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丝织物新型抗皱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真丝织物复合整理抗皱改性的研究

真丝织物复合整理抗皱改性的研究
织物 经 自然 晾干或 烘干 , 除去 水分 , 放入 聚 乙烯 塑 料袋 中 ,
长 丝纤维 。我 国 的 丝绸 深 受 人 们 喜 爱 , 占据 着 广 泛 的 市 场 。但 是 由于真丝 本 身 的性质 , 而使 得 其 存在 一 些 缺 陷 ,
如 折皱 回复角差 、 易泛 黄 、 易起 毛茸 等 从 而 限制 了 真丝 的 使用 … , 日益 影响其在 消 费者 心 目中 的地 位 , 别 是化 纤 特 仿 真产品 的异军突 起 , 棉 防缩 免烫 产 品 的研 制 成 功 , 纯 真 丝绸 的服用性 能受 到了严重 的挑 战 。因此 , 以改 善真 丝 性 能 , 持真丝原 有优 良风格 , 高真 丝 附加 值 的 真丝 改 保 提 性 整理研究 工作就 成为许 多纺织 印染 工作者 的研 究 重点 。
自古 以来 , 丝绸享 有“ 纤维 皇后 ” 的美称 , 质 地轻 柔 其 飘 逸 , 泽优 雅 , 光 手感 柔 软 , 透气 良好 , 着舒 适 。真丝 纤 穿 维 作为一种 蛋 白质 纤维 , 是天然 纤维 中唯一 能大量 生 产 的
散 , 后 的织 物 分 别放 入 单 体 溶 液 中 泡 1 2 , 溶涨 — h 采用 二浸 二轧 的方法 ( 轧液 率为 7% 一 0 ) 渍单 体溶 液 的 0 8% 浸
Ab t a t T e s k fb c ee ig at d wi eya d n me y t e r d ain o o一6 " a i n h n wee C 0 d — sr c : h i a r s w r n r f t a r lmie mo o rb h a it fC l i e h o 0v d a a d t e r O r i r l n td b oy a c ai n i c a i o u in i r e mp o ei a a i t f i sa d n n s f ra e I a ay e h ae y p l s c h r a d c t cd s l t o d rt i r v t c p b l y o t tn ig e so e s . t n s st e d i r o n o s i w h c l if e t a tr f r a er s o s o n h p i l c o d n t e h isa td ta h a t ae w s1 , % .t e c n e t — n u n co o e s e p n eh r .T eo t o r ia etc nc c e h t e g f r t a 0 5 l f s c ma t r h o c nr a t n o o y a e a i a . % ,t e c n e t t n o i ca i a i f ls e h r w s0 5 o p d h o c nr i fct c d w s ao i r 5% . h o c nr t n o ciao s4 .T e c p — T ec n e t i f t tr ao a v wa % h a a

真丝织物的抗皱抗菌整理研究

真丝织物的抗皱抗菌整理研究

真丝织物的抗皱抗菌整理研究作者:黄晨, 项伟, 许云辉, 王红, 张璐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36刊名:丝绸英文刊名:SILK年,卷(期):2007(3)1.黄燕萍;狄群英真丝织物无甲醛防皱整理工艺[期刊论文]-丝绸 2001(06)2.杨永元;樊迅;单国宏真丝绸防缩抗皱整理技术[期刊论文]-丝绸 2001(02)3.杨栋梁壳聚糖在织物功能性整理中的应用(一)[期刊论文]-印染 2003(04)4.朱良均;闵思佳;杨明英丝绸抗菌性的研究[期刊论文]-纺织学报 2002(02)1.黄晨.王浩.方丽娜.王红.张慧娟.HUANG Chen.WANG Hao.FANG Li-na.WANG Hong.ZHANG Hui-juan纳米氧化锌和壳聚糖对棉织物的复合整理[期刊论文]-纺织学报2006,27(5)2.王红.黄晨.许云辉.何银地.张璐真丝织物复合整理抗皱改性的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1)3.李红.郑来久真丝绸抗菌整理技术[期刊论文]-丝绸2003(2)4.张晓丽.王健.张璐.王红.缪红超.Zhang Xiao-li.Wang Jian.Zhang Lu.Wang Hong.Miao Hong-chao基于VC++的智能煮茧缫丝系统的研究[期刊论文]-丝绸2007(7)5.黄晨.王红.许云辉.何银地.张璐.HUANG Chen.WANG Hong.XU Yunhui.HE Yindi.ZHANG Lu蚕丝织物辐射接枝丙烯酰胺的改性[期刊论文]-纺织学报2008,29(3)6.黄晨.项伟.方丽娜.王红.张慧娟.HUANG Chen.XIANG Wei.FANG Li-na.WANG Hong.ZHANG Hui-juan丙三醇缩水甘油醚和壳聚糖对蚕丝织物的复合整理[期刊论文]-纺织学报2006,27(4)7.周建华.张晓镭真丝纺织品防霉抗菌技术[期刊论文]-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3)8.黄晨.杨甫生.王红.张慧娟.张璐.HUANG Chen.YANG Fu-sheng.WANG Hong.ZHANG Hui-juan.ZHANG Lu棉织物的纳米TiO2与SiO2抗紫外线整理[期刊论文]-纺织学报2006,27(8)9.何银地.黄晨.许云辉.王红.HE Yindi.HUANG Chen.XU Yunhui.WANG Hong芦荟蒽醌和多元羧酸对棉织物的复合整理[期刊论文]-纺织学报2010,31(2)10.薛维.邹承淑.商成杰毛纺织物抗菌卫生整理的研究与实践[会议论文]-2007本文链接:/Periodical_sichou200703008.aspx。

纺织品的抗皱性能研究与应用

纺织品的抗皱性能研究与应用

纺织品的抗皱性能研究与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纺织品无处不在,从衣物到家居用品,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舒适与美观。

然而,纺织品在使用和洗涤过程中容易产生褶皱,这不仅影响了外观,也给整理和保养带来了麻烦。

因此,纺织品的抗皱性能一直是纺织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纺织品产生褶皱的原因要了解纺织品的抗皱性能,首先需要明白褶皱产生的原因。

纺织品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如拉伸、弯曲、压缩等,纤维会发生变形。

当外力去除后,纤维如果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就会形成褶皱。

纤维的种类和特性是影响褶皱形成的重要因素。

天然纤维如棉、麻等,由于其分子结构和结晶度的特点,相对容易产生褶皱。

而合成纤维如聚酯纤维、尼龙等,通常具有较好的抗皱性能。

此外,纺织品的组织结构和后整理工艺也会对褶皱的产生有影响。

疏松的组织结构更容易让纤维发生位移,从而形成褶皱。

而后整理过程中的化学处理、热定型等工艺如果不当,也可能导致抗皱性能不佳。

二、抗皱性能的评价指标为了科学地评估纺织品的抗皱性能,需要建立一系列的评价指标。

常见的指标包括褶皱回复角、褶皱保持率、外观平整度等。

褶皱回复角是衡量纺织品抗皱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通过测量织物在一定条件下形成褶皱后回复到平整状态的角度来评估抗皱能力。

角度越大,说明抗皱性能越好。

褶皱保持率则反映了纺织品在经过一定时间和条件后的褶皱保持情况。

外观平整度则是通过肉眼观察或借助仪器对织物表面的平整度进行评估。

三、提高纺织品抗皱性能的方法1、纤维改性通过对纤维进行化学改性,可以改善其抗皱性能。

例如,在纤维合成过程中引入特定的化学基团,增加分子链的柔韧性和弹性,从而提高纤维的抗皱能力。

2、织物组织结构设计合理的织物组织结构可以减少纤维的位移和变形,从而降低褶皱的产生。

例如,采用紧密的编织结构或增加交织点,可以提高织物的稳定性。

3、后整理工艺后整理是提高纺织品抗皱性能的关键环节。

常见的后整理方法包括树脂整理、液氨整理、等离子体处理等。

真丝织物的抗皱抗菌整理研究

真丝织物的抗皱抗菌整理研究

处理后的真丝织物具有 良好的抗菌率和较好的物理 机械性 能。
关 键 词 : 真 丝 织 物 :微 波辐 照 :抗 皱 :抗 菌 : 功 能整 理 :卫 生整 理
中图分类号:T 15 5 S 9 .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0 3( 0 7 3 0 2 — 2 0 17 0 2 0 )0 — 0 0 0
维普资讯
真丝 织物 的抗皱抗菌整理研 究
黄 晨,项 伟 ,许 云辉 ,王 红 ,张 璐
( 安徽 农 业 大学 轻 纺 工 程 与 艺 术 学 院 ,安 徽 合 肥 2 0 3 ) 3 0 6 摘 要 : 用 微 波 辐 照 的 方 法 在 真 丝 织 物 表 面 引 发 接 枝 环 氧 化 合 物 ,使 真 丝 织 物 具 有 良好 的 抗 皱 性 能 ,并 且 用 壳 聚 糖 再 次 整理 真 丝 织 物 , 使 其 具有 抗 菌 的性 能 。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真 丝 织 物 经 接 枝 丙 三 醇 缩 水 甘油 醚 和 壳 聚糖 后 , 同 时 具 有 抗 皱 和 抗 菌 效 果 。经 过 双 重 复合 工 艺
2 mi .5 n。
2 结 果 与 分 析
2 1 抗皱效果 .
均匀涂布于试样 ,再将 试样平铺在微波炉 中进行 微波辐
照 处理 。7 ℃下 用 丙酮回 流2 洗去 均 聚物 ,再 水洗数 5 h 遍 ,4 ℃下干燥3 m n 5 0 i ,称重 。
12 2 壳 聚 糖 的 降解 ..

1 . 47
O5 .O

25 0 0
钠、壳聚糖 ( 乙酰度8 % 脱 5 )、冰 乙酸 、过氧化氢 。
12 实验方法 .
12 1 微 波 辐 照究采用 壳聚 糖醋酸溶液对经过前一道 工序 处理 的真丝织物 ( 即在微 波辐照下接枝丙三醇缩水甘 油醚的 真丝织物 )进行 二浸 二轧的后整理方法 。

真丝织物乙二醛抗皱整理工艺研究

真丝织物乙二醛抗皱整理工艺研究
do a e dd tve d a e a a ys os g ,c rng tm pe aur n i e o h i kl e o e y a l ,t n ie s g ,a ii os g ,c t l td a e u i e r t e a d tm n t e wrn e r c v r ng e e s l s r ngt e e i a hie es w e e di c s d.The optm i e c ndii te h r t nton nd w t n s r s us e i z d o tons w e e f und by r h r o o t ogo l na e p rm e t sg yo a g / t e m olrr to o y o o g y a t 1 :1 x e i n s a l x l3 L, h 5 a a i fgl c lt l ox la ,M gC1・ 26H2 l / 0 g L,f r i c d 0 o m ca i
/ 白度 计 ( 州 仪 器 仪 表 有 限 公 司 ) 11 3 1 温 ; 0 A - 电热 恒 温
乙二醛是一种价廉易得 的非 甲醛类试 剂,它能赋 予织 物抗皱 免烫性 能而又 不产 牛甲醛 。乙二醛对真 丝
绸 的 抗 皱 防缩 机 理 是 , 乙 二 醛 分 子 结 构 中 的 2 醛 基 个
2% (w )c r ga 2 ℃ fr n o b , ui t 0 n 1 o mi. 2
Key wor :Gl xa ;S l a rc ds yo l ik f b i ;Cr a e r s sa n s ng e s —e it ntf ihi i
真丝织物色泽柔和 ,悬垂性好 ,吸湿 、透气 、柔

织物抗皱性评价方法及研究现状

织物抗皱性评价方法及研究现状

2 0世 纪 9 0 年 代初 期 ,国 内外 几 乎 同时 采 用 图像 处 理 技 术 对 织 物折 皱性 进行 分 析 。G .S t y l i o n s 等 人 最先 开 始将 图像 处 理 和人 工 智
能 两种技 术 应用 于 服 装 中 ,来 表 征 服 装 和 织 物 的平 整 度 和 抗 皱性 , 开启 了评 价 织物 折皱性 的新 领域 。范 金 土等 人 也 于 同年 开始 将 图像 技术 应用 于研 究织 物表 面缝 接处 的折 痕 形状 之 中 。1 9 5 5年 ,徐 不 高 通过 采集 A A T C c标 准样 照 中的 阴 影 和表 面 比两 个 数 值 ,定 量 的 分 析 了折皱 性 能 。 而 Y o u n  ̄ o o N a和 B e h n a m P o u r d e y h i m i 两 人 也 采 用 A A T C C标 准样 照方 法 ,但是 其采 用 的方式 与徐 不高 不 同 ,他们 采 用 纹理 和轮 廓分 析相 结合 的方 式得 出折 皱 性可 以用 图像 灰度 等 参 数 来 表示 。2 1 世 纪初 期 ,k a n g T通过 智能 相机 得 到织 物 的 整体 轮廓 ,并 将其 整体 轮廓 的 图像 进 行分 析 ,从 而 进一 步 研究 织 物 的折 皱 回复 性 的关 系 。同年 ,T u r n e r C也 采用 k a n g T的方 法 对 其进 行 研 究 。在 从 图像 的灰 度角 度 与其 他 参数 结合 研究 织 物折 皱 回复性 中 ,我 国曾 秀 茹 、陈健 敏 、汪黎 明 、陈 雁 等 众 多 学 者 也 做 了大 量 的 研 究 。2 0 0 9 年 ,Y u w 等采 用 有 限 元 和 视觉 系统 的方 法 构 建 织 物 的整 理 轮 廓 , 对各 种折皱 进行 分类 ,便 于研 究 。R a v a n i d i 等 研 究 了能 量 、相 关性 、 对 比度等参 数对 织物 抗 皱 性 的 影 响 ,J a v i e r S i l v e s t r e —B  ̄ n e s 等 采 用 图像处 理技 术研 究 出新 的织 物折 皱评 价 系统 ,两 人 的研 究 结 果 均 与 主观评 价 方法有 较高 的 一致 性 。Z h o u Z h e n g x i n等率 先 通过 织 物 的 二 维轮廓 并得 到 其 边 界 特 性 ,运 用 噪 声监 测 系 统 表 征 织 物 的折 皱 高 度 ,并 根据 其折 皱高 度模 拟 出织物 折 皱 区域 的形 状 ,从 而 表 征 织 物

真丝织物的抗皱抗菌整理研究

真丝织物的抗皱抗菌整理研究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真丝织物的抗皱抗菌整理研究
真丝绸织物因其特有的性能而被称为“纤维皇后”。

但是,随着科学
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化学纤维、人造纤维不断涌现,其性能也越来越接
近甚至超过真丝。

而真丝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如泛黄、易皱,而
且在耐摩擦性和洗涤免烫等方面都不及合纤,所以关于真丝绸的抗皱、抗
泛黄等方面的后整理仍然是真丝织物研究的主要方向。

本研究在分析丝绸抗皱整理技术现状和微波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应用研究
状况的基础上,在微波辐射下用丙三醇缩甘油醚对真丝织物进行接枝共聚,再用壳聚糖溶液对真丝织物进行处理,以期开发出多功能、高性能、高附
加值的真丝织物。

1 实验
1.1 实验材料
12102 练白真丝双给(63.759/m2)、氯化钠、丙酮、丙三醇缩水甘油醚(662环氧稀释剂)、氢氧化钠、壳聚糖(脱乙酞度85%) 、冰乙酸、过氧化氢。

1.2 实验方法
1.2.1 微波辐照接枝丙三醇缩水甘油醚
真丝双绉织物经皂粉洗涤数次除去附着在织物表面的油渍及杂质,水洗
温度60℃,时间30min,水洗干净后室温晾干。

将经过复练的真丝双给织物剪成450(经)x40(纬)mm的样条,并撕去边纱,于45℃下干燥30min后称重。

样条干重为1.59。

NaC I为引发剂,用量为真丝织物干重的3%,晾干后用注射器定量抽取用丙酮稀释后的丙三醇缩水甘油醚,均匀涂布于试样,再将试样平铺在微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真丝织物抗皱方法探讨

真丝织物抗皱方法探讨
大量试验发现,干弹与湿弹是一对矛盾,湿弹好了, 干弹往往不高,要二者兼备需要在纤维表面形成高弹性膜 以及在纤维之间形成粘结点。同时,采用单一试剂单一整理, 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有必要采用复合整理剂或复合 整理法。有人研究了用壳聚糖(CS)和聚乙烯醇(PVA) 处理柞蚕丝织物。不同处理方法的实验表明:5 g/L CS 与 5 g/L PVA 以 1∶1 混合溶液处理比单独用 CS或单独用PVA 能更好的改善织物的吸水性、回潮率、吸湿性、抗皱性、白 度等。1∶1 溶液处理的柞蚕丝织物对直接染料、酸性染料 和活性染料都有很好的可染性。还有人用 3种乙二醛系树 脂 NS — 18、NS — 19 和 Z— 5 结合热反应性水溶氨基甲酸酯 衍生物和羟基肼衍生物对真丝织物进行处理。分析表明, 处理后真丝织物比仅用乙二醛树脂单独处理的丝织物具有
82 纺织导报 China Textile Leader·2006 No.7
染整及纺织化学品 Dyeing & Finishing & Textile Chemicals
高20 % ~ 30 %(表2)。有人用协同辐射接枝法处理真丝, 样品用 30 %(体积分数)水性 HEMA(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溶液(蚁酸调整 pH 值至 3)二浸二轧,轧液率为100 %。 干燥后,用电子束辐照。该处理中,因为真丝聚合体和 H E M A 单体同时接受辐照,自由基的形成和真丝同 HEMA 的接枝共聚同时发生。处理后织物断裂强力随接枝率的增 加缓慢下降,干湿折皱回复角分别在接枝率为7.8 %和11.8 % 时增加最大。真丝的 HEMA 接枝在其主链上引入支链,支 链的相互缠结类似于交联作用,从而有效地改善真丝的抗 皱性。
22.6
4.30
23.4
5.30
2.3 生物整理法 生物酶具有专一性强、催化效率高和反应条件温和等

真丝针织绸的防缩抗皱研究

真丝针织绸的防缩抗皱研究
不老化的优点, 与真丝绸易缩易皱 、 不能机洗、
纺 、包缠复合 的新材料 。利用各种纤维性能的
洗后需要熨烫而且容易掉色、泛黄的缺点形成 非常鲜明的对照 ,在消费者心 目中,形成 了真
丝服装 “ 以伺候 ”的概念,阻碍了丝绸服装 难 业 的发展 。 真丝绸易缩易皱 、难以处理是世界性 的难 题。由于生产工艺落后,科技开发能力不足,
摘要:通过物理处理和化学整理相结合的方法,对真丝针织绸的防缩抗皱进行 了研究。从纤维组
既保持 了 真丝绸原有的风格 ,又有较好的防缩抗皱性能 。
关键 词 :真丝针 织绸 ; 防缩抗 皱;整理
我 国丝绸生产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远
作 ,携手进行技术攻关 。 从真丝绸防缩抗皱原
在汉唐时代 ,我国的丝绸就畅销 中亚 、西亚和 欧洲各国。近年来 的研究表明:桑蚕丝是由 l 8 种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纤维 ,这些氨基酸大多
降。因此,在真丝短纤维复合纱线中适当降低 蚕丝含量,提高涤纶或其他纤维的比例是生产
防缩抗皱针织绸的有效途径 。 为了生产防缩抗皱针织绸 ,除了上述采用
誉。 真丝服装雍荣华贵、 轻盈飘逸 、 手感柔软、 光泽柔和、吸湿透气 、卫生保健 ,是深受国内 外市场欢迎的具有保健功能的高档服装。但随 着新型化学纤维的 日 新月异 ,特别是化纤仿真
显的方法,采用改变原料组合 、丝线结构 、组 织 变化 等物理方法 和化学后整理相结合 的方
法 ,并在织绸 、印染过程 中采用 了一系列的特 殊加工工艺和高新材料 ,终于使真丝绸易缩易
维普资讯
1 2
江 苏 丝 绸
20 07年第 2期
真丝针织绸的防缩抗皱研 究
李义有 ,蒋卫华 ,牛影 ( 江南大学生态纺织教 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 242 ) 112

试议真丝服装压褶设计方式的变革

试议真丝服装压褶设计方式的变革

试议真丝服装压褶设计方式的变革一、压褶设计手法创新1、工艺手法创新1.车缝固定方法整体车缝固定:即以车缝线整体压缝真丝褶皱,使褶皱平伏以达到所需要的肌理效果。

这种方法属于真丝褶基本的固定方法之一,所示为整体车缝固定法示意图。

相对其他真丝褶皱的固定手法而言,整体车缝法能够最大程度保留褶形的完整性,立体塑形感强。

但其设计艺术效果由于车缝面积过大而难以保留真丝服装的飘逸感,同时车缝线迹部分破坏了真丝材料的牢度,使对服装有着较高审美要求的设计需求难以达成。

作为真丝压褶最基础的固定手法,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可与其他设计手法相结合以取得刚柔并济的造型外观特征。

局部缝制固定:即在褶的局部采取缉线的方法以保持褶皱形状,分为褶一端车线、褶两端车线、褶中间部位车线及褶间隔缝制固定法,如所示。

固定压褶造型的设计创作手法在实施时特别强调结合前期设计构思时的服装形象,根据整体服装形象的要求设计间隔固定线迹的距离、针距和针法使用。

所示服装整体采用了定形效果较难保留的真丝立体式压褶,为了能较好地保留立体褶的立体空间效果,按照一定间距重复几次车缝以固定褶皱,每一单元间距之间的立体褶皱在采取车缝法固定时有意保留其自然悬垂感,并配合胯部非对称牵引式设计以达到自然、随意的艺术效果。

折进固定法:在真丝服装压褶设计中,将压好褶的衣片一端或两端折进服装裁片的反面,并将里料与其车缝固定,便可形成真丝服装外观所需要的褶效果。

折进法较适合与倒褶结构相结合进行使用,折进服装反面的一端或两端对一定长度范围内的褶可起到相应的定形作用。

所示为Chlóe品牌服装,其领口部位的倒褶折进,相对应的下摆部位褶皱呈不固定自然散开状态,具有严谨而优雅的风格特征。

2.手工固定法手工固定法指根据设计构思对各种褶形采取手工固定的方法,固定花形和抽缩法是能够对真丝褶皱起到较好固定作用的两种代表性方法。

固定花形法以手工固定的方法将褶裥固定成所需要的造型,如菱形褶、长方形褶、花形褶等,可较好地保留褶裥造型,同时使设计语言更具变化性。

真丝丝绸的防皱技术及发展创新

真丝丝绸的防皱技术及发展创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真丝丝绸的防皱技术及发展创新
真丝丝绸的防皱技术及发展创新
真丝,这一素有“纤维皇后”美誉的天然纤维,其可以织造成无可比拟
的质感与华美成为国内外消费者青睐的丝绸。

然而,其易起皱、易变形的先天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丝绸产业的发展。

提高丝绸产品的附加值,保持传统产业生命力,自然也成为丝绸工作者亟须突破的瓶颈,江苏华佳控股集团和苏州大学经过多年攻坚克难、密切合作,终于一举破解了丝绸褶皱的难题。

真丝丝绸的防皱技术,即消除真丝丝绸的褶皱技术,目前大致有三种技
术:一是化学接枝法,也是以国内为主体研发的技术,此项技术的方法类似在真丝表面形成一层聚乙烯膜,虽然消除了褶皱,但人体皮肤感觉不好,并没有被国际市场接受,这项技术主要应用于丝绸的文物保护;二是化学树脂整理法,就像用502 胶水涂抹到真丝表面,手感很硬;三是高分子整理法,采用壳聚糖技术和化学树脂整理结合的方法,但最为致命的是真丝容易泛黄。

但是如何既要保有丝绸的服用性又能解决褶皱呢?苏州大学专门从事丝
绸研究的陈宇岳教授和他的团队不再从真丝表面做文章,而是试图打开纤维内部的大分子链,进行重组,从根本上改变这一问题。

要保留真丝纤维的自然特性,就要对其内部的高分子结构进行改性,是这项技术的研发思路。

要想实现真丝的高性能化,就要在大分子微孔中装入纳米材料。

据介绍,首先是在真丝纤维材料加工领域,该项目首次提出并采用了超
分子改性技术和物理加工相结合的技术,从真丝纤维开始解决真丝制品的功能化问题,不采用任何化学整理技术,制备了具有高弹性、高回复性的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 限公 司 ) ; 氢氧化钠 、 四硼 酸 钠 、 过硫酸钾 ( KP S ) ( 化 学纯 , 上海试 剂 总 厂 ) ; 快 速 渗 透 剂 T( 工业 级 , 磺 化 琥 珀酸 二辛酯 钠盐 , 杭州久 灵 化工有 限公 司 ) 。 仪器 : WS 3 A智 能式数 字 白度计 ( 温州 大 荣 纺 织
A A为0 . 0 5 , 浴 比 1: 3 O , 中高温微波 3 mi n 。 关键 词 : 蚕丝 织物 ; 乙烯基单体 ; 微波聚合 ; 抗皱性
中 图分 类 号 : TS 1 9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0 3 5 6 ( 2 0 1 5 ) 0 2 一O 0 2 6 一O 3
1 实 验 部 分
1 . 1 材料 与仪器
材 料 :1 2 1 0 1真 丝 双 绉 ( 市 售) ;乙 酸 乙 烯 酯 ( VAM) 、 甲基 丙烯 酸 甲酯 ( MMA) 、 丙烯 酸 丁酯 ( MA) 、 苯 乙烯 ( S t ) 、 丙 烯酸 ( AA) ( 分析纯, 上海 凌 峰化 学 试 剂
织 物抗皱 性 的 目的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一 O 1 — 1 6 作者简介 : 王丹静 ( 1 9 8 9 一 ) , 女, 在读硕 士研究生 , 研 究方 向: 染整高新 技术 及高新技术在染整中的应用 , E - ma i l : wa n g d a n j i n g l e @1 2 6 . c o n。 r
机械 有 限 公 司 ) , UV- 1 0 0 0 F织 物 紫 外 测 试 仪 ( 美 国 L a b s p h e r e 公司) , Y G8 7 1毛细 管 效应 测 定 仪 , 格 兰仕 P 7 0 D2 0 P — T D微 波炉 。
1 . 2 试 验 方 法
不佳 ; 而高分子树脂 因预缩体 的分子量较大 , 难以进入 到蚕 丝纤 维 的无定 形 , 难 以获 得有效 的抗 皱 陡。
采用 乳 液 或 溶 液 聚 合法 , 乙烯 基 单 体 的共 聚 物 或
均 聚物 已广 泛 应 用 于 印染 领 域 , 如制备增 稠剂 、 粘 合 剂_ 4 等, 烯 类单 体与 羊毛 、 蚕丝 等 天然 高 聚物 的接 枝 共 聚及应 用 研究 也 已经十 分活 跃 , 如苯 乙烯 、 甲基丙 烯 酸 甲酯 、 甲基 丙烯 酸羟 乙酯 等单 体 可提 高 丝绸 的耐 磨性 、 蓬 松性 和抗 皱 性 , 甲基 丙 烯 酰胺 可 用 于蚕 丝 的 增 重处 理, 甲基 丙 烯 酸丁 酯 接 枝 羊 毛使 羊 毛织 物 获 得 良好 的 服 用性 能 [ 5 - 8 ] 。微 波 聚合 方法 的最大 优 点 是反 应 时 间
处理 真丝织物 ; 采 用微 波聚合 法探讨 了乙烯基单体及混合物 对真 丝织物的折皱 回复 角、 白度 、 毛细管效应的影响。结 果表
明, 在微 波作 用下乙烯基单体能在真丝纤维上发生聚合反应 , 能很好地 改善 织物 的抗 皱性 , 且对 织物的 白度 、 毛 效和手感
的 影 响较 小 。 最优 处理 工 艺 为 : 单体质量浓度 2 O , VA M : S t 质 量 比 1: 0 . 7 , 快速渗透 剂 T 2 . 5 , 引发 剂 KP S 0 . 8 ,
微 波整 理 条件 : 频率 2 4 5 0 MHz , 功率 7 0 0 W, 时
间 3 mi n 。
1 . 3 性能 测试
在 蚕丝 纤 维 内部 形 成 乙烯 基 单 体 聚 合 物 , 探讨 乙烯 基
单 体 聚合 物对 真丝 纤 维 性 能 的影 响 , 以达 到 提 高 真丝
再 加入 4 过硫 酸铵 ( 对单 体重 ) , 调 节乳 液 的 p H 值 为
4 . O ~4 高 分 子 材 料 、 高吸水树脂 、 元 乳 化 剂 的 乳 液 聚合 等_ 9 引。本 研 究利 用小 分子量 的乙烯基单 体容 易 进人
蚕 丝纤 维无 定形 区的特 点 , 结 合微 波快 速 聚合 的特性 ,
短, 聚合 反应 快 , 已在 合 成 材 料 上 得 到 了大 量应 用 , 如
工艺流 程 : 织 物一浸 渍 整理 液 ( 室温 , 1 0 mi n ) 一 离 心脱水 一微 波整 理 。
整 理液 制备 : 将z 乙烯基单体 和 1 4 . 3 ( 对 单
体重 ) 的快速 渗透 剂 T 和水 混 合 , 用高剪切搅拌乳化 ,

2 6・
纺织科技 还展
2 0 1 5 年第 2 期
真 丝 织 物 新 型 抗 皱 技 术 研 究
王 丹静 , 朱亚 伟
( 苏州大 学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 江苏 苏州 2 1 5 0 2 1 ) 摘 要: 为考察 乙烯基单体 的微波聚合对真丝抗皱性能的影响 , 选择 了五种 乙烯基单体 ( VAM、 MMA、 MA、 S t 、 AA)
蚕 丝纤 维具 有手 感 柔软 、 光 泽柔 和 、 良好 吸湿透气
性 等优点 口 ] , 但 存 在抗 皱性 较 差 的技 术 难 点 。 目前 改 善蚕 丝纤 维 抗 皱 性 的化 学 方 法 主 要 有 交 联 法 和 沉 积 法, 前 者 以改 性 2 D树脂、 B T C A、 环氧树脂等为代表, 后 者有水 解 型丝 素蛋 白、 水性 聚氨酯 树脂 、 有 机硅 整 理 剂、 环氧树 脂 等 加工 方 法 。基 于蚕 丝 纤 维 无 定 型 区 含量 高 , 且 无 定形 区相 对 集 中和 分 子 排列 有 序 度 较 差 等特 点 l _ 3 ] , 双 活性 基 的 2 D树 脂 和 B TC A 更 多 地 与 蚕 丝纤 维 上 的极性 基 团形 成单侧 交 联反 应 以致抗 皱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