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侵略性文化的历史渊源及解析_黄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3期日本问题研究V ol123No13第23卷(总第152期)J a pa nese Resear ch Sep1,2009特别推荐
近代日本侵略性文化的历史渊源及解析
黄真1曹绿2
(11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21河西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通过日本大和民族的自身特征来分析近代以来其侵略思想如何生成并演变为一种民族特性。
日本岛国上产生的神话传说被统治者利用并被改造为日本的神国史,强化了神道信仰和皇道思想,再加上后来幕府时代政治理念,即武士道精神,造成了大和民族对外侵略扩张的政治文化特性。
明治维新后,这一政治文化同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扩张主义相结合,进而演变为国家神道信仰与资本主义天皇制政体,最后变种为天皇统治下的靖国神社思想和军国法西斯专政体制。
总之,日本岛国地理环境、神道信仰、神国皇道思想、武士道精神在漫长的历史中融为一体,演变成了近代日本大和民族侵略扩张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理念。
关键词:日本;侵略性文化;岛国环境;天皇制;神道信仰;武士道
中图分类号:G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458(2009)03-0058-07收稿日期:2009-09-05
一、岛国属性:近代日本侵略性文化
的环境基础
(一)岛国环境对日本国民性格的影响
任何一个国家,其国民性格的形成,都离不开自然环境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日本人的成长,同各民族一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生活在其中的土地状况。
其地理位置、气候和自然条件是决定他们发展的限度和具体方向的固定不变的因素。
0[1]3日本位于亚洲东北部,四面环海,孤悬于太平洋西面,自东北向西南略呈弧状延伸,恰似飘浮于太平洋上的一条蚕虫。
日本国土总面积为37178万平方公里,人口稠密,资源匮乏,而且整个列岛处于太平洋地震带板块之上,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给日本民族内心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塑造了其忧患自强、血性残酷、尚武好战为主要特质的国民性格。
鲁思#本尼迪科特在她的名著5菊与刀6中,传神地描述了日本人的矛盾与多变特性:/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
0[2]3菊与刀正好显示出相互矛盾、神秘莫测的大和民族的国民性格。
无奈之下,人们把这种矛盾的性格理解为日本人独有的/二重性格0。
总之,日本这种独特的风土养育了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也造就了奇特的大和民族。
(二)岛国环境的侵略特性解析
11单一集团性
远古日本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通过混血而形成了单一的大和民族,具有共同的精神气质、宗教信仰、价值理想和思维方式,凝结成岛国民族自身的性格特点,并鲜明体现出高度的单一集团性。
历史上日本人强烈的生存危机和忧患意识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集团性的民族心理。
在这种具有单一民族性格的国家里,其血缘、语言、文化等方面也具有高度的同一性,难免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表现出一种无比强烈的集团主义倾向。
近代以集团方式展现出的这种民族特性,是一把双刃剑,它使大和民族能够抵御外侮,迅速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也使它们养成了觊觎邻国,征服异族的习性。
/集团主义对一些日本人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既能够使集团内的某一个个体的力量借助集团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加以释放,同时还可以掩盖个人的责任,,这时候,一个人的人性、良知等,完全被集团的道德标准所淹
#
58 #
特别推荐黄真曹绿:近代日本侵略性文化的历史渊源及解析
没,只要集团认可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干出来,甚至越是极端的行为越得到更多的赞赏和仿效。
0[3]12然而,可怕的就是这种丧失了理性的判断标准很容易失去正确的价值取向。
近代/明治维新0后,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之路,给人类尤其是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这同日本人的单一集团属性有十分紧密的内在关联。
21好战扩张性
剥去日本人的外衣,露出的就是海盗的本性。
戴季陶有言:/日本人的尚武,是人人知道的,他们在社会上种种的风气,与其各种组织制度,处处可以表示出他们尚武的精神来。
0[4]157当日本还处于古坟时代,即公元4世纪中叶,大和政权刚刚统一全国,就在公元391年和404年两次侵入朝鲜,妄图支配并控制朝鲜半岛。
公元663年日本再次侵入朝鲜,但是,最终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打败,史称/白村江之战0。
可见,在遥远的古代,日本好战扩张的本性就暴露于天下。
日本从统治阶级到普通国民,都展现出了这种特性。
到了室町幕府后期,涌现出了大量的倭寇,他们对中国人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以至于威胁到当时中国国家的安危。
这一历史事实更是有力证明了日本国民的这种侵略特性。
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列强横行世界,四处侵略,抢占殖民地,瓜分世界。
欧美列强的扩张行为促使大和民族走上了/富国强兵0之路,实行/脱亚入欧0之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摆脱危机,径直走上了侵略扩张之路,倾注全国之力打败中国与俄国,加入了帝国主义侵略行列。
近代日本的统治阶层捡起了祖先的衣钵,变本加厉,以武立国,把这种好战扩张的本性推向了极端。
纵观日本历史,好战扩张实乃大和民族的本性之一。
二、神国皇道:近代日本侵略性文化
的政治基础
(一)皇国史观的产生与演变
公元645年/大化革新0,借助中国先进的儒家文化与道教思想,结合本国原始神道教,日本真正建立起了以天皇为君主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标志着日本古代天皇制的确立。
其后,日本统治阶级大力宣扬/天覆地载,帝道唯一0/君权神授0/天皇即神0等思想,依此作为意识形态思想来巩固天皇制政权。
8世纪初的奈良时代,古代天皇专制走向了鼎盛时期。
但是,这种兴盛和繁荣可谓是昙花一现。
由于僧侣参政等原因,使得佛教实力开始膨胀,而且朝廷贵族势力也开始坐大,慢慢导致了古代天皇制走向衰落。
公元1192年3月,镰仓幕府政权的确立,标志日本古代天皇制最终崩溃和幕府政治统治时代开启。
虽然幕府统治时期天皇制的精神支柱儒学衰落,佛教武士化,但神道教艰难地维系着天皇制,使得古代天皇制衰而不亡,腐而不朽。
一方面因为幕府可以/挟天皇而治天下0,另一方面因为天皇乃是日本精神上的象征和代表,在宗教上占据统治地位,就这样维系着古代天皇制苟延残喘。
幕府统治时代,天皇无异于傀儡政权,本质上完全是幕府统治的装饰与陪衬而已。
1853年6月美国海军将领佩里率舰队用武力迫使日本打开国门,加上中国被殖民奴役的刺激,大和民族顿时陷入严重的民族生死存亡之境。
日本本来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生存危机,再加上尚武好战的幕府政治文化,大和民族直面民族危机,随即在全国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民族自救运动。
魏源的5海国图志6传入日本后,顿时成了/天下武士必读之书0,即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一例。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各种势力斗争加剧,整个国内形成了一股反对幕府统治的力量,并借助于日本天皇的历史权威,打出了/遵皇攘夷0的旗号,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倒幕运动0,经过多年的浴血战斗,最终推翻了腐朽的幕府统治。
至此,日本大政奉还天皇,并发表开国誓文,/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0成了大和民族发出的时代最强音。
公元1867年明治天皇开始统治日本,/明治维新0开始,大和民族的命运到此开始转折。
1889年2月11日,5大日本帝国宪法6终于颁布,标志着近代日本天皇制的正式确立。
关于日本天皇制的性质,有学者指出:/近代天皇制具有神政、家长式、立宪主义的特征,其实质,则是以立宪为外表,神政和家长式为内核的政治体制,,封建性和民主性不平衡,导致了近代日本对弱小民族的残酷性
#
59
#
日本问题研究2009年第3期
和掠夺性,以及外交政策的虚伪性。
0[5]262
(二)神国皇道的侵略特性解析
11皇国国体优越论
日本近代天皇制政体确立后,明治政府一方面稳定新生的政权,摆脱列强的压迫,另一方面实践维新先驱们的宏大理想,步列强后尘,全力以赴准备奴役和侵略他国。
日本政府颁布的5明治宪法65皇室典范65军人敕语6和5教育敕语6如四大精神支柱,真正撑起了近代天皇制政权的法理基础。
通过国家颁布的法律,日本确立了天皇国体论,同古代神话结合在一起,号称/天孙降临,万世一系0。
日本国歌5君之代6可以为证:
我皇御统传千代,一直传到八千载。
直到鹅石变岩石,直到岩石长鲜苔。
明治政府大肆宣扬/皇统绵绵,国体纯美0这种皇国国体优越论思想,追求/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0,而后实现/八纮一宇0的最终理想。
日本政府把天皇置于权力的核心,通过宣扬皇国史观、神人天皇等观念,使之深深烙印在了大和民族的心灵之上。
天皇如一面旗帜,引领着大和民族以东亚邻国为侵略征服对象,大步走上军国主义之路。
日本列岛迅速被一种杀气腾腾的可怕景象所笼罩,神造民族在神人天皇的带领下,要/称霸亚洲0/统治世界0。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种可怕的近代天皇制同法西斯主义不谋而合,演变为天皇法西斯专政。
日本统治阶级宣扬皇国是/万古不易之国体0/国体之精华在于天皇0/皇国国体无比纯洁0等谬论,以此作为精神支柱,煽动大和民族为天皇进行/圣战0。
于是在二战中,日本军国主义大肆侵略中、朝等弱小邻国,犯下的罪恶罄竹难书。
21大和民族优越论
19世纪中叶,面对内忧外患,东瀛列岛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在西方发达的科技文明和强壮高大的白色人种面前,整个日本国内弥漫着大和民族劣等论的悲观气氛,欧美白色人种/优秀论0甚嚣尘上。
日本实业家髙桥文雄于1884年写出5日本人种改良论6一书,提出要与西方人联姻,进而改良日本人种。
在日本人劣等说的刺激下,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习西方的浪潮。
然而,日本人更多的则是学习欧美列强的殖民侵略思想,大力发展军国主义,并同武士道精神和神国皇道观念融为一体。
以福泽谕吉为代表的思想家大肆鼓吹对外侵略,叫嚣/脱亚入欧0,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做好了思想舆论准备。
于是,大和民族通过征服中朝两国以及与沙皇俄国的争霸战争而实现了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强大。
/好走极端0/情绪多变0的日本人,其/劣等人种0的论调戛然而止,销声匿迹。
随之而起的却是/日本人种优秀论0,并很快在日本列岛传播开来。
政治家金子坚太郎、社会学家远藤隆吉等社会上层人士,不遗余力宣扬/大和民族优越论0思想。
国学大师芳荷矢一更不愧是鼓吹日本人优秀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5国民性十论6竭尽能事为日本人歌功颂德,赞美日本人如何忠君报国、崇拜祖先。
/日本人迷信他们的国家,是世界无比的国家,他们的皇室,是世界无比的统治者,他们的民族,是世界最优秀的-神选民族.。
0[6]6-7/-大和民族优越论.就这样与神造民族思想和神国日本观念结合为一体,从精神上和思想上给日本人洗脑,为军国主义涂脂抹粉,成了大和民族发动对外侵略与征服弱小民族的理论基础。
0[7]8总之,近代的/大和民族优越论0服务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扩张战争,扮演了一种侵略理论的角色。
三、神道信仰:近代日本侵略性文化
的思想基础
(一)神道信仰的起源与发展
众所周知,/神道0一词最早记录在5日本书记6一书中:/天皇信佛法,尊神道0。
神道教起源于原始神道,原始神道形成于原始宗教,原始宗教则是远古日本人的信仰体现。
原始宗教主要指日本人在自然环境与自我生存互动中塑造出的情感体现和思想观念,并最终浓缩为一种神话传说和故事。
在绳纹时代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原始日本人逐渐产生了/万物皆有灵0的思想,并形成了/自然崇拜0/祖先崇拜0以及末期的/农神崇拜0,进而虔诚地进行祭祀。
在这种混杂的原始信仰中,日本出现了/泛神论0思想,历史上号称有/八百万
#
60 #
特别推荐黄真曹绿:近代日本侵略性文化的历史渊源及解析
神0。
他们的神灵祭祀也越来越频繁和正式,这就是日本固有的神祇信仰,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原始神道教初露端倪,显示出其基本轮廓。
正如叶渭渠所言:/日本列岛的先民们持有对自然和祖灵的敬畏观念逐步形成信仰体系,原始信仰宗教化的结果便是产生出后来神道的先驱成分0[8]45。
公元6世纪,源于古印度的佛教经中国和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佛教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在统治集团中引起了高度重视。
在统治阶级的极力支持和推动下,代表着先进文化的佛教迅速在日本列岛传播开来,极大促进了早期神道教的成长与成熟。
8世纪出现了/神功寺0,标志着佛教与神道开始紧密融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神佛一体思想,神道教全面吸收和借鉴了大量的佛教理论。
与此同时,日本统治者结合公元5、6世纪传入日本的儒学,继/推古朝改革0后进行/大化革新0,全盘仿照大唐帝国的政治、经济等制度进行改革,汲取大陆文明,最终建立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后来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大力宣扬/神国论0、/皇权神授0等思想,为天皇的永久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
忠君报国的儒学、/镇寺护国,平安盛朝0的佛教和固有的传统信仰神道教日益融为一体,演变为一种全新的神道教。
神道教崇拜多种神,其中以天照大神及其子孙后裔为主,以捍卫天皇专制统治为本质。
(二)神道信仰的侵略特性解析
11神道变异后的侵略特性
18世纪前期,日本的复古神道逐渐兴起,力图恢复日本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
本居宣长和平田笃胤乃复古国学和复古神道之集大成者,对于构筑近代大和民族的理想信念及性格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们竭尽能事猛烈抨击儒学,宣扬神道皇国思想,标榜日本为神国,大和民族为优越的神造民族。
就这样,复古神道到了江户幕府中后期,演变成了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为日本以后发动侵略战争埋下了伏笔。
通过/明治维新0改革,沦落千年的日本天皇重新走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明治政府进而着手推行神道国教化政策,重树天皇神统形象,为天皇制政体寻找理论依据。
因而,已经变异的神道教成了近代天皇制的理论支柱,同时又被利用来进一步树立天皇至高无上的宗教权威。
经过神道国教化政策改造,通过国家意志以5帝国宪法6及5教育敕语6的法律形式确立了国家神道的特殊地位。
/国家神道的思想,从敬神宠族发展成为八纮一宇,为内政上天皇归一的家族国家观和对外侵略思想从宗教上奠定了基础。
法西斯时期国家神道发展成为军事的、侵略的教义,乃是国家神道本质的表露。
0[7]187这个历史上经过儒教、佛教哺育而成的充满寄生性的宗教,经过明治政府的改造,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信仰信念,彻头彻尾成了大和民族对外征服的力量之源和精神之本。
21靖国思想的侵略特性
1869年,为了缅怀为新政权而战死的殉难者,继续鼓励将士保家卫国,效忠天皇,明治政府建立了/东京招魂社0)))/映着朝日光辉,祭着尽忠雄魂0。
到了1879年,政府将此招魂社改建为/靖国神社0。
靖国一词来源于5左氏春秋6第六卷中/吾以靖国也0,其等级定为特殊/官币社0。
就这样,原来普通的纪念为国牺牲将士的场所,被纳入到已经变异的国家神道教体系之中,以/国家祭祀0为理念,实行/祭政合一0,构筑成了国家神道的支柱。
尽管靖国神社创建之初是悼念为国家新政权而牺牲的维新志士,但是随着日本发动对外战争,它就立即充当起了日本对外侵略的一种精神信念场所,发挥着培养人民效忠天皇之情感的作用。
尽管靖国神社穿着神道的外衣,但本质上它已完全超越了宗教的意义。
就这样,靖国神社迅速蜕变为发动战争的罪恶场所,成了军队出征时的宣誓军营,胜利凯旋时的/庆功0礼堂。
整个东瀛列岛激发出了不可遏制的战争狂热之情。
日本政府通过靖国神社这一变种宗教把大和民族骨子里的侵略基因全部激发了出来,开动了军国主义对外侵略的战车。
日本军队在对外征服战争中只要侵占某地,同样建立各种神社,纪念为侵略战争充当炮灰的皇军。
而且,在国内除了国家集中祭祀的靖国神社外,各地都、道、府、县政府也建立了众多的护国神社,再加上乡、村、镇的招魂碑、忠魂碑、慰灵碑等,日本在国内外形成了巨大的纪念侵略
#
61
#
日本问题研究2009年第3期
战争的网络。
从实质上来解析,它们都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邻国的精神工具而已。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靖国神社已完全融入了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战争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彻底从精神上统治了日本民众,直至战败投降。
然而,直到今日,以日本右翼保守势力为代表的政治家依然肆无忌惮地继续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挑战国际正义,践踏人类良知。
纵观靖国神社从创建至日本战败这不足80年的历史,尽管其原初目的乃是纪念为明治政府而献身的维新志士,然而与此同时也被利用来宣扬神人天皇、皇国日本的思想,为其后改造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精神工具埋下隐患。
日本征服中国、吞并东亚、挑战世界的/宏伟抱负0与巨大野心,必须有一种精神信念和力量之源,需要一种思想来为其扩张战争服务和效劳。
靖国神社的创立恰好满足了这一要求,从而形成了一种靖国思想。
靖国思想本质上以宗教为幌子,鼓吹效忠天皇,煽动战争热情,以/靖国之神0麻痹和欺骗人民的思想,是天皇军国法西斯战争机器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靖国思想是一种超越了宗教、侵略性十足的天皇制意识形态,在日本对外战争中扮演着思想舆论和精神向导的作用,本质上是一种侵略思想。
四、武道精神:近代日本文化侵略特性
的精神基础
(一)武道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有人欲问大和魂,朝日山樱香袭人0。
武士道精神就是武士为荣誉而/仇杀0与/切腹0的一种精神和信仰,如樱花般瞬间凋落,此乃真正的大和民族精神或大和魂。
1192年,武士集团由上而下建立起了以武士为核心的统治体系,并最终建立镰仓幕府政权,标志幕府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支配日本社会的实际力量。
1232年8月,镰仓幕府制订了日本历史上的第一部武士法))) 5侦永式目6,后来室町幕府又制订了5建武式目6,再加上江户幕府时期制订的5武家诸法度6,随同禅宗思想融入武士精神之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和行动法则最终得以确立,幕府政治文化的思想和理念也得以完善。
幕府统治的思想基础就是武士道精神,并形成了法规、礼仪等一整套理论,实现方式包括复仇和切腹,核心理念包括忠义、武勇、荣誉等。
日本人武士道文化研究专家池土英子(Eiko Ikegami)对此评论道:/死亡与胜利两极的对比中,塑造了武士道的精神和灵魂。
0[9]10316世纪末,下级武士丰臣秀吉夺取统治权后,国力稍显强盛,其侵略本性便暴露于天下。
他于1592年和1597年两次发起侵略朝鲜战争,妄图打败中国,进攻印度,称霸亚洲。
尽管最终被打败,但是它开启武士道侵略之先河。
武士道精神的弘扬,还不得不提及江户时代日本儒学家山鹿素行,他依靠中国儒学思想把武士道实践中的行为道德规范进行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创新,其代表作有5武教小学6和5士道论6。
王金林曾论述道:/经山鹿素行理论化了的武士道,最终成为外则习于刀枪弓马之事,内则尽君臣、朋友、父子、兄弟、夫妇之道,文道充之于心,武备整之于外,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道德准则的武士精神。
0[5]144日本问题研究专家赖肖尔如此评价:/现代的日本军队就可以很容易地把武士道精神及其价值观念复活起来。
封建时期遗留下来的强烈的效忠、尽职、自我约束和自我牺牲精神,仍是形成现代日本人性格的因素。
0[10]57历代统治者大力提倡宣传这种武士文化精神,并使之渗透融化到每一个日本人的灵魂之中,从而形成了日本人心目中的/大和魂0,成为大和民族最为本质与恒久不变的国民精神。
(二)武道精神的侵略特性解析
/花数樱花,人中武士0。
幕府政治对日本社会、民族文化、人民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整个大和民族身上充满了一种武士的特性和气质,塑造了大和民族一丝不苟、坚忍不拔、勇武好战、残酷无情的民族性格。
从上层精英到普通人士,从学校到家庭,刻意培养日本孩子敢于冒险、善于忍耐、不屈不挠、刚强勇毅、强悍尚武、不怕死亡的武士道品格。
新渡户稻造曾说道:/少年们似乎都热衷于这种游戏,在执行死刑时候,当场看那可怕的场面,过后,在黑夜里单独一人到白天的刑罚执行地,在砍下的头上留一个印记后再回来。
0[11]23而
#
62 #
特别推荐黄真曹绿:近代日本侵略性文化的历史渊源及解析
且,武士道精神教育坚信:/狮子会把他们的幼崽扔下万丈深谷,而武士就应当把儿子放入艰难险峻的环境中。
0[11]23违背这种集团价值观必然遭到人们的嘲笑,荣誉和名声就会受到玷污,将会变成祖宗后代的耻辱。
由此可见,武士所遵守和信奉的这种理想和价值,在家族和社会的压力下,被空前加强。
效忠和勇武是武士阶级的理想和价值,背叛和怯懦为武士所鄙弃。
武士文化的内核则是服从强者,蔑视弱者,崇尚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炫耀武力,以力服人。
对主子、强权,他恭顺、忠诚,可以剖腹,可以集体自杀;对弱者、异族,则刀劈、枪刺,可以强奸,可以屠杀。
武士道精神至此深深渗透在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中。
/武士道在今天,仍然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这影响并不为人知觉,虽沉默,但深远。
国民的心一旦因深藏其中的理念所召令,无不响应。
0[11]23由此可见,武士道作为伦理体系会消失,但武士道精神的影响不会在人间消亡。
到了近代,明治政府建立后不久就武装入侵朝鲜和中国的领土台湾,这不是偶然的。
台湾日本综合研究所专家许介鳞解析武士道之谜时说道:/新渡户(指新渡户稻造)))引者注)重新诠释-武士道.的用意,乃是向欧美列强辩解和企图将日本侵略东亚正当化。
0[12]日本政府则大肆歌颂这种侵略性十足的精神,并把这种武士道精神大加利用,来为日本的侵略战争服务。
五、结论
神话传说在日本岛国这块特质土壤中犹如一带病毒的树根,生长出了日本的古代天皇制这一分支,不幸的是接着生长出了具有封建性军事特性的近代天皇制,并嬗变为天皇法西斯军事专制。
与此同时,神话传说生长出了日本的神道教作为另一分枝,发展到后来又生长出国家神道这一病毒,随后变种为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策源地/靖国神社0。
如果把大和民族的侵略思想看作一棵树,岛国地理乃是此树生长的土壤,根无疑是神造民族这一思想,而其主干当然是武士道精神,天皇制和神道教自然而然成了这棵树的两大主要支干,而且还进一步变种长出了国家神道和天皇制君主政体,最后恶性生长成了靖国神社和天皇制法西斯专政这两大毒瘤。
总之,在19世纪中后期,日本具有侵略特性的文化同欧美列强的殖民侵略思想一拍即合,/帝国主义政策已经开始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占据了中心地位。
0[13]436
而后日本径直走上了侵略之路,肆无忌惮地对邻国发起战争,试图吞并亚洲,梦想称霸世界。
然而,/大日本帝国0的侵略迷梦却被以中国人民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击溃。
/大和民族冒天下之大不韪抢夺的一切,瞬间化为乌有。
80年疯狂侵吞的巨大成就彻底毁灭了。
历史上第一次,日本尝到了被外国征服者践踏和蹂躏的滋味。
0[1]102西谚有云:/忘记历史就是罪恶。
0研究近代日本文化具有的侵略特性,就是为了总结不幸的历史,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更好地面对今天,正如德国前总统里夏德#冯#魏茨泽告诫日本人:/对历史闭上眼睛的人,将不能看清未来。
0可见,我们要吸取历史的教训,首要的就是要根除日本的侵略文化特性,把所谓的/岛国根性0/皇国史观0/民族优越论0等历史垃圾彻底烧毁并加以根除。
这样从根性上对日本文化进行改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成为一种和平、友好、爱美、勇敢等为内涵的文化,这才是日本大和民族的最佳文化选择。
然而,不幸的是,当人类历史已经步入21世纪的今天,日本近代文化中的侵略特性依然阴魂不散。
/日本大部分政党及其政策的-保守党化.与-民族主义.形成-政治共鸣.,在以传统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气魄.等独特符号粉饰-历史罪孽.的同时,不断推动-普通国家.的大国化进程,演绎出一系列-民族保守主义.的执政理念及政治实践。
0[14]古人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0。
我们对日本的倒行逆施必须严厉谴责,同时保持高度警惕。
放眼今日世界,和平与发展乃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全球化时代,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共同生存于一个地球村,应该和平相处,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才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方向。
[参考文献]
[1]REISCH AUER E O,JANSEN M B1T he Japanese
Today:Change and Continuity[M]1Cambridge,
#
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