4)能证明电压对有效氯含量有影响的实验是1-4和2-1中电压分别是10 V
和20 V,其他条件都相同,但有效氯含量不同;
(5)实验过程需在通风处进行并严禁烟火,原因是生成的氢气具有可燃性,在
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遇明火易爆炸;
(6)A.84消毒液有刺激性气味,且具有腐蚀性,使用时建议佩戴防护口罩与
手套,故选项正确;B.本实验中,温度为20 ℃时,有效氯含量最高,故选项错误;C.实验2-1中,有效氯含量为8.4 g/L,没有达到市售84消毒液标准(有效氯含量50 g/L),故选项错误;D.本实验制备的次氯酸钠溶液的有效氯含量最低的为实验1-1(3.5 g/L)依然大于实用最高有效氯含量(1g/L),需稀释后使用,故选项正确。

故选A、D。

18.(1)2
(2)解:设100 g稀盐酸中氯化氢质量为x。

Fe2O3+6HCl===2FeCl3+3H2O
160219
10g-2 g x
160 10 g-2 g =219
x
x=10.95 g
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95 g
100 g×100%=10.95%
答: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