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
结直肠癌是一种发生、发展相对缓慢的恶性肿瘤,由腺癌样息肉发展至浸润性、致死性的恶
性阶段需时达10年之久。
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使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有报道称,早期病变
局限时接受治疗,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高达88%和80%,而病变非局限时治疗的5年生存
率仅为58%和47%。
因此,重视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结直肠癌预后的改善是非常
重要的。
1 高危人群
15%~30%的结直肠癌可能由遗传因素造成,因此对于有大肠癌家族史者(一级亲属),尤其是
对于大肠癌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下者的家族成员,应给予高度重视;腺瘤或息肉与结直肠癌
密切相关,其发病危险眭是一般人群2~5倍;家族性腺瘤息肉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是一种
癌前病变,虽发病率很低,但如不治疗,40岁前后100%癌变;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也与大肠
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据观察20年病史者的癌变率为正常人的20倍,30年病史者则为30倍;日本血吸虫病是我国的严重寄生虫病,研究发现血吸虫流行区也是大肠癌的高发区,这
可能是因为血吸虫卵在大肠黏膜上长期沉积,使黏膜反复溃疡、修复,出现慢性炎症、腺泡
性增生,继而癌变。
另外,盆腔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大肠癌的发病率也高于常人,且40
岁以后逐年上升。
一般而言,如果40岁以上中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大便习惯改变或粪便异常,绝不应掉以轻心,必须做进一步检查,以免延误诊断。
2 早期发现的方法
美国癌症协会为正常危险度的个人推荐了三合一的早期发现法,即直肠指检、直肠乙状结肠
镜检及大便潜血试验。
虽然此三合一检查技术的价值尚需进行研究,但这是出现症状前从临
床上发现结直肠癌的较灵敏的方法。
(1)潜血试验(FOB):是检查粪便有无微量血液存在的简便方法。
自1967年Gregor首先将大便潜血(FOB)用作无症状人群大肠癌筛检,至今仍不失为一种实用的筛检手段。
虽然严格来讲,
大便潜血阳性意味着黏膜存在破损,已不属于早期,但据国外前瞻性的研究资料,一年做一
次FOB,连续3年,多次FOB阳性患癌的预期值(prodictive value)最低为10%,最高可达37%;如对FOB阳性者,再做进一步检查,有助于发现尚未出现症状的早期病人。
目前我国对某些
有条件的群体作年度体检时,已将FOB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2)直肠指检:是简便易行、无任何损伤而又极为重要的检查方法。
我国大肠癌中低位者多见,直肠癌占60%~75%,而直肠癌中81%~98%距肛门7 cm以下,可指诊触及;如即使未能触
及肿块,而仅发现指套沾染血迹,也应高度怀疑近端直肠或更高部位的结肠有发生癌的可能。
日常工作中,医务人员对这一简单易行检查的忽视很易造成误诊、漏诊。
(3)纤维结肠镜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是大肠内病变诊断最有效、最安全、最可靠的检查方法,其应用使大肠癌的早诊率得到大大提高。
因此,凡有便血或大便习惯改变、经直肠指检无异
常发现者,应常规进行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对肿物或可疑病变,钳取活体做病理
检查。
乙状结肠镜可检查距肛缘25 cm以内的全部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至少60%的大肠癌
可通过此方法检查发现。
对于距肛缘25 cm以上的结肠癌,纤维结肠镜为最可靠的检查方法。
现在,将超声技术和内镜检查相配合,不仅可以直观检查、活检,更重要的是其可显示肿瘤
所在的层次,及周围淋巴结的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的分期。
(4)CT和CTVE:螺旋CT检查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观察腔内病变及肠壁外癌浸润深度、腹腔淋巴结及器官转移等情况,对近端结肠梗阻性病变的定位和患者的舒适程度超过目前最理想的
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在显示高度狭窄的肠管近端病变优于结肠镜。
CTVE具有侵袭性小,安
全舒适,方便快捷,患者接受辐射剂量低等优点,非常适用于老年体弱者或由于多种原因所致的肠道狭窄而不能完成结肠镜检查的患者。
有学者以纤维肠镜作为金标准,根据实验模型及临床研究后评价CTVE对肠息肉及肿瘤检出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病灶直径≥10 mm,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和91%;5~9 mm者分别为66%和63%;<5 mm者分别为45%和80%;带蒂型或扁平凹陷型病灶检出较难。
国外已将CTVE作为结肠息肉及结肠癌筛查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成霞.大肠肿瘤发生的主要基因学变化.滨州医学院学报,2001,24(5):448.
[2]吴健雄,余宏迢,邵永孚,等.转移相关基因CD44V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中华肿瘤杂志,1996,18(5):347350.
[3]何裕隆,王吉甫.p53 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及预后关系探讨.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7,14(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