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实用PPT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
录了统 治者的“开边” 给人民带来的深
重灾难。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 族频繁发动进攻。749年,哥舒翰奉命进 攻吐蕃石堡城,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 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 所派驻龙驹岛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751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 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 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 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 兵。

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日,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1、给这首诗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四句)边城军情紧急,派人 飞马传递文书,要求增兵。 第二层(“ 白日”以下四句)京城里却是一 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第三层(“借问”至“岂全生”)先写征兵 缘由,次叙应征战士告别亲人时的惨状 , 后写出征云南无异送死。 第四层(最后两句)诗人提出“修文德” 以消灭战争的主张。
即事名篇,无复倚傍。 —唐·元稹
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 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 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 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 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 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 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 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 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显地表现了他的个性色彩,例如以群鸟夜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பைடு நூலகம்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 动了心,替他束发。
鸣来 烘托人们因救边而发出的喧声;用天 第一层(开头四句)边城军情紧急,派人飞马传递文书,要求增兵。
(1)杜甫的诗通过征失的诉说,揭露了 开边战争给农村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并控诉 了 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的罪行,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 治者的“开边” 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 的有力控诉。
这些都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可见杜诗内 诗人借此讽刺了当权者只顾自己享乐、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表达了同情人 民疾苦、反对开边战争的立场。
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 王朝穷兵黩 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
3、善用口语
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 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 俗语口语,加 上民歌中常见的顶 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 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古风·其三十四

李白
较 阅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 运权衡。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 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 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 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 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 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两句主宾分明: 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宾”;下句是 哀叹之辞,为“主”。以自我宽慰烘托哀 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 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 的有力控诉。
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 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 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 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 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 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 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 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2、诗中有三幅色调不同的画面,说说它 们各自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思 想感情。
三幅画面是: ①羽檄飞驰,喧呼救边; ②京城安定,四海清平; ③战士出征,亲人送 行,日月无光。
诗人借此讽刺了当权者只顾自己享 乐、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表达了同情 人 民疾苦、反对开边战争的立场。
3、这首诗跟杜甫的《兵车行》 反映的是同一 事件,也表达 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反 对 不义战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 的内容和风格却有显著的不同, 试就下面两个方面将 二者作 一点比较。
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
也日益恶化。这使得杜甫对 现实黑暗的认 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 白日曜紫微, 运权衡。
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 751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第四层(最后两句)诗人提出“修文德”以消灭战争的主张。 通过设问,引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
象来比喻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杜 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用天象来比喻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
甫 十分看重现 实生活中的细节,他写人 民的疾苦都很具体。
名句赏析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超 过了李诗。 ②京城安定,四海清平;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2)李白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其中明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
第二层(“ 白日”以下四句)京城里却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
2、诗中有三幅色调不同的画面,说说它们各自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兵 3、这首诗跟杜甫的《兵车行》反映的是同一 事件,也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反 对不义战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却
有显著的不同,试就下面两个方面将 二者作一点比较。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杜甫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 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 和“行”的颇多,二 者虽名称不 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 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 一般比较自由 ,形式采用五言、 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 的意思,
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
中度过的。唐玄宗 天宝五载(746年)来到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
课文赏析
1、重墨铺染:
悲怆震撼的出征图
震人心弦的送别图
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 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 因征战而妻 离子散的悲剧。
2、巧妙构思
通过设问,引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
前文的凄惨场面 是诗人亲眼所见。 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 实感。 “点行频”是全诗 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 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 接着,由征夫之口, 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 成的巨大灾难。 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 现 实。
751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第三层(“借问”至“岂全生”)先写征兵缘由,次叙应征战士告别亲人时的惨状 ,后写出征云南无异送死。
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 期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