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儿童交往的发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受忽视儿童,他们游离于集体之外,或不 善交往,或不敢交往,在群体中既不受欢 迎,也不受排斥,是否介入同伴活动中来, 大家并不在意。(9.8%) • 中间型儿童是指在群体中有朋友、有共同 活动的同伴,也有一些人对他不亲近、不 喜欢的儿童。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类型。
2、班级中的地位对小学儿童心理发 展的影响
(二)依恋的发展及依恋的理论
• 1、依恋的理论 • 习性学的依恋理论是当今最有影响的依恋 理论。 • 英国心理学家鲍尔贝关于依恋的研究和观 点在依恋领域具有代表性。
• 鲍尔贝认为,人类婴儿与其他动物一样, 都有一种先天遗传的行为。这种行为帮助 婴儿留在父母的身旁,从而降低危险,增 加生存的机会。依恋有着深刻的生物根源, 他认为喂养并不是形成依恋的基础。 • 同时,鲍尔贝也继承了精神分析对早期抚 养质量重视的观点,认为依恋的质量对于 儿童日后形成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深刻和 长远的影响。
• • • • • • • • • •
6人群体的社会测量矩阵表 被选择者 A B C D E F 选择者 A 1 -1 B 1 -1 C 1 -1 D 1 -1 E 1 -1 F 1 -1 合计 3 1 1 0 0 -5
• 在这个群体中,A是受欢迎的儿童;D是一 位受忽视的儿童;E是中间型儿童;F是受 排斥的儿童。
(五)影响依恋的因素
• 1、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 2、儿童的特点 • 3、文化因素
(六)依恋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 1、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 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 • 2、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 • 一般情况是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发展比 较好。 • 父母抚养方式的连贯性决定着依恋对后期 发展的意义。
3、小学儿童择友的特点
• 从总体上讲,小学儿童选择朋友,表现出 明显的同质性和趋上性的特点。 • 择友的同质性是指儿童倾向于选择与自己 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似的人做朋 友。 • 择友的趋上性是指儿童倾向于选择品行得 到社会赞赏的人为朋友。
(二)小学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及 其测量
• 1、小学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 • 一般来说,小学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可分 为受欢迎儿童、不受欢迎儿童和中间型儿 童三类。 • 受欢迎儿童具有以下特点:良好的学习成 绩和能力;良好的性格特点;其他特征: 如字写得漂亮、仪表整洁、成熟较早等。 大约7.8%左右。
• 3、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 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 • 但研究发现,父母对自己早期依恋经验的 解释和理解,影响着日后与子女的依恋关 系。
二、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 同伴在儿童的成长中具有很大的作用。 • 随着年龄增长同伴交往越来越多,儿童喜 欢与比自己大2岁的孩子交往。 • (一)小学儿童的友谊 • 1、小学儿童友谊发展的阶段 • 5个阶段(书245页)
案例分析
• 小红1岁生日之际,她父亲丢了工作,她父 母为了如何支付帐单一直在争吵。母亲为 了寻找工作,好几次都把小红托付给临时 保姆。从前,小红能很好地面临这种暂时 的分离,但现在,她母亲离开时,她却拼 命地哭,母亲回来时,时而抱紧母亲,时 而又将母亲推开。描述小红的依恋方式发 生了什么改变,并解释是什么导致了这一 切。
• 不受欢迎的儿童又可分为两类,受排斥儿 童与受忽略儿童。大约有15%左右。 • 受排斥儿童是在班级中缺乏良好的人际关 系,同伴不愿意与他交往。他们通常具有 以下特点:攻击行为;不良品行;难以相 处;其他特征:如不讲卫生、身上有怪味 等。其中不良品行是小学儿童遭到同伴拒 绝的主要原因。(5.1%)
(三)依恋的测量
• 艾斯沃斯1969年 设计一个“陌生情境”测 验,了解每个孩子的依恋反应和类型。
(四)依恋类型
• 基于陌生情境测验,安斯沃斯(1983)发现了三 种主要的依恋类型: • A型:回避型,这类孩子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 响不大。“无依恋的儿童”。 • B型:安全型,母亲在时、离开时、回来时的 表 现。 • C型:反抗型 ,母亲在时、离开时、回来时的 表 现。 • 大多数孩子属安全型依恋,A、C两类又称不安全 依恋,各占25%和10%。
• 小学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往往早在低年级 阶段就已形成,一经形成便相当稳定。 • 教师在儿童入学初期就要采取有效措施, 使每一个小学儿童在班级中得到顺利发展; • 要特别关心不受欢迎的儿童,帮助他们改 变处境。
3、小学儿童在班级中地位的测量
• 社会测量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于1934 年设计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 关系的方法。 • 第一步是向群体成员提出问题,并要求他 们回答。例如,“如果班级组织野营,你 最愿意跟谁在一起?最不愿意跟谁在一 起?”
• 受欢迎儿童和中间型儿童在班级中处于较为有利 的地位。这些儿童比较愿意上学,学习也较积极, 并能正确对待班集体的利益。他们在班级中能产 生一种安全感和舒适感。 • 在班级中,那些不受欢迎的儿童是些处境不利的 人,可能会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努力与同学建 立联系,不成功,就会采取手段来吸引别人注意; 二是逐渐产生不关心集体的冷漠态度。
2、小学儿童择友的标准
• 小学儿童选择朋友时通常采用四种标准:直接接 触关系、接受关系、敬慕关系以及其他关系。 • 所谓直接接触,用儿童的话讲就是“一起玩”。 • 接受关系反映同伴对自己的帮助。 • 敬慕关系反映儿童择友的出发点是对同伴的行为 特点和心理品质的赞赏。 • 小学儿童在择友过程中还根据空间距离、传统关 系(两家关系好)、传递关系(朋友的朋友)等 标准来结交朋友。
2、依恋的发展
• (1)依恋形成的标志 • 依恋形成于婴儿6-8个月,分离焦虑和怯生 的出现是依恋形成的标志。 • (2)依恋形成的心理基础 • 情绪的发展和认知机能的提高是依恋形成 的基础。
(3)依恋发展的阶段
• 按照有些心理学家的观点,依恋的发展经历了三 个阶段: • 见书233页 • 依恋发生的时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描述小红的依恋方式发生了什么改变并解释是什么导致了这一五影响依恋的因素五影响依恋的因素3文化因素六依恋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六依恋对心理发展的影响1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
第十章儿童交往的发展
杭师大教育学院 刘瑛
一、依恋发展
• (一)依恋的性质 • 发展心理学中的依恋,指的是婴儿寻求并 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 种倾向。依恋具有三个特点: • 1、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 • 2、可以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 丰富的刺激。 • 3、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 的痛苦。
• 二是图示法。将上表结果画成社会网络图, 即为图示法。图中小圆圈内的字母是群体 成员的代号,实线表示成员间存在着友好 关系,虚线表示不友好,箭头的方向表示 对对方的评价。 • 图示法可以直观地表现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每位成员在群体中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伴接纳的程度一目 了然。
• 社会测量法对了解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具有 一定的意义 。 • 社会测量法也有其局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