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熙载《艺概》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熙载《艺概》
清代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
江苏兴化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
曾官广东提学使,主讲上海龙门书院。
于经学、音韵学、算学有较深入的研究,旁及文艺,被称为“东方黑格尔”。
著有《古桐书屋六种》、《古桐书屋续刻三种》。
刘熙载在上海龙门书院十四年(1867-1880年),写了许多著作,文艺理论著作《艺概》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性的文艺理论著作。
《艺概》是作者平时论文谈艺的汇编,成书于晚年。
全书共6卷,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分别论述文、诗、赋、词、书法及八股文等的体制流变、性质特征、表现技巧和评论重要作家作品等。
六卷中,《书概》和《经义概》分别谈论了书法艺术同诗与画的关系以及治经与八股文写作的关系,其他部分都是专门论述文艺创作的。
作者自谓谈艺“好言其概(《自叙》),故以“概”名书。
“概”的涵义是,得其大意,言其概要,以简驭繁,“举少以概乎多”,使人明其指要,触类旁通。
这是刘氏谈艺的宗旨和方法,也是《艺概》一书的特色。
所以和以往谈艺之作比较起来,广综约取,不芜杂、不琐碎,发微阐妙,不玄虚,不抽象,精简切实。
一、《艺概》中的文艺思想
一)“诗品出于人品”。
这一命题是对孟子的“知人论世”说的发展,强调作家的思想品德对其创作的影响。
二)重视文学的独创性。
1.阐前人所已发2.扩前人所未发
三)充满辩证思想的文艺观。
“诗不可有我而无古,更不可有古而无我”。
二、《艺概》中的美学思想
一)中和之美。
在儒家中庸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审美规范,强调中间状态的和谐美。
二)重真实、重本色、重自然
1.所谓“真”,是情感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
2.所谓“本色”,是一种反璞归真的高境界。
3.所谓“自然”,是一种浑然天成的艺术美。
三)主张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不同艺术家具有不同风格,即使同一个艺术家也有不同风格的作品。
三、《艺概》中的创作论与批评论
一)“质”与“文”、“意”与“法”的关系。
这两对关系实际上也就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刘主张“文”与“质”、“意”与“法”的统一。
二)“物我无间”以及情与景。
1.“物我无间”指主体与客体的交流融合。
2.情与景要浑然无间,“借景言情”和“景以寄情”的统一。
三)运用比较手法评论作家作品
1.不同文体的比较。
比如“诗”与“赋”的比较。
2.不同作家的比较。
贾谊与司马相如之比,王安石与苏轼之比。
3.不同艺术形式的比较。
如书法和文学相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