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市级联考】河北省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时期,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

这体现出古代中国
A. 以个体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B. 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
C. 农具的改进提高了耕作效率
D. 手工业进步提高了农具质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垄作法”“代田法”“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可知,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耕种制度在不断的改进,说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越来越精细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家庭式的耕作方式,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耕种方式的变化,故CD项排除。

点睛:“垄作法”“代田法”“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答案。

2. 据《三辅黄图》载,秦汉时期的长安各市平面皆成方形,四面设肆(店铺),供商贾列肆货卖之用,四面各设一门,供交易出入。

由此可见,当时
A. 城市商业较为发达
B. 士商地位完全平等
C. 国家鼓励货殖功利
D. 重农抑商观念废弃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四面设肆(店铺),供商贾列肆货卖之用,四面各设一门,供交易出入”中可以看出当时城市中商业比较发达,故A项正确;秦汉时期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故BCD项错误。

3. W·L·舒尔茨在《马尼拉大商帆》中记载,西班牙人多次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

其经济原因是
A. 中国古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中国和欧洲垄断了世界贸易
C. 中国古代农业商品化
D. 明代手工业发达出口顺差大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说明当时中国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也反映出中国手工业的比较发达,故D项正确;中国古代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欧垄断贸易,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强调自给自足,故C项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从中分析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4. 随着鸦片战争之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舶来机制化妆品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市场。

最早进入中国的洋货化妆品是与卫生有关的牙粉、香水及具有药用功能的护肤类化妆品,如花露水、雪花膏等。

由材料可以得出
A. 近代社会受西方商业文明影响
B.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 中国商业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D. 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
【答案】A
【解析】从材料“鸦片战争之后”“化妆品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市场”说明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社会受西方商业文明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中国商业发展的状况,故BC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影响广泛”。

5. 下图是民国时期的一则香烟广告,上面的文字写的是:“请吸白金龙香烟。

”下列有关对香烟广告的解读正确的是
A. 这是我国最早的香烟广告
B. 说明了生产者的抗日之心
C. 反映了民国科技的进步
D. 体现了商业经营的发展
【答案】D
【解析】从“请吸白金龙香烟”和图片可以看出,这则香烟广告适应了当时国内形势,从品牌名称、广告宣传、广告媒体选择等方面塑造品牌,这体现出商业经营的发展,故D项正确;一则广告无法体现出“最早”,故A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是否抗日,故B项排除;卷烟业是轻工业部门,科技水平比较低,故C项排除。

6. 1948年12月底,金圆券发行量增至81亿元。

至1949年4月时增至5万亿,至6月更增至130万亿,比十个月前初次发行时增加二十四万倍。

金圆券钞票面额不断升高,最终出现面值一百万元的大钞,但仍不足以应付交易之需。

对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当时
A. 社会通货膨胀严重
B. 钞票印刷业技术革新
C. 国民经济建设成果显著
D. 国统区经济逐渐繁荣
【答案】A
点睛:“金圆券发行量……比十个月前初次发行时增加二十四万倍”“金圆券钞票面额不断升高”是关键;从中分析出当时通货膨胀严重。

7. 下图是1960年北京一个公私合营照相馆的照片。

下列对该图片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B. 私有制改造取得根本性胜利
C. 当时个人崇拜已经非常突出
D. 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公私合营照相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采用公私合营的方式进行,故D项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和私有制改造的胜利,故AB项排除;材料中的时间是“1960年”,而个人崇拜非常突出是文革时期,故C项排除。

点睛:“公私合营照相馆”是解题的关键。

8. 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乘坐日本新干线,工作人员问他乘坐新干线有什么想法。

邓小平回答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

”此时邓小平的意思是
A. 重新评价毛泽东的地位
B. 中国需要改革开放政策
C. 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D. 决定实行城市经济改革
【答案】B
【解析】从材料“1978年10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要了解与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学习发达国家一切有用的东西,要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建设,而没有体现出思想和政治方面的问题,故AC项排除;D项是1984年开始的,排除。

9. 1980年,山西省黎城县城关镇曹软升推销一个50吨储油罐,从中挣了2800元,被以投机倒把罪判刑。

199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删去法律中“投机倒把罪”的规定。

此变化反映了
A. 社会经济秩序日趋稳定
B. 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 公民权利有法律保障
D.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答案】D
.....
...................
点睛:“1980年……被以投机倒把罪判刑……1997年…删除……‘投机倒把罪’”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答案。

10. 先秦文献《孟子》中写道:“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那时候的“先生”是指年长而有学问的人。

清初,称重臣为“老先生”,辛亥革命后交际场中,彼此见面,对老成的人,都一律称呼为“老先生”。

20世纪80年代后,“先生”的用法更为广泛。

妇女也将自己以及别人的丈夫称为“先生”。

“先生”称谓的变迁反映出
A. 儒家文化有浓厚的保守思想
B. 西学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
C. 社会风俗文化的不断变化
D. 中国仿效西方的新式语言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先生”称谓的变化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风俗习惯的不断变化,故C 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强调是中国社会习俗的改变,故B项排除;“先生”不是新式语言,故D项排除。

11. 自行车开始进入中国时是作为交通工具引进的,1947年在上海举行了中国第一次全国性自行车表演赛。

最近几年相继举行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以及多次场地赛、山地赛,给我国的自行车运动带来了长足发展。

这说明
A. 中国社会生活节奏变慢
B. 自行车具有便捷的特点
C. 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
D. 交通现代化改变了社会
【答案】C
【解析】材料“全国性自行车表演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以及多次场地赛、山地赛,给我国的自行车运动带来了长足发展”表明,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国社会的节奏,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交通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故B项排除;材料中只反映了自行车的发展,故D项排除。

12. 1873年8月,《昭文新报》创办于汉口,这份报纸内容多为轶闻趣事,间有诗词小品,与当时以刊载官方文书为主的《京报》《宫门钞》旨趣颇异。

这说明该报
A. 关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B. 具有推动维新的目的
C. 是近代最有价值的报纸
D. 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答案】A
【解析】材料“《昭文新报》……内容多为轶闻趣事,间有诗词小品”说明当时报纸关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故A项正确;维新变法是19世纪末,故B项排除;C项说法错误,错在“最有价值”;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该报具有殖民色彩,故D项排除。

13. 地理大发现之后,商业的发达已经使得买卖双方只要签订合同,或者集中在专门的交易所就可以进行贸易活动,不一定需要现货成交。

16世纪,欧洲的商业投机活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大大超越了中世纪行会限制下的范围。

这体现的是
A. 商业革命
B. 政治革命
C. 工业革命
D. 价格革命
【答案】A
【解析】材料“地理大发现之后”“商业的发达”“16世纪,欧洲的商业投机活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表明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上发生的重大变革,这体现出商业革命,故A项正确,D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方面的变化,故B项排除;C项是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在于“地理大发现之后”“商业的发达”“16世纪,欧洲的商业投机活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14. 葡萄牙最早占据巴西,但1638年至1640年间,荷兰逐渐控制了巴西东北部的地区,并以累西腓为首府。

1648年,葡萄牙在对荷兰战争的胜出才扭转这个局势,荷兰当局其后将巴西交还给葡萄牙。

这体现出葡萄牙
A. 重税政策导致衰落
B. 封建落后拖垮国家
C. 战争造成财政亏空
D. 殖民扩张与殖民斗争
【答案】D
【解析】材料“葡萄牙最早占据巴西”“葡萄牙在对荷兰战争的胜出才扭转这个局势,荷兰当局其后将巴西交还给葡萄牙”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对外殖民扩张以及与荷兰之间的殖民斗争,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葡萄牙国内的政治经济状况,故ABC项排除。

15. 有人认为,欧洲如果没有横跨大陆的铁路和电报,没有往返于大河和沿海航道上的汽船,没有能割除大草原草皮的农业机械,没有征服诸土著民族的连发枪,殖民地的荒野原是不可能被征服的。

作者认为近代西欧扩张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开辟
B. 资产阶级革命
C. 工业革命
D. 殖民地制度落后
【答案】C
【解析】材料“铁路和电报”“大河和沿海航道上的汽船”“农业机械”“连发枪”体现出工业革命的成就;而材料“殖民地的荒野原是不可能被征服的”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欧对外殖民扩张,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新航路、资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的落后,故ABD项排除。

16. 洛克菲勒从1859年一口油井,到19世纪末发展为美孚石油公司,经营触角伸到了世界,实现了从原油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一整套发展的生产经营系统。

这体现了
A. 第二次工业革命广泛开展
B. 企业的组织和规模变化
C. 美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D. 石油工业成为主导产业
【答案】B
【解析】材料“从1859年一口油井,到19世纪末……经营触角伸到了世界,实现了从原油生产、加工、运
输、销售的一整套发展的生产经营系统”反映出洛克菲勒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体现出当时企业的组织和规模都发生了变化,逐渐出现了垄断组织,故B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故A项排除;材料中只叙述了洛克菲勒一个公司,无法体现出美国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石油工业的主导地位,故CD项排除。

点睛:“从1859年一口油井,到19世纪末……经营触角伸到了世界,实现了从原油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一整套发展的生产经营系统”是关键。

17. 1929年3月4日,《华尔街日报》在庆祝胡佛总统就职时说:“政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商业打成一片。

毫无疑问,胡佛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商业总统,他将是美国第一个商业总统。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下列评论正确的是
A. 美国经济崩溃是因为信贷太少
B. 银行是经济稳定的重要工具
C. 水利建设成为发展经济的手段
D. 经济繁荣之下隐藏着巨大危机
【答案】D
【解析】从材料“1929年3月4日”“政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商业打成一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胡佛政府实行了“自由放任”政策,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发展,但自由放任政策美国的经济已经危机四伏,快要大难临头了,故D项正确;ABC项体现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胡佛的措施相悖,排除。

点睛:“1929年3月4日”“政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商业打成一片”是解题的关键。

18. 1936年,美国最高法院认为征收特定族群税收以补助农民为非法行为,并宣布罗斯福农业调整法案违宪,法案大部分内容遭到废止。

可见当时美国
A. 放弃了传统自由贸易政策
B. 国家干预优势凸显
C. 总统新政受到司法权制衡
D. 国家发展计划混乱
【答案】C
【解析】材料“1936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罗斯福农业调整法案违宪,法案大部分内容遭到废止”反映出当时美国总统与最高法院之间的相互制衡,也就是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相互制衡,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总统与最高法院之间的关系,故A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国家计划的混乱,故D项排除。

点睛:解题时注意“1936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罗斯福农业调整法案违宪,法案大部分内容遭到废
止”。

19. 1964~1970年和1974~-1979年的英国工党内阁以公有化为纲领,试图以此创造出一个富裕的英国工人阶级,但工资的“大锅饭”和高福利(甚至连配眼镜和假牙的费用都由国家报销)导致生产效率降低,通货膨胀和大量失业使工党选举失败。

这体现出英国
A. 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B. 经济干预力度减小
C. 出售大型国有企业
D. 高福利政策的挫折
【答案】D
【解析】材料“工资的“大锅饭”和高福利(甚至连配眼镜和假牙的费用都由国家报销)导致生产效率降低,通货膨胀和大量失业”反映出当时福利政策降低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政府的负担,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福利政策的弊端,没有体现出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和出售国有企业,故AC项排除;福利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之一,故B项错误。

20. 现代某一时期,苏俄实行实物配给制,食物与商品集中计划配给;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国家经营所有的外贸活动;对工人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禁止罢工。

这一政策出现的背景是
A. 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 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失误
D. 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实行实物配给制”“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中可以看出这一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困难,为了解决困难,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了一战,当时应是俄内战,故A项说法错误;农业集体化政策是在20世纪30年,排除C项;德国入侵苏联是二战时期,排除D项。

点睛:首先通过“实行实物配给制”“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分析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21. 苏联在二战前建立了五大坦克生产基地:乌拉尔、哈尔科夫、鄂木斯克、列宁格勒以及车里雅宾斯克。

1945年生产各类坦克29175辆。

此现象
A. 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结果
B. 源于五年计划建设迅速工业化
C. 表明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就
D. 与苏联不断改革经济体制有关
【答案】B
【解析】材料“苏联在二战前建立了五大坦克生产基地”“1945年生产各类坦克29175辆”反映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比较发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建设,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从而造成了材料中的现象,故B项正确;A项是1921年结束,排除;B项1928
年被废除,排除;D项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排除。

22. 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这体现出
A. 指令性计划减少
B. 商品经济发展
C. 计划体制的弊端
D. 公有制被打破
【答案】C
【解析】材料“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反映出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问题,故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计划体制的弊端,故AB项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体制的修补,坚持公有制,故D项错误。

23. 1946年6月,在美国主导下,世界银行开始运行。

最初世界银行的目的是帮助欧洲国家和日本战后重建,1947年5月,它批准了第一批贷款,贷款给法国2.5亿美元。

这表明
A. 日本是当时发展最快的国家
B. 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C. 法国的经济被美国所控制
D. 世界银行是一家美资银行
【答案】B
【解析】材料“在美国主导下”“最初世界银行的目的是帮助欧洲国家和日本战后重建”表明美国在战后资本
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战后美国的经济地位,故AC项排除;世界银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故D项错误。

24. 欧元纸币的背面绘有欧洲地图。

由于一些欧洲国家的海外领地(如法属圭亚那)也使用欧元,因此这些海外领地的地图的亦被单独绘出并置于欧洲大陆地图的左下角。

这一风格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
A. 贸易壁垒发展趋势
B. 资金全球流动趋势
C. 各国都互相合作共赢
D.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欧元纸币的设计风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元的诞生体现出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故D项正确;欧元与贸易壁垒无关,故A项排除;BC项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排除。

25. 下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与2017年世界部分国家汽车产量对比表(单位:万辆)。

这体现了世界
A. 经济全球化
B. 经济多极化
C. 发展不平衡
D. 生态危机
【答案】C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分析出,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中国和印度汽车产量增长比较快,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迅速,而苏联(俄罗斯)则有所下降,这体现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济全球、多极化和生态危机,故ABD项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我覃耜,俶载南亩。

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

——《诗经·小雅·大田》材料二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依托豪强,以为私属。

贷其种食,赁其田庐,终年服劳,无日休息,罄输所假,常患不充。

有田之家,坐食租税。

贫富悬绝,乃至于斯。

——唐《陆宣公全集》卷二十二(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何种经济?当时这种经济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农民的处境。

【答案】(1)方式:原始农业经济。

特点:生产工具原始;耕作技术落后;以生产谷物粮食为主;农业生产力不发达。

(2)处境:贫富差距悬殊,农民十分劳累,承担大量国家赋税,常因水旱灾害、急征暴敛或土地兼并而破产。

【解析】(1)材料“覃耜”“播厥百谷”反映的是原始农业经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生产力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从材料“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终年服劳,无日休息”“有田之家,坐食租税”中可以分析出答案。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窃自中外通商以来,中国之财溢于外洋者,洋药而外,莫如洋布、洋纱……考之通商贸易册,布毛纱三项,年盛一年,不惟衣土布者渐稀,即织土布者亦买洋纱充用,光绪十四年销银及将五千万两……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反为外洋独擅之利。

耕织交病,民生日蹙,再过十年,何堪设想!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备机器,纺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权利
——张之洞《拟设织布局折》材料二
马克恩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懈体的过程。

”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

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和张之洞的对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分析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答案】(1)重大变动:西方商品进入中国白银外流严重;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对策:学习西方科技,发展近代中国工业。

(2)影响:西方侵略破坏了原有经济结构使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但使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从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自中外通商以来,中国之财溢于外洋者,洋药而外,莫如洋布、洋纱”“销银及将五千万两”“耕织交病,民生日蹙”中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

从材料“惟有购备机器,纺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权利”中可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注意题目给的要求“按照把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来分析问题,同时还要看清题目的作答点是要求回答对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最后从侵略(弊端)和社会变化(益处)来回答。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3月,斯大林突然去世,临终前没有明确指定接班人,这使苏联领导层出现最高权力的争夺。

同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其地位还不能同斯大林担任的总书记相比,急需得到中共的支持,据俄罗斯解密的档案记载,1954年9月,赫鲁晓夫首次来华前主持召开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决定对华大幅增加援助作为礼物,伏罗希洛夫发言称这是苏联经济难以承受的,赫鲁晓夫则说非如此不能使中国人感受到友谊。

1960年春夏之际,中苏双方出现严重分歧,同年7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会议,重点讨论“反修”问题。

会议期间,传来赫鲁晓夫于7月16日突然通知撤退在华全部专家的消息,激发与会者一种勒紧裤带尽快还债的情绪。

1961年苏联赫鲁晓夫裁军120万的计划遭到了苏联军方的强烈抵制。

——徐焰《苏联援华的真相》材料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